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最新學案(語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2-24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編寫人   劉永生 

    晨讀廣場

    名句積累

    友善 

    凡是經過考驗的朋友,就應該把他們緊緊地團結在你的周圍。(《莎士比亞戲劇集》)

    要像蜂房里的蜜蜂和土窩里的黃蜂那樣,聰明人應當團結在一起。--高爾基《我的大學》

    最重要的人是同你在一起的人,因為誰也不知道他以后究竟還會同別的什么人打交道。而最重要的事則是對他做好事,因為人生在世就只為了這個唯一的目的!--托爾斯泰《三個問題》

    溫婉的憐恤來叩門,堅厚的鐵門也開放。--莎士比亞《魯克麗絲受辱記》

    人類最難忍的是憐憫之情,尤其是在他值得別人憐憫的時候。仇恨是一劑滋補藥,它能使人活下去,它喚起復仇的念頭;可是,憐憫卻能殺死人,它使我們原來虛弱的身體更為衰弱。--巴爾扎克《驢皮記》

    寬恕人家不能寬恕的,是一種高貴的行為。--莎士比亞《理查二世》

    要知道,愛找別人陰暗面的人,自己也常常失掉光芒。--高爾基《懺悔》

    我們既活著做人就必須造就我們所處的實際環境,凡事忍耐些。--泰戈爾《沉船》

    【撫摸經典】  

    軍城早秋  

    嚴武  

    昨夜秋風入漢關,朔云邊月滿西山!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 

    【作者】  

    嚴武(726-765),唐代詩人。字季鷹,華州華陰(今陜西華陰縣)人。初為太原府參軍事,累遷殿中侍御史。安史之亂時,跟隨玄宗入蜀,擢諫議大夫! 

      肅宗上元二年(761),出任成都尹,兼劍南節度使。當時杜甫流落至成都,受到他的關照,二人交誼很深! 

      寶應元年(762)入朝。廣德二年(764),再任成都尹,任職期間,曾率兵擊退吐蕃貴族軍隊的侵犯,收復當狗城、鹽川城等地,以功封鄭國公。但為官專橫,征斂無度,生活奢靡,死時年僅四十歲! 

      擅作詩,杜甫稱其詩“詩清立意新”,并贊其為“出群”之才! 

    【品評】  

      安史之亂后,吐蕃的侵犯成為干擾唐帝國的重要外因。廣德元年(763)十月,吐蕃貴族武裝乘唐軍忙于收拾安史之亂殘局之際,大舉東侵,竟連破涇邠二州,攻占唐都長安達十三天。此次進犯被唐軍擊退之后,他們又從與四川交界的南路向唐王朝發動進攻,在同年十二月,又連破松、維、保三州及云山二新城。  

      廣德二年春,嚴武接替高適,再度出任劍南節度使。剛一到任,他就狠抓軍隊的訓練,當年秋天,就一鼓作氣,擊破吐蕃七萬余人的精銳部,先后收復了當狗、鹽川二城。這首詩就是他擊破吐蕃入侵的紀實。  

      頭兩句“昨夜秋風入漢關,朔云邊月滿西山”,開門見山,點出了詩人登城的時令、地點!白蛞骨镲L”,是指秋季剛到,從而緊扣詩題中的“早秋”二字。詩人觀察入微,從“風”的細微變化中確切地掌握秋天到來的信息,說明了他對時局的密切關注,對敵人動向的明察秋毫。對于古代地處中國邊疆的游牧民族來說,秋高馬肥,秋風一起,就是他們入侵內地的有利季節。因此,“昨夜秋風”一到軍城,詩人就深夜難眠,他乘著月光登上城樓,放眼遠眺,“朔云”、“邊月”、岷山,盡收眼底。邊關的初秋之夜,陰云冷月,山野慘白,整個夜景都彌漫著一股沉重的肅殺之氣,給人一種無形的壓抑感。次句中的一個“滿”字,將陰沉肅穆、硝煙密布的戰前氣氛烘托得更加濃重?傊^兩句是寫景,但景中有人、有情,細致入微地表現了主將在戰斗前夕的寧靜中細心觀察敏捷思索的心靈側面! 

