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兩篇 教案設(shè)計(湖心亭看雪、記承天寺夜游)

    發(fā)布時間:2016-9-16 編輯:互聯(lián)網(wǎng) 手機版

    湖心亭看雪

    目的要求:

    1、掌握文章基本內(nèi)容,熟讀課文。初步了解白描的寫作手法

    2、掃除語言障礙,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

    3、通過想象,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學(xué)重點:1、雪后奇景的賞析

              2、描寫手法--白描

    教學(xué)難點: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材分析:

    本文是張岱小品的傳世之作。作者通過追憶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經(jīng)歷,表現(xiàn)了深摯的隱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戀和感傷的情懷。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靜之后,小舟獨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對酌,臨別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為癡,殊不知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點是文筆簡練,全文不足二百字,卻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體,尤其令人驚嘆的是作者對數(shù)量詞的錘煉功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一組合,竟將天長水遠的闊大境界,甚至萬籟無聲的寂靜氣氛,全都傳達出來,令人拍案叫絕。作者善用對比手法,大與小、冷與熱、孤獨與知己,對比鮮明,有力地抒發(fā)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揮之不去的故國之思。《湖心亭看雪》是張岱的代表作,出自回憶錄《陶庵夢憶》,寫于明王朝滅亡以后。對故國往事的懷戀都以淺淡的筆觸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著痕跡,但作者的心態(tài)可從中窺知一二。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時間、目的地、天氣狀況。時間是“崇禎五年十二月”,作者仍舊使用明代的紀年,說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終是沒有滅亡的。西湖經(jīng)歷三天大雪后,人聲鳥聲俱絕,空闊的雪景使天地間呈現(xiàn)出一股肅殺的冷寂來。而作者偏偏選擇此時去賞雪,可見他此時的心態(tài)及與眾不同的情趣。

    接著就記述了這次賞雪的具體經(jīng)過。這天凌晨,作者劃一葉小舟,獨自前往湖心亭。一個“獨”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獨行于茫茫的雪夜,頓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蘇軾《赤壁賦》)的人生徹悟之感。此時湖上冰花彌漫,天與云與山與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帶來亮色,映入作者眼簾的“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幾筆,就包含了諸多變化,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人與自然共同構(gòu)成富有意境的藝術(shù)畫面,悠遠脫俗是這幅畫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質(zhì),這就是人與自然在精神上的統(tǒng)一與和諧。

    然后,作者筆鋒一轉(zhuǎn),敘及在湖心亭的奇遇。此時此地此景,能夠遇見游人,不能不說是奇跡,那兩人也都“大喜”,感嘆“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幾人痛飲而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作者寫“兩人”“大喜”,即寫自己大喜,寫“余強飲三大白”,即寫兩人暢飲,此處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變化。及寫到“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才匆匆交代了友人的情況,這樣寫一方面是由于張岱是性情中人,最關(guān)注的是朋友之間在情致心靈方面的溝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職爵里等世俗的問題并不在意;另一方面能夠真實地體現(xiàn)作者喜極而悲的情緒變化,詢問對方身份之時,也是彼此分別之時,有緣相聚實非易事,此刻一別也許就難以再見,這怎么能不叫人遺憾!最后,作者以舟子的話收束全文:“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舟子說作者“癡”,體現(xiàn)了俗人之見,但“癡”字又何嘗不是對張岱最確切的評價呢?他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話包含了對“癡”字的稱賞,同時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悅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緒。

    全文筆調(diào)淡雅流暢,看似自然無奇,而又耐人尋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顯了它的魅力,寫景與寫人相映成趣。

    教學(xué)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dǎo)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來以美景而名揚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來,紛紛留下頌揚的詩文。同學(xué)們能不能找出幾句描寫西湖的詩句呢?(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中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fēng)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然而我們發(fā)現(xiàn)詩文多描寫西湖春的嬌,夏的艷,對秋冬的蕭瑟與凄清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學(xué)家張岱卻與眾不同,描寫了西湖美麗的雪景。今天就隨著張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張岱及其書

    張岱,明末清初文學(xué)家。字宗子,號陶庵,浙江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出身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著布衣優(yōu)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極避居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

