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4曾經在資源網上以“讓課堂更精彩,讓高考更出色 --介紹一另類高中語文新課程教改實驗”為題,介紹過我們兩個階段的實驗報告;隨后幾年,我們繼續完善這種構想,與越來越多的同行分享這種解放思想帶來的精彩與輕松,并最終形成系統簡潔的實驗思考刊載于《語文月刊》(2008年3月號)
讓課堂更精彩,讓高考更輕松
--高中語文新課改實驗的思考
李劍新
廣東深圳中學 518000) 電子郵箱: jxli@shenzhong.net
摘要: 多講幾次課堂自然精彩;高三前先把課文導學之類練習換為高考能力點訓練一輪,自然能提高教學質量和高考成績:大實話很符合熟能生巧原理。只要改變觀念,同樣甚至更少的時間與投入,不僅能收獲一大批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課例,課堂更生動精彩;更可以從容應對高考,贏得歷史性突破;語文解放了,語文教師徹底解放了------只要你愿意,普通學校普通教師也都可以創造同樣奇跡;操作前所未有的方便,這就是我們教改引人入勝的無窮魅力所在。
關鍵詞: 新課改,課堂精彩,高考輕松
我們面臨十分艱巨的任務。面對傳統教育教學積弊,著眼能力素質綜合發展的新課改,已是大勢所趨;而面對一時不能替代的高校擇優選拔,學生、家長以及全社會的關注,高考絕不可掉以輕心!如何迎接如火如荼的新課改,如何掌握語文能力從容應對高考;如何將看似對立的矛盾變為和諧雙贏,是我們每個學生,每個學校都面臨的巨大困惑。
深圳中學的語文新課改方案提供了一條富有建設性的獨特思路。我們的教改,不僅讓我們早在2002年就成功地迎接了新課程洗禮,留下一系列符合新課程理念的精彩課例和極為豐富的一手教改經驗;并在隨后高考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突破:無論均分以及高分段成績,縱向橫向都創下深圳市新記錄。我們令人信服地做到了教改與高考的雙贏。這是正確把握語文規律的成功,更是挑戰傳統、大膽變革的成功。
毫無疑問,當現在很多學校尚在課改與高考之間猶豫彷徨倍受煎熬時,我們應該有自己毫不猶豫的選擇。
分工教學,讓課堂更精彩
分工分單元教學,是我們教改的第一大特色。即依照現行教材單元分塊,由教師分別負責的教學方式。在實踐中,我們深感該方案操作性強,成效顯著,以其前所未有的新穎特色及務實追求獲得了師生充分認可。
能夠順利分工合作并一直延續到高三之前,關鍵在于分工同時,又有相應變化:即將作文以及一些能力訓練內容由原任老師負責到底。這樣辨證靈活的處理成功解決了分工教學與能力責任歸屬的矛盾,產生了積極效應。
分工教學有利于教師發揚自身優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如示范課那樣,精心備課尤其是在反復實踐中的不斷反饋,使教材及教學方法理解得更深刻完善,進而升華為教學藝術,這正是傳統包干教學所不能達到的境界。特別能適應新課程“注重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思考,積極討論交流,氣氛活躍生動”的高標準課堂要求。
分工教學有利于學生吸收各家之長,豐富課堂內容,調動學習興趣。教師不同風格精彩紛呈百花齊放,突破了語文程式化;而課堂的精心設計顯然比常規的有限努力更能彰顯課文之豐富與魅力,更引人入勝:學生對實驗持普遍歡迎態度主要原因之一也就在于此。課改讓學生享受到語文久違的輕松愉快生動,體會到真正的語文味。
分工教學對課時的辨證處理,又使課文與能力訓練相得益彰。語文重在讓學生自己獨立個性化思考,而不是去“講深講透”,由此看來,傳統課堂“少慢差費”效率太低。我們壓縮了時間,就從根本上解決了滿堂灌的弊端以及教學的隨意性。從而在改變語文老牛破車現狀從時間控制方面走出一條新路子,減少了教學盲目性,大大增加了效率時間。跳出課文束縛地闊天寬,何必只苦苦耕耘課文那一畝三分田呢?
