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讀時間 】:
春風響亮地打了一個呼哨,大地睜開惺忪的睡眼,既而笑靨如花。一夜之間,猶如解凍的大江,所有的花都如期而至,鋪天蓋地。小小的花萼再也藏不住滿腹的心事,訇訇然怒放,舉起大大小小的杯盞,在三月熏風中歌兮舞兮。
于是,滿眼都是形形色色的花,“四廂花影怒于潮”,“千朵萬朵壓枝低”,滿鼻子都是明明暗暗的香,濡沐在“春雨無情輕似愁”的長院和“自在飛花輕似夢”的鄉間小路上,花事如潮,“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欲狂”,“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花,花,花,成了四季最耀眼的布景,最奪目的信物。這里有國色天香的牡丹,這里有冰清玉潔的夏荷,這里有風高霜潔的秋菊,這里有凌寒傲雪的冬梅,花的世界,令人陶醉……
【學習目標】:
教學目的: 知識與技能:掌握文中重點字詞的用法,了解《論語》反映的主要思想。
過程與方法:誦讀課文,理清各個章節的內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體會運用動作、語言、行為描寫來表現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寫作手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人物的語言,領會孔子勇于擔當社會道義的精神。
【預習指導】:
預習任務:
(一)、學生要主動收集整理關于孔子的生平資料及其所生活的時代背景資料。
(二)、學生要主動了解在其所生活的時代所產生的影響和對后世所產生的影響。
(三)、學生要主動疏通《天下有道》的內容,掌握字音、字形和關鍵實詞與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要比較準確地理解每一句文字的意思。
二、預習方法指導:
在《達標訓練》上有比較簡略的孔子的介紹,主要內容應該要去熟悉,不能上課時端書讀得來就躊躇滿志,要脫離書本自己能夠陳述;網上的資料會很豐富,有條件的可以做筆記摘抄;疏通文意必須用上《現代漢語詞典》和《古代漢語常用詞典》,也要做好相應的筆記;實在是有困難的應該在課本上做出標記。
三、預習成果檢測:
(一)填空:
孔子(公元前 ~前 ),名 ,字 , 末期 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主張仁義,主張以德服人,反對殘暴統治,反對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開明態度。孔子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被尊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 》《 》等古代文獻,把魯國史官所記《 》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 》體歷史著作。
(二)名詞解釋:
1.《論語》:
2.語錄體:
2.四書五經:
3.有教無類:
(三)、閱讀正文,參考注釋,掌握如下字詞。
1、為下列加點字注音。
長沮( ) 桀溺( ) 耦而耕( ) 憮然( )
耰( ) 輟( ) 荷蓧( ) 食之( )
2、解釋下列詞語在文章中的意思。
封人: 君子:
無道: 耦而耕:
津: 易:
憮然: 諫:
趨: 荷:
食:
3、掌握下列通假字。
儀封人請見:( )通( )
桀溺:( )通( )
而誰以易之:( )通( )
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 ( )通( )
植其杖而蕓: ( )通( )
使子路反見之:( )通( )
4、學生結合注釋,翻譯每一節的內容。
(1)、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2)、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于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爾與其從避人之士也,豈若從避世之士哉?"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3)、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己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避之,不得與之言。
(4)、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返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5)、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探討與學習】
1、請同學們根據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孔子的為人。
2、在文中,孔子出現的時候并不多,孔子的話也不多,但孔子的形象卻活靈活現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這是運用了什么樣的表現手法?請結合全文進行分析。
3、孔子與長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
【發現與創新】
1.有人說,孔子生活的時代已經決定了他的理想不可能得到實現,孔子“知其不可為而之”,最終他只能是一個孤獨者,一個理想主義者。你是怎么認識的?
2.“一個章子怡,比一萬本孔子都有效果。要像重視孔子一樣重視章子怡,中國文化才會有未來。”北京大學張頤武教授日前在探討如何“販賣”中國文化時,語出驚人,引起了軒然大波,到底誰才能代表中國文化呢?
【基本訓練】
1、下列各組詞中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
A. 譬(p)如 木櫝(d) 后稷(j) 恥惡(w)衣惡食者
B. 孝弟(t) 酒饌(zhun) 木鐸(y) 不得與(y)于斯文
C. 憮然(wǔ) 食黍(shǔ) 擊磬(qng) 敝(b)之而無憾
D.溝瀆(d) 曲肱(gōng) 便佞(nng) 殺雞為黍而食(sh)之
2、選出沒有通假字的一項 ( )
A. 使子路反見之 B. 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
C. 是魯孔丘與? D. 聞斯行諸
3、下列加點字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 使子路問津焉(渡口) B. 趨而辟之(快步走)
C.殺雞為黍而食之(吃) D.見其二子焉(介紹,引見)
4、下列各項中,“之”的意義、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
例句: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
A.天下之無道也久矣 B.是魯孔丘之徒與 C.趨而辟之 D.孔子過之
5、下列各項中,句式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
例句: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他人之賢者,丘陵也 B. 子路宿于石門 C.夫執輿者為誰 D.不吾知也
6、對下列文學知識解說錯誤的一項是 ( )
A.《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語錄體著作,也是有關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B.《論語》由孔子編寫,全書共20篇;孔子,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C.《論語》的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D.“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7、上下句填空:
(1)往者不可諫, 。
(2)長幼之節,不可廢也, , 。
【能力提升】
課內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題。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問于桀溺,桀弱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
子路行以告。
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8、下列句中各句的“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
A. 長沮、桀溺耦而耕 B. 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
C. 耰而不輟 D. 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
9、對文句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
社會紛亂,天下都是這樣,你們跟誰去變革它呢?