      詩的后兩句“更催飛將迫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是主將兼詩人所發布的戰斗命令-- 將士們一定要再接再勵,乘勝追擊敵人,徹底殲滅他們,不要讓敵人一人一馬逃回敵營去!“更催”、“莫遣”二詞,語勢斬截,有振雷走霆之力,表現了主將果斷剛毅的氣魄和勝利在握的必勝信心,洋溢著邊防將士保疆衛國的奮發激昂的愛國熱情! 

      這首詩歌大膽地采用了開闔跳躍的筆法來寫景抒情,增加了詩的信息容量。前一二句寫景,但景中寓情,點明主將已迅速、準確掌握了敵情,從而表明他在軍事行動之前,就已經知己知彼,掌握了軍事上的主動權,因此,穩操勝券就不是魯莽匹夫的妄語了! 

    有如此堅實的思想作鋪墊,三四兩句的騰躍、抒情,就顯得既輕捷,又與上文有內在的承繼性,令人感到自然可信、豪氣倍增。  

    【青春閱讀】  

    秦淮河上尋槳聲  

    作者:文瑞  

    最早對秦淮河的認識,緣于唐代杜牧的詩《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膘F靄如煙,酒肆飛歌,人家熱鬧,商女如花……從此,在我的印象中,秦淮河與風月,與商女、人家、詩人是裹挾在一塊兒的。  

    當時的我沒有能力走近秦淮河,只能是心生些無端的遐想。想什么呢?想秦淮河的風月,歷經六朝撂下來是不是可以撂成一摞詩冊了?想有誰可以測知秦淮河里究竟融了商女胭脂紅多還是融了商女的相思淚多?想秦淮人家是誰?是酒家、船家、商家、女人家?是酒家的花雕芬芳?是船家的輕舟載月?是商家的揮金如土?是女人家的裊裊婷婷?想是秦淮河風流還是來到秦淮河的詩人風流?是秦淮河的風流誘發了詩人的風流,還是詩人的風流賦予了秦淮河的風流?到過秦淮河的人說,在秦淮河,詩境與環境曼妙無比--詩歌中可以讀出秦淮河,秦淮河可以流出詩歌。  

    我想象的秦淮河,兩岸的酒家肯定是要有的,軟軟的吳歌也肯定是要有的,即便是艷俗的女子也可以有的,而每個酒家門前肯定也飄逸著一方旌旗或是幾盞燈籠,打著誘人的“秦淮人家”字樣,吸引著天下來客;臨河的窗邊最好有一扇窗開著,窗臺上吊一盞小燈,供著一盆蘭花或茶花,或倚著一個婉約的江南女子,如果沒有女子倚窗,則要有吳歌從窗里飄逸出來,迷得游船的才子、公子們船艙探頭,引頸覓美人。而秦淮河的水呢,必定是清澈見底,甚至可見魚蝦追逐,船從如鏡的水面劃過,劃出一道清波,清波在逶迤的燈光下閃爍著片片鱗光;天上有一輪孤月隨著船走,船窗里有三兩個知己男女,或撫琴或輕歌,或飲酒或品茗,或敘情或抒懷,盡說些風花雪月的事。如果是冬天則要有一爐暖炭煮著黃酒,如果是夏天則要有一把絹絲的扇搖著涼風,如果是春天就遐想“無風自婀娜”的王獻之詩中的桃葉姑娘,如果是秋天就戲說來江南貢院考試的才子唐伯虎的風流韻事……  

    后來,我讀大學時,讀到了朱自清、俞平伯兩位散文大師的同題美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對秦淮河有了新的感悟。兩位大師因為生活經歷和對事物感悟的角度不同,寫出來的文章或重于抒情或偏于狀景,伯仲難分,均是千秋文章。這時的秦淮河,已然沒了六朝的歷史味的古韻,但仍有商女的歌聲從“生澀的歌喉里機械的發出”。朱、俞是性情中人,更是道德中人,顯然不適應這種缺乏情韻的歌聲,他們寧愿在燈與月交融的秦淮河靜靜的一隅“靜聽那汩--汩的槳聲”……于是,秦淮河的風月在我心中演變成了“汩--汩的槳聲”! 