分工教學也減輕了教師的備課量。老師從繁重瑣碎中解放出來,將節省的寶貴時間用于大語文讀寫,用于現代多媒體教學方式應用研究,用于對學生盡可能廣泛的學習指導,用于創造性藝術性達到教學高標準要求一一 老師的工作將從疲于應付一變而為務實、高效率的科研型狀態;我們的課堂將因為教師的精彩而更精彩;僅此一點,就足以充分肯定實驗的深遠意義,甚至可以說是實驗的最大亮點。
在高一高二,分工分模塊教學讓我們課堂更生動,老師與同學都充分感受到了新課程教改帶來的變化和樂趣,新教改的過程很精彩。
挑戰傳統,讓高考更輕松
無庸諱言,盡管教改過程讓我們體會到新課改魅力,但對能力、對高考將產生怎樣影響,是積極還是消極,這是每個關心教改的人,尤其是學生、家長更為關注的重點。可以這樣說,如不能很好解決教改與高考的矛盾,無論取得多大成績,如何天花亂墜,也注定是短命的;中國教改不乏轟轟烈烈開篇,但大多難乎為繼,其深層原因不言而喻,這就是現實!所以,教改伊始,我們很注意兼顧高考制約因素;而內容上強化能力訓練以及大語文讀寫指導,則成為我們教改的第二大特色。
教改與高考,只要多動腦筋,敢于創新,很多似乎沖突的矛盾其實都可以和諧統一。我們在新課程教改的過程中注意抓了以下幾點。
首先,淡化課文傳授意識,著力凸現課文精彩生動。學生獲得猶如示范課般的高質量感受,很容易激發語文興趣(這是傳統以完成課文內容為主的教學無法大面積經常性所能達到的效果),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自然促使學生由課內而課外,走進風光無限的語文大世界。語文重在讓學生課內外多讀,重在運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去領悟、感受、交流,語文才有鮮活的生命。
其次,新課程同樣應以注重能力為基本特點,通過何種最佳途徑去形成語文能力,是我們非常重要的選擇。通常做法是“以課文為載體,在教學過程中來培養語文能力”。但這種傳統方法事倍功半,不容易落實。真正意義上的能力訓練,不能僅是這樣蜻蜓點水式接觸,它一定要有自己的能力體系(高考語文考點應該是最方便實用的能力體系)和完整的訓練過程。所以,提前介入能力訓練,所獲得較系統的知識能力基礎不僅對后來的語文學習給予積極導引,有利于自學拓展,完美體現課改精神;更順勢為高考埋下伏筆,可謂一箭雙雕。語文難在知識向能力轉化而不是難于理解的特點啟示我們在高一進行這種訓練不會是拔苗助長,我們可以放心的貫徹我們的設想。
第三,為了化課文講授為簡潔引導,我們干凈利落的壓縮出一半課時來進行兩年一貫的語文能力訓練,既使優化課堂成為現實;同時也為能力訓練成為一種可以操作的語文行為提供了時間保障。這種能力通常包括寫作指導,大閱讀指導,語文能力點訓練等。我們可以從容地遵循知識能力傳遞規律,如數理化一般進行嚴謹系統的學習與訓練。我們不增加課時(高一高二都是一人教三個班,每班每周四課時)更沒有補課之類時間加汗水的“勤奮”;只是大膽刪去或簡化少慢差費的習慣行為(比如一本本練習冊,課堂煩瑣分析等),把有限時間全熔鑄在關鍵的刀鋒(注重能力以及正確訓練能力的方法);就體現有用功而言,我們的教學效率無疑比傳統勝出許多!
可以不“以成敗論英雄”而只明快地比較一下新課改對高考的良性影響--我們顛覆了傳統對課文作用的認識;我們對能力的含義以及獲取能力的方法更明確務實;我們不僅讓學生在高一高二就熟悉了相關能力,為遨游語文的自由世界插上了翅膀;也使高三階段的語文真正具有了科學復習的內涵從而提高了復習效率。這樣形成的語文能力,更能讓一個人在一生中受用無窮;只為考試吞下的快餐,自然沒有這樣醇厚綿長。
在高三,在高考,分工分模塊教學帶來的直接結果是,良好的語文能力為高考打下堅實基礎,高三復習變得輕松到位并最終獲得高考豐厚酬報--新課改的句號很圓滿。
仁者見仁,在質疑中完善
在整個教改過程中,因為在許多方面與傳統教學觀念有差異甚至也包括與當今所謂教改主流意識以及行為上的差異,教改也一直難免被人說長道短。我們認為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人們對新生事物的關注,而更重要的是通過不同聲音,豐富了教改認知,從而在質疑中不斷發展不斷完善。
其一,教改方案與現在全面推進的新課程語文模塊有沒有聯系?單元分工方式,很容易與現在的新課程語文必修選修模塊順利接軌。我們在教改實踐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幾乎就是現在各實驗學校正遭遇的問題。分工教學,現在已成為新課改面臨的新課題。我們先走一步,在這方面做出的一些積極有益探索,已經成為難得的體驗。
