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學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學案設計)

    發布時間:2016-5-27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一、學習目標:

    1、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及特殊用法。

    2、了解文中蘇軾情感變化過程,感悟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感受蘇軾樂觀曠達的情懷。

    二、學習重難點:

    1、重點:體驗蘇軾如何在逆境困苦中運用理性思辯使自己走出悲情,從而感受蘇軾樂觀曠達的情懷。 

    2、難點:感悟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三、學法指導: 朗讀法、質疑探究法、讀寫結合。

    四、課前練一練

    1、朗讀課文,注音、解釋詞語、翻譯句子。

    ①壬戌(注音:  )之秋,七月既望(         ),②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③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注音:     )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注音:    )之章。(修辭格為:       )④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句式為:        )。⑤白露橫江,水光接天。⑥縱(      )一葦之所如(       ),凌(       )萬頃之茫然(句式為:      )。⑦浩浩乎如馮(      )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⑧飄飄乎如遺世(     )獨立,羽化而登仙。

       ①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    )歌之。 ②歌曰:“桂棹(注音:    )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注音:     )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        )兮天一方!雹劭陀写刀春嵳撸ň涫剑         ),倚歌而和(     )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④舞(        )幽壑之潛蛟,泣(      )孤舟之嫠婦。

         ① 蘇子愀然(注音:   詞義:      ),正襟危(        )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句式:    )②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      )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 注音:     詞義:     ),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③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注音:        )千里,旌旗蔽空,釃(注音:     )酒臨江,橫槊(注音:    )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句式:         )④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      )魚蝦而友(      )麋鹿,翻譯:                             

                                   ⑤駕一葉之扁(注音:      )舟,舉匏樽(注音:       )以相屬。寄蜉蝣(注音:       )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句式:       )⑥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①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②盈虛者如彼,而卒(    )莫消長也。翻譯:                                                      ③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④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句式:        )⑤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⑥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     )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句式:       ),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①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②相與枕藉(注音:   )乎(   )舟中,不知東方之既(     )白。

    2、整體把握

    (1)蘇軾在游赤壁時心情有怎樣的變化?(請勾畫文中表現人物心情的詞語)

    飲酒樂甚--→愀然--→喜而笑 

      

    (樂 )--→(悲)--→(樂)

    (2)赤壁之景到底怎么樣?主人公心情如何?

    (3)文章第二段寫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請概括。感情色彩是怎么變化的?

    (4)結合3、4自然段說說蘇軾是如何從悲情中走出來的?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1.解題,了解作者及相關背景史實;

              2.正音,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初步感知課文。、

              3.講解1、2兩段。

    一、知識鏈接:

    1、蘇軾,北宋文學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蘇詢,弟蘇轍均以文名著稱,而以蘇軾成就最大。文壇歷史上稱他們父子為“三蘇”。 人稱“一門三父子,娥眉共比高!彼稳首诩斡佣,蘇軾中進士,受到當時文壇領袖歐陽修的贊賞。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實行變法,蘇軾因反對新法而外調杭州通判,轉任密、徐、湖州知州。元豐二年因諷刺新法的詩句,而被捕下獄,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因筑室于東坡而自號東坡居士。哲宗繼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親政,蘇軾再一次遭貶到惠州,后又到瓊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還,途中在常州病逝。

    2、關于“賦”: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螭文,體物寫志”,側重于寫景,借景抒情。屈原為代表的“騷賦”,漢代為代表的“辭賦”,魏晉以后的“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為“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稱為“文賦”。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赤壁賦》。蘇軾的《赤壁賦》擺脫了魏晉時期鋪陳浮華、羅列詞藻的文風,緊緊圍繞著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實景。這篇文章的景物描寫雖然筆墨不多,但是意境創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寫優美自然,抒發情感也真摯樸實。在創作風格達到爐火純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3、寫作背景: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其實是諫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斷章取義地摘出他諷刺新法的詩句進行誣陷。“烏臺”即御使府)后經蘇轍等人營救才免罪釋放,被貶滿黃州團練副使。從“烏臺詩案”到流放黃州是蘇軾人生的重要轉折,政治上失意訪惶,精神上孤獨苦悶。但是生性曠達的詩人在老莊佛禪和山水之樂中求得解脫,自號“東坡居士”,并寫了千古傳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這樣充滿哲學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二、課題導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蘇東坡突圍》,這篇文章主要講述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后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作者認為這段煉獄般的經歷讓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寫到: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  

