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論語》《孟子》教案:專題五:學問之道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3-3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課 題:《古之學者為己》

    教學目的:1、研讀課文,誦讀名句,積累文言知識

    2、通過學習孔孟的言行,了解他們的為人和境界,明確學習的目的、態度和方法

    教學重點:疏通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明確學習的目的、態度和方法

    教 法:讀析、質疑、討論、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1、導語:

    孔子開創了平民教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真正的教師。他以極大的愛心、非凡的智慧和對人性的精微體察創立了中國古代教育理念與師道理想。和孔子一樣,孟子的一生也在為“道”而游走、講學,以他的方式豐富、發展了孔子的教育觀念。他們的教育目標是共同的,那就是培養真正的君子。

    2、板書課題:學問之道--古之學者為己

    二、初讀感知

    1、識記:為( )己 假( )館 雛( )百鈞( )

    2、初步感知:朗讀課文,明確古之學者求學的目的

    三、讀析、討論、質疑

    1、學生自讀,找出自己的疑點,以備討論交流

    2、合作探究,解決疑難

    (1)就:靠近、看齊。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4)攻:攻擊。有人將“攻”解釋為“治”。不妥。

    (5)異端:不正確的言論。另外、不同的一端。

    (6)達巷黨人:古代五百家為一黨,達巷是黨名。這是說達巷黨這地方的人。 (7)博學而無所成名:學問淵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來稱道他。

    (8)鄙夫:孔子稱鄉下人、社會下層的人。

    (9)空空如也:指孔子自己心中空空無知。

    (10)叩:叩問、詢問。

    (11)兩端:兩頭,指正反、始終、上下方面。

    (12)竭:窮盡、盡力追究。

    (13)居:坐。

    (14)愚:受人愚弄

    (15)蕩:放蕩。好高鶩遠而沒有根基。

    (16)賊:害。

    (17)絞:說話尖刻。

    3、學生概括各節主要內容,教師點撥明確。

    (1)孔子認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不應當過多地講究自己的飲食與居處,他在工作方面應當勤勞敏捷,謹慎小心,而且能經常檢討自己,請有道德的人對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為君子應該克制追求物質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質方面,這是值得借鑒的。

    (3)孔子在這里沒有具體指懂得什么,看來是泛指,包括學問、技藝等。有句話說:興趣是最好的導師,大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4)對于本章里“博學而無所成名一句”的解釋還有一種,即“學問廣博,可惜沒有一藝之長以成名。”持此說的人認為,孔子表面上偉大,但實際上算不上博學多識,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對此說,我們覺得似乎有些求全責備之嫌了。

    (5)用來說明孔子“我非生而知之”的思想。他不認為自己是“圣人”,也不承認自己是“天才”,他說他的多才多藝是由于年輕時沒有去做官,生活比較清貧,所以掌握了這許多的謀生技藝。

    (6)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實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對世間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為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這就是“叩其兩端而竭”只要抓住問題的兩個極端,就能求得問題的解決。這種方法,體現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種十分有意義的思想方法。

    (8)孔子和儒家特別重視師生關系的和諧,強調師道尊嚴,學生不可違背老師。這是在一般情況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師,也不謙讓。這是把實現仁德擺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惡的最高準則。

    四、練習鞏固

    1、掌握文中重點的字詞句

    2、翻譯第九段文字

    五、積累與應用

    1、名句誦讀: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③、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④、當仁,不讓于師

    六、教后感悟

    《論語》《孟子》選讀教案

    專題五:學問之道

    課 題:《學而時習之》

    教學目的:1、研讀課文,誦讀名句,積累文言知識

    2、通過學習孔孟的言行,了解他們的為人和境界,明確學習的目的、態度和方法

    教學重點:疏通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明確學習的目的、態度和方法

    教 法:讀析、質疑、討論、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導入課文

    1、導語: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古之學者為己”,其中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學生回答后,教師明確。進入下一課內容的學習。

    2、板書課題:學問之道--學而時習之

    二、初讀感知

    1、識記:說同“悅” 慍( ) 罔( ) 殆( )簣( )鴻鵠( )

    繳( )軔( )或同“惑”

