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送董邵南序》《曾黎安二生序》(蘇教版高三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發(fā)布時間:2016-10-3 編輯:互聯(lián)網 手機版

     送董邵南序  [唐]

    韓愈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以”“為”“適”“謝”“惡”等詞在文中的用法。

    2、了解“愛惜”“利器”等古今異議詞在文中的用法。

    3、體會文章通過抑揚轉折的筆法所表達的思想情感,認識本文名送實留、含蓄委婉的表達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理解重點詞語疏通文意;結合本文寫作背景揣摩作者寫作意圖。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文中流露出的真誠的友情。

    四、學習方法:合作探究

    五、學習過程:

    1、導入:序,贈序。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于臨別贈言,形成于唐代。

    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以卓越的散文成就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董邵南,韓愈的朋友,是當時一個正直而不得志的下層知識分子,多次舉進士不第,為謀出路準備到藩鎮(zhèn)割據的河北。 

    2、默讀、指名朗讀課文:

    ①、讀準加點字的字音: 夫以子之不遇時 矧燕趙之士  惡知出而仕    

    彊(qiǎng搶):同“強”,勉力。矧(shěn審):況且。

    ②、讀句子,注意節(jié)奏: 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        連不得志/于有司  

                            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            為我/吊/望諸君之墓 

     3、結合課下注釋翻譯課文:疑難問題在課本上做標記。熟悉課下注釋,理解重點詞語,嘗試翻譯。

    4、試譯課文,質疑:

    (1) “吾知其必有合也”原因 ?  ①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  ②懷抱利器 

                                ③夫以子之不遇時,茍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2)第二段中作者根據什么得出董生前往“未必合”的結論?前段言“必合”地;第二段說“未必合”是否自相矛盾?為什么?(《學習與評價》p150)

    (3)本是送人赴燕趙,為什么文末托對方曉諭燕趙之士出仕?

      古人評韓文“如潮”,言其行文陡起行文陡起橫生、波瀾曲折,請結合本文簡要說明。

    (4)本文的主旨?  提醒董生應妥善處理他和唐王朝的關系,就勸其入朝廷效忠(《學習與評價》p150)

      5、賞析:

     董邵南,因屢考進士未中,擬去河北托身藩鎮(zhèn)幕府。韓愈一貫反對藩鎮(zhèn)割據,故作此序贈送他,既同情他仕途的不遇,又勸他不要去為割據的藩鎮(zhèn)作不義之事。

    文章表面上一直是送董生游河北。開頭就預言前去“必有合”,是送他去;第二段指出古今風俗不同,故此行未必“有合”,雖不明說而主旨已露。雖懷疑燕趙的風俗可能變了,但要“以吾子之行卜之”,還是要送他去;結尾借用樂毅和高漸離之事,喻示董邵南生不逢時,應當效法古代的忠臣義士,效力朝廷。托他去吊望諸君之墓、勸諭燕趙之士歸順朝廷,仍然是送他去。總之,的確是一篇送行的文章,但送之正是為了留之,微情妙旨,全寄于筆墨之外。全文措辭深婉,意在言外,雖僅百余字,但一波三折,起伏跌宕。劉大櫆評此篇曰:“深微屈曲,讀之,覺高情遠韻可望而不可及。”

    作者不希望董生去河北,在董生臨行之前,韓愈要送一篇序文給他。但這樣的序文是很難措辭的。贊成他去嗎?固然如此,因對他有一定的同情,但若贊成,則違背了韓愈自己的政治主張;阻止他去嗎?說明那是“從賊”,那就是變成了“留行”,而不是送別,也不合“贈序”的要求,更何況對于“懷抱利器”的董生去求發(fā)展(藩鎮(zhèn)名義上還是唐王朝的一部分)提出反對意見,畢竟是說不通的,作者畢竟對董生懷有一定的同情。由此看來,這篇“贈序”實在是難以下筆了。 

        作者在贊美河北時有意識地埋伏了一個“古”字。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作者特意在“古”字后面用了一個“稱”,使“古”隱藏其中,不那么引人注目。“古稱”云云,即歷史上如何如何。歷史上說,“燕趙多感慨悲歌之士”,那現(xiàn)在呢?現(xiàn)在或許還是那樣,或許已不是那樣了。后文用一個“然”突轉,將筆鋒從“古稱”移向現(xiàn)實,現(xiàn)實怎樣,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見,文章寫“古”正是為了襯“今”,為下文寫“今”蓄勢。 