    《前赤壁賦》寫于元豐五年(1082)七月,這時蘇軾謫居黃州已近四年。作者無辜遇害,長期被貶,郁憤之情,實在難免。但他又能坦然處之,以達觀的胸懷尋求精神上的解脫,不被頹唐厭世的消沉情緒所壓倒。他在這篇賦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這種復雜的心情。

    三、朗讀,正音

    欣賞《赤壁賦》錄音朗讀(提醒學生注意讀音、斷句和語氣);

    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四、研讀蘇文,走近蘇軾

    (一)老師串講第一段,在情景設置的基礎上,疏通文意,強調重點字詞的解釋,適時請同學起來翻譯或回答問題。

    (二)學生回答下面幾個問題:

    1.赤壁之景到底怎么樣?找出描寫赤壁之景的句子。

        明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萬頃之茫然。

    2.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風月無邊的赤壁秋景圖。

        明確: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幽雅而寧靜,蒼茫而朦朧,風月無邊,秋景如畫。

    3.“一切景語皆情語”,在這清幽朦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詞句最能直接傳達這種泛舟秋江的心情?

        明確:“誦”、“歌”,表現出泛舟秋江賞美景的愉悅;“縱”有聽憑、隨意的意思。主人公在茫無邊際的江水中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于是“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寫自己在遼闊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飛行,毫無阻礙簡直就要遠離人世,飄飄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

    五、老師總結

    師:第一段以寥寥幾筆勾勒出了作者于秋夜月下泛舟江上所看到的月白風清、水天相連的景象,并抒發了作者對此景象的感受。可以看出,蘇軾在剛剛開始游玩的時候的情感基調是--樂。

    好請同學們根據我黑板上的一點點提示,試著背誦第一段。

    學習第二段

    思考:(1)文章第二段寫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請概括。感情色彩是怎么變化的?

    主要內容是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為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2)歌詞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詞代表了主人怎樣的情懷?

    明確:“美人”指所傾心的對象,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它表現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后,仍然堅持對生活的執著態度,堅持對朝廷政事關切而不甘沉淪的情懷 

    (3)那么這二段在文章中起到一個什么樣的作用?

    生: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情感上由樂轉悲。

    六、作業

    1、背誦第一段、查字典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扣舷而歌之。(動詞,唱。)

    歌  歌曰。(名詞,歌詞。)

        倚歌而和之。(名詞,歌聲。)

        七月既望。(名詞,陰歷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動詞,眺望。)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動詞,攻克,打下。)

    下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位名詞,位置低的,與

       “上”相對。)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像,動。)

        縱一葦之所如。(往,到,動。)

        哀吾生之須臾。(助詞,主謂之間不譯。)

        惟江上之清風。(結構動詞,的。)

        耳得之而為聲。(代詞,它。)

    月出于東山之上。(助詞,不譯。)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動詞,形容詞詞尾。)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語氣助詞,用于句末,相當于“嗎”。)

    相與枕藉乎舟中。(介詞,在。)

        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詞,在。)

    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助詞,表被動。)

    月出于東山之上。(介詞,從。)

    2.指出文中的通假宇,并解釋它的意思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屬”通“囑”,讀zhǔ,勸人喝酒。)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馮”通“憑”,乘。)

        山川相繆,郁乎蒼蒼。(“繆”通“繚”,盤繞。)

    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籍”通“藉”。狼藉,凌亂。)

    3、指出下列加點詞的詞類活用的用法和意思。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方位名詞,“西”“東”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望”的方向:向……。)

        舞幽壑之潛蛟。(舞,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婦。(泣,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哭泣。)

        侶魚蝦而友麋鹿。(侶,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伴侶。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朋友。)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南:向南,名詞作狀語。)

    4、指出下列加點詞的詞類活用的用法和意思。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方位名詞,“西”“東”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望”的方向:向……。)

        舞幽壑之潛蛟。(舞,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婦。(泣,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哭泣。)

        侶魚蝦而友麋鹿。(侶,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伴侶。友,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朋友。)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南:向南,名詞作狀語。)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式導入

         學生背誦第一二段。

    二、賞析第三段

    (一)學生自由朗讀第三、四段,完成下面幾個任務:

    蘇軾又是如何從悲情中走出來的? 