    《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于他明亡入山以后,書中緬懷往昔風(fēng)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他文學(xué)創(chuàng)作以小品文見長。文筆清新生動,饒有情趣,風(fēng)格獨特。 

    三、解題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據(jù)說是宋代整修西湖時,以湖泥堆成小山,成為一島,是西湖三島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閣,叫湖心亭。這是觀賞西湖風(fēng)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賞景。

    四、 聽課文錄音,正音正字,明確朗讀節(jié)奏

    更定 gēng    拏 ná    毳衣 cuì    霧凇沆碭 hàngdàng    一芥 jiè   

    鋪氈 zhān    更有此人 gèng    喃喃 nán

    五、 整體把握課文

    1、重點字詞釋義: 

    人鳥聲俱絕:消失

    是日:是,這。 

    更定:更,古代夜間計時的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從晚上八點算起。

    定,完了,結(jié)束。

    更定,大約是凌晨六點的時候。 

    余拏一小舟:撐,劃。 

    擁毳衣爐火:毳,鳥獸的細毛。毳衣,毛皮衣。 

    霧凇沆碭:霧凇:水氣凝成的冰花。沆碭:白氣彌漫的樣子。 冰花一片彌漫。 

    上下一白:全,都。(比較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點”的“一”的區(qū)別。)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還。 

    強飲三大白:強飲,痛飲。白,酒杯。 為何“強飲”?--“酒逢知己千杯少”。說明他把那兩個人當(dāng)朋友了。 

                大白,大酒杯。

    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是,判斷動詞。 

    客,客居,名詞用作動詞。 

    莫說相公癡:癡迷。

    2、學(xué)生借助注釋疏通文意,整體翻譯課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當(dāng)時連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聲、鳥聲都絕跡了。這一天,更聲剛剛完絕,天將凌晨,我劃了一葉小船,穿著細毛皮衣,帶著爐火,獨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霧夜里霧氣濃重浩茫,天空與濃云與遠山與湖水渾然連為一體,上下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長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點,以及我的像一根細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個人罷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兩個人鋪著毛氈對坐飲酒,一個童子在煮酒,爐上的酒正冒著熱氣。他們見到我非常高興,說:“湖上怎么還有你這個人?”硬拉著我一同飲酒。我勉強喝了三大杯才告別。問他們的姓名,說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語:“不要說您相公癡呆,還有像您一樣癡呆的人呢。”    

    第二課時

    一、齊讀課文,思考問題。

    ①最能體現(xiàn)作者形象的詞語

    ②寫景的句子

    二、品讀賞析

    1、 看雪的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更定時分),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時候,冷到什么程度呢?(湖中人鳥聲俱絕)。

    2、 作者的“癡”表現(xiàn)在哪里?(他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的情況下,在“更定”時分,劃一條小船,“獨往湖心亭看雪”。)

    3、  “獨往湖心亭”與“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語是否矛盾?(在作者看來,蕓蕓眾生不可為伍,比如舟子,雖然存在卻猶如不存在,反映出他作為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4、 這個時候,別人都在干嘛?作者為什么偏偏選擇這個時間去賞雪?這說明了他怎樣的志趣?他到底要賞什么?(他追求的是怎樣的一種境界?) (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反映他擁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5、作者看到了怎么樣的雪景?品味寫景的句子。(翻譯,并介紹白描)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以聽覺寫景,突出冬雪的寒冷威嚴

    ②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特征,以質(zhì)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例:馬致遠《秋思》

    ③寫景的順序:從整體到局部。在整體描寫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順序。在局部描寫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遠到近的順序。

    ④寫景的角度:實寫與虛寫交融。(虛寫舟、人,作者是站在整個大自然的角度來看待自身,可見作者與自然完全融為一體)

    ⑤“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中的量詞,表現(xiàn)出了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從中我們不難感受到作者與自然完全融為一體,在精神上和大自然得到了和諧與統(tǒng)一。在這一刻,作者完全忘卻了人世間的喧囂和煩惱,作者的心靈得到了寧靜和解脫。

