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課(語文版七年級必修教案設計)

    發布時間:2016-7-21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課文解讀】

    本文是篇外國短篇小說,作者都德是法國19世紀后半葉杰出小說家,《最后一課》是作者愛國主義短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過阿爾薩斯省的一個小學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語課中的見聞和感受,真實地反映了淪陷區的法國人民慘遭異族統治的悲憤和對祖國的熱愛,以及爭取祖國解放和統一的堅定意志,集中地表現了法國人民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它是以普法戰爭法國慘敗、割地賠款這一歷史事件為背景的,以愛國主義為題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勝枚舉。但這篇小說卻別出心裁,既沒有揭露敵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寫法國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選取一所普通小學中最后一堂法語課來反映尖銳的民族矛盾,把淪陷區人民對祖國的眷念、熱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都傾注在最后一課中。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 背景介紹:

    《最后一課》寫于普法戰爭第二年(1873年)。普法戰爭是1870-1871年法國和普魯士的戰爭。1870年7月,法國首先向普魯士宣戰,這個掠奪性的戰爭,正如馬克思當時指出的,敲響了“第二帝國的喪鐘”。9月,色當一役,法軍大敗,拿破侖第三被俘,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占領了阿爾薩斯、洛林等法國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這時,對法國來說,已經變成自衛戰爭。面對普魯士軍隊的屠殺掠奪,法國人民同仇敵愾,抗擊敵人。這個短篇,就以淪陷了的阿爾薩斯的一個小學校被迫改學德文的事為題材,通過描寫最后一堂法文課的情景,刻畫了小學生小弗郎士和鄉村教師韓麥爾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感情。

     

    二. 作者簡介:

    阿爾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國19世紀后半期的小說家。他一生共寫了12部長篇小說,一部劇本和4部短篇小說集。他的短篇小說有不少是以普法戰爭為題材的,具體生動地描寫了法國普通人民對侵略者同仇敵愾的愛國主義精神,譴責了資產階級當局開門揖盜,致使法軍節節敗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之中的罪惡。《最后一課》就是都德愛國主義短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

     

    三. 小說文體簡介:

    1. 文學體裁:小說是和詩歌、散文、戲劇并列的文學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說的概念: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廣闊地反映社會生活。

    3. 小說的三要素: 人物、情節和環境。

    4. 故事情節:情節是一系列有組織的生活事件,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5. 刻畫人物的方法:分為外貌描寫、語言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行動描寫。

      6. 環境的種類及作用: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7. 小說分類:按篇幅長短分:長篇、中篇、短篇、小小說(微型小說)。

     

    四.檢查課前預讀情況

    注音:哽(     )  賺(     )  踱(     )  捂(     )  懲罰(     ) 祈禱(           )     詫異(          )    宛轉(          )

    解釋:宛轉        懊悔        祈禱        哽咽        詫異

    五.聽讀--整體感知  理清思路

    (1)聽讀課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錄音,學生邊聽邊思考。本人主要寫了哪幾個人物?讓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去了解。

    小結:小弗郎士、韓麥爾先生。這是本文的兩個主要人物,課文正是通過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課中見聞與感受以及韓麥爾先生的高度民族責任感來表現法國人民深厚愛國熱情的。(板書:小弗郎士、韓麥爾先生)

    (2)默讀全文,說說文章思路

    指導學生集中注意力默讀全文,不動唇、不指讀,結合課后練習第一題,邊讀邊思考,了解這篇小說的故事情節。

    根據故事情節可把課文劃分成哪幾部分?

    明確:小說以“我”的見聞感受為線索,按上學路上、上課、散學的順序來安排情節。共分為四個大部分。

    第一部分:(1-6)故事的開端。

                  寫小弗郎士上學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感。

    第二部分:(7-23)故事的發展。

                  寫韓麥爾先生講授“最后一課”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轉變。

    第三部分:(24-29)故事的高潮和結局。

              寫韓麥爾先生悲憤地宣布“最后一課”的結束。  

    六.品讀--體味語言  感悟思想

    1文章上課前作者哪些地方運用了環境描寫?有什么作用?

