怎樣讓語文課響亮起來(七年級)

    發布時間:2016-5-19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一、問題的提出:

    (一)問題現象:

    請看一個老師上《愛蓮說》的教學案例:

    介紹“說”“記”“銘”等文體知識和特點--齊讀課文,解決生字詞--學生翻譯句子--分析文章內容(找出直接寫蓮的句子并齊讀,作者對蓮的感情,托物言志的寫法,寫菊花和牡丹的用意,修辭手法,駢散結合的特點)--學生提出不理解的地方--課后練習

    我想,無論這位老師的個人素質多么的高,這堂課是失敗的。整堂課只安排了開始的一個齊讀全文,中間的一個齊讀“直接寫蓮的句子”。像《愛蓮說》這樣的短小精煉的美文,缺乏朗朗書聲總不是個味。

    如此現象決非個別。

    隨手翻閱學生課本,便發現學生學過的課文,周邊的空白處及字里行間都密密麻麻寫滿了字。學生都已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了?不是。學生在書上寫的不是讀書的心得,而是從老師那兒“搬運”過來的“條條”。如各段從第幾節到第幾節、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思考練習”中各題的標準答案,某某部分用的手法,諸如“以物喻人”“排比”“對偶”等等。

    (二)問題思考:

        我們的語文課堂為什么會出現如此沉悶的現象呢?課堂上朗朗的書聲哪去了?

    經過調查,我們發現造成目前誦讀較少的原因有這樣一些:

    1、學校教育受高考中考的影響很深,誦讀不能立竿見影地提高學習成績,急功近利造成了舍本逐末的現象。

    2、學生個人認識的偏差,認為只要分數高就行,而考試是不考朗讀的,默寫又不需要出聲。這樣的認識和做法造成誦讀能力的低下。

    3、有的認為朗讀是課外的事,課內要滕出時間傳授知識。所以有的老師總是一味的強調課前預習,把課前預習當作一種法寶?傉J為,只要學生能做好課前預習,上課時,就會有足夠的時間來剖析課文,就會很順利的按時完成教學任務。這樣一來,碰到篇幅較短的課文,課堂上還能擠出點時間叫學生默讀或朗讀一、兩遍;若是篇幅較長的課文,那就只有教師講的時間而根本不可能有學生讀的時間了。而背誦要求學生課后自己去“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在我們的校園,這樣的現象和認識并不少見。看來,教改較改,這個不改叫沒改!

    既然這樣,我們決定以“怎樣讓語文課堂響亮起來”作為小課題開展探究與實踐。

    二、問題研究:

    (一)專業學習

    1.理論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

    在“評價建議”中對朗讀提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根據階段目標,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評價學生的朗讀,可從語音、語調和感情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還應注意考察對內容的理解和文體的把握。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

    --摘自《語文課程標準》

    以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為代表的我國現代語文教育大家,在實踐中融匯了傳統教育的精華和國外先進的教育科研成果,形成了我國優秀的語文教學理論和經驗。他們對誦讀教學有獨到的研究和精辟的見解。

    葉圣陶先生指出:“國文和英文一樣,是語文學科,不該只用心與眼來學習;須在心與眼之外,加用口與耳才好。吟誦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F在國文教學,在內容與理法的討究上比從前注重多了;可是學生吟誦的工夫太少,多數只是看看而已。這又是偏向了一面,丟開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討究,也不忽略吟誦,那才全而不偏。吟誦的時候,對于討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荊”

    --摘自《〈精讀指導舉隅〉前言》

    呂叔湘先生也指出:“語文的使用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薄叭魏渭寄芏急仨毦邆鋬蓚特點,一是正確,二是熟練。要正確必須善于摹仿,要熟練必須反復實踐。” “在我看來,現在的問題,至少以白話課文而論,不是講得太少,而是講得太多。”“語文課既然主要是技能課,上課的時候就應該以學生的活動為主,教師的活動應該壓縮到最低限度。”“講解之外,可以誦讀課文或者做別的練習,可以指導課外閱讀。”