    如今之燕趙是不是還多“感慨悲歌之士”呢?在作者心中,這個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但作者并不立刻否定,也不明確否定,而是提了一個原則:“風俗與化移易”。既然是“風俗與化移易”,那言外之意不言自明。既然河北已被“反叛朝廷”的藩鎮(zhèn)“化”了好多年,其風俗怎么能不變呢?既然變了,那也就不再多“感慨悲歌之士”了,那么你董生到那里去,就不能“有合”。 

        當時的藩鎮(zhèn)為了壯大自己的勢力,“競引豪杰為謀主”。董生到河北去,“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他將會受到藩鎮(zhèn)的重用。果如此,豈不證明了“今”之燕趙“不異于古所云”了嗎?但是作者是早有埋伏的。他說“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又說“感慨悲歌”的“燕趙之士”“仁義出乎其性”。預言董生與“仁義出乎其性”的人“必有合”,這是褒獎董生的話,但也是作者埋下的伏筆:如果你能同如今的“風俗與化移易”的藩鎮(zhèn)們相合,那只能證明你已經喪失了“仁義”。前面的“揚”是為了后面的“抑”。“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的“卜”,與其說是卜燕趙,毋寧說是卜董生此行的正確與錯誤。“董生勉乎哉!”此處當為“好自為之”講,勉其不可“從賊”也。 

        最后一段,作者借原燕國大將樂毅被迫逃到趙國去的故事,來暗示董生。“為我吊望諸君之墓”,是提醒董生應妥善處理他和唐王朝的關系。還進一步照應前面的“古”字,委托他到燕市上去看看還有沒有高漸離那樣的“屠狗者”;如果有的話,就勸其入朝廷效忠。連河北的“屠狗者”都要勸他入朝,則對董生投奔河北依附藩鎮(zhèn)之舉所抱態(tài)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董邵南去河北的原因是 

    (1)董生舉進士,連不得志于有司 

    (2)懷抱利器,郁郁適茲土 

       作者拜托董生的兩件事: 

    替作者憑吊一下望諸君(樂毅)的墓 

    并看看,是否還有過去時代屠狗者(高漸離)一類的埋沒在草野的志士 

    目的: 

        其一,當時的河北是藩鎮(zhèn)割據的地方,韓愈堅決主張削藩平鎮(zhèn),實現(xiàn)唐王朝的統(tǒng)一。因而在他看來,若有人跑到河北去投靠藩鎮(zhèn),那就是“從賊”,必須鳴鼓而攻之。   

      其二,韓愈為了實現(xiàn)唐王朝的統(tǒng)一,很希望朝廷能夠招攬人才,但在這一點上朝廷使他大失所望。所以他在許多詩文中,都替自己與他人抒發(fā)過懷才不遇的感慨。他有一篇《嗟哉董生行》的詩,也是為董邵南寫的,詩中小序有這樣的語句:“縣人董生邵南隱居行義于其中,刺史不能薦,天子不聞名聲,爵祿不及門。”全詩在贊揚董生“隱居行義”的同時,也對“刺史不能薦”表示遺憾。這位董生隱居了一段時間,大約不安于“天子不聞名聲,爵祿不及門”的現(xiàn)狀,終于主動出山了,選擇了去河北投靠藩鎮(zhèn)。對于董生的“郁郁不得志”,韓愈自然是抱有一定的同情的。

    譯文:自古就說燕、趙一帶有很多慷慨激昂的豪俠義士。董生考進士,接連幾次未被主考官錄取,懷抱杰出的才能,心情抑郁地要到那個地方去。我知道董生此行一定會有所遇合,董生,努力吧!

    象你這樣不遇于時,如果是仰慕而勉力實行仁義的人,都會同情憐惜你的。何況燕、趙一帶的豪俠之士奉行仁義是出于他們的本性呢!然而,我曾聽說風俗是隨著教化而改變的,我哪能料想現(xiàn)在比起古時候所說的沒有什么兩樣呢?姑且以你此行去證實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為你的此行而產生了一些感想。請你為我到望諸君樂毅的墓上去憑吊一番,并且到那里的街市上看看,還有過去的屠狗者一類的豪俠義士嗎?替我向他們殷勤致意:“圣明天子在上執(zhí)政,可以出來任職效忠了!”