    2、初步感知:朗讀課文,明確古之學者學習的態度、方法

    三、讀析、討論、質疑

    1、學生自讀,找出自己的疑點,以備討論交流

    2、合作探究,解決疑難

    (1)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2)慍:音yùn,惱怒,怨恨。

    (3)溫故而知新:故,已經過去的。新,剛剛學到的知識。

    (4)罔:迷惑、糊涂。

    (5)殆;疑惑、危險。

    (6)干祿:干,求的意思。祿,即古代官吏的俸祿。干祿就是求取官職。

    (7)闕:缺。此處意為放置在一旁。

    (8)疑:懷疑。

    (9)寡尤:寡,少的意思。尤,過錯。

    (10)敏:敏捷、勤勉。

    (11)意:同臆,猜想、猜疑。

    (12)必:必定。

    (13)固:固執己見。

    (14)我:這里指自私之心。

    (15)簣:音kuì,土筐。

    (16)軔(rèn):同“仞”。古代七尺(或說八尺)為一仞。

    3、學生概括各節主要內容,教師點撥明確。

    (12)“溫故而知新”是孔子對我國教育學的重大貢獻之一,他認為,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這一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時代有其價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認的適應性。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此,溫故而知新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

    (13)孔子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和思不能偏廢。他指出了學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學的弊端。主張學與思相結合。只有將學與思相結合,才可以使自己成為有道德、有學識的人。這種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動中有其值得肯定的價值。

    (14)孔子并不反對他的學生謀求官職,在《論語》中還有“學而優則仕”的觀念。他認為,身居官位者,應當謹言慎行,說有把握的話,做有把握的事,這樣可以減少失誤,減少后悔,這是對國家對個人負責任的態度。當然這里所說的,并不僅僅是一個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與行二者關系問題上的觀念,

    (15)孔子在回答子貢提問時講到“不恥下問”的問題。這是孔子治學一貫應用的方法。

    (16)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受到后代知識分子的極力贊賞。他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這段話,對于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

    (17)孔子的自白給我們以“活到老,學到老”,“學海無涯苦作 舟”的感覺。而莊子卻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 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那是很危險的。知道了這一點而仍然 要去追求知識,那就更危險了啊!”(《養生主》)這樣說來,孔子豈不是危險又危險了嗎?但他卻做了圣人。同樣感到生命有限,學海無涯,儒者和道家的態度卻是迥然 不同,讓我們看到在知識問題上儒道兩家的不同。

    (18)“絕四”是孔子的一大特點,這涉及人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人只有首先做到這幾點才可以完善道德,修養高尚的人格。

    (19)孔子在這里用堆土成山這一比喻,說明功虧一簣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勵自己和學生們無論在學問和道德上,都應該是堅持不懈,自覺自愿。這對于立志有所作為的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對人的道德品質的塑造。

    (20)這里,孔子講到“一以貫之”,這是他學問淵博的根本所在。那么,這個“一”指什么?文中沒有講明。我們認為,“一以貫之”,就是在學習的基礎上,認真思考,從而悟出其中內在的東西。孔子在這里告訴子貢和其他學生,要學與思相結合,認真學習,深切領悟。

    (21)這一章講的是學與思的關系問題。在前面的一些章節中,孔子已經提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認識,這里又進一步加以發揮和深入闡述。思是理性活動,其作用有兩方面,一是發覺言行不符合或者違背了道德,就要改正過來;另一方面是檢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標準,就要堅持下去。但學和思不可以偏廢,只學不思不行,只思不學也是十分危險的。總之,思與學相結合才能使自己成為德行、有學問的人。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

    (22)本段文字談到學習應“專心致志”,而不應該“三心二意”

    (23)“為山九軔,功虧一簣”,學習不能半途而廢

    四、練習鞏固

    1、掌握文中重點的字詞句

    2、總結文中特殊句式

    3、翻譯第十八段文字

    五、積累與應用

    1、名句誦讀: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③、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④、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⑤、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六、教后感悟

    《論語》《孟子》選讀教案

    專題五:學問之道

    課 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教學目的:1、研讀課文,誦讀名句,積累文言知識

    2、通過學習孔孟的言行,了解他們的為人和境界,明確學習的目的、態度和方法

    教學重點:疏通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明確學習的目的、態度和方法

    教 法:讀析、質疑、討論、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第三課時

    一、復習鞏固,導入課文

    1、導語:

    在學習上要“溫故而知新”,還要不滿足,不厭煩,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下一節內容。

    2、板書課題:學問之道--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二、初讀感知

    1、識記:默而識( )之 悱( ) 行( )彀( )

    2、初步感知:朗讀課文,疏通文義

    三、讀析、討論、質疑

    1、學生自讀,找出自己的疑點,以備討論交流

    2、合作探究,解決疑難

    (1)識:音zhì,記住的意思。

    (2)誨:教誨。

    (3)何有于我哉:對我有什么難呢?