    --摘自《關于語文教學的兩點基本認識》、《關于語文教學問題》

    2、他山之石:

        對于課堂誦讀的訓練,許許多多的教育工作者作了有益的探索。下面是幾位老師的案例。其間既有名師,也有普通老師。

    王聚元老師《春》的教學設計::

    1、誦讀。理清結構,領會感情。 

    2、用“同義替換”法指導學生品味、咀嚼課文的語言。 

    ①調換詞語。如“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改為“小草一下子從土里鉆出來”。 

    ②增刪詞語。如“舒活舒活筋骨”句改為“舒活筋骨,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③改變語序。如“野花遍地是”句忙改為“遍地的各種各樣的有名字沒名字的野花,散在草叢百像眼睛,像星星”。 

    ④改用平實說法。如“不錯的”句改為“不錯的,春風是十分柔和的” 

    3、誦讀。領會文中的語言文字的精妙。

    可以看到,王老師點評摘錄:教學設計注意突出了誦讀,用誦讀法從語言分析方面著手賞析。

    《 曹劌論戰》教案(佚名)

    一、訓練重點

       1、了解詞的古今義差異。

       2、背誦這篇課文。

       二、創新視點:無提問式教學設計。

       三、教學藍圖

       1.正讀  2.點讀  3.譯讀  4.品讀  5.理讀  6.背讀

       四 教學主要過程

       ソ萄Р街枰唬赫讀。

         l、同學們朗讀課文。

       ァ2、教師根據朗讀實況正音。如“間、帛、孚、勺、轍、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3、同學們再讀課文。

         4、教師根據朗讀實況糾正語調。

       5、同學們再讀課文。

        教學步驟二:點讀。(所謂“點讀”,就是從課文朗讀轉向閱讀課文注釋,要求學生“點”著課文注釋,一個一個地讀。)

         1、要求同學們認真點讀課文注釋。

       ァ2、學生質疑問難,老師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3、教師點出應該重點理解的10個詞

          4、學生邊讀課文邊溫習對課文注釋的理解。

         5、再朗讀課文。

        教學步驟三:譯讀。(所謂“譯讀”,就是同學們自讀課文,自譯課文,讀讀譯譯,譯譯讀讀。)

    1、各人自讀自譯。

    2、男生讀課文,女生譯課文,讀一句譯一句。

    3、女生讀課文,男生譯課文,方法同上。

    教師聽學生的讀與譯,指出譯得不當之處。再請同學們質疑。

         教學步驟四:品讀。(所謂“品讀”,就是在整體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對課文進行分析、品味、賞析。)

         l、教師介紹本文的背景。

       ァ2、要求同學們自選角度,談談對課文層次、情節、人物、筆法的理解。發言者可用“……從……可以看出……”的句式說話。

         3、學生準備,學生發言,教師點撥、引導。

         教學步驟五:理讀。(所謂“理讀”,就是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突出文言字詞的學習,用“整理”方式,指導學生積累語言的板塊。)

    1、教師解說:理讀,是對所學課文的內容進行清理,進行梳理,進行整理,從而形成知識板塊以供積累的一種讀法。這種讀法的好處是有利于積累,有利于提煉,有利于高效率學習。我們學習《曹劌論戰》,重點是理讀課文中的文言字詞。

    2、教師介紹學法。指出,理讀文言字詞,其方法是集聚文言字詞的板塊,在辨析中理解詞義。其方法可以有:找出課文中的一詞多義現象,找出課文中(或加上課文外的)同義詞組,找出課文中古今意義差別較大的詞語等等,這些都要形成一組一組的形式。另外還有一種有用而且有益的方法:根據所學詞的詞義找出能夠進行印證的成語,這是一種雙重意義上的積累。我們今天著重來學一學這種方法。

