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理而構筑,水到則渠成--淺談散文教學的幾點做法(高三必修教學論文)

    發布時間:2016-8-16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劉海濤

    隨著高考作文導向的變化,傳統的古人式作文已經遭到批判,真情實感作文得到語文界的一致倡導,散文和記敘文就受到青睞,那么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習慣了議論式作文教學的老師們如何去適應散文教學和記敘文教學呢?

    筆者就從散文教學的角度,來談一下個人的淺見吧,希望能向各位專家、同仁學習。

    竊以為,要解決作文教學的問題,必須先了解教學主體--學生的作文狀況。學生寫作文,首先是沒有內容可寫,然后是拿到了合適的內容又不知道按照一個什么模式來寫,接下來是不知道如何來經營好語言,最后是不知道把形式和內容結合,并且寄予一定的內涵。

    這些問題我想應該能概括大多數學生的寫作困難了吧。

    首先,充實素材。

    沒有內容可寫,這個是一個普遍的問題。這個與我們當下的教育體制有關。學生在學校范圍之內,接觸社會少,為了學習和高考,接觸電視、網絡等新聞媒介的機會也不太多,所以他們的素材比較少,加上在學習投入太多,即便接觸社會,其觀察能力也比較有限,久而久之,學生作文素材就相當有限。

    解決作文素材的問題,我以為可以分兩步走。一個是直接搜集,一個是間接搜集。

    直接搜集,就是讓學生定期梳理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生活中感觸比較多的事情做一個簡要記錄,可以是關鍵詞式的,也可以是日記式的,但忌諱流水賬,一定要把有感悟的東西寫出來,寫出令自己有感觸的東西,先打動自己,然后才能打動別人。把這些事情或感情儲備起來,這就是以后寫散文的素材。

    間接搜集,可以從生活中來,可以從報紙上、網絡上、書本上、資料上來。生活中,指導學生在和別人聊天的過程中,把別人的經歷、感悟、想法對自己有所觸動的,留心然后記錄下來。學生自己的人生不夠豐富,但是他們同學的經歷、老師的人生閱歷、父母的見識,乃至陌生人的一些談論,都有可能有一些有人文價值的東西,這些經過提煉、加工,就有可能成為學生的散文素材。報紙上比較吸引人的文章、事件,甚至比較吸引人的標題,然后分析背后的一些感情、人文性,然后可以沉淀一些作文素材。網絡上、書本中也一樣,搜集一些事情,類似《智慧背囊》那樣的小故事,然后寫上一些關鍵詞,作為一定的儲備。課本上,學過一些史傳類的散文,那些人物、歷史事件,讓學生從中摘取一些片斷或者事情,還有一些表現情感的經典描寫片斷也可。

    這些素材都可以指導學生搜集下來,然后根據主題和作文題目來分類整理,可以是按照主題來分類,可以按照敘事、說理、情感來分類,然后挖掘其中的閃光點、人文內涵,找出有意義、有情感、有內涵的內容儲存起來。指導學生搜集一定量的素材后,定期找一些作文題來讓學生進行寫提綱訓練,訓練學生合理運用搜集作文素材的能力。

    第二,構建模式。

    如果沒有一定模式的話,學生拿到作文素材也是堆積、拼湊乃至重復,不能有效拓展或者升華、深化。

    好的作文都是從模仿開始的,教師找一些散文模式印發給學生:或者在作文訓練之后一次給一種模式,或者一次性把散文模式都給學生,然后一次作文訓練模仿一種。

    筆者經過兩屆學生、文科理科班學生的試驗,發現這種模式訓練法很見成效,尤其是在一次性把模式給學生之后,在作文寫作過程中,教師結合一定模式寫的下水作文,那種示范性效果很強。因為理論指導對于高中而言還是比較枯燥的,而下水作文比較直觀,教師把模式吃透后結合作文題寫出來的作文更能給學生理論結合實際的感覺,把遙不可及的理論變成生動可感的具體操作,其結構安排、素材運用乃至語言表達都會對學生有很強烈的影響。

