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鈴》說課稿(原創)(粵教版高一必修說課)

    發布時間:2016-6-10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雨霖鈴寒蟬凄切》說課稿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粵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四單元的柳詞《雨霖鈴寒蟬凄切》。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介紹、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效果評價等七個部分來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一)單元教學目標

    本單元總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對古典詩詞的鑒賞評價能力,包括風格、意象、意境、表現手法等方面,激發學生誦讀古典詩歌的興趣。

    (二)課文特點及在單元中的地位

    1、宋代婉約派的代表作

    這首詞是宋代婉約派的代表作。這首詞寫的是才情卓絕、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濟的柳永在深秋雨后的傍晚時分,離開都城汴京(現在河南開封)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的別離情景。以“別離”為線索,用白描、鋪敘、點染的手法,細致地描寫了情人話別時難舍難分的情景,景中見情,以情帶景。其中的“楊柳岸、曉風殘月”被譽為千古名句。  

    2、重點講讀課

    本單元是古典詩歌單元,即古典詩歌(2),包括唐宋詩詞及元曲,其中宋詞選取的是柳永、蘇軾、李清照、辛棄疾、李煜及姜夔等人的詞作。六人中蘇軾和辛棄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而柳永、李清照、李煜、姜夔是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文人,為婉約派四旗幟之一,譽為“情長”;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詞人,為婉約派四旗幟之一,譽為“閨語”;姜夔雖不及以上五人有名,但也是詞史上為數不多的能自度曲子的詞人(柳永、李清照、姜夔)。六人在詞壇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編者可謂用心良苦,編選六人各富代表性的詞來學習,通過比較,使學生了解完全不同的兩種詞風,進一步體會六位詞人不同的創作風格。  

    本課教學課上努力做到學生、教師、編者和文本之間的平等對話與交流,在學生理解詞的內容后,教給鑒賞詞的方法。通過個性化的鑒賞,體味詞中表達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傳情達意的,進一步了解詞的特點和寫法(情景交融、虛實相生、點染、白描、疊字、用典等),讓學生在學習后對詞的鑒賞建立一個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ppt展示)

    1、在朗讀中品味這首詞的意境

    2、引導學生體味這首詞“點染”的藝術特色

    3、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之上有感情地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ppt展示)

    1、引導在了解詞作內容的基礎上把握誦讀技巧

    2、引導學生深刻分析這首詞的藝術特色。

    我確定以上教學重難點的理論依據是:①高中新課標及本單元教學目標。本單元總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對古典詩詞的鑒賞評價能力,包括風格、意象、意境、表現手法等方面,激發學生誦讀古典詩歌的興趣。②根據高一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認知水平。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對詞這種體裁并不算陌生。在初中時已有接觸,但他們對詩詞的理解和鑒賞還停留在較淺的層面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老師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

    二、學情介紹

    (熟習教材是成功授課的前提,了解學生是因材施教的依據。)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對詞這種體裁并不算陌生。在初中時已有接觸,但他們對詩詞的理解和鑒賞還停留在較淺的層面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老師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

    三、教學目標

       《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啟迪”。根據單元目標、《新課標》要求以及班級學生學情,確立如下三維目標:(ppt展示)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柳永及其詞作風格;了解詞牌“雨霖鈴”

    2、以讀帶析,在誦讀中體味《雨霖鈴》的戀人之間的離別之情和凄清意境

    3、把握典型意象的豐富意蘊;理解虛實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

    4、深刻體會《雨霖鈴》“點染”的藝術特色

    5、有感情地背誦課文

    (二)過程與方法

    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之上,以讀帶析,體味《雨霖鈴》的戀人之間的離別之情和凄清意境,抓住主要意象,體味典型意象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及其象征意蘊。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通過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學生理解和鑒賞詞的能力。主要采用誦讀法、想象意境法、拓展法等來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

    引導學生初步掌握品讀鑒賞詞的基本步驟和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正確認識古代不同類型的離情別緒(時代局限性)  

    為了完成以上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我安排2個課時,第一課時完成知識與技能目標1、2、5;第二課時完成知識與技能目標3、4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四、教法學法(ppt展示)

    (一)教學方法

    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培養學生鑒賞古典詩詞的能力,本節課堅持貫徹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標理念,以誦讀--情境--鑒賞為主線,嘗試運用多媒體演示法、誦讀法、想象意境法 、名句鑒賞法 、此外還靈活運用提問法、討論法、點撥法、拓展法。