其二,老師分工頻繁變動,師生互不熟悉,教學是否缺乏系統延續性?我們認為,課文在整個教學效率體系中處于相對次要位置,大語文讀寫,以及能力知識點考點的訓練才是決定語文效率的關鍵。正是在訓練方面由原任老師系統延續,有充分時間熟悉班級與學生,體現了該方案務實的一面;也正是教改為當今新課改所提供的重要經驗之一。(當今學校分模塊教學,為保證質量起見,是否也應該有個注意銜接連貫性實效性的能力訓練計劃,以弱化新課改對能力訓練的影響?)其次,課文相對獨立,更需要豐富多彩的探索;參與教改的老師正好給課堂注入了生機勃勃的活力。
其三,分工教學是否存在責任模糊而導致教學質量甚至高考受影響?我們認為,在不同班級上課,教師置身更有挑戰性的平臺,會更努力,效果會更好。而能力部分沒有分塊,更是責任分明的重要保證,這也正是唯有語文可以大膽自由分塊的根本原因(課文與高考事實上的分離,讓我們在教改與高考之間找到了一個巧妙的平衡點,這正是語文區別于其它學科的耐人尋味可以做文章的地方)。正是一開始就注意到責任問題并做了變通,才使課改走在一條堅實的大路上,我們甚至敢于對這種課改定義為“沒有風險的改革”。
教師尤其是新教師,是否少了熟悉教材的機會而影響教學?一個單元反復講授,是否缺乏激情而乏味?提前介入高三能力訓練是否會增加學生負擔,是否擾亂了教學順序--------諸如此類問題其實不象想象那樣難,方法遠比問題多,矛盾容易化解。
新學年、新年級、新一輪課改又開始了,2002年以來成功的課改實驗已成為歷史。但我們認為,只要明確并遵循語文能力形成的內在客觀規律,只要勇于拋棄不合理的陳舊的教育教學方式方法,我們就可以開拓出一片新的發展空間,就可以延續昨天的輝煌而不至于曇花一現;我們應該進一步探索做得更好--這的確是令人鼓舞的語文新課改前景。
附錄:
高中語文新課程教改方案要點
2008.3
一、分模塊的辨證處理
教學內容為分塊與不分塊兩大類。即將欣賞示例類的課文分單元分工教學;而作文,課文預習、課外自讀教材及指導,能力訓練以及復習等責任心,系統性較強的內容則不分塊,由原任教師教學并起總體銜接作用。保證教學的質量。
二、 分單元分工教學
講授課文同一內容要有合理的間隔重復次數;為了中段期末考方便統一進度,教師半學期內連續三輪為宜。最后一輪在自己班教學以方便調節且方便階段考試復習。在原任老師繼續熟悉所有課文的基礎上,單元授課老師應為原任老師提供教案供復習銜接參考。
輪換教學示意
甲A(第1單元) 乙B(第2單元) 丙C(第3單元)
1-3周 C班 A班 B班
4-6周 B班 C班 A班
7-9周 A班 B班 C班
*“甲乙丙”為三位老師;“ABC某班”同時意味著某老師任課的2或3個平行班。
新課程10周1學段有4個單元,多出的1個單元可以由原任課老師在屬于自己安排的能力訓練時間段內處理。也可以分開。
三、 課時相應區分
每周分塊(前半周)與非分塊內容(后半周)各占2個課時,從時間上對能力訓練充分重視。處理重點課文用2課時,非重點1課時;其實,單元處理有很靈活的空間關鍵是要全面處理。三周每單元6課時(即只用傳統教學一半的時間)。
注:課時嚴格按計劃執行;但可用減少非基本篇目以調劑;文言文量大可將6比6調整為8比4等。通過交流教案銜接相關進度,內容等問題,形成教學有機整體。
四、超前訓練語文能力
可依語文高考考點(或知識點)為序,選擇經典高三能力訓練資料,有的放矢逐一訓練;首先有內容、有計劃統籌安排好高三能力點,在高三正式復習之前完成一輪充實的訓練,打好復習基礎。同時廣泛深入地進行潛移默化課外大語文讀寫。語文能力點應納入學年階段考試作為重要內容
*兩年能力訓練附錄(分頭納入學期計劃,排序可以靈活)
一學期:詞語,成語;語言訓練;
二學期:散文閱讀;詩歌閱讀;說明文閱讀;
三學期:語音,文字;標點;病句
四學期:文言文知識;其它
*勿在某一學段納入太多能力點,欲速不達,干擾常規教學
寫作能力訓練:貫穿四學期的系統計劃,結合閱讀,進行各種寫作訓練
課外閱讀指導(自讀課本,讀者,報刊時文等)
五、日常能力訓練要求
a) 高考語文能力是重中之重;相關知識點要“精講-訓練-講評-鞏固”系統訓練;要保證質量。
b) 課文在于自己多領悟,每單元應該提前一周寫好閱讀筆記(體例靈活:摘錄評點;提綱壓縮;雜感羅列;文段賞析,抄錄精彩語段等)單元結束后寫遷移閱讀讀書報告;適度課后練習及隨課文輔助訓練
c) 文言文以積累掌握語言為主,并做相關訓練
d) 作文與閱讀結合,學期六次大作文;同時每人一本周記課外練筆(含閱讀筆記)
[讓課堂更精彩,讓高考更輕松(高三)]相關文章:
2.高三高考動員演講稿
3.高三高考勵志口號
4.更浩瀚的海洋課件
7.對高三高考的祝福語
10.高三勵志高考百天經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