    1)探究第四段的思路,說明分層理由;分別用一對表示矛盾關系的詞語來概括層意。

    可分為兩個層次: 

    一:變與不變 

    二:取與不取 

    (注意抓住“且夫”等關鍵性詞語來理清思路)

     

    2)從文中找出蘇軾關于水、月、人“變”與“不變”的詞語,并深入理解。

    明確:這一段中寫到的事物、闡述的道理如下:

                        變                      不變

    水               逝者如斯                  未嘗往也

    月              盈虛者如彼                 卒莫消長也

    人(我)         時刻在變                   無盡

    結論:水、月、人都是既有變的一面也有不變的一面的。

    (水、月、人都是既變又不變的) 

    3)比較客與蘇軾關于物和人在“變與不變”的問題上,觀點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物            人 

    客: 無窮  不變      須臾  變化  (片面)  (悲)             

    蘇軾: 物與人都是既變又不變    (全面)(喜) 

    (用全面的觀點去看待事物、分析問題,這是一種理性的思辯。)

     

    4、分析第二層“取與不取” 

     取                  不取 

    清風明月            非吾之所有 

    (大自然是一部撫慰人心靈、開闊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啟迪人智慧的百科全書。) 

      

    小結:蘇軾的悲情從哲學思辯中、從自然美景中解脫了出來,這種理性的思辯使他樂觀曠達。 

    大自然是個無窮寶藏,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寄托,所以蘇軾認為人對自然萬物,不該取的不取,該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須臾”而羨慕其“無窮”,而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俗話說:“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碧K軾雖然也十分渴望高官厚祿,渴望為朝廷效力,可是既沒有機會實現,那就不要再強求,不要再因為得不到而郁郁寡歡了。所以他這個時候也想通了,這樣“侶魚蝦而友麋鹿”不也能夠生活得很快樂嘛。顯示出豁達樂觀的心態。

    說到這里,三處悲傷解決了沒有,我們剛才說過,既然世界萬物都有不變的一面,物與我都是無盡的,那么也就沒有必要再去羨長江之無窮了;因為事物也都是在一刻不停變化的,那么英雄不在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也沒有必要悲傷了。高官厚祿也許不是“我”應該追求的東西,那就不要強求了吧,還是取無窮的自然萬物(明月清風)為“吾生”所享用,悠閑地生活吧,所以也無所謂“壯志未酬”之悲了。所以三個方面的悲都化解了。

    5、如何評價作者的觀點?   

    明確:作者的某些語言容易被誤解為及時行樂,但這種思想并未從文章中直接反映出來,作者表明的觀點是不要去追求那種看似超脫塵世其實并不現實防幻想境界;而應適應現實,在目前這種寧靜恬適的環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懷抱。作者的這種觀點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為作者不同意看問題絕對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辯證關系。但這種觀點并非科學,因為作者沿襲了莊子的相對主義觀點,否認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抹殺事物質與量的實際界限。總之,在當時的背景下,表現了作者平靜超然的心態和聽任自然,樂觀曠達的情懷,還是積極的。

    三、講解第五段

    師:蘇軾講完了道理,“客”聽了以后相通了,心中的悲意沒有了,心情又變得舒暢起來,于是客喜而笑,客人開心地笑了,洗盞更酌,洗干凈酒杯重新斟上酒。肴核既盡,葷菜和果品已經吃完了,杯盤狼籍,杯子、盤子十分凌亂,在船中交錯地躺著,不知道東方天色已經發亮。

    四、寫法鑒賞

    師:蘇軾的《赤壁賦》緊緊圍繞著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實景。那么它在寫法上有哪些方面的特點呢?同學們討論一下,可以結合“賦”這種問題的特點去考慮。

    師:蘇軾的《赤壁賦》緊緊圍繞著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實景。那么它在寫法上有哪些方面的特點呢?同學們討論一下,可以結合“賦”這種問題的特點去考慮。

    1.寫景、抒情、議論緊密結合。 

        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蘊涵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1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歷史陳跡、抒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與“不變”的哲理。 

        2.駢散結合,善于取譬的語言特點。 

        本文用散文的筆勢筆調,駢散結合,使全篇文情勃郁頓挫,與賦的講究整齊對不同,它的書寫更為自由。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婉:“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的嫠婦!睂⒊橄蠖灰鬃矫穆、情,寫得具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五、小結

    蘇軾的悲情從哲學思辯中、從自然美景中解脫了出來,這種理性的思辯使他樂觀曠達。

    六、延伸拓展:

    黃州因蘇軾而名揚天下,蘇軾因黃州而屹立千古。結合你對蘇軾的了解,你認為蘇軾是如何得到永恒的?