          3、教師示例:“齊師伐我”的“師”的意思是“軍隊”,能夠印證此意的成語有:師出無名,師出有名。

    4、同學們活動,理解詞義,找出、想出相應的成語。如:

         齊人三鼓--一鼓作氣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教學步驟六:背讀。(所謂“背讀”,就是在課文感知、理解的基礎上背讀課文,背誦課文。)

    1、同學們先進行演讀,也就是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表演式的朗讀。

        、賹W生以兩人為一個小組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進入情境,讀出語音語調。

        、趯W生以兩人為一個小組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大聲演讀,讀出語音語調。

        、蹖⑼瑢W們分為兩大組,老師讀課文的非對話部分,學生進行演讀。

        2、同學們背讀。

        3、用比賽的方式組織背讀。

    案例的啟示:多么精到和有創意的設計!如果我們的老師都像這樣的訓練朗讀,我們的課堂肯定書聲朗朗,同學們的語文興趣愁何不起,語文素養愁何不高?

    于永正老師教《翠鳥》一課的片段,勘稱以誦讀促感悟的經典: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第二、三節) 

        師:誰來讀給大家聽一聽? 

        生:(讀)“翠鳥鳴聲清脆,愛貼著水面疾飛。(師插話:“疾飛”讀得好,讓人聽了感到翠鳥飛得很迅速。)一眨眼,又輕輕地停在葦稈上了。(師插話:“輕輕”再讀輕讀慢,讓人感到翠鳥落得很輕。要這樣讀:“一眨眼,又輕輕地停在葦稈上了!)它一動不動地注視著泛著微波的水面,等著游到水面的小魚。”(師插話:注意,這時靜極了,讀到“小魚”,連呼吸都要屏住。大家齊讀這一節體會體會。) 

    (學生齊讀:“它一動不動地……”) 

    案例的啟示:通過這一教學片段,我們可以看出,誦讀與感悟是相輔相成的。感悟會之于心,誦讀出之于口,心口相應,相得益彰。指導學生感悟課文,就是要讓他們走進角色,體會情感,想象場景。誦讀課文,不過是把自己對課文的感悟用聲音表達出來罷了。

    另外,一位參加賽課的老師對于誦讀的感受給我們的啟示很大: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這首詩感情沉郁,意蘊深厚,非誦讀何以騁其情,非品讀何以展其義?因此,我的賽課教案以誦讀為經,品讀為緯,引導學生準確地領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并進行個性化的解讀以及詩境的再創造。

    誦讀古詩,要努力以有聲的語言藝術“復活”古詩的情感、氣韻。具體安排遵循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的原則,既要把握好詩歌的感情基調,避免將詩歌讀得支離破碎,又要有層次地細細浸潤,避免單調空泛。誦讀方式多樣化:范讀、齊讀、個讀、師生互誦、男女生分讀、自由誦讀、集體背誦等。誦讀指導要細致:緊密結合詩歌的情感、氣韻以及詩句本身的特點,從節奏、語速、語氣、重音、表情等方面具體地指導誦讀,使學生的誦讀水平確有提高。

    品讀古詩,著重引導學生立足詩歌,讀透詩歌,并自然地穿插一些名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對學生具有個性色彩的合理解讀要予以充分肯定,尤其珍視學生的閱讀初感。引導學生充分地感受、想象,以情感的力量推動學生進入情境,與詩人感同身受,整體把握詩人的人格形象,使學生讀詩的過程成為再造詩境的過程。并通過比較閱讀和即興創作,鞏固學習效果。

    (二)教學實踐:

    語文組在新制定的“語文課堂教學常規”中,對朗讀進行了明確地規定:

    1、多朗讀課文,加強語感,教學中應盡量讓學生讀課文,一節閱讀課讀的總量一般不少于10分鐘。 2、精簡提問,以讀代問。要精心設計提問,要圍繞課文的重點難點提問。3、保證自習課、早讀課時間的朗讀。嘗試課內預習、自學。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是這樣指導朗讀的( 以楊曉英老師的《背影》為例)