    明確:課文第1-6 段中分別有這樣的描寫:

    “天氣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畫眉在樹林邊宛轉地唱歌;鋸木廠后邊草地上,普魯士士兵正在操練。” “最近兩年來,我們的一切壞消息都是從那里傳出來的:敗仗啦,征發啦,司令部的各種命令啦。” 

     作用是:

    ① 寫了上學途中的情景,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

    ② 普魯士士兵操練和兩年來一直有壞消息,這就巧妙地暗示了時代背景。

    ③ 許多人圍觀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卻未直接寫出;這使讀者產生懸念,吸引讀者急于讀下去。

     

    2最后一課和平日上課的情景有怎樣的不同?

    明確:

       

    平  日  上  課  

    最  后  一  課

     

    氣 氛 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有一陣喧鬧,就是在街上也能聽到。

      安安靜靜,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樣。

     

     

    學 生 課前學生開課桌啦,關課桌啦,大家怕吵捂著耳朵大聲背書啦。

      課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 師 拿著大鐵戒尺在桌子上緊敲著,“靜一點,靜一點……” 踱來踱去,胳膊底下挾著那怕人的鐵戒尺。

     

     

    平時“我”遲到會遭老師的責罵

      今天遲到,老師卻很溫和地叫“我”“快坐好”,

     

    平時老師穿戴一般

      今天老師穿著只在督學來視察或發獎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禮服。

     

     

    后 排

    板 凳 一向空著

      坐著好些鎮上的人,他們也跟我們一樣肅靜。

    個個看來都很憂愁。

     

     

     

     

     

     

     

     

     

     

     

     

    七.品讀小弗郎士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的描寫

    要求學生結合課后練習第二題,邊讀邊用筆勾畫出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等重要語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課上,思想感情發生了什么變化?找出描寫其心理變化的語句。

    明確:小弗郞士的轉變在全篇反映得很明顯:

    從天真貪玩、不愛學習的孩子--熱愛法語;

    從無憂無慮的幼稚--熱愛祖國;

    從不懂事、害怕老師--留戀、理解、同情、敬愛老師。

    小弗郎士心情變化:

    快樂-激憤──難過──懊悔──對祖國語言的熱愛──對老師的愛戴。

    韓麥爾身為法國人,卻不能教法語,被無辜趕走,令人痛心。小弗郎士對老師深切地敬愛,同時還摻雜著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復雜的感情。

    小結:小弗郎士是個頑皮的孩子,學習上要求自己不嚴,怕老師罵就想逃學。但在最后一課上,他的思想感情發生了急劇的變化,這種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個壞孩子,他貪玩,但“還能管住自己”。他有一個好老師,韓麥爾的一言一行對他有著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國的慘痛帶來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課”的典型環境,是普魯士侵略者對法蘭西人民民族感情的無情傷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靈深處愛國主義思想的猛醒。小弗朗士在小說中是一個變化、成長中的兒童形象。他的心理變化過程是他的愛國情感由潛在到成熟的升華過程。他的心理變化過程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最后一課(語文版七年級必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語文版七年級教學計劃

    2.七年級語文版教學計劃

    3.語文版小學課件

    4.高一必修二《蘭亭集序》教案設計

    5.七年級語文上冊《春》教案設計

    6.七年級語文上冊《誡子書》教案設計

    7.七年級《端午日》教案設計

    8.七年級地理《氣溫和氣溫的分布》教案設計

    9.七年級地理《南非》教案設計

    10.七年級下音樂教案設計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精品国产AV综合第一页 | 亚洲精品国产品国语在线观看 | 亚洲字字幕在线中文乱码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综合a | 亚洲中文字幕色欧另类欧美 | 正在播放酒店约少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