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6600 河南省永城市勝利中學 朱自明
一、當前中學生作文現狀的分析
寫作文對中小學生來說確實是一件難事、苦事,在我們學校通過調查發現有80%的學生認為作文難寫,怕寫作文,甚至有些學生一聽說叫寫作文就感到頭疼。無怪乎有些學生感嘆“作文難,難于上青天”。在平時的作文教學過程中也經常發現,有些學生是“面對題目眼發直,手托下巴想半天,一課時間過大半,只寫作文一兩言”。即使搜腸刮肚,絞盡腦汁,勉強完成作業,寫出的作文,語言還相當幼稚,內容比較單一,缺少素材積累,東拼西湊,甚至“言之無物,言之無序”,小學依靠背作文選而生硬模仿的做法對他們的影響還很大,這就嚴重制約著每個學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在調查過程中,筆者發現當前中學生作文存在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千人一面,千篇一律(雷同作文)。許多中學生,尤其是剛進入初中校門的初一學生,所寫的作文,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就是內容雷同。同一個作文題目,全班學生大多數寫的內容類似,寫法相近,就像和尚念經--千人共唱一個調,這樣的作文就像一杯白開水,索然無味,讀起來令人生厭。就拿一個比較老一點的題目<我的老師>來說,好多學生是從小學寫到初中,一直都是“深夜看到老師還在備課,批改作業”,“老師帶病上課”這樣的事例 ,好像老師除了這些再不會做別的事,其他事都不能表現老師的精神品質一樣。并且這樣的事例多來自于作文選,有些學生只是改頭換面,張冠李戴,拿來就用。類似于這樣的例子,在小學畢業考試的卷子中存在的最為普遍,筆者多年參加閱卷,每年都會遇到這種讓人哭笑不得又令人憂慮的情況。
(二) 無米之炊(缺少素材,選材范圍較窄)。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多數中學生在寫作文時缺少的就是“下鍋之米”。作文強調的是“有所為而作”、“我手寫我心”,但是許多學生平時不會留心觀察,不善于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中有很多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與他們擦肩而過,再加上他們閱讀面比較窄,生活圈子小,頭腦中沒有作文素材的積累、沉淀,“無為”而“無米”,怎么能做到“厚積薄發”?因此寫作文時,他們就說沒有材料,腦袋空空。要么三言兩語,草草了事;要么東挪西湊,應付當差,以至于出現在考場上有些學生的作文交了白卷這種現象。
(三) 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無病呻吟)。文章缺少真情實感,主題缺少積極向上的意義,這也是當前中學生作文存在的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許多學生的作文一寫就是多愁善感的事,格調比較低,缺少積極向上的青春活力,通篇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與他們的年齡很不相符。并且作文中流露出來的“愁”與“情”,不是來自他們的內心、他們的靈魂深處,讀起來給人的明顯感覺就是裝腔作勢,故作姿態(話有點重,事實如此),“東施效顰”式的無病呻吟,給人的只能是適得其反的不舒服感,怎么能打動人呢?作文是人心靈的自然流露,沒有真實的體驗,生硬編造出來的多愁善感,只能是這類作文走上不歸之路。
(四) 萬年松枝,十年芭蕉(粗枝大葉)。很多學生寫作文僅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被動而寫,并不是靈感的突現,主動成文,因此寫出的作文,不去字斟句酌,精心修改,而是粗枝大葉,做不到詳略得當,巧妙構思,缺少細節描寫。寫人,粗筆勾勒,大眾面孔;敘事,概括述說,記流水賬;寫景,走馬觀花,一帶而過;抒情,不痛不癢,空喊口號;議論,蜻蜓點水,缺少深刻。這樣的作文,任何時候也不會成功,也不會打動人,且這種不認真的態度會嚴重阻礙作文水平的提高。
(五) 懶婆娘的裹腳(又臭又長)。在一部分學生中,存在這樣的情況,他們不是寫不出來,不是缺少寫作素材,而是對內容的取舍不會安排。只要一寫作文,相關的不相關的材料都往上用,眉毛胡子一把抓,作文寫得很長,少則五、六頁,多則十幾頁,好像作文寫得越長越好。這就像一個不會做菜的廚子,什么菜都往鍋里放,搞了一鍋索然無味的大雜燴。誰也不喜歡讀這類作文。這樣的作文就像毛澤東同志所說的是“懶婆娘的裹腳--又臭又長”。學生費力又費時,但對提高寫作只能是“事倍功半”。