    2005年農歷大雪的一天,我走近秦淮河。時值寒冬,卻人流如織。秦淮河窄窄的,不過百米,兩岸燈火如炬,迷離閃爍,舊唐詩流淌的風韻被放大得有些變形,感覺上更似一位珠光寶氣的女子。這熱烈的場景令我一時竟不能適應。我心想:秦淮河可以有商女有人家,但秦淮河不應該是如許艷俗的呀!  

    顯然,我要失望了。把秦淮河定格于美好想象的詩歌與傳說中,只會是如同朱自清一樣的感覺了--“心里充滿了幻滅的情思”。21世紀的市場經濟,商業運作古文化,秦淮河的商味濃郁得像黏稠的蜜,現代、時尚的霓虹燈五光十色,加之行色匆匆的人群、南腔北調的人語,蠱惑得秦淮河的清韻全然無了蹤影。或許,秦淮河的唐詩宋詞的妙韻全部回到詩卷中去,回到歷史中去了。這日,天寒地凍,我四處尋覓也沒有尋覓到曾經載過朱、俞的那種帶槳的“七板子”船,因此,我放棄了游船的想法,我預見上了船去必定也感受不到杜牧的詩韻,感受不到朱、俞筆下的那感動人心的“汩--汩的槳聲”! 

    其實,浮躁的是人心。秦淮河始終是厚重的,她沉淀了層層疊疊的歷史,流逝了年年歲歲的時光,而且,還將繼續把歷史沉淀,把時光溶解,直到永遠。秦淮河始終是靜謐的,她歷經千秋歲月,早已看慣了風花雪月、刀光劍影,看慣了朝野更迭、聚合離散,看慣了春風楊柳、冰霜殘梅,也早就習慣了商女們的歌舞升平,習慣了商女們的愛恨情仇。秦淮河始終是自然的,她為城市承載了過多的奢侈,包容了過多的繁華,可這奢侈與繁華是人類給予她的呀,應該返璞的是人類,是攪了秦淮河清韻的人類。歷史一頁一頁翻過,時光一年一年走過,世事變遷,世事繽紛,靈魂屬于自己,本就是走馬觀花的我們又何必向秦淮河尋求些什么呢?  

    對秦淮河有了這樣的理解,我的心驀地清明起來。身臨繁華卻心如靜水。而在這心的靜水中,一支靈魂之槳在游弋,發出“汩--汩的槳聲”……  

    素材存盤

    貧窮造就了作家

      年輕時的左拉很窮。為了抵擋饑餓,他拿捕雀器在屋頂上捉麻雀,用掛窗簾的鐵絲將麻雀串起來在火上烤著吃;為了堅持寫作,他把僅有的幾件衣服也送進了當鋪,只能用被子來御寒。偶爾得到一個蠟燭頭,他竟會如過節似的高興,因為今夜可以讀書寫作了。正是貧窮磨礪了他的意志,他終于寫成了轟動一時的《盧貢馬加爾家族》。

      分析:有人面對貧窮時會一蹶不振,有人卻能以貧窮為動力,實現自己的目標。左拉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話題:“貧窮是一筆財富”“堅持不懈”“苦難出人才”

