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為之》教案(蘇教版高一選修教案設計)

    發布時間:2016-3-14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學目標】

    1、 理解并積累文中常見的文言詞語,分析理解特殊句式;

    2、 領會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領會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解題--知道行不通卻還要去做。

    二、字詞句掌握:

    (一)14.21 

    1.朗讀、翻譯 

    2.重點掌握以下詞語: 

    弒:shì殺(臣殺君,子殺父)   夫三子:那

    以:因為     之三子告:到      可:同意

      3.補上省略的成分 

    告(之)于哀公 

    (子)之三子告,(三子)不可 

    4.提問:孔子在報告時為什么要“沐浴而朝”,報告

    無效后為什么反復申訴自己“不敢不告”? 這反

    映了孔子怎樣的內心世界?  

    明確:“沐浴而朝”說明孔子對這件事的重視。 

          反復申訴,說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責任來

    要求自己,表現他對周禮的虔誠;另一方面也說明

    孔子知道自己的報告不能為魯國君臣的認可,突出

    了他“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反映了孔子內心

    的孤獨寂寞和無奈。 

    (二)18.5 

    1.朗讀、翻譯 

    2.掌握重點詞語 

    諫:挽回                追:趕上,及      下:下車(動) 

    趨:快步走            辟:通“避”,避開 

    3.補上省略成分 

    (接輿)趨而辟之,(子)不得與之言 

    4.提問:①說說接輿歌中的弦外之音。

    明確:孔子啊,為什么你身處亂世卻不知退隱,而非

    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衰微啊!

                ②從“孔子下,欲與之言”可以窺見孔子怎樣的內心?

              明確:一方面是孔子衛道的堅定與自信,另一方面也

    可以體會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無奈與悲涼。

    (三)18.6 

             1.朗讀、翻譯 

             2.重點句子

            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判斷句 

            ②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固定句式,與其……豈若……(與其……哪里比得上) 

    ③鳥獸不可與(之)同群:省略句, 

    ④丘不與(之)易也:同上 

    3.提問:①第一位隱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明確:嘲諷孔子周游列國,忙于求仕,應該很熟悉道路

    情況。

                    ②第二位隱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明確:現在世道動亂,政治黑暗,是不會有所作為的,

    你不應該再追隨孔子,而應該追隨那些隱士。

    (四)18.7 

    1.朗讀、翻譯 

    2.重點詞語 

    丈人:老人              以:用                 荷:動詞,擔、扛 

    植:立起                 蕓:通“耘”,耕耘 

    拱:雙手下垂而立,比喻恭敬       見:使……見                 

    如之何:怎么能         潔:使……純潔 

    3.句子 

    子路行,以(之)告(子):省略句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判斷句 

    4.提問:①如何理解“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

    子”這句話?

    明確:是對孔子一味周游求仕,不事生產的諷刺。

                    ②子路最后說: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說明

    孔子及其弟子都知道了自 己的主張是無

    法實行了。請問,子路是從哪里知道的?

    明確:丈人是個精英,他懂得禮--止子路宿,殺雞

    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他懂得長幼有節,

    但是他不仕,廢“君臣之義”,甚至反諷孔

    子--說他“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由此

    子路知道。 

    ③子路是如何評價這位丈人的行為的?

    明確:對他重視長幼之節表示肯定,但又對其廢棄

    君臣大義,消極避世的作為表示反對,認為應

    該從政濟世,知其不可而為之。

    (五)14.38,14.39,9.9 

    1.朗讀,翻譯 

    2.重點詞語 

    晨門:主管城門晨夜啟閉的人    奚自:自奚,從哪里(來)         

    是:這,此人       與:通“歟”,嗎          果:堅決 

    末之難:沒有辦法詰難他        河:黃河          已:行不通 

    3.幾個句子 

    奚自:介賓倒裝 

    有心哉,擊磬乎:謂語前置 

    鄙哉,硁硁乎:同上 

    果哉,末之難矣:賓語前置。果哉,末難之矣 

           三、課文內容理解:

            1、如何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和他蒼涼、

    無奈的行道生活?

