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鈴》說課稿(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3-18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高中語文必修四第二單元的《雨霖鈴》。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介紹、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過程五個部分來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一)單元教學目標

    必修四第二單元編選的是宋詞,在人教版五個必修模塊中,這是唯一的宋詞單元。本單元選取的是四位著名詞人的作品。四人中蘇軾和辛棄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詞人,四人在詞壇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編者可謂用心良苦,編選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詞來學習,通過比較,使學生了解完全不同的兩種詞風,進一步體會四位詞人不同的創作風格。

    本單元教學課上努力做到學生、教師、編者和文本之間的平等對話與交流,在學生理解詞的內容后,教給鑒賞詞的方法。通過鑒賞,體味詞中表達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傳情達意的,進一步了解詞的特點和寫法(情景交融、點染、白描、疊字等),讓學生在學習后對詞的鑒賞建立一個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因為必修五模塊已沒有古典詩詞的學習內容,所以本單元的學習還應引導學生對鑒賞古典詩詞的一般方法進行總結,為以后進行詩歌與散文系列模塊的選修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課文特點

    這首詞是宋代婉約派的代表作。這首詞寫的是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濟的柳永離開都城汴京(現在河南開封)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的別離情景。以“離情”為線索,用白描、鋪敘、點染的手法,細致地描寫了情人話別時留戀難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悶心情,景中見情,以情帶景,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的“楊柳岸曉風殘月”被譽為千古名句。

    《教學大綱》要求“培養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啟迪”。根據教材特點及《大綱》要求,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1、了解婉約派的主要特征;2、了解柳永及“雨霖鈴”詞牌。

    能力目標:1、初步掌握鑒賞詞的基本步驟和方法;2、理解“景中見情、緣情設景”的藝術特色;3、理解虛實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

    情感目標:培養對古典詩詞的熱愛及純正的文學趣味。

    教學重點為:1、“景中見情、緣情設景”的藝術特色;2、理解虛實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為:名句的鑒賞方法。

    二、學情介紹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年級的學生,對詞這種體裁并不算陌生。在初中時已有接觸,必修一學過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感受了詞的語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較淺的層面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

    三、教學方法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苯處煈朴趩l,相機誘導,教學才能獲得成功,F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苯虒W本身就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據此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啟發誘導式教學法;2、學生討論與教師點撥相結合的方法。

    葉圣陶說:“‘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苯虒W活動中,教師既要“授之于魚”,更要“授之于漁”。據此,學習這篇課文,教會學生1種學習方法:學習名句鑒賞法--易詞造意法。

    此外還靈活運用提問法、討論法、練習法和板書圖示法。

    四、學法指導

    整體把握察內容,再現意境體詩情,易詞造意賞名句,熟讀背誦多識記。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語

    宋詞作為我國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提及宋詞,不能不提到婉約詞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鈴》。這是一首飽含了千種風情的別離詩,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自古以來,分別都是痛苦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形形色色的分別,無不貫穿著一個主題:分別痛苦。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北宋婉約派代表詞人柳永的“雨霖鈴”又是怎樣寫“別”的呢?

    (二)、介紹柳永及寫作背景

    作者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濟,早年屢試不第,生活窮困潦倒,處世抱著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更多的時日跟歌伎們一起,過著浪蕩自由、淺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這些歌伎們的生活,深切同情他們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們在一起的悲歡離合。《雨霖鈴》便是其中為世人傳誦的一首。這首詞寫的是他離開都城汴京城(現在河南開封)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別離情景。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詞的內容和感情

    1.播放配樂朗讀磁帶。

    2.誦讀點評。

    3.學生放聲朗讀,自行品味。要求:讀準字音,熟悉內容,把握感情,注意語調、節奏,熟讀成誦。

    4.指名誦讀,感受本詞的情感氛圍。

    (四)、探究賞析

    教師點撥名句,深化學生理解:(視學生掌握情況決定詳略分析)

    例一:“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寒蟬凄涼急促第叫著,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的時候,急雨剛剛停歇。

    分析:起筆用融情入景、以景襯情的手法不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點,寫出所見、所聞、所感,而且醞釀出足以出動離愁別恨的氣氛和情調。試想:在樹上寒蟬凄切的叫聲里,在暮色蒼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別時面對長亭,該是多么動人愁思的境界!就在這個時候,陣陣驟雨,剛剛收住了雨腳,好朋友啊,就要走了!這時節,動人的愁思將怎樣地抒發出來呢?