    個人以為,散文模式可以借鑒一定的議論文模式,也可以從一些高考作文中選一些。最好選一些作家的文,比如余秋雨、畢淑敏、鮑鵬山的一些經典的可以讓學生借鑒的散文,當然還可以選一些雖然作者雖然不是很出名但是結構形式很優秀的散文。其實,做過的試卷中現代文閱讀中的一些散文就很不錯,在讀完文章、做完題目后,再把它們拿來作為作文范本來示范,就更好的發揮了它們的作用。

    經過摸索、總結,我找到了幾篇學生容易學容易操作的散文模式,比如余秋雨先生的《坦然看生活》屬于并列敘述式,金開誠先生的《通說“干凈”》屬于同義拓展式,云南作家陳洪金的《斷崖》屬于形象描繪式,高考滿分作文《語文,心中的一泓清泉》屬于優美抒情式,余光中的《猛虎和薔薇》屬于辯證闡釋式,李笙清的《故鄉的蘆花》屬于詩情畫意式,當然還有真情實感式的可以找到一些。這些模式可以幫助學生把搜集到的素材有效組合起來。

    第三,豐富內涵。

    如果說描寫是散文的形,那么內涵則是散文的神,只有把描寫和內涵很好結合起來,才能夠寫出形神兼備的好散文。

    無論是記敘性的散文,還是抒情性的散文,還是哲理性的散文,都需要描寫,沒有描寫的文章那就是繼續文了,無論是對人物細節的刻畫,還是對環境的描摹,還是對氣氛的營造,都需要描寫。散文是否像散文,外形必須要有描寫。這個是散文和繼續文一個很大的區別。

    在散文教學中,首先要解決的是讓學生學會描寫。普及描寫的知識,寫景的知識、寫人的知識,然后讓學生在實際作文中操作,反復提點,反復強調,這樣寫出來的散文才有點散文的模樣。可以說散文的描寫,就如同議論文的敘述一樣,是個基本功,這是個決定問題外形的基本。

    這個以后,就是內涵了。有的學生學會了描寫后,就漸漸忘記了描寫的目的了。用八個字概括散文的寫作就是“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見聞是需要描繪、敘述的,而描繪了見聞是為思考、感悟服務的,這一點,散文寫作的初學者是不容易記住和掌握的。散文寫作,就是以敘述、描寫為載體,把自己的魂魄、靈魂寄予在其中的。比如在陳洪金的《斷崖》里面就把散文的這個特點體現的很明顯。首先對斷崖展開直觀描摹,然后運用托物言志、擬人的手法漸漸把人的一些特點加入進來,最后把人的一些品格“沉著、從容、樸實、深厚、忍耐、渴望”加入進來,這個就完成了作者的目的,通過斷崖這種物象來表現作者的一種人生的見解,寓深刻于形象。這樣的內涵是初學者所不具備的,初學者往往為了描寫而描寫,為了敘事而敘事,不能把這些內涵和描寫、敘事結合起來,或者寫文章的目的僅僅只是扣題,而沒有寄寓一定的內涵。

    在作文中一般要寄寓什么樣的內涵,這個要給學生做一定的歸納,當然簡單的就是真善美,細一點就是人文主義的精神,再細一點就是諸如奮斗、拼搏、勤奮等積極向上的精神,面對困境不屈服、勇于進取的精神,有理想、有追求的目標,奉獻、團結、互助的人文關懷,同情弱者、不畏強權的英雄情結,淡定從容、沉著鎮定的人生氣度,忍耐、堅持、曲折不撓的韌勁……

    有了內涵之后就啟發學生把這些內涵在敘述描寫中添加,可以由淺入深,可以托物言志,可以寓內涵于描繪,可以物象引導……總之交給學生方法,反復引導,反復訓練。

    第四,美化語言。

    學生作文的語言絕大多數是寒磣的,是因為他們沒有美化語言的追求或者缺乏美化語言的方法。

    缺乏追求是不自信的一種表現。學生覺得優美的散文語言是自己不能達到的一種高度,所以就不去追求。首先,教師要樹立學生的信心,最好從班上挑選幾個語文成績中等,作文語言一般但有潛質的學生,叫他們上作文和課好好體會、認真思考,然后努力在作文寫作嘗試老師的主張,等到他們有進步之后,再現身說法,鼓舞全班同學的士氣。