B.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況且你與其跟隨孔子那樣躲辟正常人群的人,哪比得上跟隨我們這些避世隱居的人呢?
C.鳥獸不可與同群。
我不能避世隱居,與鳥獸相伴。
D.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天下若是太平了,我也就不跟人們在一起從事改革了。
10、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
A.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長沮、桀溺、仲由等五人。
B.本文中長沮、桀溺為一介農夫,自然胸無大志。
C.子路先與長沮對話,又與桀溺對話,最后是與孔子對話。
D.孔子與長沮對話,而后又與子路對話;子路與桀溺對話
11、上文體現了孔子什么樣的政治態度? (不要超過15字)。(3分)
12、從上文中可以看出,對社會環境與改革的關系,孔子所持的觀點(態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超過15字)。
而長沮、桀溺的觀點(態度)卻認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不要超過15個字)。(6分)
(二)拓展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題。
(一)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①,召忽②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二)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③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④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⑤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論語憲問》)
[注]①公子糾:齊桓公的哥哥。齊桓公與他爭位,殺掉了他。 ②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糾的家臣。公子糾被殺后,召忽自殺,管仲歸服于齊桓公,并當上了齊國的宰相。 ③匡:糾正。 ④衽:衽,衣襟。 ⑤諒:遵守信用,這里指拘泥小的信義、小的節操。
13、將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譯文:
(2)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譯文:
14、從上面兩段文字看,孔子稱贊管仲“如其仁!如其仁!”這是為什么?(用自己的話回答)
答:
【拓展延伸】
孔子生活在天下大亂、禮崩樂壞的春秋晚期,具有志道據德、傳承文明、振興華夏的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他曾發表了一系列有關責任論的言談,主要涉及家庭責任論、社會責任論和國家責任論三個方面。兩千多年來,孔子的責任感與責任論激勵、鼓舞、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優秀的中華兒女,為民族的繁衍和國家的振興作出了巨大貢獻。其所體現的積極向上的責任意識和精神原則帶有普世性和永恒性,當今在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仍然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孔子的責任感與責任論及其當代意義》
2.《論語》雍也第六篇第二十八章: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
可謂仁乎?” 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誓,可謂仁之方也已。” 這一章很有意思,因為提問者是端木賜,他是孔子學生中最富有的一位,與貧窮的顏回形成了兩個極端。而且端木賜的富有不是來于父母的饋贈和遺產,而是靠己敏銳而老道的經商才能。孔門學說能夠傳播很廣都得益于這位富有的學生用財力去支持和推廣。我們現代所說的“儒商”這個詞的始祖和原型,就是他--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比孔子小三十一歲。
由于子貢能言善辯,口伶俐,頗有外才能,兼其深諳商業低買高賣之商理,所以頗清高。
他非常認同孔子的學說,所以當他通過轉賣貨物、投資致富后,便想實現老師所說‘仁’的境界。于是才有了這段對話。
子貢問孔子:“如果有人廣泛地、無條件的把好處送給民眾,救濟民眾,讓民眾都得到幫助。這個人怎么樣,可以算得上是您說的仁人了吧?”子貢在這里說的這個人,其實是暗指己,也就是用隱晦的話說:“老師,如果我拿出錢來幫助大家,而且不要好處,那我是不是就達到了您要求的具有了‘仁’的品德了呢?”
孔子明白子貢話里隱含的意思,但他又知道子貢是不可能做到這些的,這可能是子貢有錢了以后的一種我炫耀,但方向是正確的。所以孔子并沒有打擊子貢的這種顯擺,反而幽了己一默:“能做到這種地步,何止是達到了‘仁’!那一定是圣人了。我做不到!即使遠古時候像唐堯虞舜那樣擁有絕對威望和權力的明君也做不到啊!”在不落痕跡地批評了子貢這種好高騖遠的想法后,孔子不失時機的提出了“仁”者的標準:“有仁德的人,己想立于天地之間,有一番事業和抱負,他也一定會幫助別人達到;己想要將來通達有前途也要幫助別人通達。凡事能夠從身邊的人和事做起,做到推己及人,就可以說是仁的方向了。”水之聲:將文章歸類到“治國”一類,并非嘩眾取寵。源于《本周金融觀察》中編者點的下列評論:另有故事:魯人流落異國為,魯國規定凡是看到本國人在別的國家被賣為隸,只要出資買回就可以得到重獎。
孔子的學生子貢買回隸后卻謝絕了政府的獎勵,孔子對此不僅不予以表揚,反而作了嚴厲的批評,認為子貢這樣做開了一個很壞的頭,以后不會再有人愿意花錢替國家贖人了。
都說孔夫子是“圣人”,太過迂腐,言義不言利,其實都是后世腐儒的向壁虛構。孔夫子實在是個通情達理、善解人意,知道人對利益的追求、對欲望最求純屬天,只可引導而不可壓制。高標準的道德只能施之于少數人,同樣必須出于覺愿,不可求;對于多數人來說,執政者還是要力求使道德規范與基本的利益訴求達成一致,使人們的利行為客觀上成為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會的善行,這樣的政策方能行得通、行得遠。這些才是將上面那段文字打上“治國”烙印的原因。希望執政者對于政策的考量,應該立足于遠、立足于長,切不可朝令夕改,讓民眾不知所以。
[《論語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導學方案 (人教版高二選修教學案例)]相關文章:
9.導學互動心得體會
10.化學選修5試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