    艱難困苦鑄人才

      米勒是19世紀法國著名的作家。他生于農家,年輕時跟人學畫,因為不滿其老師浮華的藝術風格,便離開了他的老師。后來,他在巴黎以畫裸體畫糊口,漸漸地他對此種藝術感到厭倦,但其他題材的畫也賣不出去,因此,一度陷于貧困、苦惱和絕望的深淵。為生活所迫,他只好離開巴黎,住到鄉下。在農村,他依然未能擺脫貧困,但美麗的大自然、淳樸的農民和農家生活,激起了畫家的創作激情。他忍受了一切艱難,堅持創作,創作出了許多著名的作品,如《播種者》等。

      分析:人的一生都會遇到千辛萬苦,甚至疾病、死亡。不怕困難、挫折,努力奮斗,定能書寫輝煌的人生。

      話題:“成功與磨難”“挫折的力量”“苦難是一種財富”

    學習目標:

    1、學習理解本文“文賦”的文體特點及所運用的“賦”的表現手法(主客問答的行文結構、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2、掌握文中實詞和虛詞用法;掌握文中文言句式的特點;

    3、翻譯全文 4、背誦課文

    難點重點:

    1、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

    2、主客問答的結構形式在于表現蘇軾人生觀世界觀的相反的兩個不同側面--客的消極悲觀和主的豁達樂觀

    預習導航

    一、知識串珠

    1、蘇軾(1037-1101)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洵子。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佑(仁宗年號之一)二年(1057)進士乙科。詩、文、書、畫俱成大家。墨竹師文同,所作喜從地一起至頂,米元章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也!蔽耐m謂:“吾墨竹一派,近在徐州!。而子瞻亦自謂:“與文同拈一瓣香”,還云:“吾為墨竹盡得與可之法!比贿\筆情撥,其英風勁氣,往來逼人,使人應接不暇。作成林竹亦甚精。作枯槎古木,叢條斷山,筆力跌宕,於風煙無人之境。嘗以書告王定曰:“予近畫得寒林,已入神品!碧m陵湖世將家收其所畫蟹,瑣屑毛介,曲隈芒縷,無不備俱。嘗畫臨閣壁作丑室風篁,以易劉氏園中靈壁石。并作應身彌勒,以寄秦觀,筆法奇古。

    2、賦:在古典文學中,詩、詞、歌、賦并稱。

    ① 賦是由《詩經》《楚辭》發展而來,前者是賦的遠源,后者是賦的近源。

    ② 賦大體上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等幾個發展階段。

    ③ 在晚唐時的古文運動的影響下,賦又發展為“文賦”,它句式參差,押韻比較隨便,重視清新流暢,杜牧的《阿房宮賦》就是一篇文賦。

    ④ 至于賦的作用,班固說:“或以抒下而通諷喻,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币簿褪钦f,賦的作用是用來表達人民的愿望,諷喻政寧。

    ⑤ 在特點上,劉勰說過:“賦,鋪采摛文也!苯杈笆闱,鋪敘風物,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顯志,以寄諷喻之意是它的寫作特點。

    ⑥ 唐宋古文運動興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寫作方法作賦,使之由駢驪趨向散文化,稱為“文賦”以區別于六朝的“駢賦”和唐代用來科考取士的“律賦”。

    二、對照注釋,疏通詞句

    重點詞語解釋

    蘇子愀然( ),正襟( )危坐( ),而問客曰:“何為其然( )也?(句式?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 )望夏口,東( )望武昌,山川相繆( ),郁( )乎蒼蒼(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式? )?方( )其破( )荊州,下( )江陵,順流而東( )也,舳艫( )千里,旌旗蔽( )空,釃( )酒臨( )江,橫( )槊賦( )詩;固( )一世( )之雄也,而今安( )在哉?(句式? )況( )吾與子,漁樵( )于江渚( )之上(句式? ),侶( )魚蝦而友( )糜鹿(用法? ),駕一葉之扁舟( ),舉匏( )樽( )以相屬( )(修辭? );寄( )蜉蝣于天地( ),渺( )滄海之一粟(修辭? )。哀( )吾生之須臾( ),羨( )長江之無窮(修辭? );挾( )飛仙以遨游( ),抱( )明月而長終(修辭? );知不可乎驟( )得,托( )遺響( )于悲風( )。”