    (1) 對照文本聽誦,感知文意  

    配上沉靜、抒情的音樂,教師深情范讀。以求掃清字詞障礙,整體把握感情基調,了解文中四次提及背影,三次流淚,感悟作者筆端流露出的濃郁父愛。同時,老師的范讀也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讓學生感受到美讀能給美文更添一種魅力。  

    (2) 聲情并茂呤誦,積極點評  

    《背影》以最平淡樸實的語言承載了最深刻纏綿的情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充滿愛意的畫面,如文章5、6、7段甚是感人。我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或最受感動的一段,用他認為最美的朗讀再現畫面,再說說他喜歡或受感動的理由。  

    讀后,請其他學生從文章情感、節奏、語氣、語調上評點同學的朗讀,教師補充。  

    (3) 蘊含思考的誦讀,體味美境  

    這父與子的深情,的確令我們感動,那么,父親是如何讓孩子體會到濃郁的父愛的呢?作者又是怎樣在文中訴子情的呢?我讓學生跳讀并畫出文中寫“父親”舉動的句子和寫“兒子”心理的句子,并要求大聲反復誦讀。學生驚奇的發現了父親舉動的“四個終于”和兒子心理的“三個自然”并有學生發言道:“一個終于,寫滿了父親身心的疲憊煎熬,寫透了兒子惶恐痛苦而又柔情的等待,也寫盡了被歲月打磨之后沉淀下來的父與子之間無言的深情溝通! “終于和自然在文章中不經意的反復出現,體現了父子間深沉的愛,于平淡中見神奇”。可見,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體味了“文心”,做到了口誦心悟。  

    (4) 全神投入的美讀,感悟真愛  

    先提醒學生注意朗讀技巧,再配上音樂,并要求響亮的、全神貫注的、聲情并茂的朗讀全文,此間有許多學生留下了感動的淚。  

    (5) 貯蓄誦讀的激情,喚醒靈感  

    在誦讀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從“仿寫”到“創作”的兩步練習法,引導學生從把握文章的外在表達形式開始,進而把握語言的內在意蘊。如《背影》全文誦讀后,我引導道:“其實世間何止父愛,所有的親情之愛都是感人的,也許你承受著卻沒有發覺,也許你失去了才覺珍貴。請你仔細品味這記憶中的珍寶,說說在你的家庭里,你所感受到的至愛親情!庇捎诮虒W中對文章的多次誦讀,學生心中的熱情和靈感被“聲音”喚起,有一種表達的欲望,紛紛舉手發言,不經意間,學生情不自禁的模仿起來。課后,班里還有部分學生自發把所感所想寫成了作文,有學生在作文中,把父母爭論“孩子更愛誰”的平凡小事寫的沉郁而感人,引人深思大有朱自清之風范。   

    (三)策略研究:

    “要散布陽光到別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陽光!币⒄Z言的靈性到學生的心里,先得教師心里有主張。我們認為“文字本是肉做的”,有體溫,有生命,有動感。傳達文字生命動感,須誦讀。使文氣相通,養學生浩然之氣,須誦讀。  

    所以我們主張要正確認識語文學習的特點,讓語文課“響亮”起來!  

    “響亮”語文就是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誦讀,從而促進學生口頭表達、閱讀理解、寫作等能力的提高。

    誦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一環,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義為目的的一種出聲閱讀形式,經過大腦指揮口、耳、眼將書面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調動口、耳、眼、腦等器官一起參與的復雜的思維活動過程。它與的默讀的心理活動方式比較如下:  

        誦讀:目→腦→口→耳→腦    默讀:目→腦  

        以上可以看出,默讀程度較誦讀程序大大地簡化了,雖速度快了,但使口、耳缺少了鍛煉。對培養學生語感和用語音描摹事物、表情達意的能力都大大削減了,也為教師檢驗學生對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傾向和認識水平設置了障礙。  