    例二:“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問1、情人的離別,照我們當下的情形,一般采取怎樣的方式?為什么作者在這里用“執手”?為什么不用“吻別”“擁別”“話別”或是“揮手告別”甚至是“揮著手絹”等方式。

    學生可能只會注意到作者當時沒有現在開放,不可能“吻別”“擁別”。但這種理解是淺層次的,教師要誘導從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角度去理解,“執子之手,與君偕老”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牽手”,此處“執手”一方面寫出其“不舍”,另一方面,“執手”這一動作大膽直接,充分體現了柳詞“俗”與“直”的一面。

    此處用人物的動作表情來揭示內心活動,大膽率直,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例三:“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問1、將“去去”改為“此去”如何?

    問2、“千里煙波”改為“千里波濤”如何?

    問3、既然是“沉沉的暮靄”為什么“楚天”卻會“闊”呢?這不矛盾嗎?

    采用討論的方式,可由學生先提出可供置換的意象或詞語,再進行比較,品評。

    此詞不是簡單的寫離情別意,而更多的滲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歸期渺茫,命運難測”的身世之感。這一點是學生最容易忽視的。

    學習下闋,重點鑒賞典型詩歌意象。

    典型意象:酒、柳、風、月“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問1:明代詞評家賀裳稱,柳永此詞中有一“千古俊句”,是哪一句呢?

    問2:看似尋常的兩句詞,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為“今宵酒醒何外,芳草地曉風殘月”如何?

    問3:改為“楊柳岸,凄風冷月”如何?

    問4:改為“今霄夢醒何處”如何?

    如學生有困難可稍作解釋“名句”的特征,可用流行歌曲中的名句類比。

    此環節需要相機點拔,學生很有可能出現“有所感卻說不出”的情況。要通過誘導讓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五)、再次誦讀本文,爭取背誦

    總結上下片各寫了什么內容?各用了哪些意象?

    明確:上片:離別情景,以實寫為主;下片:想象別后情景,以虛寫為主。

    建議由學生討論,找意象。學生對意象的分析只要扣住主旨,言之有理即可。對學生未分析的意象,教師可適當提示補充。

    (六)、小結

    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長亭送別,執手相看,柴門扶杖,汽笛聲催,生命總在演繹著悲歡離合的故事,而當我們輕輕敲開古典詩詞的門扉,不經意間就會發現一個個凄婉纏綿的動人故事,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了柳永的詞《雨霖鈴》,感受作者了筆下哀婉動人的感情,想必也會有某種特別的感受,寫下來吧。

    (七)、作業(任選一題)

    1、將此詞改寫成現代詩。

    2、比較《雨霖鈴》與《念奴嬌赤壁懷古》,體會兩首詞的不同風格。

    3、描寫“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眻鼍,不少于100字。

    2009-5-22

    作者:李華民

    單位:宜陽一高語文組

    郵箱:07lhm@163.com

    [《雨霖鈴》說課稿(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教案

    3.人教版高一必修《荊軻刺秦王》教案

    4.雨霖鈴教案

    5.高一數學必修2教案

    6.高一必修一英語教案

    7.高一必修五數學教案

    8.高一數學必修四1.5教案

    9.高一必修四數學教案

    10.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色偷偷偷网站色偷一区 | 一级亚洲欧洲国产网站 | 日本久久综合网站 | 青青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中文幕乱码在线 |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