    6、作業(yè):

    《學習與評價》p71

    贈黎安二生序

    曾鞏 

    學習目標:

    1、理解作者以“迂”為善,對“道”不渝的忠誠。

    2、理解“迂闊”在文中的內涵和在結構上的作用。

    3、鑒賞作者正話反說的表現(xiàn)手法和效果。

    學習重點:體會作者以“迂”為善,對“道”不渝的忠誠

        難點:正話反說的表現(xiàn)手法和效果

    學習過程: (一課時)

    一、作者介紹

        曾鞏,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出自歐陽修門下,完全接受了歐陽修先道而后文的古文創(chuàng)作主張,而且比歐陽修更著重于道。

    二、背景資料

      這是一篇應黎生之求而寫的贈序,寫于治平四年(1067)。黎安二生是蘇軾寫信推薦給曾鞏的朋友。他們從四川拿著自己的文章來京師就正于曾鞏,也是“以文會友”之意。不久,黎生補任江陵府司法參軍。行前,應二生之請,曾鞏寫了這篇著名的文章。

     三、 疏通文句

        重點研討下列詞句:第一段:既而 顧 誠 閎壯 馳騁 雋偉 固 知

                          第二段:頃之 以為 既 以言相求于外 

                          第三段:信  志 同 不自知 特 以 庸詎 

                          第四段:然則 其 

    四、理解內容

    1、默讀課文、概括大意     (一)介紹黎安二生。       (二)寫黎生臨別求序之緣由。

                              (三)作者自敘述“迂闊”。  (四)深入一層展開議論。

    2、本文寫黎安二生,卻先寫蘇軾,再寫蘇軾來信贊二生,然后寫其人其文,有何用意?

         以文壇大師烘托黎安二生,突出二生文才。

    3、哪兩個詞是本文的“文眼”,在文中該如何理解?(課本p47問題與探討1)

       “迂闊”,文中指不合世俗之風。

    4、如何理解黎安二生的“小迂”與自己的“大迂”,作者對自己的“迂闊”持什么態(tài)度?

        黎安二生的“小迂”為“文”之迂,是文風問題;自己的“大迂”為為人之迂,“道”的問題。作者以“迂”為善,表現(xiàn)決不附和頹傾的世風,對“道”的不渝的忠誠,及我行我素、無所畏懼、勇于躬行直道的可貴精神。

    正話反說,譏世之詞。有力的為自己作了辯護。(《學習與評價》p151)

    5、作者為何要二生“無急于解里人之惑”?

    6、作者由二生的為人之惑談到自己的為人之惑,是否離題?

    7、作者末段關于“善”與“不善”的兩難論辯,用意是什么?(《學習與評價》p151)

    五、朗讀課文、賞析寫法

    1、正話反說

    作者前文極力鋪陳藻飾黎安二生文才,正是為了說明后面的“不迂”,“不迂”而以“迂”名之。顯示了世俗的謬誤。正話反說,文曲意直,顯示內在的鋒芒。

    2、意境含蓄

    諸多憤世之氣,盡在深蘊之中。

    六、布置作業(yè): 

    《學習與評價》p73

    翻譯:趙郡蘇軾,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學友。他從蜀地寫信寄到京城給我,贊揚蜀地的學士黎生、安生。不久黎生帶著他的文章幾十萬字,安生帶著他的文章也有幾千字,屈駕前來看我。我讀他們的文章,確實氣勢壯闊,風格雄偉,善于反復辨析,把事理說得很深透.他們的才情、筆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他們二人確實可以說得上是特別杰出的人才,而蘇君也的確可以說是善于識別人才的人了! 

          不久以后,黎生補任江陵府司法參軍。臨走的時候,請我寫幾句話作為贈別。我說:“我對你的了解,已經放在心里了,還需要用言辭表達出來么?” 黎生說:“我和安生學習古文,同鄉(xiāng)鄰里都譏笑我們,認為是迂闊。現(xiàn)在請您寫幾句話,是想解除同鄉(xiāng)鄰里的糊涂看法。”

    我聽了這話,想想自己,不禁笑了。 世上迂闊的人,有誰比我更厲害呢?只知道信奉古訓,卻不懂得迎合當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賢之道,卻不懂得隨同世俗。這就是我為什么困頓到現(xiàn)在而自己尚不知道的原因啊。世人的迂闊,有誰比我更厲害呢?現(xiàn)在你們的迂闊,只因文章不合世俗,這不過是小的迂闊罷了,還擔心被同鄉(xiāng)鄰里譏笑,像我的迂闊可就大了。如果你們拿了我的話回去,將要得到更多的責怪,豈能只停留在譏笑上呢?