    (4)束修:修,音xiū,干肉,又叫脯。束修就是十條干肉。孔子要求他的學生,初次見面時要拿十余干肉作為學費。后來,就把學生送給老師的學費叫做“束修”。

    (5)憤:苦思冥想而仍然領會不了的樣子。

    (6)悱:想說又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樣子。

    (7)隅:角落。

    (8)文:文獻、古籍等。

    (9)行:指德行,也指社會實踐方面的內容。

    (10)忠:盡己之謂忠,對人盡心竭力的意思。

    (11)信:以實之謂信。誠實的意思。

    (12)喟:音kuì,嘆息的樣子。

    (13)彌:更加,越發。

    (14)鉆:鉆研。

    (15)瞻:音zhān,視、看。

    (16)循循然善誘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誘,勸導,引導。

    (17)卓爾:高大、超群的樣子。

    (18)末由:末,無、沒有。由,途徑,路徑。這里是沒有辦法的意思。

    (19)諸:“之乎”二字的合音。

    (20)兼人:好勇過人。

    3、學生概括各節主要內容,教師點撥明確。

    (24)孔子說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對于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人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盡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么,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25)“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側面。這對中國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至于在今天,我們仍在宣傳他的這一教育學說。

    (26)孔子所說的這段話,表明了他誨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

    (27)在這里,他提出了“啟發式”教學的思想。從教學方面而言,他反對“填鴨式”、“滿堂灌”的作法。要求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在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對他們進行啟發、開導,這是符合教學基本規律的,而且具有深遠的影響,在今天教學過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鑒。

    (29)本章主要講孔子教學的內容。當然,這僅是他教學內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內容。孔子注重歷代古籍、文獻資料的學習,但僅有書本知識還不夠,還要重視社會實踐活動,所以,從《論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經常帶領他的學生周游列國,一方面向各國統治者進行游說,一方面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知識和才干。但書本知識和實踐活動仍不夠,還要養成忠、信的德行,即對待別人的忠心和與人交際的信實。概括起來講,就是書本知識,社會實踐和道德修養三個方面。

    (30)顏淵在本章里極力推崇自己的老師,把孔子的學問與道德說成是高不可攀。此外,他還談到孔子對學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誘”則成為日后為人師者所遵循的原則之一。

    (31)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貫穿于教育實踐中的一個具體事例。在這里,他要自己的學生不要退縮,也不要過頭冒進,要進退適中。所以,對于同一個問題,孔子針對子路與冉求的不同情況作了不同回答。同時也生動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特點,即因材施教。

    (33)孔子的教育對象、教學內容和培養目標都有自己的獨特性。他辦教育,反映了當時文化下移的現實,學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變,除了出身貴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階級、階層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種機會。他廣招門徒,不分種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門下受教育。所以,我們說,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開創了中國古代私學的先例,奠定了中國傳統教育的基本思想。

    (34)所謂‘學海無涯’!別人向自己討教,不得已而回答是必要的。如果喜歡隨意指點別人,就會自以為是,甚至產生自滿而不再進去、追求。這是阻礙我們自身發展的一大憂患!現在很多人喜歡充當別人的老師,對別人的舉動、言論橫加指責。其實,不知道別人他們的舉動都是經過考慮的。這種立場上的區別由于出發點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行為是應該理解的。

    (35)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規矩,教師不能教,學生無法學,小至手工技巧,大至治國安邦,凡事都有法可依,有規矩可循

    (36)不屑而教的奧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誨他,是讓他羞愧而奮發向上。因此,不屑于教誨只是不從正面講道理而已,是從反面激發他的自尊心