    概括段意

    句式和修辭答案:

    ①  “何為其然也?”(句式:賓語前置)

    ②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式:被動句式)

    ③  而今安在哉?(句式:賓語前置)

    ④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句式:介賓后置)

    ⑤  侶魚蝦而友糜鹿(用法:名詞的意動用法)

    ⑥  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修辭:對偶)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修辭:對偶)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修辭:對偶)

       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修辭:對偶)

    概括段意

    句式答案:

    三、通讀課文,了解內容

    1、劃出第一段寫景的句子,兩人討論,形成一個整體畫面。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由遠近

    的順序,將這個畫面描述出來。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擬個簡單的提綱,目的在于通過想象再現東坡先生的此時此地此景。 (第一段的景物特征:澄澈、幽美。)

    2教師引導。如此幽美的自然環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請在此段找一個詞概括。(樂)

    3作者寫了飲酒放歌之樂后,接著寫誰?簫聲如何?請找四個詞概括,并分別組詞。           

       (哀怨、思慕、啜泣、傾訴)

    4、第三段主要寫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

    本段寫“客”的回答,闡發了懷古傷時之情,感情色彩甚為悲傷。

    5、客是如何闡發當時的情懷的?本段是怎樣將情、景、理結合在一起的?

      “客”之所以“悲”,在于觸景傷懷,有感于人生短暫。眼前之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曹操兵敗赤壁的慘狀。這么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有為者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生命短暫、有志而無為者。羨慕長江永恒,哀嘆人生短暫,表現出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主義思想。對于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來說,當他們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時候,往往就陷入這樣的苦悶與迷茫之中。雖為客語,實際反映了作者本人的思想中的消極面。

    通過“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兩個英雄人物,是寫景;再由他們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議論;引出曹、周兩人,更見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身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是抒情。

    6、作者是如何闡發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開頭的寫景和客的笑話,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變;而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著羨慕長江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應該輕物質而重精神,執著于自己的不朽事業,保持平靜超然的心態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7、 如何評價作者的觀點?

    作者的某些語言容易被誤解為及時行樂,但這種思想并未從文章中直接反映出來,作者表明的觀點是希望一個人不要發無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種看似超脫塵世其實并不現實的幻想境界;而應適應現實,在目前這種寧靜恬適的環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懷抱。作者的這種觀點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為作者不同意看問題絕對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辨證關系。但這種觀點并非科學,因為作者沿襲了莊子的相對主義觀點,否認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抹殺事物質與量的實際界限?傊,在當時的背景下,作者的觀點還是積極的。

    8、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本段感情色彩為“喜”。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主要寫可恩客人聽了蘇子的話,身心釋然,主客開懷暢飲,興盡酣睡 。

    9、這樣結尾有什么深刻含義?

    這樣結尾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洲,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不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四、討論探究

    1.本文如何將寫景、抒情、議論緊密結合起來的?

    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蘊涵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歷史陳跡、抒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與“不變”的哲理。

    2.理解“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那種詩的特質和情韻,同時又吸收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韻和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勃郁頓挫,如“萬斛噴泉”,噴薄而出。

    與賦的講究整齊對偶不同,他的書寫更為自由。如開頭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卻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雖都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義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極富聲韻之美,體現出韻文文學的長處。

    3.感悟文章形象優美、善于取譬的語言特色。

    如描寫蕭聲的幽咽哀婉:“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睂⒊橄蠖灰鬃矫穆、情,寫得具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訓練題

    1.選出加粗詞注音、釋義正確的一項。

    A.歌窈窕(y2o ti3o)之章

    浩浩乎如馮(p0ng通“憑”,乘)

    虛御風擊空明兮溯(s)逆流而上)流光

    B.倚(y!依)歌而和(h8唱和)之

    不絕如縷(l[細絲)

