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8-8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學目的:

    1.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的感情變化。

    2.了解本文句法上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重點難點: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教學方法:組織朗讀背誦、引導自學討論,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選一學生讀注解①。教師略作補充:魏晉時期在中國抒發藝術的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書寫的《樂毅論》《黃庭堅》等楷書作品稱“書之圣”,行草《蘭亭集序》被后世書法家譽為“行書第一”。

    出示王羲之《蘭亭集序》摹本。

    二、放錄音、正音

    學生聽錄音一遍。教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投影:

    多音字:會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將至(zēng)

    通假字:趣舍萬殊(通“趨”)        古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通“猶”)

    三、朗讀課文,體會本文句法駢散并行,以散為主的特征。

    四、品讀課文,結合注釋,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書序有什么不同,找出與《蘭亭集》有關的語句。

    明確:一般的書序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或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

    作為書序,本文介紹了作詩緣由(因修禊而“群賢畢至”)、作詩情形(“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后之覽者,亦將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動談到生死觀,善于借題發揮,論及人生的意義。這便是《蘭亭集序》與一般書序的不同之處。

    六、布置作業

    熟讀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練習二。

                      

     

    《蘭亭集序》課時計劃  第2課時 (總第37課時)

    教學目的:

    4. 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的感情變化。

    5. 了解本文句法上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6. 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重點難點: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教學方法:組織朗讀背誦、引導自學討論,

    教學過程:

    一、學生齊讀全文,檢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況

    二、分析理解,指導誦讀

    1.選一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

    要求學生摘錄寫景句,明確: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朗讀語調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作者快樂的心境。

    理解背誦思路: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后由“是日地”領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

    2.齊讀第二自然段,要求學生體會作者心境的變遷。

    理清背誦思路: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從中提示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最后以“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作結。

    3.選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誦思路: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隨之又發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后之覽者,亦將有敢于斯文”,總結全文。

    4.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三、探究性閱讀訓練

    思考: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慨嘆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蘊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學生分組討論。

    明確: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對這次宴集環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攝其神韻,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些斗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

    第二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但字里行間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正因為作者對人生憂患有清新的認識,才可揚長避短,在有限人生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盡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嘆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當然應該看作是積極的。

    四、布置作業:1.背誦全文。2.完成配套練習

     

     

    《蘭亭集序》課時計劃  第3課時 (總第38課時)

    教學目的:

    7. 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的感情變化。

    8. 了解本文句法上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9. 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重點難點: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教學方法:組織朗讀背誦、引導自學討論,

    教學過程:

    一、 復習上節課學習內容

    二、 課文悟讀 

    《蘭亭集序》是王羲之的傳世之作,千百年來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的原因,主要有這么兩點: 

    1.作者以簡潔、素雅的筆調,娓娓動人的語言,描述了一次令人神往的朋友聚會。這里沒有觥籌交錯,猜拳行令的喧嘩,沒有絲竹管弦的熱鬧;有的是一觴一詠,暢敘幽情。這顯然是古代文人學士及當今傳統知識分子所追求的雅而不俗、素而不艷的樂境,也是他們淡雅人格性情的體現。 

    2.作者對人生的感慨系之。有不少人認為,文中流露出作者“人生無常”和“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的悲觀情緒,這是作品的消極因素。但文章中如“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等語句,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這在玄學盛行,士大夫普遍崇尚老莊哲學的東晉是難能可貴的。誠如《古文觀止》所云:“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而齊彭殤,無經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似乎正是這種“雖蒼涼”的對人之生死的感嘆,觸發了后世眾多人的不同感受,而讓人“蒼涼”的經歷,演繹出新的對人之生死的蒼涼的感嘆。 

    三、亮點探究 

    1.作者依據什么說這次聚會“信可樂也”?“信可樂也”在第1段中起到什么作用?“信可樂也”能否改成“信可樂矣”? 

    明確:在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這次聚會是“群賢畢至,少長咸集”,這是一樂;而聚會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可謂良辰,是為二樂;聚會之地“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可謂景美,是為三樂;宴會之中“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可謂情真,是為四樂;而“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可謂極視聽之娛,是為五樂。作者感到人賢、辰良、景美、情真、賞心五事齊臻,所以認為這次聚會,“信可樂也”。“信可樂也”一句是對聚會情景的總結,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樂”。 

    2.第1段中“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確:這句是對天氣的描寫,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承上而言,上文有“暮春之初”交待了聚會的時間,“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正是對“暮春之初”天氣的具體描寫。還有,上文所寫人們的聚會,如果缺少了“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樣的好天氣,便不會盡顯歡快的氣氛。就啟下而言,由“天”“氣”而及下文的“宇宙”,又由“仰視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而及“俯仰一世”。這些地方都可見作者行文勾連過渡之綿密。 

    3.怎樣理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這句話的意思和作用? 

    明確:“向之所欣”,意為先前所喜歡的事情,即先前的“樂”事,具體指上文所敘蘭亭集會這件事。“俯仰之間,已為陳跡”言其先前樂事,頃刻之間已成往事。“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是一個雙重否定句,意為尚且不能不因此而感慨。“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意為何況對于生命不論長短,終究難免一死呢?整個句子是一個用“……猶……何況……”關聯的遞進關系的復句,可譯作:人們對于像蘭亭聚會這樣先前所喜歡的事頃刻之間變為陳跡,尚且感慨萬千,何況對于生命無論長短終難免一死這件事呢? 

    準確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就會看出,作者這句話一是對從蘭亭聚會聯想到的現今人們“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和“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兩種態度的看法;二是以“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引出“死生”這個全文的議論中心。這個遞進關系的復句,宛如一個鏈環,不僅把第3段與第2段,且把第3段與第1段連成一個鏈條,使全文意脈相連,成為一體。 

    4.為什么說“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探究學習:“一死生”“齊彭殤”是莊周對人生死的看法。莊子在《齊物論》中說:“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又說:“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認為生和死、壽命長與短沒有絕對界限,是相對的,這本不錯。但莊子夸大了相對性,以致否定了生和死的區別,認為生和死相同,活了800歲的彭祖和夭折之人沒有區別,這就是荒謬的。這是以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評價莊子觀點的錯誤。若從文中內容看,作者在第3段鄭重引出孔子的“死生亦大矣”作為議論的發軔,而后連述古人、今人和后人無不為人生無常而悲,對生死之事而嘆。既如此,莊子的“一死生’一‘齊彭殤”之說就是荒誕之辭了。 

    四、布置作業:完成課后練習一、二題 。

     

    [《蘭亭集序》(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高一必修二《蘭亭集序》教案設計

    3.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教案

    4.人教版高一必修《荊軻刺秦王》教案

    5.高一數學必修2教案

    6.高一必修一英語教案

    7.高一必修五數學教案

    8.高一數學必修四1.5教案

    9.高一必修四數學教案

    10.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精品99精品在线观看区 | 中文字幕久久久 | 中文字幕不卡一区 |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精品视频 |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 一本大道香蕉大在线日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