    我確定以上教法的依據是:①新課標理念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生生交往、共同學習的互動過程。因此,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思品學習環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達成師生、生生間的情感溝通,有利于學生良好個性的發展,有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有利于課堂教學效率真正地提高。②高一年級學生的具體學情。

    (二)學習方法

    把握整體識背景  品味意象反復吟 

    聯想想象悟主旨  再現意境體詩醇

    求同存異賞名句  質疑解疑見本真

    擴展背誦常積累  靈活運用是高人

    我確定以上學法的理論依據是:①新課程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強調師生互動,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②高一年級學生的具體學情。

    五、教學過程(ppt展示)  

    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我把兩課時的教學過程分為八環節來進行:(一) 新課導入(二) 簡介作者詞牌的來歷(三) 誦讀感知(四) 質疑解惑(五)情境再現(六)意象分析(七) 意象拓展

    (八)表現手法 (九)作業

    (一)導入:(ppt展示)

    1、師生共同回憶有關離別的古典詩詞。(課件展示)

    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回京》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贈汪倫》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高適《別董大》

    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

    2、老師說導語

    今天我們再次輕輕叩開古典詩詞的門扉,來欣賞一首別離詞,感受別離詞的千種風情,進一步體悟“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江淹《別賦》)的人間至理。它就是北宋婉約派代表詞人柳永的《雨霖鈴》。

    之所以設計這一導入環節,有兩個方面的考慮,一面復習舊知識,另一方面為本課的教學提供比較的材料,讓學生很自然的進行新舊的聯系與比較。激發興趣,創設情境。

    (二)、簡介作者詞牌的來歷(ppt展示)

    柳永是一個怎樣的人,為什么要寫這樣一首詞呢?詞牌“雨霖鈴”如何理解?這樣就進入了教學過程的第二個環節:“簡介作者以詞牌。” (讓學生根據課前的預習來回答此問題。)

    設計這一教學環節有如下考慮。了解作者的身世及寫作背景,對我們理解詩詞內容會有很大幫助。這就是鑒賞詩詞,常用的一種方法:知人論世。(板書)孟子曾說:“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就是這個道理。

    (三)、誦讀感知:完成知識與技能目標2、3(ppt展示)

    就這首詞而言,它的感情是怎樣的呢?我讓學生聽朗誦名家的范讀,感知作者情感。這樣進入教學過程的第三環節:“誦讀感知”。(板書)誦讀是我國語文教育優秀傳統中一種有益于積累,有效提高語文技能的好辦法,即反復朗讀,自然成誦。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在語文教學特別是在詩歌教學中的別樣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讀”不僅僅是學生多種形式的反復誦讀,當然還包括老師的范讀。著名特級教師白金聲老師在《朗讀教學須“五有”》 一文中明確指出 “好的范讀能夠真實地生動地表達出課文的思想內容,創造性再現課文中各種人物的性格特征,把學生帶到課文所描寫的境界中去,引起想象,激發情感,加深印象。”鑒于此,為了更好地突破重點、解決難點,我就設計了這一重要的誦讀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我首先: 

    誦讀

    1、試讀 (要求采用學生小聲誦讀的方式)

    根據自己的預習理解,試讀本詞,考慮語調、語速、停頓及情感基調。將疑難之處標出。同位可討論。

    “試讀”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不僅可使學生明確自己掌握知識的情況,使課堂學習更具目標性,而且也是體現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

    2、聽讀

    (老師范讀、名家誦讀)

    與自已剛設想的比較一下,與自己的讀法有哪些不同之處,為什么?

    詞里的一些特殊句式的讀法,本詞中領字的停頓。

    3、請學生代表試讀。

    4、針對學生可能存在的具體問題,教師指導。如:

    ① 寒蟬凄切--“凄”字要讀得長,“切”字要短促,要讀出詞的凄切情感

    ② 竟無語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讀出哽咽之聲、冷澀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④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何處”要讀出疑問語氣,“楊柳岸、曉風殘月”應一景一頓,聲斷氣不斷 (課文斷句不正確)

    ⑤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課文斷句不正確)

    ⑥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這樣做,不僅體現了教師在教學活動的主導性主用,而且讓學生掌握了正確的誦讀方式,更有利于學生體味課文的內涵,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5、齊讀

    此次讓學生根據ppt課文字幕、意境圖,一邊誦讀一邊想象一邊理解詞意。

    這樣做,既是訓練朗讀,又是對課文的初步理解。在誦讀中體味詩歌的意境。獲得感性認識。

    (四 )質疑解惑(ppt展示)

    1  推斷詞義

    1)“寒蟬”“初”“念”“堪”等詞的意義。

    2)“留戀處,蘭舟催發”的“處”應做何解?與“今霄酒醒何處”的“處”相同嗎?

