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紀行》教學案(蘇教版八年級必修學案設計)

    發布時間:2017-10-11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阿里山紀行》教學案

    教學目標:

    1、反復讀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 

    2、 學習游記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描寫了阿里山的風光。 

    3、 理解作者贊揚臺灣人民的生態意識和利用生態發展旅游的理念,表達兩岸人民的心融合起來的愿望。 

    4、 學習文章富于音樂美和情韻美的語言。

    教學重點:學習游記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描寫了阿里山的風光。

    教學難點:學習文章富于音樂美和情韻美的語言。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預習展示

    1、 播放《阿里山的姑娘》歌曲,學生跟唱,營造氣氛,

    感受阿里山的美麗。 

    2、簡介阿里山 

    3、  簡介作者 

    4、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一泓(    )  莽莽(    )  溢出(    ) 

     鑲嵌(    )魚鱉(    )  靜謐(    )  

    紅檜(    )  孕生(    )

    5、熟讀課文,劃分段落,歸納段落大意

    二、合作探究

    1、學生快速瀏覽全文,找出表示作者行蹤的短語或句子。 

    (明確:“臺北松山機場”“臺灣的中部城市嘉義”“然后

    改乘森林小火車進山”“經過三個小時的運行,到了阿里

    山站”“從火車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轉,迂

    回穿過一片林區”“曲徑幽路”“幾乎在樹身之間穿行,我

    們終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2、討論課文的脈絡層次劃分, 并歸納。

    本文按時間順序記敘了一天內游覽阿里山的全過程。

    全文10段,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簡述兩岸學者歡聚臺北的融洽場面,

    以《大海啊,故鄉》和《高山青》開啟全文,定下抒情基調。 

    第二部分(2--9段),描寫游覽阿里山的全過程,這是游

    記的主體部分。 

    第三部分(10段),寫下山。仍以《高山青》作法,呼應

    開頭,令人回味無窮。                               

    3、作者在課文最后寫道:“我覺得,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

    那么阿里山的風光具體表現在課文的哪些地方呢?請同

    學找出來。 

    4、課文中如此寫道:“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說到了臺灣?”

    “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說到了阿里山?”你怎么理解這

    兩句話?

    5、你對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帶的風光有哪些認識

    和感受? 

    三、課堂整理 

    四、當堂練習

    1、找出自己喜歡語段,有感情地朗讀。

    2、解釋詞語

    匹敵:___________________          _

    驟然:__________________            

    恍如隔世:______________          __

    靜謐:__________________          __

    龐然大物:_______________         _

    堪稱:__________________           __

    諦聽:_________________         ___

    山嵐:___________                ___  

    3、在下列橫線上填進恰當的疊詞。

    (1)山間的曲徑幽路全被青苔染綠,________的、

    ________的、________的。

    (2)它真像一________綠地毯,________地貼在地表

    上、臺階上,甚或依附在樹干上。

    (3)樹干都是濕________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間

    霧氣之中了。

                   第二課時

    一、復習提問

    “假如我是導游”,請你以導游的身份介紹阿里山的

    風光。指名學生介紹阿里山的風光。

    二、合作探究

    1、精讀課文3-9段。

    思考:作者怎樣描寫到阿里山神木的經過及

    所見到的風光?課文第3段是________。這一段先用設     

    問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進入神木的經過;第4段,寫

    譚水清澈;第5段, ________;第6段,寫山間的青苔

    路;第7段,________________;第8段,描寫看到的

    神木;第9段,________。

    問題探究

    2、用四個字概括臺灣著名的紅檜被冠名為“神木”的

    原因。

    3、“神木”已遭雷劈,為什么“他仍是阿里山的標志、

    靈魂”?

    4、于神木“巨創”中,作者發現了豐富、深邃的內涵,你

    是怎樣理解的?          

     5、本文采用移步換景的方法描寫阿里山美麗的風光。試問

    什么叫移步換景?請結合課文具體談談這樣寫的好處。

    三、課堂整理

    本文通過移步換景,形象地描繪了游覽阿里山所見的迷人

    風光,抒發了作者獨特的感受,由衷地贊美“阿里山的風光

    美如畫”,贊揚臺灣人民的生態意識和利用發展旅游的理念,

    含蓄地表達兩岸人民的心融和起來的共同愿望。

    四、當堂練習

    1、仿句。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說到了臺灣?不到神木,又何以能

    說到了阿里山?

                                                      

                                                      

    2、給下面一段文字的方格里點上恰當的標點。

    席上,一位美學家的夫人對我說□“臺灣人最喜歡

    唱的大陸歌曲是□大海啊,大海,就像媽媽一樣……□有

    些重要的活動還作為合唱的歌曲。”

    3、佳句賞析。

    (1)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間則是涼氣侵人了。那股涼氣給

    人的感覺不在溫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

    這一句運用________手法,寫出了山下與山間的巨大溫差,

    從作者________的角度,突出涼氣穿肌透骨的力度。

    (2)樹木姿態各異,如幢頂,如傘蓋,如古寺寶塔。          

    作者連用三個________,寫________、________,突出樹

    木的“________”和“________”。

    (3)它們排列整肅,如孫武之軍陣、秦皇之兵馬。

    作者以擬人化的________描寫樹木________。如詩如畫的

    比喻,感受深切的________,使森林、古樹成了富

    有________的情境。

    答案:(1)對比  感覺(2)比喻  樹軀  樹身  大  高

    (3)比喻  排列之整肅  聯想  審美價值

    4、閱讀下面語段,完成后面的填空。

    滿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無魚鱉,林無鳥獸,

    偶或有如蟬、如蠅、如蚊的聲音,側耳諦聽、分辨、捕捉,

    卻又沒有了。那是靜謐的世界、凈潔的世界,甚或禪的世界。

    偶有人聲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間的安寧。同行者都在

    深深地吸氣,仿佛把整個阿里山的空氣都吸進去,不再吐出來。

    (1) 潭無魚鱉,林無鳥獸,偶或有如蟬、如蠅、如蚊的聲

    音,側耳諦聽、分辨、捕捉,卻又沒有了。

    作者連用三個________,寫若有若無的聲音,以________

    反襯________。

    (2)那是靜謐的世界、凈潔的世界,甚或禪的世界。

    作者采用________手法,運用流暢而節奏鮮明的文字,

    強調林區的________。

    (2) 這一段文字以有聲反襯________,營造一個“靜謐的世

    (3) 界”,收到了“________________”(填一詩句)的藝

    術境界。

    答案:(1)比喻  聲(有聲)靜(無聲)(2)反復  寧靜

    (3)無聲  此地無聲勝有聲 

     

    溫暖

    [《阿里山紀行》教學案(蘇教版八年級必修學案設計)]相關文章:

    1.阿里山紀行的教案

    2.漢語拼音教學案設計

    3.木蘭詩的學案

    4.《談中國詩》導學案

    5.中學語文必修二《詩經》《離騷》 復習學案

    6.新目標八年級英語上冊教學導學案課件

    7.阿里山紀行教案參考文

    8.歷史教學導學案論文

    9.鑲邊與剪紙的導學案

    10.木蘭詩導學案及答案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中文字幕午夜乱理片 | 五月激情婷婷丁香综合基地 | 小说区图片区综合久久亚洲 | 久久精品日本亚洲官网 | 天天天澡天天天碰青青视频 | 亚洲热情在线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