    另外一個,有學生有信心了之后,就要給他們一些基本的方法。有文采的語言,主要從描寫入手,描寫景物,抓住景物的特點,描寫景物的形、聲、色、味,注意描寫從遠近高低等不同層次角度來進行,還要運用一定的手法,比如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白描、對比、正面或者側面渲染烘托,其實最好的描寫是從詩歌中汲取養料,做過那么多寫景抒情的詩歌,完全可以根據需要把類似情景的詩歌做一番擴充、修改,合理地搬到作文中來,還可以把典型課文的經典段落的寫法借鑒到作文中來。比如孫犁的《荷花淀》

    沈從文的《邊城》史鐵生《我與低壇》的前一半都是寫景散文的典型作品,陳洪金的《斷崖》、

    李笙清的《故鄉的蘆花》也是很典型的語言優美的散文。

    寫人的散文,就是要抓住人物獨特的性格,結合他的身份、年齡、職業通過語言、動作、肖像、心里來展現,學生通常喜歡用語言描寫,但是語言由于學生缺乏社會觀察和細膩體會,很多都帶有學生腔調,而沒有人物的特點,人物語言一定要簡潔,可學習、借鑒戲劇,最好有潛臺詞或者言外之意(話里有話)。語言描寫要求簡潔、有力。肖像描寫和動作描寫其實很能有效表現一個人物特點,這個要耐心指導學生,可以通過多次片斷描寫來提高能力。還有細節描寫,這個寫法史鐵生《我與地壇》對母親的刻畫就很經典。通過大量來自生活的細節,來分角度展示人物的特點,并且和一定環境描寫結合,效果會更好。

    還有一個就是場面描寫,這個和環境描寫有點像,但它更獨立,更能體現社會性。可以是對景物的氛圍性的營造,可以是對周圍人文性的刻畫,可正面描摹,可側面烘托,可主次結合,可點面相融。場面描寫,在《荷花淀》《兵車行》《故鄉的蘆花》中都有經典的片斷。

    優美語言少不了修辭手法的表現,學生通常只會比喻,但是通感、擬人、對比、排比也能夠在作文中,如果根據作文的風格,適當插入一些或者幽默、或者諷刺、或者深沉的意味會更好。修辭所用的修辭借鑒對象(如比喻中的喻體、襯托中的襯托物)最好來自本文中的一些人、景、物,這樣就有融為一體的整體效果,如東西的《故鄉,您終于代替了我的母親》為了表現在農村的母親為我操勞而蒼老的效果,作者用了一系列喻體:“她的頭發白地想李花,皮膚黑得像泥,臉上的皺紋是交錯的公路,疲憊的眼睛是干水的池塘。”既有鄉村意味,又能展現母親生活的場景。還有韓靜霆的《周莊煙雨中》為了表現周莊經歷了滄桑但是面對滄桑不動聲色,用了幾個來自江南的意象:“風雨就是風雨,滄桑就是滄桑,蘆花還是白了就白了,菜花還是黃就黃了,船還是船,橋還是橋,周莊還是周莊。”這些周莊平常的物體在作者的議論之后來一個集體展現,就不純粹是平常的物象了,就有了作者的寄托,展示經歷滄桑但不以滄桑為意的“不動聲色”“平靜”“泰然”效果特別好。

        總之,文無定法,但有法可依,按照一定得原理、方法來構建結構模式、儲備素材,經過一定得積累,語言、內涵得到豐富,漸漸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達到質變,會有一個比較好得結果,自然是水到渠成。

     

    [緣理而構筑,水到則渠成--淺談散文教學的幾點做法(高三必修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1.淺談小學語文教育教學論文

    2.小學的語文教學論文推薦

    3.小學的語文教學論文

    4.用水到渠成造句

    5.水到渠成近義詞

    6.職中語文教學論文

    7.研究語文教學論文

    8.語文教學論文

    9.初中作文教學論文

    10.小學作文教育教學論文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中文天堂最新中文字幕版 | 亚洲少妇一二三区视频 |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yw | 久久99情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 日本综合AⅤ精品视频 | 欧美国产伦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