(六) 情到用時方恨少(缺少感情)。古人寫文章,強調“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缺少感情的作文,就失去了其生命力。現在許多中學生的作文都存在這樣的問題,他們不知道在作文中如何用情,實質上是他們在寫作文時自己并沒有動情。要想打動別人,必先打動自己。但是很多學生在寫作文時,并不是全身心的投入,而是浮在作文之上,主觀上認為該抒情了,就無病呻吟兩句,顯得蒼白無力,而到需要抒發感情的時候,卻找不到感情的影子。有些學生雖然寫出了一些感人的東西,也只是觸及皮毛,不能深入,這正應了“情到用時方恨少”這句話。
當然,在中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問題遠不止這些,筆者只是總結了幾個主要方面。針對這些問題,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就要想盡一切辦法,培養學生的作文興趣,采取不同的訓練方法,對癥下藥,達到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目的。
二、 創新模式的探索與嘗試
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寫出成功的作文,是我們所有語文老師的共同愿望,但這絕非易事。寫好作文,并無捷徑可走。有一位作家在談寫作經驗時概括了這樣幾句話:想清楚了,說出來;說清楚了,寫下來;寫下來了,讀出來;讀給自己聽,讀給別人聽;讀不順口的,改;聽不明白的,改。這是很實用的,我們可以以此來訓練學生。除此以外,我們在指導學生作文時,還應在提倡創新上下功夫,這樣才能更利于展示學生的個性,才能更好地寫出有血有肉的好文章。筆者在作文創新模式的探索與嘗試過程中,總結出了一點經驗,認為應著重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命題上的創新)。
對于作文命題,要求推陳出新。一個好的作文題目,等于作文寫成功了一半,俗話說:題好文半成。標題是文章的題眼,一個新穎、別致的題目,一下子就抓住了讀者。如楊朔的散文《荔枝蜜》,寫的是蜜蜂,卻是以蜜蜂的勞動成果為題,讓人馬上聯想到蜜的香甜,聯想到給人們帶來香甜的勞動者,給讀者創設了一個想象的空間。因此,我們老師在給學生命題時,就要在創新上花費心思。如我們常寫的老題目《我的老師》、《我的爸爸或媽媽》等,不妨命作《那一盞指路的明燈》、《讓我一生也不能割舍的人》等,同是寫一樣的內容,后兩個題目就比較新穎,且學生一看就知道從哪些方面去選材,知道如何把握材料取舍,因為題目已經點明了中心,這樣我們也就避免了從小學到中學都寫同一個題目的情況。再如,《難忘的一天》我們可命作《那一天,永刻我心》,《我的初中生活》可命作《初中生活三部曲》或《初中生活讓我--》等。這樣就像老樹開新花,命出的作文題學生也樂于寫。對于學生來說,在遇到材料作文或話題作文時,就要細讀所給材料,把握主旨,以創新為出發點,命出新穎別致而又恰到好處的題目,這就為寫成功一篇作文打下了基礎。
(二)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內容上的創新)。
好的作文,內容應像春天的百花園,萬紫千紅,而不是一枝獨放;應豐富多彩,而不是色彩單一。我們指導學生在選擇作文內容時,應呈現多樣性,這樣可以避免雷同現象。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生活閱歷,在作文時就要求學生根據自己不同的閱歷來選材。在選材上,我們可以采取以少勝多,以新取勝,沙里淘金的方法,在剪材上或有意設置空白,或剪頭去尾只留中間,或強干弱枝,這就使我們的作文在內容的選擇上,避免了呆板。如《難忘的一件事》這一題目,學生在選擇內容時,應是一人一個樣,寫出其難忘之處,并且要指導學生抓別人都不太熟悉的又讓自己記憶深刻的事來寫,這就達到了內容上創新的要求,真正使學生作文內容“萬紫千紅”。
(三)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形式上的創新)
