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童的自我中心性格的形成與矯正(教學論文)

    發布時間:2016-3-5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人的個性的形成是一個緩慢而復雜的過程,在人生的漫長歲月中,每個人同時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這些環境因素不可能都是純潔的,一旦某一方面出現不健康的因子,就會對人的個性產生不良影響。所以,每個人的個性中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健康的東西。殘疾兒童適應環境的能力和調節自己行為的能力比正常兒童要低,一些不良的個性在他們身上顯得尤為突出。盲童中“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相當普遍,嚴重影響學校教育的進展。分析研究這一個性形成的原因,從而找到矯正的最佳手段,幫助盲童正確認識自己,驅除煩惱,順利完成從幼稚向成熟的過渡,積極促使他們的個性品質向著健全的方向發展,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   盲童“自我中心”個性的表現

        (1) 很少關心別人,與他人關系疏遠。一些盲童不愿和別人相處,只關心自己的利益,處處從“我”出發,不顧及他人,并把自己封閉在一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圈子里,無集體觀念,無榮譽感。

        (2) 認為別人關心幫助自己理所應當。有這一表現的盲童非常普遍。他們認為他是視覺殘疾人,人人都應為他服務,你關心幫助他是應該的,否則你就是不好。因此,他們對別人的幫助毫無感激之情。對父母的養育之恩無所覺察;對老師、學校的精心培育無動于衷;對社會的關懷未感溫暖。

        (3) 固執己見,惟我獨尊。這些盲童在對活動、事物的認識上常偏執一面,總要將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人。即使別人的觀點被實踐所驗證,也常尋找理由為自己辯解,而不愿意改變自己的看法。在學習上死鉆“牛角尖”,在錯誤面前百般抵賴。

        (4) 自尊心過強,過度防衛,有明顯的嫉妒心。這類盲童不允許別人傷害到自己的某處,不管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事無巨細都不希望或不愿意別人在其之上,自己得不到的,希望別人也別得到,對別人的成績、成功表現出嫉妒,對別人的失敗幸災樂禍,不向別人提供有益的信息。同時,在別人成功時,他們常用“酸葡萄心理”來維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二、   盲童“自我中心”個性的成因

        (1) 家庭的態度和教育方法不當。家庭是盲童入學前的主要活動場所,對形成他們個性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國內外教育科學“追蹤研究”證明,從出生到七歲,這是一生身心發展,尤其是大腦發展最旺盛的時期。此時兒童生活在家庭及周圍環境中,外界刺激會在他們大腦里留下痕跡。刺激反復呈現,就會轉化為內在信息,促進兒童大腦潛力的發展,促進兒童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等心理過程和情感、意志過程的發展。因此,在這段時間內,家庭中一定的教育方式對兒童個性的養成十分有關。有的家庭(特別是家長)對盲童的態度和教育方式比較正確,盲童的個性品質也比較健全,而有的家長對盲童采取過分溺愛的態度,對他們的生活百般照顧,用憐憫來替代教育。他們在家里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要啥有啥,連一些簡單的自我管理也由家長代替。家里成員,特別是兄弟姐妹都必須以他(她)為中心,好的由他先吃,大的由他先挑,他的錯誤,大家忍讓,只有夸獎,沒有批評。溺愛嬌貫時間越長,在他識記中的暫時聯系就不斷強化,刺激在大腦皮層的痕跡就越深,于是就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在他們大腦中形成這樣一種模式:別人為我服務,別人必須聽我的,這是天經地義的。

        (2) 多數人對盲童持同情、保護態度,使他們盲目自尊自大。很多人(包括教師)認為,盲童是可憐的、悲慘的、值得同情的,認為他們因殘疾會喪失生活信心和勇氣,因而無微不至地關心照顧他們,要求保護他們的自尊心,避諱殘疾。當他們有所成績,就夸大地肯定、表揚,說他如何如何的聰明、能干(由于他視障,人們常另眼相看),而不知正是這種做法,在盲童的思維中形成定勢,養成盲目自尊自大的“盲化癥”。在學校里,有的盲童不是要自尊、自立,頑強進取,而是把殘疾作為特殊照顧的資本。因此,過度照顧盲童,使他們的情感淡涼,自私自利;過度維護盲童的自尊,使他們固執清高,惟我獨尊。

        (3) 視覺障礙限制了盲童交往、觀察和模仿的機會。人們的一些社會性行為和態度是可以在人與人之間的互相交往中,通過觀察和模仿習得的。由于視覺障礙,大大限制了盲童的交往范圍和數量,他們在社會環境中的參與機會受到很大的限制,他們很難從與其他人的交往過程中學得有益的東西。同時,對別人的行為和態度的模仿也有一定的困難,他們往往不能把自己的行為同他人的行為進行比較,這種比較的缺乏,使盲童不能正確地認識到他們的哪些行為不能被社會所接受。因此,常會產生盲童自我認識和社會評價之間的矛盾。某些人們認為是不良的表現,而盲童本身卻無所察覺,并非他們明知故犯。這一矛盾,造成明盲之間互不理解,如不正確對待,形成惡性循環。