    C.余音裊裊(y9 y9聲音婉轉悠長)

    蘇子愀(qi3o)然

    橫槊(shu^長矛)賦詩

    D.羨(xi4n羨慕)長江之無窮

    洗盞更酌(zhu$商量)

    泣孤舟之嫠(l0)婦

    2.選出加粗詞的意義、用法與眾不同的一項

    [    ]

    A.蘇子愀然           B.凌萬頃之茫然

    C.何為其然也         D.其聲嗚嗚然

    3.選出短語結構與眾不同的一項

    [    ]

    A.白露橫江           B.水光接天

    C.旌旗蔽空           D.馮虛御風

    4.選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類的一項

    [    ]

    A.駕一葉之扁舟

    B.倚歌而和之

    C.自其變者而觀之

    D.取之無盡,用之不竭

    5.選出下列句中“乎”字用法不同類的一項

    [    ]

    A.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B.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C.知不可乎驟得

    D.郁乎蒼蒼

    6.選出不含通假字的一句

    [    ]

    A.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

    B.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C.舉匏樽以相屬

    D.相與枕藉乎舟中

    7.選出“之”字起取消主謂獨立性作用的一項

    [    ]

    A.不知東方之既白

    B.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C.哀吾生之須臾

    D.羨長江之無窮

    8.選出下列句中屬被動句的一項

    [    ]

    A.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D.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9.選出不屬于賓語前置句的一項

    [    ]

    A.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B.何為其然也?

    C.惟兄嫂是依

    D.渺渺兮予懷

    10.選出下列作品中不同類的項

    [    ]

    A.《游褒禪山記》

    B.《石鐘山記》

    C.《念奴嬌赤壁懷古》

    D.《赤壁賦》

    11.選出下列文句的譯文有錯的項

    [    ]

    A.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譯文:我們任憑那葦葉般的小舟在茫茫萬頃的江面上自由飄動。

    B.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譯文:這優美的月色美景能使潛藏在深淵中的蛟龍起舞,孤舟上的寡婦暗自哭泣。

    C.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譯文:曹孟德橫執著長矛吟誦詩篇,本來是一代杰出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兒呢?

    D.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譯文:做那天地之間一只小小的蜉蝣和滄海之中的一顆谷粒。

    E.挾飛仙以遨游,搶明月而長終。

    譯文:帶著仙人一起飛升遨游,懷抱著明月與它一起長存于天地間。

    12.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①-②題。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二首

    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出瞿唐滟預關。

    末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

    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

    ①對這兩首詩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    ]

    A.“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出瞿唐滟預關”,詩人歷盡政治的險惡,終于由偏遠的瞿唐滟預關歸來。

    B.“滿川風雨獨憑欄”這句詩于“岳陽樓上對君山”的意思大體是相同的,都是說詩人登上了岳陽樓極目遠眺煙波中的君山。

    C.“可惜不當湖水面”是說倘若能夠乘舟前去觀看充滿神奇色彩的君山,那更是妙不可言。

    D.“銀山堆里看青山”,詩人厭惡世俗的金山、銀山,認為真正美好的是大自然,是眼前令人心曠神怡的青山綠水。

    ②對這兩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

    A.“未到江南先一笑”,表現了詩人心中充滿生還的喜悅,所以雖然還未到故里,早已喜笑開懷。

    B.“縮結湘娥十二鬟”的詩句,引用典故,借娥皇、女英的傳說,賦予君山美妙神奇的色彩。

    C.第一首詩采用了寫實的手法,逐層寫出了詩人生還之樂;第二首詩充滿想象,既是寫神奇的傳說,又設想自身新臨君山的景色。

    D.這兩首詩都寫得明白清淺,通俗易懂。第一首直寫行蹤,喜悅之情溢于言表,第二首思緒浪漫,欣喜之意流于筆端。

    13.閱讀下面兩首古詩,完成①-②題。

    烏夜啼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①選出對這首詩分析有誤的一項:

    [    ]

    A.“無言”而又“獨上”,使讀者仿佛看到了一個“斯人獨憔悴”的孤獨身影。

    B.“月如鉤”在此處象征著人事的缺憾,被鎖者,也不僅為“清秋”,亦為人也,凄婉哀傷之至。

    C.上片所寫,是后主李煜眼中之景,尚未著意抒情,是為下文作鋪墊。

    D.“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一句,是將“離愁”喻為“絲樓”,生動地描繪出“愁”的深重、紛繁、無頭緒。

    又呈吳郎①

    杜甫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令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注:公元767年,杜甫住在四川夔府的一所草堂中,后把草堂讓姓吳的親戚居住,這是第二次寫給吳郎的詩。

    ②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句是

    [    ]

    A.“撲棗”即打棗,一二句開門見山地說明自己對西鄰打棗的態度和原因。

    B.三四兩句是分析西鄰打別家棗的原因,實在是出于貧窮無奈,因此作為棗樹的主人應對她表示親善。

    C.五六句是勸誡棗樹的新主人吳郎不要一搬進草堂就插上籬笆,使西鄰多心,即使是防范遠方的來客也不合時宜。

    D.“征求”是指官吏們的剝削;“戎馬”是指戰亂。作者進一步分析西鄰撲棗的原因,指出根源是官吏們的盤剝和持續十年的戰亂。

    14.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①、②題

    滿江紅怒發沖冠

    岳飛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進天闕。

    [注] 此詞寫于靖康恥(靖康元年,金兵攻陷汴京,徽宗趙佶、欽宗趙恒被俘北去,北宋滅亡)之后,南宋剛剛建立之時。陳遷輝在《白雨齋詞話》中說:“千載后讀之,凜凜有生氣焉!

    ①對這首詞的語句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    ]

    A.開頭三句寫作者倚欄遠眺,在一片風雨凄迷中,作者仿佛看到了中原人民在金兵鐵蹄蹂躪下輾轉呼號的慘境,以致于“怒發沖冠”。

    B.“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兩句寫自己已30多歲,建立的一些功業已化為了塵土,只留下當年披星戴月轉戰千里的回憶。

    C.“駕長車”句寫自己要駕著戰車向敵軍猛攻,要把敵人的要塞賀蘭山踏破缺口,踐為平地。

    D.“壯志”句中的“壯志”與“笑談”是互文,突出地表達了作者對金統治者侵擾罪行的切齒痛恨。

    ②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

    A.這首詞音調激越,風格豪邁悲壯,為我們勾出了一位硬骨錚錚、憂國憂民的英雄形象。

    B.全詞分四層抒發了“壯懷”:回顧往昔戰斗歲月,激勵自己繼續奮斗,國恥未雪,臣恨難滅;消滅敵人,收復失地;統一江山,朝拜皇帝。

    C.上闋結尾“莫等閑”句已成為激勵人們珍惜青春年華,早當奮發有為的千古箴銘;下闋結句把“朝天闕”當作自己的最高理想,流露出的忠君思想則是不足取的。

    D.這首詞語言樸實粗獷,擲地有聲,很好地表達了悲憤激越的情感。

    參考答案

     

    1.B            2.C              3.D

    4.A            5.C              6.D

    7.A            8.A              9.D

    10.A           11.B、D、E

    12.①D②C      13.①C②C

    14.①B②C

     

    [赤壁賦最新學案(語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高一《赤壁賦》教案

    2.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3.高一數學必修2教案

    4.高一必修一英語教案

    5.高一必修五數學教案

    6.高一數學必修四1.5教案

    7.高一必修四數學教案

    8.語文版木蘭詩導學案

    9.《赤壁賦》的教案

    10.高一必修二《蘭亭集序》教案設計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先锋天堂AV在线网 | 永久电影三级在线免费观看 | 五月丁香中文字幕 | 亚洲AⅤ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国产人成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欧美 | 日韩中文亚洲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