作文沒有固定的形式,多種形式的作文行文,更利于表現學生的個性創造,這些可以體現在布局謀篇上,段落層次的安排上,標點符號的使用上,文章體裁的選擇上等。在文章開頭我們可以要求學生或開門見山,或創設懸疑,或直抒胸臆,或按部就班。在行文過程中,或層層推進,或明暗對比,或巧妙過渡,或恰當照應。在結尾時,要么呼應開頭,要么點明主旨,要么引人聯想,要么意外結局。這樣寫出的文章就不拘一格,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也避免了學生不會開頭,一段到底的現象。
(四) 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立意上的創新)。
所謂立意上的創新,就是一篇作文的主題要有新意,不落俗套。不是簡單平庸地重復別人的思想和看法,人云亦云,而是大膽提出一些別人沒有講過的見解,談出自己獨到的感受。在立意上的創新,最突出的一點要求就是要學生在作文時要“別出心裁”。如《我的老師》這一題目,一般的立意是寫老師如何關心教育學生,如果我們指導學生寫老師不僅關心教育學生,還關心教育社會上的人,關心幫助家長,這樣的立意就比較新穎,且更為深刻。面對一個作文題目或一則寫作材料,在立意時我們可以指導學生采用多向思維、求異思維的方法,或“異想天開”,或深入開掘,或改舊為新,或反面落筆,或借題發揮,或褒貶互換等。這樣就可以寫人所未寫,寫出新意。但在作文立意創新上,有一點是必須要遵循的:不論如何創新,都要以不違背準確的原則為指導,達到以新求勝的目的,切忌不能刻意求新而“過了頭”。
(五)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角度上的創新)。
同一個作文題目或同一則材料,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審題,去構思。別人已經寫過的角度可以不寫,盡量另辟蹊徑,尋找新的入手角度。如鄭振鐸的小說《貓》,由第三只貓的遭遇我們可以從“一個人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就要努力改變自身”的角度入手寫讀后感;可以從“一個人在對待問題,處理事情時,不能以個人的好惡,主觀武斷作出結論”的角度入手寫讀后感;還可以從“我們人類要善待小動物”的角度入手寫讀后感等。對于一篇作文,選擇一個比較新的、好的角度入手,可以在構思上吸引讀者,達到作文成功的目的。我們在指導學生作文時,就要要求學生思維多項推進,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古今中外,全方位掃描,從而找到一個最佳視角,寫出與眾不同的文章來。
(六)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語言上的創新)。
一篇優秀的作文,不僅要題目新穎別致,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別出心裁,立意新巧,構思獨特,還要語言不落俗套,精煉而恰到好處。需細寫時,洋洋灑灑,潑墨如水;需略寫時,字斟句酌,惜墨如金。這就要求學生寫好作文后要在語言上認真修改。古人寫文章非常注意煉字,盧延讓的“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杜甫的“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袁枚的“愛好由來落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曹雪芹的“字字看來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等,都是在文章語言上創新的典范。要求學生在語言上進行創新,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寫自己個性化的語言,表現自己的風格,而不是照搬別人的語言,說套話、俗話。當然在文章中適當引用名人名言、古典詩句,為己所用,也是語言創新的一種形式。但是要真正做到語言上的創新,很不容易,首先要讓學生有一種認真負責的態度,做到“文章不厭千回改”,克服懶散的思想。其次是要讓學生養成習慣,持之以恒,這樣就可以使每一個學生的作文語言變新、變亮。
以上幾種創新模式只是筆者在作文教學實踐中的探索與嘗試,不妥之處愿與大家商榷。
朱自明
[對作文現狀的分析及創新模式的探索(人教版九年級必修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1.教師創新教學論文
10.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5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