    既然這樣,那么我將對你們說些什么好呢?說我的迂闊是好的,可是它的禍害卻是這樣;說它不好,那么雖然可以迎合現(xiàn)代,但一定違背古訓,有附和流俗的地方,就一定背離圣賢之道了。你們還是不要急于解除同鄉(xiāng)鄰里的糊涂認識吧,這樣就一定能夠在古文、時文;道、世俗這方面作出選擇。 我于是寫了這些話贈給二位,并且拿給蘇君看,你們認為怎么樣呢?

    附練習(9分,每小題3分) 閱讀《贈黎安二生序》完成1~3題

    1、下列各組句子里加點的詞用法和意義都相同的一組是﹝ ﹞

       A、生其無急于解里人之惑吾其還也

       B、孰有甚于予乎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C、特以文不近俗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

       D、則于是焉世與我相違,復駕言兮焉求

    答案:A﹝A副詞,還是;B語氣詞,呢介詞,在;C連詞,因為介詞,用;D語助詞疑問代詞,什么﹞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 趙郡蘇軾,余之同年友也

       B、 而其材力之放縱,若不可極者也

       C、 里之人皆笑以為迂闊

       D、 則于是焉,必能擇而取之  

    答案:C﹝A“同年”在句中是指“科舉制度中同科考中的人”,今義是“同一年,同歲”;B“放縱”在句中是“奔放”的意思,是個褒義詞,現(xiàn)代漢語中是“縱容,不守規(guī)矩,沒有約束,沒有禮貌”的意思,多用作貶義;C“以為”在句中是“認為”的意思,和今義相同;D“于是”在句中是個復音虛詞,意思是“在這方面”,現(xiàn)代漢語中常作連詞用﹞

     3、下面是對這篇贈序的具體分析理解,其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文章第1段敘述好友蘇軾向他推薦蜀之士黎安二生,不久,二生攜文求見,詳讀二生之文后,作者覺得黎安二生堪稱“魁奇特起”之士。第2段敘述黎生在將外出做官之際,因他與安生“學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為迂闊”,請求作者為他們“解惑于里人”。

       B、 第3、4段為議論,就黎生所謂里之人笑其迂闊,求言以解里人之惑而發(fā)。作者明確指出自己的“迂闊”在于信古志道,不與世俗同流,不怕世人譏笑,并希望“二生無急于解里人之惑,則于是焉,必能擇而取之”,這實際上是在勉勵二生要堅持學習古文,反對俗文。

       C、 這篇文章的“文眼”是“迂闊”二字。從行文上來看,全文緊緊圍繞“迂闊”二字來寫;文章議論的唯一中心,也在于“迂闊”二字;文章的主旨,也是為了表達對于世人所譏笑的這種“迂闊”,作者自己是矢志不渝的。

       D、 此文本來就是為自己不合世俗、懷才不遇而寫的,作者針對“迂闊”二字發(fā)議論,咄咄逼人,把自己心中郁積的不平和憤懣一瀉無余,與韓愈、蘇軾那些痛快淋漓、氣勢不凡的古文有相似之處。

    答案:D﹝作者針對“迂闊”二字發(fā)議論,是一唱三嘆、抑揚吞吐,而不是咄咄逼人、一瀉無余。并且此文遠不及蘇軾、韓愈的古文那樣痛快淋漓、氣勢不凡,只有一種含蓄優(yōu)雅的風韻,與歐陽修的文章很有相似之處﹞

    4、將下面文言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2分) 

     ⑴ 二生固可謂魁奇特起之士,而蘇君固可謂善知人者也。(4分)  譯文:⑴ 二生真可以說得上是杰出特異的人才,蘇君真可以說是善于識別人才的人了。

     ⑵ 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5分)   譯文:   ⑵ 只知道相信古人,卻不懂得迎合當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賢之道,卻不懂得隨同世俗;這就是我窮困到現(xiàn)在而自己尚且不知道的原因啊。

       ⑶ 于是寫了這些話贈給二生,并且拿給蘇君看,認為怎么樣呢?譯文:于是寫了這些話贈給二生,并且拿給蘇君看,認為怎么樣呢?

     

    [蘇教版《送董邵南序》《曾黎安二生序》(蘇教版高三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贈黎安二生序》文言文翻譯

    2.《贈黎安二生序》譯文及賞析

    3.蘇教版《角》的初步認識教案

    4.初中文言特殊句式教案蘇教版

    5.蘇教版船長課文原文及教案

    6.蘇教版師恩難忘教案

    7.蘇教版6的乘法口訣教案

    8.送東陽馬生序教案教學設計

    9.蘇教版祁黃羊課件

    10.燕子教學課件蘇教版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在线 | 中文字幕在线你懂得 | 天天摸天天碰天天添中文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 |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跳舞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