    1、人格魅力:辯證處世、正直進取、曠達樂觀、 

            真純淳樸、胸懷天下等 

    2、文學成就: 

    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詩:“蘇黃”(蘇軾、黃庭堅) 

    詞:豪放派代表人物、“蘇辛”(蘇軾、辛棄疾)等 

    3、文化遺產: 

    書畫成就 :“宋四家”(蘇軾、蔡襄、黃庭堅、米芾) 

    《前赤壁賦》被董其昌譽為“《蘭亭》之一變也”) 

    食文化(東坡肉等) 

    酒文化(自釀養生酒) 

    茶文化(自制紫砂壺) 

    服飾文化(東坡帽、東坡巾等) 

    4、為官政績: 

    疏浚西湖、修建蘇堤、 興辦醫院、

    七、課后練習鞏固

    1.選出加粗詞的意義、用法與眾不同的一項 (    )

    A.蘇子愀然          B.凌萬頃之茫然

    C.何為其然也         D.其聲嗚嗚然

    2.選出短語結構與眾不同的一項(    )

    A.白露橫江           B.水光接天

    C.旌旗蔽空           D.馮虛御風

    3.選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類的一項(      )

    A.駕一葉之扁舟

    B.倚歌而和之

    C.自其變者而觀之

    D.取之無盡,用之不竭

    4.選出下列句中“乎”字用法不同類的一項(      )

    A.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B.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C.知不可乎驟得

    D.郁乎蒼蒼

    5.選出不含通假字的一句(      )

    A.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

    B.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C.舉匏樽以相屬

    D.相與枕藉乎舟中

    6.選出“之”字起取消主謂獨立性作用的一項(      )

    A.不知東方之既白

    B.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C.哀吾生之須臾

    D.羨長江之無窮

    7.選出下列句中屬被動句的一項(      )

    A.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D.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8.選出不屬于賓語前置句的一項(       )

    A.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B.何為其然也?

    C.惟兄嫂是依

    D.渺渺兮予懷

    滿江紅怒發沖冠    岳飛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進天闕。

    [注] 此詞寫于靖康恥(靖康元年,金兵攻陷汴京,徽宗趙佶、欽宗趙恒被俘北去,北宋滅亡)之后,南宋剛剛建立之時。陳遷輝在《白雨齋詞話》中說:“千載后讀之,凜凜有生氣焉!

    9.對這首詞的語句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開頭三句寫作者倚欄遠眺,在一片風雨凄迷中,作者仿佛看到了中原人民在金兵鐵蹄蹂躪下輾轉呼號的慘境,以致于“怒發沖冠”。

    B.“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兩句寫自己已30多歲,建立的一些功業已化為了塵土,只留下當年披星戴月轉戰千里的回憶。

    C.“駕長車”句寫自己要駕著戰車向敵軍猛攻,要把敵人的要塞賀蘭山踏破缺口,踐為平地。

    D.“壯志”句中的“壯志”與“笑談”是互文,突出地表達了作者對金統治者侵擾罪行的切齒痛恨。

    10.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這首詞音調激越,風格豪邁悲壯,為我們勾出了一位硬骨錚錚、憂國憂民的英雄形象。

    B.全詞分四層抒發了“壯懷”:回顧往昔戰斗歲月,激勵自己繼續奮斗,國恥未雪,臣恨難滅;消滅敵人,收復失地;統一江山,朝拜皇帝。

    C.上闋結尾“莫等閑”句已成為激勵人們珍惜青春年華,早當奮發有為的千古箴銘;下闋結句把“朝天闕”當作自己的最高理想,流露出的忠君思想則是不足取的。

    D.這首詞語言樸實粗獷,擲地有聲,很好地表達了悲憤激越的情感。

    答案:1.C  2.D    3.A  4.C  5.D    6.A   7.A  8.D  9. B 

    10.C

     

    林秋秋

    [《赤壁賦》學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學案設計)]相關文章:

    1.漢語拼音教學案設計

    2.木蘭詩的學案

    3.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4.《談中國詩》導學案

    5.中學語文必修二《詩經》《離騷》 復習學案

    6.歷史教學導學案論文

    7.鑲邊與剪紙的導學案

    8.木蘭詩導學案及答案

    9.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教案

    10.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尤物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 日韩久久精品五月综合 | 中日韩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免费乱码视频 |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狠狠爱 | 亚洲欧美偷拍综合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