    3)“此去經年”課本注為“經過一年或多年”,你認為正確嗎?請說明理由。

    可補充語例:

    ⅰ處”作“時”解,詩、詞、曲中例甚多,可各舉一例。楊萬里《兒啼索飯》詩:“何時最是思君處,月落斜窗滿寺鐘。”辛棄疾《踏莎行》詞:“最無聊處秋光到。”

    ⅱ“多年、數年,“經”為“經常”義,引申為“多”強調“別后難相見”。王力主編《古代漢語》對此如是解釋,是正確的。

    “處”字教材未注,學生易解為“地方、處所”;教材把“經年”解釋為“經過一年或多年”是想當然地以今律古。

    2)質疑解惑的必要性

    高中生有必要培養這種質疑的態度與自已通過查找書籍解疑的能力與習慣,要養成“盡信書不如無書”的質疑精神非這樣不可。

    3)討論: 

    這首詞寫了什么景,抒發作者怎樣的感情。上下片各寫什么內容。視學生討論的具體情況,相機點拔。結合板書理解此詞的主要內容,作者的感情和結構。

    從整體上初步把握詞的內容和結構,相對而言,這還是一種淺層次的理解,并不是難點。但這一步必須到位,否則下面的鑒賞活動則易成為架空分析。

    (五)情境再現:想象畫面展現場景描述意境(ppt展示)

    訓練: 借助想象,將詞中的畫面想象出來,并揣摩作者的思緒。如果拍成MTV的話,可分為幾個場景?應有哪些景物? 請你具體的詩意描述一下。

      這一環節是本課時的一個重點步驟,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也是真正走向鑒賞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以上為第一課時的內容。

    (六)、意象分析:完成知識與技能目標3(ppt展示)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古人常把所抒之情融入對景物的描寫之中。在這首詞在,作者為了抒發離愁與相思的悲涼情懷---

    1、文中有幾處景物描寫?(請同學指出)

    2、哪處景物描寫最能觸動人的離愁與相思呢?請分析原因!

    這樣就進入了第五個教學環節:分析意象。“分析意象”是這一課的重點之一,也是難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把意象涉及的內容設計成若干小問題,采用層層剝離法,漸漸拂去每個意象表面的迷霧,讓學生自已發現作者的用意。如以千古名句“楊柳岸、曉風殘月”為例,設計如下:

    ⅰ有人甚至拿他來代表柳詞,它好在何處? 

    ⅱ楊柳:作者為什么要用“楊柳”,換成其他樹木行嗎?

    ⅲ曉風:清秋時節的曉風有什么特點?

    ⅳ殘月:“殘月”能引起你什么樣的情思?

    ⅴ三者同時出現構成了一同幅怎樣的畫面?

    3、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作如下總結: 作者把楊柳、曉風、殘月這三個最能觸動離愁與相思的意象集在一處,構成為一幅凄清的意境,淋漓盡致地抒發了傷離別的悲涼情懷。產生了懾人的力量,人見之,無不引起情感共鳴,難怪歷來為人傳誦,有人甚至拿他來代表柳詞。

    4、分析其他意象: 

    (1)、作者除了用“楊柳,曉風,殘月”來寫傷離別的悲涼之情外,在詞中還主要用了哪些意象?

    (2)、它們各有什么作用?

    寒蟬---凄涼。

    長亭---離別。

    蘭舟---依戀。

    煙波,暮靄----壓抑,沉重,愁緒無邊。

    5、小結:借助以上意象,作者把離別時的愁苦、依戀、凄涼、悲傷、沉重、壓抑表達描繪得具體可感。在賞析的過程中,我就是引導學生尋找意象,然后分析意象作用,進而讓學生自已去發現作者蘊藏在景物描寫之中的情懷。這就是我們常用的另一種鑒賞詩詞的方法:分析意象。

    (七)意象拓展(ppt展示)

    在意象分析的基礎之上,為了拓展課堂教學的廣度,鍛煉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我增加了“意象”拓展這一環節。

    關于酒:

    自從酒被發明以來,喝酒便成了人們表達各種情感的最好方式,如:(老師提示,ppt展示)展示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曹操《短歌行》、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李白《行路難》、蘇軾《水調歌頭中秋》……