    ⑥“天與云、與山、與水”中的“與”為什么不去掉?(把天空、云層、湖水之間渾茫莫辨的壯闊雪景生動地表現(xiàn)了出來)

    6、“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這一驚嘆雖發(fā)于二客之口,其實也是在寫作者的心聲。

    7、遇客后“強飲三大白”,為何?(偶遇知音的欣喜,心熱)

    8、問姓名答地點是何道理?為何不及姓名?(都是客居他鄉(xiāng),勾起思鄉(xiāng)之情。寄托自己對故國的思念)

    9、為什么說湖中人比“相公”更癡?(比“相公”到得早;鋪氈對坐,準備久待;煮酒賞雪;見到“相公”甚為歡喜,拉著一起喝酒;更重要的是他們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時近年關(guān)。)

        10. 這種景色給你什么樣的感受?{讀出蒼芒靜寂之感,似乎作者此時的心境也猶如此景}

        11. 如果換成:一道  一座   一艘  三個,有什么不同?

        12.  這段景物寫法上有何特點。(用繪畫的手法寥寥幾筆就勾畫出景物特征,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園,多與少,大與小  動與靜簡潔概括。表現(xiàn)出悠遠脫俗,蒼茫靜寂的情味。)

        13. 理解白描,并辨別例句。

       三:析人物

    天寒地凍之日卻心懷雅興,前往西湖賞雪景之人絕非常人,用文中一個字概括,哪個字?【癡】

    1. 癡在何處?請出文中找出相關(guān)語句。

    癡在行為,分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寫法特點(聽覺)

    癡在情感  【獨】(清高孤傲  超凡脫俗)(有舟子隨同前往,為何還說是獨往湖心亭)

    2. 作者已夠癡了,更有癡似相公者。兩位癡人相見會是何種情形呢?

    根據(jù)課文最后自然段加上自己的想象生模擬表演。

    師小結(jié):從你們的表演中我看到了他鄉(xiāng)遇故知的喜悅,看到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和別曾相識的坦蕩,志趣相投以酒代情的豪放。也感受到了離別的傷感。

    3. 我要采訪你們了,既然知音難覓,為何不互留聯(lián)系地址姓名,不進一步了解身份官職,只是說“金陵人,客此”?

    注重的心靈的交流,注重的眼前的景,心中情,而不是身外俗事。這也是他們不同常人,“癡”的性情的表現(xiàn)。

    4. 不知有一點我們同學(xué)們注意沒有,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其實是清朝,而開頭時間依然以明朝的崇禎年號記錄時間。有何深意?(文章彌漫一種淡淡愁緒,對故國的思念,是作者情感孤傲,超凡脫俗的性格形成的原因)

    四:總結(jié)

       這節(jié)課我們欣賞了清淡雅致西湖雪景,了解了蒼勁大氣白描手法,也感受了作者情感脫俗情懷。可謂“情在景中,景在情中”。希望同學(xué)們在以后的寫作中學(xué)會讓景物含情。

    六:背誦拓展延伸:試著用白描手法描寫校園景色

    六、 作業(yè)

    1、三對照翻譯課文

        2、背誦課文

    板書設(shè)計:     環(huán)境:湖中人鳥聲俱絕

                   

    景:全景--廣漠(大)     冷    孤獨

                       

    特寫--渺小(小)

                   

    人:爐旺酒沸               熱    巧遇知己(喜悅)

                       拉余同飲

    《記承天寺夜游》

    【教學(xué)目的】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學(xué)習(xí)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3.學(xué)習(xí)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xué)重點】

        1.品析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xué)習(xí)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材分析:《記承天寺夜游》是語文版八年級第六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蘇軾在被貶于黃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寫的。這篇僅有84字的短文,寫一個月光皎潔的夜晚,作者無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張懷民,兩個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詩一樣的筆觸描繪了月色之美,創(chuàng)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意境,同時也流露出遭貶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本文篇幅雖小,寫景抒懷卻有獨到之處,一切都像信手拈來,卻創(chuàng)造了一個明凈悠閑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寫景,運用比喻手法,將隨處可見的尋常景物描繪的充滿詩情畫意,充分顯示了作者的藝術(shù)才思和豁達寬廣的胸襟。