    補充:孔子簡歷: 

    (一)艱難的童年 

        公元前551年8月27日,孔子誕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

    內“尼丘”山的一個山洞中(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孔子因

    “尼丘”而名“丘”,字“仲尼”(“仲”表示排行老二)。 

     3歲時,父親叔粱紇去世,孔母顏征帶著孔子回到了娘家曲

    阜城內闕里,過上背井離鄉、寄人籬下、受人歧視的艱難生

    活。

    15歲時,孔子立志做學者。  

          17歲時,孔母顏征在因生活的折磨和社會的歧視心力

    交瘁而死。 

    (二)政治上的起落  

        公元前501年,孔子51歲,開始走上仕途,后因政績

    卓著,升大司寇,并代理宰相。在孔子的治理下,魯國大治。 

    第五年春季,孔子55歲,齊國害怕魯國強盛,采用反間計

    離間魯國君臣關系。孔子只好離開魯國。  

    (三)周游列國  

          公元前497年,孔子55歲,開始周游列國。從55歲

    到68歲,共計13年,孔子轉輾衛、陳、魯、宋、蔡、齊、

    楚等諸侯國推行自己的仁政、禮治思想,多次險遭不測,深

    陷囫圇,其間因兵、因餓等備受磨礪,尤其使孔子感到難過

    的是他的為政思想,做人理念沒有得到大家的認可,甚至得

    到賢哲隱士的嘲諷,更不要說推行了。公元前484年,時孔

    子68歲,他終于在多次碰壁的情況下,帶著萬般無奈和遺

    憾,孤獨地回到魯國。開始修詩書禮樂。公元前479年,

    73歲的孔子去世。不少弟子為之守墓三年,子貢守墓六年。

    以墓為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故居改名為孔廟。  

    2、尋找課文中出現的隱士有哪些? 

    明確:接輿、長沮、桀溺、丈人、晨門、荷蕢者 

    3、說說這些隱士有什么特點。說明理由。 

    明確:都是一些非同尋常、不等閑的人,或者說是那個時代

    出類拔萃的知識精英,他們都是憂國憂民,擔憂這個時代,

    對社會有深刻的理解,知道無法改變社會,所以選擇避世,

    他們理解孔子,同情孔子,同時也為孔子“知其不可而為

    之”表達了深深的遺憾、惋惜。

    4、孔子與那些隱士在處世方式上有何異同?

     明確: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禮衛道,是一種替天行道的

    社會責任感,是建功立業、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

    是從政的強烈自信,是道德勇氣,是擔當情懷,具

    有積極意義,成為后世許多知識分子的楷模。

          同:憂國憂民

    異:孔子濟世-- 隱士避世

    四.小結。 

    這就是孔子,一個“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一個

    “以天下為己任”的人。 孔子的這種思想后來成了歷代

    儒家的理想和抱負,他們不管世界變得怎樣,總認為人應

    當盡自己的責任和使命,不管結果怎樣,我活著就要實現

    我的理想:我心系天下,我要為萬民造福。 隱士就像生活

    中的那些智者,而孔子就是生活中的那些仁者。 

    五、作業:

     1、整理筆記;

    2、完成《練習冊》相關練習。

     

    [《知其不可而為之》教案(蘇教版高一選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高中化學選修5《鹵代烴》教案設計

    2.高一數學教案設計

    3.高一下化學教案設計

    4.高一物理《自感》教案設計

    5.高中化學選修5《苯 芳香烴》教案設計

    6.高中化學選修5《脂肪烴》教案設計

    7.蟬的教案設計

    8.閣夜教案設計

    9.《草》教案設計

    10.寫作教案設計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欧美最新在线网址 | 日本歪歪大片在线观看网站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 日本一点不卡高清 | 亚洲欧美日韩v在线播放 | 亚洲高清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