        (4) 自卑和多疑心理的影響。一些盲童,由于家庭歧視、社會上的某些偏見和個別教育工作者的不良態度,使他們產生自卑和多疑心理,而這種自卑、多疑的不良個性,又促使“自我中心”不良個性的形成。由于他們對自己、對別人、對環境缺乏信任,往往把自已封閉在一個狹小的圈子里。很不愿意和自己不熟悉的人交往,對明眼人的態度更是小心翼翼,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人心難測”,甚至把別人的過失也當作是故意。這其實是一種過度的自我防衛。這種過度自我防衛,造成與別人關系疏遠,聽不進善意的批評指正。

        三、   盲童“自我中心”的矯正

        (1) 要有正確的家庭教育。家庭是盲童的第一所學校。前面已經談到,盲童良好個性的形成,是從家長和家庭成員的影響中起始的。家庭成員的思想行為、生活作風以及對盲童的要求如何,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成長。家長們務必認識,盲童良好個性的形成 ,生活環境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家長對盲童要“愛”與“嚴”結合,切忌以溺愛代替教育。在家里要求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多指導少包辦;對他們與其他子女的要求必須一視同仁,不姑息盲童的錯誤;多引導他們參加社交活動,拓展他們的視野;教給他們一些正確的行為和態度。同時,也不能歧視盲童,否則,又會造成他們抑郁寡歡、消沉悲觀的個性特征。

        (2) 對盲童進行正確的評價。我們知道盲童與正常人的生理、心理發展規律本質上是一樣的,應當按照正常的教育規律去教育他們、要求他們、評價他們。家長、教育工作者及社會各界,不能因為盲童身體殘疾而過度地強調其特殊性,放松對他們的要求。對盲童的成績要給與恰如其分的肯定,對缺點、錯誤也要毫不留情地批評、指正。以“平常心”來對待他們很重要。

        (3) 培養集體精神,體驗助人之樂。入學前的盲童與人交往較少,加上家長的溺愛,易養成自私自利的的心理,缺乏與人合作的思想。進入學校后,應多組織他們參加集體活動,教育他們多為他人著想,要先人后已、克已奉公、團結互助,并把這些思想融入具體的活動中,讓他們感到集體的溫暖,從而熱愛集體,關心集體,讓他們體驗助人以后得到的快樂,樹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

        (4) 培養勞動習慣,享受成功之樂。教師和家長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開始,培養盲童做力所能及的事,從教他們做,到慢慢放手讓他們自己做。千萬不要看到他們干得慢或干得差而攬過來自己代做。當他們干活時,要多表揚,不要嫌他們干得不好,讓他們享受成功之樂。

        (5) 增強競爭意識,重視挫折教育。由于視力障礙,盲童在生活、學習和以后的社會參與中會遇到比明眼人更多的困難。增強盲童的競爭意識,重視對他們進行挫折承受能力的培養,不僅對矯正“自我中心”這一不良個性有益,而且對他們以后是否能順利地走上社會,自立于社會意義重大。教學、教育過程中,通過游戲、競賽等活動,讓他們嘗嘗失敗的痛苦,使他們懂得“山外有山,樓外有樓”。

        (6) 多采用正面教育,切忌挖苦、打擊。對有“自我中心”不良個性的盲童,家長、老師要積極引導,因人而宜,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對他們的批評要公正、客觀,不抱成見,善意地指出他們的不良言行,教給他們正確的為人處世之道。對年幼的盲童多采用一些活動、故事形式,讓他們在愉快的活動中辨別是非;對年齡稍大的兒童還可采用講理方法,和他平等相處,彼此尊重,推心置腹,讓他們正確地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指導督促他們自我調節,努力克服不良行為。在教育過程中,切忌諷刺、挖苦他們,簡單地罵他們是個“不可救藥的人”。挖苦、打擊只會使他們的對抗情緒更加激烈,給教育帶來更大的困難。

        綜上所述,盲童不良個性--“自我中心”是在一定的社會交往過程中形成的,并非是他們天生的個性特征。一旦形成,它雖然有穩定的一面,但也具有可變性的一面。我們應該看到,盲童和其他明眼孩子一樣可塑性大,而不良個性一旦形成,再加以糾正就比較困難。因此,家庭、學校應充分認識這一點,首先承擔起教育盲童的重擔,把他們的不良個性克服在萌芽狀態,使他們成為良好品質,殘而不廢的有用之人。 

    [盲童的自我中心性格的形成與矯正(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1.盲童的畫閱讀答案

    2.中班8的形成教案

    3.雨的形成教案活動反思

    4.矯正思想匯報

    5.社區矯正月思想匯報

    6.初三物理《電流的形成》教案

    7.語文有效教學論文

    8.教學論文評語

    9.生物教學論文

    10.數學教學論文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精品国产丁香五月天在线观看 | 亚洲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性色福利视频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乱码在线 | 中文字幕的a级一片 |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丝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