    四、練習鞏固

    1、掌握文中重點的字詞句

    2、翻譯第30、31段文字

    3、整理特殊句式

    五、積累與應用

    1、名句誦讀:

    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②、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③、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④、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⑤、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六、教后感悟

    《論語》《孟子》選讀教案

    專題五:學問之道

    課 題:《弟子孰為好學》

    教學目的:1、研讀課文,誦讀名句,積累文言知識

    2、通過學習孔孟的言行,了解他們的為人和境界,明確學習的目的、態度和方法

    教學重點:疏通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明確學習的目的、態度和方法

    教 法:讀析、質疑、討論、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第四課時

    一、復習鞏固,導入課文

    1、導語: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下一節內容。

    2、板書課題:學問之道--弟子孰為好學

    二、初讀感知

    1、識記:杇( ) 牖( )命矣夫( ) 騫( )莞( )爾

    2、初步感知:朗讀課文,疏通文義

    三、讀析、討論、質疑

    1、學生自讀,找出自己的疑點,以備討論交流

    2、合作探究,解決疑難

    (1)杇:音wū,抹墻用的抹子。這里指用抹子粉刷墻壁。

    (2)誅:意為責備、批評。

    (3)與:語氣詞。

    (4)不遷怒:不把對此人的怒氣發泄到彼人身上。

    (5)不貳過:“貳”是重復、一再的意思。這是說不犯同樣的錯誤。

    (6)亡:同“無”。

    (7)牖:音yǒu,窗戶。

    (8)說:音yuè,同悅。

    (9)畫:劃定界限,停止前進。

    (10)德行:指能實行孝悌、忠恕等道德。

    (11)言語:指善于辭令,能辦理外交。

    (12)政事:指能從事政治事務。

    (13)文學:指通曉詩書禮樂等古代文獻。

    (14)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

    3、學生概括各節主要內容,教師點撥明確。

    (40)孔子的學生宰予白天睡覺,孔子對他大加非難。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說的那么簡單。結合前后篇章有關內容可以看出,宰予對孔子學說存有異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責。此外,孔子在這里還提出判斷一個人的正確方法,即聽其言而觀其行。

    (41)孔子極為稱贊他的得意門生顏回,認為他好學上進,自顏回死后,已經沒有如此好學的人了。在孔子對顏回的評價中,他特別談到不遷怒、不貳過這兩點,也從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學生,重在培養他們的道德情操。

    (43)冉求對于學習孔子所講授的理論產生了畏難情緒,認為自己的能力不夠,在學習過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認為,冉求并非能力的問題,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難情緒做怪,所以對他提出批評。

    (45)孔子的學生顏淵是一個十分勤奮刻苦的人,他在生活方面幾乎沒有什么要求,而是一心用在學問和道德修養方面

    (46)社會在發展,人類在前進,后代一定會超過前人,這種今勝于昔的觀念是正確的,說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頑固守舊的。

    (48)孔子說顏回“非助我者”,并不是責備顏回,而是在得意地贊許他。

    (49)“過猶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體說明。《中庸》說,過猶不及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這是說,舜于兩端取其中,既非過,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為大圣。這就是對本章孔子“過猶不及”的具體解釋。既然子張做得過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兩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對此二人的評價就是:“過猶不及”。

    (50)孔子對待君臣關系以道和禮為準繩的。這里,他既要求臣,也要求君,雙方都應遵循道和禮

    四、練習鞏固

    1、掌握文中重點的字詞句

    2、翻譯第40、46、49段文字

    五、積累與應用

    1、名句誦讀:

    ①、聽其言而觀其行

    ②、不遷怒,不貳過

    ③、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④、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六、教后感悟

    [蘇教版《論語》《孟子》教案:專題五:學問之道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懷疑與學問》教案

    2.論語選讀教案

    3.名著導讀論語的教案

    4.名著導讀論語教案

    5.論語十二章教案

    6.專題復習——仿寫教案

    7.小學環保專題教育教案

    8.論語十則優秀教案

    9.蘇教版《角》的初步認識教案

    10.《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 | 亚洲国产欧美久久香综合 | 一区二图三区国产精品 | 亚洲综合乱码在线 | 中文字幕乱码二区免费 | 亚洲国产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