    【教學(xué)過程】

    一、   月夜圖導(dǎo)入:在夜深人靜、皓月當(dāng)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灑落大地,一切都像籠著輕紗,若隱若現(xiàn),連堅實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動的云煙。面對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門欣賞一番?今天我們來學(xué)習(xí)蘇軾的一篇文章《記成天寺夜游》,看看蘇軾在美麗的月色中會發(fā)出怎樣的人生感慨。

    二、            整體感知文段

    1.給生字正音、朗讀課文、聽錄音確定朗讀的節(jié)奏,再次朗讀。

    2.請一位同學(xué)范讀,大家評價。

    3.質(zhì)疑:把預(yù)習(xí)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同學(xué)解答,全班共同關(guān)注、探討。

    戶:門;   遂:于是;   蓋:大概;   但:只是;   耳:語氣詞

    4、用自己優(yōu)美的語言復(fù)述描寫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5.小組商量,以各種方式(如:小品、詩歌、散文等)復(fù)述課文內(nèi)容。

    三、            合作探究(分小組討論)

    1.作者為什么想著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戶外?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郁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為月色很美,想去賞月。

    2.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去一去關(guān)鍵詞,品修辭)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把“如”、“蓋……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無改變?

    變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

       3.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潔 、空靈、清麗、淡雅

    在“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后加上“叢中蛙鳴起伏,空中流螢飛舞,寺中人語喧嘩,院外狗吠連綿。”一段話,好不好?

    不好。改變了原文明凈幽閑,清麗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5.文章結(jié)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貶官的悲涼、落寞,賞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達觀

       6.小結(jié):《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通過對庭中優(yōu)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四、能力擴展:一切景語皆情語看圖寫景抒情。

    五、課堂 作業(yè)

    (一):解釋下列加點字詞的含義

    (1)           欣然起行:(高興的樣子) (2)           念無與為采者:(思考、想到)

    (3)           月色入戶:(門)         (4)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           懷民亦未寢:(睡)       (6)           積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           蓋竹柏影也:原來是       (8)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只)(罷了)

    (2):翻譯下列重點句子

    (1)念無與為樂者:想到?jīng)]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

    (2)庭下如積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積水一樣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那綠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哪個夜晚沒有月色?哪個地方?jīng)]有綠竹和翠柏?

    (5)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不過缺少有像我們這樣清閑逸致的人罷了。

    師:月在古詩里給人的感覺就是溫柔多情的。要么是謙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著團圓;要么暗示著分離,給人的感覺是一種淡淡的柔弱的清涼的味道?而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興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學(xué)者們常借月抒抒懷。你能說出有關(guān)描寫月亮的詩句嗎?

    教師預(yù)設(shè)答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李白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3、我寄愁心寸明月,隨風(fēng)直到夜郎西。--李白

    4、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

    5、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

    6、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

    7、舉杯望明月,對欽成三人。                              --李白

     

    板書設(shè)計 

            敘事──尋伴夜游 

                        閑人 

    記承天寺夜游  寫景──庭院月色   失意苦悶   

                       曠達樂觀 

            抒情──月下感嘆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開衣服想睡覺時,月光從窗口射進來,我愉快地起來行走。想到?jīng)]有可與自己一起游樂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縱橫交叉,都是綠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沒有月光,哪里沒有綠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兩個這樣的閑人。

    教后記:

     

     

    呂士凱

    [短文兩篇 教案設(shè)計(湖心亭看雪、記承天寺夜游)]相關(guān)文章:

    1.初一下短文兩篇課件

    2.短文兩篇月讀后感

    3.八年級語文《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教案

    4.精美短文美文

    5.心情短文美文

    6.湖心亭看雪教案

    7.蟬的教案設(shè)計

    8.閣夜教案設(shè)計

    9.《草》教案設(shè)計

    10.考核短文閱讀短文答案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无弹窗 | 中文无遮挡好黄H肉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在线 | 亚洲AV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人成网77777大伊香蕉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国产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