    《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強調了“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并明確要求:“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優美的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梢,語文教學注重積累,而熟讀成誦是積累的一種好辦法,通過誦讀美文,積累精華語言,積累寫作方式,對寫作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幫助。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享受朗讀,用心吟誦,使他們的“心”與“文心”相共鳴,就一定要讓語文“響亮”起來!我們始終堅信:誦讀破萬卷,教學如有神。

    1、讓“響亮”成為日常習慣、讀書規矩  

    “敢開口就是英雄”,誦讀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不但要有老師的精心設計還需要學生的全力配合。所以,在新生入學后的第一節語文課上,我們就對學生進行思想動員,掃清思想障礙。  

    “無規矩不成方圓”,誦讀是一件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情,形式和內容都不能忽略。誦讀時必須要求學生精神飽滿:雙手把書立直,坐正身體,眼睛看清每一個字,洪亮的朗讀出來,并體味文章內容。這就是朱熹強調的“整頓幾案,正身體”和讀書“四到”:眼到、口到、手到、神到。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有口無心地“念經”,保證誦讀的效果。  

    “成功只會降臨有準備的頭腦”,在每一個學期開學的第一節語文課上,我們就會擬定學期誦讀計劃,并交到學生手中,讓學生掌握主動權,其中不但包括課內文章誦讀,還包括一定量的課外經典材料的誦讀,此外還有一些誦讀活動的舉行日期。  

    2、讓“響亮”從早讀開始  

    “一日之際在于晨”,早讀課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陣地,是語文課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讀書習慣的絕佳時間,也是決定學生語文成績好壞的關鍵環節,所以,早讀的“響亮”不可忽視。我們嘗試從以下幾方面來做,效果較明顯,現總結歸納如下:  

    (1)早讀課內容納入學期教學計劃  

    將每天早讀的內容與達到的目的作為備課內容的一部分,針對課本難易深淺的不同情況,有計劃有內容有步驟地指導學生早讀,使每天早讀課與課堂教學目標有機結合。

    如:在開學第一次早讀中傳授誦讀符號:逗號、頓號停頓(1拍) 分號、句號、省略號停頓(2拍) 段與段之間停頓(3拍) 連續(⌒ )重讀(▲)輕音(△)升調(↑)降調(↓)快速(-)慢速(---)等等,有了這些符號,學生便于確定基調、處理輕重、調節停頓、控制語速,更準確地傳達出自己對于言語的外部形態和內蘊品格的感受和理解。  

    預習性課文的誦讀,重在正字正音,為教學掃清障礙。  

    復習性課文的誦讀,重在有針對性的進行語調、語氣、節奏、輕重等的指導,通過有感情的誦讀,來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對作品的再創作。  

    (2)聲情并茂的領誦  

    美國心理學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發現,學生接受信息的總效果=7%文字+38%語調+55%面部表情?梢,老師聲情并茂的范讀會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產生豐富的情感想象,與作者共鳴,與作品中的人物共鳴。因此,教師要重視范讀,并在范讀中做到:“設身處地,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地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當時說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葉圣陶)

    在早讀中,老師常常參與朗讀或范讀,有時由教師領誦.同時也可以有意培養一些學生成為有特色的領誦者,為他們的進一步發展打好基礎.使用這種范讀或領誦的方法,直接把正確和積極的“讀書聲”傳遞給大家。  

    (3)日積月累的擴充式早讀  

    每天早讀課之前,我安排學生在黑板上摘抄優美語段,美文共賞,作為早讀一部分。學生為此就必須去廣泛閱讀,有意識地去搜集摘錄富有哲理文采的語句。這樣可以督促學生主動去博覽群書,變“要我讀”為“我要讀”。讓學生感到讀書有味,讀書有趣,書中有奇,書中有理。  

