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者:湖北省武穴市花橋鎮中學 陳玲瓏
[教學目標]
1. 理解和積累文中詞語。熟悉文中回憶的小事和人物。
2. 深入研讀文中敘寫的瑣事,探討交流自己讀后的感受。
探究交流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說說自己的理解,借鑒課文寫作手法。
3. 領悟文中敘寫的農村苦難生活、人間溫情和生活之趣,進而深入理解時下“知識改變命運的”說法。
[教學重點]
理解含義教深的句子,借鑒課文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對苦難生活的回憶,領悟作者在結尾補敘兩個小伙伴命運的深層用意。
[學情分析]
由于是自讀課文,文意層次豐富,加之背景獨特(20世紀初中國農村生活),學生對課文會稍有“隔膜”。在教學時教師可采用誦讀法。在自讀、探究環節,應適時引領,避免泛泛而讀。從文中“瑣憶”出發,解讀作者記敘的幾件小事,進而理解時代背景下的苦難生活,體味苦難中的人間真情。對三個人物的不同命運進行比較,以領悟文章更深一層的內涵。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由本文作者牛漢的《華南虎》導入,學生背誦。教師評價。
教師: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作者的童年時代,去領略一下作者獨特感人的童年生活……
二.生字詞釋義
請學生朗讀解釋課后“讀一讀,寫一寫”的生字詞,學生可交流理解,教師適時指導。
三、自主閱讀、整體感知
1. 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所寫之事,了解“我的第一本書”。
教師出示思考題:
我的第一本書是小學一年級國文課本;
作者懷著敬重(珍愛)的感情追憶了有關“第一本書”的故事,還寫到了“我”上學時候的趣事:逗狗叫惹老師生氣。
學生迅速瀏覽課文,完成思考題,教師總結。
2.跳讀至3-8段,深入理解“我”、父親、喬元貞之間的故事,交流閱讀體會。
小組交流閱讀體會,說說自己讀后的感受,言之成理即可。
教師指導交流,并板書。學生在文中適當位置做好筆記。
父親考“我”背書 ---- 父親嚴厲、對“我”的關心
“我”撕書,送喬元貞 ---- 苦難的生活、朋友情深
父親為“我”補書 ---- 父子情深、人間溫情
四.研讀文本,深入探究
1. 瀏覽課文,交流探討含義頗深的句子。
學生自讀文中教深的句子。寫下自己的體會,并用符號標注自己不懂的語句,以備交流。教師稍后解答疑難,指導交流。(交流、解答順序以課堂為準)
a,“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寫童年的單調,加強了回憶的獨特背景,襯托了文中的溫情,深刻了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敬重與珍愛之情。
b, “新打的小麥經陽光曬透發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夢”--環境描寫透出濃濃的鄉村田園氣息,表現了“我”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愛玩、調皮的兒童天性。
c,“父親板起了面孔,對我說:把書本拿來,我考考你”--體現父親對我成績的懷疑,說明父親很嚴厲。
d,“父親深深地嘆著氣。”-- 說明父親贊許我的做法,同時也很同情喬元貞
e,“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書”--“唯一的”流露出對童年小伙伴的深深同情,并流露出一種酸楚的感受。
教師提問:以上句子,或與主題“我的第一本書”似無關聯(如a、b),
或是所憶之事的細枝末節(如c、d),其作用何在?(生思考、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深刻、耐讀,豐富了作者的“瑣憶”,所謂“細節之處見真情”。值得我們在習作中借鑒。
2. 細讀結尾,思考探究
學生認真閱讀課文結尾,根據思考題邊讀邊思考。
思考題:
a. 為何在文中加入“逗狗惹老師生氣”這一小節?(突出“我”頑皮的兒童天性,增添了文章的情趣)
b. 結尾補敘兩個小伙伴的結局,作者在此有何用意?說說你的理解?(表現對往事的感嘆和對那個年代人們的不幸遭遇的同情)
c. 沒讀書的二黃毛組后成了戰斗英雄,成績最好的喬元貞卻當了個小販。兩相比較,
你對時下“知識改變命運”的說法有何看法?(可不拘形式,見仁見智)
教師指導探究,在此基礎上完成板書。
板書:
我的第一本書
↓
“荒寒的大自然, ← 小學一年級國文課本→ 父親考“我”背書
一點點快樂和夢幻” ↓ “我”撕書送喬元貞
逗狗惹老師生氣 珍愛 父親為“我”補書
↓ 敬重 ↓
(苦難的生活 (父子情深、
童年的樂趣) 友誼可貴、人間溫情)
五.作業:比較閱讀
學生讀閱讀材料,思考:
同為回憶類文章,它與《我的第一本書》在表現手法上有何不同?寫下自己的感受和收獲。
長者(節選)
余秋雨
我們三人住在全村最窮的一戶農民家里,這家農民有三間小泥屋。東間擠著房東夫妻和子女;西間住著房東的母親,還養了兩頭羊;中間一間放置農具和吃飯,又養著四頭羊。六頭羊都是集體的,在這家借住,和我們一樣。
我們三人就在這家吃飯。按城市標準交飯費。我們天天參加勞動。三個人的臉色已每況愈下。我年輕,更依賴營養,張可老師幾次欲言又止,最后終于說了:“你正長身體,不能長時間這樣,我昨天去打聽了,你的同學都在補充營養。”說著,又遞給我幾粒巧克力。
張可老師這時候應該是四十四歲,她在那間低矮的屋里掛了一頂雪白的帳子,與成天咳不停的老太太和兩頭羊勉強分開。我知道她最受不住的不是伙食、住宿,而是用水。因為這兒淘米、洗衣、梳洗,全靠屋前一條雜草叢生的小河溝。另一項受不住的是雨天走路,在溜滑無比的淤泥中她簡直邁不開步,有時候狠心一邁又必定重重摔跤,引來座座泥屋門口的一片笑聲。
進了泥屋她稍作梳理立即又容光煥發,走到門口站著與我說一會兒話,順便掃了一眼我手中卷著的書。下鄉時我特意挑選了一本比較耐讀的書帶來,那是蘭姆寫的莎士比亞故事集的英文版,哪想到在這遇到真正的專家,因此故意掩掩藏藏不讓她看見。張可老師遠遠閃過一眼就笑著說:“不要只讀蘭姆,最好讀原文”。我紅著臉說:“原文難度很大。”張可老師說:“你不知道讀原文的樂趣有多大。”
談話一旦開始就漸漸養成了習慣。她即使是隨口說說也能帶給我一個文雅的世界。
現在回想起來,這么多看似至高無上的大師,在一位女性溫和的聲音里開始變得那么熟悉,不再那么難懂了。這節省了我多少鉆研的時間,提升了我多少鳥瞰的高度!
我的比較閱讀收獲:
[《我的第一本書》教案(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8.八年級下冊窗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