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文問題的幾點隨想a href=https://bbs.ruiwen.com(本站論壇專稿)/a

    發布時間:2016-10-4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陸愛 民

    1、對于初中學生來講,記敘文是最好寫的。這里的關鍵是老師怎么理解“記敘文”的寫作要求。有的老師提出學生要達到“平淡中要見一份功底”。說實話,這樣的要求,不要說初中學生,甚至連語文教師,又有幾個人能夠做到?這種不切實際的要求,恰恰制約了學生寫作的熱情,扼殺了學生寫好作文的希望!

    對于初中生來講,記敘文難寫,關鍵不在于表達,不在于詞匯,而在于一種能激發他們寫作欲望的情境!這種情境,可以表現為作文題目,也可以表現為教師的評價,但更多的表現為一種氛圍。這里給我們教師出的題目是:怎樣發現和根據學生的需求,來創設這樣的情境!

    2、其實只要是“作文”,就必定有某種限制!因為,“作文”畢竟不是人們根據實際需要(包括“交際需要”和“個別表達需要”)而進行的寫作。所以,我感到要討論是不是減少“命題作文”(我想應該是廣義的理解,包括所有的有題目規定的作文),首先應該充分認識“命題作文”的本質是什么。在我看來,作文能力養成過程中之所以需要“命題”,目的在于創設一種接近實際生活需要的情境,以此刺激寫作者去調集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智慧的積淀,根據特定情境的特定要求,完成表達的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歷練寫作能力、積累寫作經驗、提升寫作素養。如果這個認識沒有大錯,我們再來看要不要“命題作文”、需要怎樣的“命題作文”,就很容易達成一致了。

    3、在我看來,“議論”能力和“敘述”“描寫”能力一樣,是學生在實踐中自然習得的!甚至于“議論”或者比“敘述”“描寫”發展的更早。不信?小孩子學會和大人交流之后,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總要和大人“理論理論”,這種“理論”,難道不是“議論”的雛形?小學生這種能力更強,當過小學班主任的都有體會:當學生之間發生口角、沖突,到老師這里來告狀,都是一套又一套的,這不也是“議論”么?正如有一個帖子提到的:語文課上要學習的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語文,“議論”自然也是如此。那么,“源于”“高于”生活的“議論”究竟“高”在何處?我們怎樣充分利用學生的“議論”潛能,提高議論文教學效率,這才是我們值得研究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而是一個相對的、漸進的進程。其實想想:用筆寫成文章來“證明”比起僅僅用口頭來“證明”本身不就是一種提升么?其實當一個孩子學會使用“因為”這個詞語時,他已經是在潛移默化中嘗試著“議論”和“證明”了。對于這些孩子來講,運用比較規范的“因為”句進行熏陶,你用來“熏陶”的標準句子,不就是“高于生活”的么?依此類推,其實孩子進入初中時,議論能力并不是一張白紙!所以,“利用學生的議論潛力”是我們應該予以充分關注的,更是提升議論文教學效能的重要環節!我觀察過初中的議論文教學,或許是受了傳統科舉語文的影響,在我們許多老師看來“議論”是高級思維的產物,而且,我們的大綱、教材又往往將“議論”排在所有文體寫作訓練的最后。因此,我們自覺不自覺的將“議論文”神秘化,艱深化。由此,在教學中有意無意的把這種畏難情緒流露給學生。這種種情況所造成的對學生學習議論文的心理障礙至今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我看來,這已經嚴重影響了議論文教學的效能!

    5、“以應試為唯一目的而進行作文”自然是一種悲哀!但是,類似“八股文”這樣的純粹的“考試作文形式”在教育測量學意義上的功能,還值得研究。畢竟,考試,只是一種手段、一種工具,我們要求它的,不在于“培養人才”,而是“檢測人才”。從這個意義上講,“應試作文”確實應該和“平時作文”有所不同--問題在于:我們現在混淆了它們的差別,并毫無道理的要求“平時作文”向“考試作文”靠攏,這才是悲哀之所在。

    6、我們需要怎樣的中考高考作文題?每當中考高考完了,常看到對當年作文題的品頭論足,但很少有這樣提出問題的!我想問的是:我們現在的高考作文命題,是我們所需要的用來檢測的學生寫作能力的題目么?我以為,這才是問題的本質所在!由于高考作文題的導向,大家不妨想想,我們的高中作文教學究竟都在干什么?我們辛辛苦苦干的這些究竟對孩子的成長有什么好處?--這個問題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那么,空談某一個作文題是好是壞,實在價值有限!看來,我們也需要“邁過這個坎”!在以往對于高考作文題目的討論中,我們在潛意識中都認為,我們習以為常的那種“哲理化”“文學化”而又充滿玄機的作文題目,是理所當然的。爭論只是在命題本身設的陷阱是不是合理、是不是能夠讓學生能夠盡快“上手”等等。但是,卻很少考慮過這樣的命題方式、這樣的題目,是不是符合我們所需要檢測的學生的實際作文水平?用一句教育測量學的術語,那就是對于高考所需要測量的學生寫作能力,它的“效度”和“信度”有多高?!更少有人去思考:這樣命題方式導向下的高中寫作教育,究竟和實際生活有多大距離?!