    (4)一顯身手的競賽讀  

     人教版課標語文教材后有課外古詩詞背誦一欄,每學習完一首詩歌后,就要求學生背誦,所有詩詞學完背完后,我利用三天早讀課舉辦賽詩會,要求做到不讀錯字,不添字,不漏字,不拖腔;咬字吐詞清楚明白并富有感情,這樣激起了學生的好勝心,他們讀得異彩紛呈,酣暢淋漓,令人陶醉。學生讀出了李白氣吞山河的豪邁之情,讀出了李商隱難舍難分的離情別緒,讀出了杜甫的心憂天下,讀出了劉禹錫的人生哲理……   

    在一學年的訓練中,學生們愛上了誦讀,他們樂于用它來抒發感情,教室里書聲瑯瑯,讀書者心無旁騖。  

    3、讓“響亮”的課堂 

    課堂是語文教學的閱讀場,課文就是師生的具體閱讀對象,教師怎樣才能準確生動地傳達出作者的“韻外之致”、“味外之旨”,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盡,使學生獲得廣泛的美感體驗呢?記得蕭蘊說:“讀、吟、誦及至唱,是學習語言、體味意味意境不可缺少的過程!蹦敲础绊懥痢钡恼b讀,將以語文特有的方式,把教學推入一個新的境界--通過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通過讀,提高遣詞造句的能力;通過讀,強化記憶,培養語言思維能力;通過讀,最終提高感悟語言的能力。同時,通過讀,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教育。

    對于像《背影》這樣的現代文名篇,我們強調誦讀;(上文已經舉例)對于文言文的誦讀教學,我們往往采取以下有效環節來完成:

    集體朗讀,確立初步的感觀接觸,在無嚴格要求的寬松條件下無任何顧慮的讀課文,以便教師發現文言文學習中存在的字詞句障礙。

    教師范讀,結合學生的普遍錯誤進行正確示范朗讀,矯正字音,規范斷句,強調感情。

    學生仿讀,強調準確朗讀的重要,也為學生理解文言文內容鋪好基石。   

    認知默讀,讓學生結合課文注釋理解課文,減少學習障礙,通過自己的自主學習獲取理解生疏內容的成功感。   

    激情誦讀,進一步感知熟悉課文,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拔高誦讀要求,作到有情感朗讀。 

    質疑問讀,學生針對較為熟悉的課文將自己仍無法理解的疑點向老師和全班同學發問,掃清理解障礙,也有助于培養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此環節中,教師可就學生未提及的重點基礎知識向學生發問,充分營造一種民主平等互動的學習探究氛圍。   

    分組復讀,將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通過小組成員復述課文落實理解,這一環節讓學生在輕松而熱烈的氣氛中鞏固了文言文的基礎知識學習。 

    比賽競讀,創設氛圍提高學生背誦熱情,在文言文背誦的積累中潛移默化的培養文言文的語言感知力和閱讀理解能力,這無疑是文言文學習最根本所在。    

    朱自清先生說:“在具體教學中,要就各種體裁的文章運用合適的誦讀方法,從而盡顯這種體裁文章的本色”。體裁不同,誦讀的要求也一定有所不同,體裁相同,也教無定法,這也就為后人的誦讀實踐開拓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方法并非唯一,只要能實現目標就行。   

    三、成效與反思:

     1、“響亮語文”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蓖ㄟ^長久記憶所誦讀的內容,在口頭表達上起到了一定的輔助作用,在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碰到情境適當時,就會脫口而出。誦讀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強了,他的概括能力、表達能力、組織語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強了。這些能力作用于說話上,學生必然會說得趨于簡明、流暢、連貫、得體、有條理,同時,如果學生經常性地誦讀,其結果必然是熟能生巧,學生就能逐步取得發音清晰、音量適中、感染力強的效果。一般而言,誦讀能力強的學生,他的口頭表達能力也通常比較強。  

