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結合相生相濟----古詩詞教學札記(粵教版九年級)

    發布時間:2016-2-16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虛實結合  相生相濟

                                

    --古詩詞教學札記

                江蘇省興化市海河學校  張樹寶   (225764)

    虛實結合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虛,即心中無形的想象、回憶和情思;實,即眼前有形的客觀景物。

    虛實結合這種手法在古詩詞中的運用十分復雜,筆者僅結合自己教學中的一點體會,略舉幾例,淺談古詩詞中“虛”與“實”的關系。

    第一,以實托虛,實中見虛。古代詩人有時為了追求一種委婉含蓄的美,常常實寫此物,從側面烘托心中的彼物。例如古人寫女子的美貌,常說羞花閉月,沉魚落雁,雖然沒有對其作正面的描寫,但卻能引起人們豐富的想象,從而達到審美的體驗。樂府詩《陌上桑》中為了表現的羅敷美貌無比,詩人沒有正面直接描寫羅敷的美貌,而寫了“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著忘其鋤。歸來相怨怒,但坐觀羅敷。”這種通過實寫行者、少年、耕者、鋤者出神佇觀,如癡如醉的神態,從側面烘托了那個“虛”中的美女羅敷的形象,可以讓人想象出羅敷那傾倒眾人的美貌,要比正面直接描寫羅敷的美貌收到更好的藝術效果。葉紹翁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實寫了“出墻”的“一枝紅杏”,這是看的見得實景,通過這“一枝紅杏”,人們可以想象出園內百花爭艷,春意盎然的虛景,遠遠勝過對園內景色的正面直接實寫。

    第二,借實喻虛,化虛為實。對一些抽象的、虛無的情感,如果運用正面實寫,往往很難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而借助具體實在的事物來比喻抽象虛無的情感,就能產生特殊的藝術效果。南唐后主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可謂以水喻愁的千古名句,詩人借有形的水喻無形的愁,讓讀者仿佛看到后主李煜國亡家破,妻離子散,作為一國之君,淪為囚徒,終身受辱,千古蒙羞,胸中怨恨,難于盡言 。他那愁思多如春水汪洋恣肆,奔騰傾瀉,且晝夜不息,長流不斷,無窮無盡。李白的“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借可感的“三千丈”喻無形的“愁”之長。李清照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借可感的船“載不動”喻無形的“愁”之重。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化無形的情思為有形的春蠶吐絲和蠟燭流淚,表達了十分執著的思戀之情。這些本來不易表現的情思,在古代詩人的筆下為什么是那么形態萬千,生動感人,讓人浮想聯翩?這都得益于借實喻虛,化虛為實,化抽象為形象。

    第三,寓虛于實,托物言志。古代詩人常把自己要表達的情思、志向和事理寄托于客觀景物之中。這些情思、志向、事理為虛,所托之景物為實。具體表現為以下幾種情形:

    1、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借寫眼前可見的實景,寓對友人依依不舍的離別之意。詩人長時間的佇立在雪地上,目送友人上馬遠去,直到友人拐過幾個山角看不見為止,眼前的雪地上只留下友人的馬踏過的痕跡。這種依依惜別之情全部寄托在那留在雪地上的“馬行處”之中。友人的情思只藏于詩人的心中,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是“虛”的,而這“馬行處”是看得見的,是“實”的。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則與之有異曲同工之美。

    2、寓志于景,借景述志。曹操的《觀滄海》中最后四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漢的壯闊景象,詩人既是寫眼前的實景,也借大海的磅礴氣勢寓自己寬闊的胸懷和宏大的抱負于其中,表達了詩人渴望建功立業,統一祖國宏偉志向。李白在《行路難》中要表達遠大的理想、宏偉的抱負終有一天能夠實現這一志向,是“虛”的,很難用直白的語言直接道出,即使道出也很平淡,而詩人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把志向寓于這艘乘長風破萬里浪,橫渡滄海航船之中,相信終有一天會實現理想,施展抱負。

    3、寓理于景,借景說理。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詩人借登樓之實,說人生之理。特別是后兩句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站得越高,看得越遠。人生也是這樣,只有不斷攀登,不斷進取,不斷以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才能在思想上達到越來越高的境界,在事業上取得越來越高的成就。人生就像登樓,這不是很有教益的生活哲理嗎?“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寓抽象之理于具體實在的形象的典范。又如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高低遠近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人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就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亦是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事物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講道理,而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這一“實”體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了在通常情況下難以表達的“虛”的哲理,寓“虛”理于“實”景之中,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第四,虛實相襯,相得益彰。古代詩人常常通過回憶想象之“虛”景來襯托眼前之“實”景,或通過眼前之“實”景來襯托回憶想象之“虛”景。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前兩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寫妻子盼望詩人早日回歸,詩人因各種原因,回歸的愿望一時還不能實現。并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境和心情,在這個秋雨纏綿的夜晚,池塘漲滿了水,詩人獨自在屋內倚床凝思。這是眼前的情景,是“實”。后兩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象。什么時候詩人返回故鄉,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出了蕊花。他們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重逢后的喜悅。這是想象的情景,是“虛”。詩人用未來團聚之幸福反襯眼前分離之凄傷,顯得更加凄傷,這是以“虛”襯“實”。杜甫的《春夜喜雨》前幾句寫了眼前的實景,適時的“好雨”夜間隨風而至,悄無聲息,滋潤萬物,流露出詩人無比喜悅之情,尾聯兩句“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系想象之景,是“虛”,詩人,欣慰地想象到第二天天亮的時候,錦官城將是一番花紅欲滴、生機盎然的更加美好的景象。詩人以眼前的實景襯托想象中虛景,使虛景比實景更美,這是以“實”襯“虛”。

    古詩詞虛實結合的手法運用十分廣泛,我們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體會和領悟這種手法,弄清“虛”與“實”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培養學生閱讀賞析古詩詞的能力和豐富的想象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虛實結合相生相濟----古詩詞教學札記(粵教版九年級)]相關文章:

    1.粵教版小學科學課件:物體與材料

    2.粵教版選修唐詩宋詞散曲選讀教案參考

    3.九年級化學教學計劃人教版

    4.九年級人教版《 雨說》教案

    5.人教版九年級《陳涉世家》教案

    6.人教版九年級化學復習課件

    7.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英語課件

    8.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教學計劃

    9.粵人食芝文言文翻譯

    10.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楊修之死》教案設計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在线日本v二区不卡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 尤物AⅤ国产在线精品 | 亚洲精品一级精品在线高清 |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