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課時間: 年 月 日
課題 《論語六則》
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技能:積累文中出現(xiàn)的成語、格言、名句
過程與方法:掌握文言文翻譯原則,背誦默寫課文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方法和態(tài)度
教學重點:背誦默寫課文、
教學難點:明確并理解作者的觀點
教學手段:自主探究、分組合作相結(jié)合誦讀法、賞析法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一、 談話導入
1、 關于文言文
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這些遺產(chǎn)需要我們?nèi)W習、繼承。而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大多數(shù)是文言文。需要我們掌握一點文言文的翻譯方法。
嚴復在翻譯外文時首倡“信、達、雅”,我們不妨借用一下。“信”,就是要求譯文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遺漏,也不隨意增減意思,也就是不走樣。“達”,就是要求譯文明白通順,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表述習慣,沒有語病。“雅”,就是進而要求譯文用詞造句比較考究,文筆優(yōu)美。就中學生來說,后一點是較高的要求。但前兩點是應該做到的,否則就不算好譯文。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直譯,要求原文
字字在譯文中有著落,譯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據(jù),句式特點、風格力求和原文一致。意譯則是譯出原文大意。翻譯時應以直譯為主,實在難以直譯時可輔以意譯。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節(jié)選自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展示預習成果 交流有關孔子、《論語》的知識 1、學生在四人小組內(nèi)交流。
2、班上交流:每個知識點由一個同學介紹,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3、師生交流:教師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
教師補充:在認識論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學”與“思”的結(jié)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啟發(fā)意義的見解。他首創(chuàng)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相傳弟子有三千,著名學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視“學稼”、“學圃”,看不起勞動人民。
在政治上,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維護奴隸制秩序,在維護貴族統(tǒng)治的基礎上提倡教化。
自漢以后,孔子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統(tǒng),影響極大。
二、師生互動 課文賞析
(一)、整體感知
1、教師放朗讀全文的錄音,學生聽清朗讀節(jié)奏的劃分、停頓,讓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
2、學生自讀課文,結(jié)合課文中的注釋理解課文內(nèi)容,疏通文義。
3、學生自學生字、新詞,提出疑問,教師適當引導、點撥,師生共同探討。
(二)結(jié)合注解,關于一、二則學生提出難解的字詞
重點詞語: 亦(yì):也。
說(yuè):愉快、高興。
樂(lè):喜形于色。 知:了解。
慍(yùn):怨恨,心里不滿。
可:可以。 以:憑借。
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的原則:人名、地名不譯;單音節(jié)詞語翻譯成雙音節(jié)詞語。
3、抽查學生朗讀課文,結(jié)合注解翻譯課文一、二則。
4、學生誦讀課文一、二則,背誦課文一、二則:
教師抽背,學生互背。、
板書設計:論語
《論語》 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
課后反思
孫恒
[《論語六則》第一課時(語文版七年級必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6.觀潮第一課時教案
8.語文版小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