    喜時--杜甫說:“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聞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時--曹操為功業人才而愁,發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時--李白失意官場,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

    怒時--李白說“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行路難》)

    蘇軾也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李清照思念丈夫時,說:“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聲聲慢》)

    王維送別元二,說:“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關于月: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月是離合的象征,何況是殘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詞人的愁思。

    《琵琶行》幾個地方寫到月: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關于風:

    古語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別讓人傷感的季節。曉風輕拂,帶來的并不是快意,而是涼意,凄涼的感覺。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關于柳: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年年柳色,灞陵送別”--李白《憶秦娥》

    “傷心路邊楊柳春,一重折盡一重新。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施肩吾《折柳枝》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唐"王之渙《送別》

    “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貴,憐是故園春。”-- 張九齡《折楊柳》

    柳既是送別的象征物,又是送別的見證人,如今獨在旅舟上見柳,怎不惹起滿懷離思?

    總結:柳有“留”意,殘月西掛,伊人不再,曉風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作者組合了最能觸動離愁的景物入詞,釀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濃烈的氣氛,更能展現出微妙的心理活動,挑動讀者的心弦。

    (八)表現手法:點染手法(ppt展示)

    “點染手法”是這一課的重點之一,也是難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如下教學環節:

    1、講授“點染”這一表現手法的含義

    2、找出詞中運用這一表現手法的詞句

    3、教師示范分析其中的一個句子

    4、請學生代表分析剩下的兩個句子,教師視情況補充。

    點染手法是學生未曾接觸到的,所以需要老師的講授。在這一環節,我先講授點染這一表現手法的含義,強調“點”與“染”的關系:先點后染,缺一不可。在掌握點染這一表現手法的前提下,讓學生據此找出這首詞中的三個運用點染手法的詞句。在此基礎之上,老師結合其中的一個詞句分析這一表現手法的藝術效果,然后再讓學生具體分析剩下的兩個詞句。這樣做,即能體現 “兩個主體”新課標理念,又能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統一。

    詩歌中的所謂“點”,指的是點明情感的內涵;所謂“染”,指的是用景物來渲染烘托所點明的情感。如(ppt展示):

    柳永《雨霖鈴》:“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先點明離別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空闊,三樣景物來烘托,襯出遠別的離情。

    1、“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ppt展示)

    --“多情自古傷離別”是“點”,先說出離別之苦自古如此,緊接著就用“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來渲染自己的離別之苦是超越了古今所有人的。

    2、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ppt展示)

    --“酒醒何處”寫出了離別之苦,用楊柳岸、曉風、殘月三樣意象渲染了一種更加凄清的環境,來烘托在清秋節傷離別的感情,從而讓人更加深切地體會到詞人的離愁別緒。

    作用:先點明,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使得情與景直接交融,即事言情,情由景生,抒情與敘事相結合,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

    (九)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主動構建知識結構,把課堂傳授的知識盡快地內化為學生的自身知識。

    (十)作業(ppt展示)

    描寫“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的場景,不少于100字。

    設計這一教學環節的目的是將學生對情境用文字的形式個性化的固化下來,鍛煉學生的情境再現能力和聯想想象能力,強化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學習習慣。

    六、板書設計(ppt展示)

    附板書:

    雨霖鈴

                        柳永             

                  傷離別   

                        點染                               

    這樣板書,突出了情感、方法。提綱挈領,重點突出,簡明扼要,有助于學生理解教學思路,把握學習內容。

    七、效果評價:

        這兩節節課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時設計了若干小問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引導學生漸進式思考,所設問題師生互動性強,很好的體現教師主導性,突出了學生主體地位,這樣就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充分參與,求知欲強,應該收到較好的課堂效果。   完              

     

    陳千里

    [《雨霖鈴》說課稿(原創)(粵教版高一必修說課)]相關文章:

    1.人教版必修三《勸學》說課稿

    2.魯教版初中思品說課稿

    3.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4.圓的認識說課稿蘇教版

    5.人教版火燒云說課稿

    6.小學英語人教版說課稿

    7.人教版初中思品說課稿

    8.小學英語冀教版說課稿

    9.初中物理說課稿蘇教版

    10.圓的認識說課稿人教版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欧美国产日韩a欧美在线视频 | 亚洲人碰在线视频 | 亚洲色婷婷久久久综合日本 | 亚洲欧美国产动漫综合 | 亚洲va国产日韩欧美精品 | 在线免费看网站午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