    2、“響亮語文”促進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因為作家的創作總是披情入文,思想情感流露在字里行間,學生反復的把書面文字轉化成有聲語言,學生的頭腦中會連續再現文章中的抒情載體-------藝術形象。這樣一來,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從而產生強烈共鳴。如:在教崔顥的《黃鶴樓》前,我要求學生熟讀成誦,上課時,我驚人的發現,他們不但能夠倒背如流,并早已體味到了崔顥的思鄉之情,發出了人去樓空,世事蒼茫的感慨,還能聯系實際談體會和感受,更有甚者,能提及其他詩人詞人的思鄉之作。  

    3、“響亮語文”激起了學生讀書的熱情  

    好的音樂,總給人余韻裊裊,繞梁三日的美感。古今好的詩文莫不如此。認真誦讀,有鏗鏘有力的,有急切舒緩的,有高山流水的……無不讓人心醉其中,誦讀是一門藝術,學生是藝術家,他們反復誦讀,體會到詩文所具有的音樂美,增強對詩文的美學感染力,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文學的熱情。在誦讀教學的一年里,學生喜愛上了舒婷的《致橡樹》,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余光中的《鄉愁》,沉迷于唐詩宋詞,畢淑敏、劉墉、余秋雨的散文,當紅小作家郭敬明的文章和一些網絡小說,還時常有人啃著魯迅的艱澀文字跑到我這里來求解。  

    4、“響亮語文”解決了作文“無米下鍋”的問題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誦讀讓學生體味了雋永的意境,深厚的蘊涵,使他們對生活更敏感,更樂于觀察,富蘭克林說過:“空無一物的袋子是難以站得筆直的”因為有了誦讀,打開了廣泛閱讀的大門,學生積累了豐富的材料,所以寫作中才有話可說,有情可表。也正因為有了誦讀,讓學生隨著文章或悲或喜,或怒或愁,讀完后寫下感言也能言之鑿鑿,充滿感情。 

    5、“響亮語文”引領教學步入新境界  

    古人云:“松聲、澗聲、琴聲、鶴聲……皆聲之至清者,而讀書聲為最!  

    這一年的誦讀教學,將文字、聲音、形象、審美熔鑄在一起,特別挖掘出了“聲音”這個語文教學中最容易被忽視的因素,復活了“語文”本身的精神和血肉。 讓語文響亮起來了,這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所在。  

    從早讀到課堂,從熟讀到背誦,從模仿到創新,也許正是語文學習的有效途徑之一。我們進行誦讀教學的探究與實踐,強調的不僅是多讀,還強調多思考,多模仿,多創新。學生普遍反映誦讀提高了自己的語感和文學審美能力,對文學作品有了獨到的見解,早讀更豐富了,語文課也更有趣,更有激情了,背誦的好詞,好句,好段,好文,總能隨口而出,還能時不時有感而發的創作。這不是我們一直探尋的語文教學境界嗎?

    但同時,我們也產生了許多新的困惑:雖然老師們知道閱讀教學應該以讀書訓練為主線,在課堂教學中加強了學生的讀書活動,但是由于缺乏經驗和方法,有的不敢講或不知道該怎么講,有的只是讓學生一遍遍地傻讀,甚至理解“響亮”就是比誰聲音高,讓人聽下來似乎覺得其教學效果還不如“老一套”,于是對以讀書內化為目的的閱讀教學改革思路產生懷疑、動搖。于是,如何加強朗讀指導,如何提高老師自身的朗讀(或范讀)水平和朗讀指導水平又成為我們校本教研的新課題。

     

    [怎樣讓語文課響亮起來(七年級)]相關文章:

    1.響亮銷售口號

    2.形容響亮的成語有哪些

    3.七年級語文課的教學計劃

    4.初中七年級語文課件

    5.七年級人教版語文課件

    6.最響亮的十個口號

    7.形容聲音響亮成語錦集

    8.團隊勵志口號要響亮簡短

    9.七年級語文課件《濟南的冬天》教學設計

    10.七顆鉆石七年級上冊語文課件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婷婷 | 婷婷精品视频在线中文字幕 | 日韩动漫一区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福利在线观看 | 亚洲天堂在线怕怕视频 | 自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