    7、經常看到老師們對學生“懶動筆”現象的抱怨。我總想追問一句:“懶動筆”的原因是什么?我想,大概有這么幾個原因吧:a老師要求的,并不是我想寫的,自然“懶”(不妨我們想想自己的寫作激情是怎么來的)。b我的生活實在太單調,我的閱歷還不足以讓我老寫出“亮點”來,能不懶么(我們想想:當我們要求學生寫“觀察日記”之類文章時,你是不是蹲下身和學生一起來看看有什么可觀察、怎么觀察的么?)。c寫作為什么一定要“一本正經”?我給朋友寫信、我參與網上的討論、我和同學們討論切磋……所有這些我可不“懶”,為什么不能算在“動筆寫”的范疇?……當然還有其他。如果這個沒有大錯,那么,我們有應該做些什么來改變這一狀態呢?

    8、不記得是在哪里看到這么一句話:“說假話從寫作文開始,說真話從寫情書開始”,由此引發在作文教學中常常有爭議的問題:學生作文,究竟應該是“講真話”呢,還是“說假話”?在批評考試作文時,“逼(或者說“教”)學生說假話”,往往是被詬病的理由之一。但我對這一命題一直不敢認同。但又覺得很難找到充分的理由來證明。在我看來,在學生作文提高的過程中,“真話”和“假話”都有需要!它們都可以成為提高學生語文表達能力的依托!我們需要學生能夠準確的說“真話”,但同時也需要通過“假話”來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不說別的,一個現成的例子就“大專辯論賽”,立場有抽簽決定,當抽到的是和自己的觀點向左的,那么請問,當辯論中為這一觀辯護時,他們說的是“真話”呢還是“假話”?我以為,在學生作文訓練過程中,我們所追求的“真”,不能簡單理解為“是否實際發生過”!大家如果不健忘的話,應該記得,在作文教學中我們常常要求學生寫以紀實為主的“觀察日記”,總想著這樣做學生都作文能力會有提高--事實上這些作業也確實有人得益--但整體來講,效果并不理想。于是,就迫使我們來思考:這種方法究竟是不是有效的?為什么有效或者無效?最近幾年,我們觀察每次高考、中考以后對作文題目的評價,總有一個標準--不管是潛意識中還是公開討論中--就是:這個作文題目能不能讓孩子們“有話可說”,能不能“說真話”,但是我總感到這個“標準”并不合適。應該說“真人真事”未必都是好文章,而“假人假事”未必就一定是差文章!可見這里“真”和“假”不會是最重要的標準吧?再進一步考慮:在成長過程中的學生,“真人真事”或“假人假事”,主要還是訓練的依托和手段,我們與其在這個問題上過度糾纏,還不如來考慮一下怎么利用“真人真事”或“假人假事”來訓練和提升學生的作文能力!

    9、一位在美國執教的朋友告訴我,美國作文不規定字數只規定段落,假定不考慮其他因素的話,那么我想可能和英語文字的特點有關。如果英語也像中文那樣規定“×百字”的話,恐怕學生們更難確定寫多少才合適呢。不過,仔細想想:美國的作文規定,實際上也是對“最低長度”作了規定的!試想:全文多少段、每段多少句,少了還不行--這不比我們“不少于500字”限的更死!--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或許又會發問:來一個不限句數如何?!事實上,規定下限是有它的道理的。因為沒有一定的量,“質”從何來?“一字千金”,主要是成熟的作家。絕大多數的學生是做不到這一點的。有的甚至還敘事都很難全面、清楚。假定沒有最低字數限制,怎么判斷他的寫作能力如何?當然,規定500還是1000,還有一個依據是“課程標準”。“課程標準”將學生在規定時間里的閱讀量和寫作量,作為衡量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依據。我沒有看到具體的試驗數據,但是我能想象:考試時的“最低字數規定”肯定和這個標準有關系。

    [關于作文問題的幾點隨想a href=http://bbs.ruiwen.com(本站論壇專稿)/a]相關文章:

    1.a拼音教學課件

    2.《a e 》教師備課教案

    3.《a u iu》教學課件

    4.A字母開頭的四字成語

    5.典范英語1a課件

    6.哆啦a夢剪紙教程圖解

    7.漢語拼音a的教案

    8.牛津英語2a課件

    9.小學英語課件:A GreatTrip

    10.學前班拼音《a o e》教案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日本人妖视频一区一区 | 午夜日网站一线在线观看 | 日韩亚洲欧美中文三级 | 亚洲欧美另类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不卡高清视频在线 | 中国A级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