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在誦讀中感悟詩歌意象,把握思想情感。
2. 朗讀、背誦全詩,品味詩歌的意境美。
3.學習詩歌象征手法的巧妙運用。
【導入】
同學們好!上節課我們跟隨日本著名作家青岡卓行披文入里,從獨特的視角欣賞到了維納斯雕像的神韻之美,也學會了如何用審美的眼光去發現、欣賞藝術的美;現在就讓我們帶著審美眼光,走進戴望舒先生朦朧優美的詩境,沐浴詩的光輝,接受詩歌藝術的陶冶吧!
【教學目標】(多媒體展示)
【教學過程】
一、走近作者-戴望舒
1. 請一位同學根據預習簡要介紹戴望舒,另一位同學予以適當補充
2. 教師精要簡評(屏幕顯示)
二、走進“雨巷” -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詩歌情調,理清思路,
1. 教師明確朗讀要求:讀準字音、節奏,讀出情感.重點字音檢測(課件展示)
2.個性化朗讀
(1)學生根據自己對詩文理解,有感情地朗讀(安排兩位同學讀全詩)
(2) 閱讀評議 學生討論交流朗讀的優點與不足之處。
(3)學生在評議感悟的基礎上再次朗讀,展示閱讀。
3. 播放視頻:江南雨巷、《雨巷》詩朗誦
學生觀看視頻,聽配樂朗誦,整體感知詩歌
4. 交流視聽感受,學生結合預習談談自己對詩歌的整體感受。
(1) 從詩文中看到了什么意象?(雨巷、油紙傘、丁香、籬墻、“我”、姑娘)
(2) 從詩文朗誦及視頻畫面中感受到了怎樣的情調?(朦朧、憂傷、凄婉動人)
(3) 理清詩文思路[找出體現思路的語詞]( 教師依次逐步屏顯下列內容)
我 希望逢著 丁香姑娘 走近 我
(追求) 飄過 我身旁
到了 籬墻
(照應)
走盡 雨巷……
我 希望飄過 丁香姑娘
(繼續追求)
思考討論詩歌意象虛幻性。問題:詩中的情境意象是以怎樣德方式出現的?
[學生答問]:
“希望”一詞自始至終,表明詩中情境只是作者在迷茫狀態下的虛幻追求
“結著愁怨”,說明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樣,有著憂愁,為理想不得實現而憂愁。
“悠長、悠長”寫出了道路的漫長,“獨自”寫出了詩人的孤獨,“彷徨”寫出了詩人在那個年代的迷惘。
“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寫丁香姑娘外表的美麗,氣味的芳香,象征著詩人理想的美好、高潔。
“走近”“飄過”“到了”“走盡”“消散了”等詞語,寫丁香姑娘飄然而來,又飄飄而去,象征著理想的縹緲、空虛,由此可知詩人的傷感、迷惘。
小結:詩歌整體特色 象征手法,朦朧、含蓄
《雨巷》運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并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
(4) 走出影音,詩文留給了你怎樣的情緒?(無盡的徜徉與回味)
這首詩何以有如此的魅力讓我們回味無窮呢?讓我們再次走進詩文共同探討吧!(學生齊喊學習口號:奇文共賞,領略風光!)
三、徜徉雨巷 品味精讀
1.學生朗讀品味詩歌,試選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或意象加以賞析交流
教師明確重點:這首詩的最大的特點是朦朧,整首詩都籠罩在朦朧的意境之中。作者為了能營造成這種朦朧的意境一共采用了6個典型意象。
道具背景:雨巷、油紙傘、丁香、籬墻(景物) 人物形象:我、姑娘
油紙傘: 油紙傘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特點。暮春時節,在悠長的雨巷,撐出一頂油紙傘,為小巷平添了一份寂寥,凄清氛圍,也撐起了一個風雨中獨立消魂的形象。
雨巷: 小巷在長長的青石板路上延伸著,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濛濛的細雨,更是充滿了朦朧意蘊之美。它悠長寂寥,牽動起行人的無限憂思,形成一種無盡的綿邈之美。
丁香: 整首詩說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來源于“丁香”一詞。在詩人的眼
里,美麗的事物總是和姑娘聯系在一起。譬如屈原“香草美人式”的
比喻一樣,詩人為什么要用丁香來修飾姑娘?(她有丁香一樣的憂愁,
丁香一樣的芬芳。)
明確:(分屏展示)
丁香花開花在暮春時節,形狀象結,開花為淡紫色或白色,顏色朦朧卻不輕佻,芳香宜人。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在古典詩詞中,丁香與愁結下了不解之緣。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凄美。所以,丁香往往是美麗、高潔和愁怨彷徨的象征。這首《雨巷》用丁香來形容姑娘,增添了意象的憂郁、空靈之感,與整首詩的感情基調十分符合。
籬墻: 頹圮衰敗,更給人一種哀怨、惆悵的凄涼氛圍。
“我”和 姑娘:彷徨寂寥、冷漠惆悵、悄然飄然、凄婉迷茫
總結:
詩人選取了一組和諧凄美的意象,貫以表情緒、動作、物態的詞,勾畫出了全詩迷離飄渺的超然意境,讓人回味無窮。
《雨巷》運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并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
2.涵泳回味,背誦詩文,學生同桌互動 3.詩文朗誦展示
四.走出雨巷,回味思考(探究活動)
1.把握詩歌情感
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準確的傳達出了“憂傷”這種典型情緒。那為什么戴望舒這么憂傷呢?
學生思考交流,教師明確:
(1)失戀的痛苦:在愛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戀愛在1927年,他愛戀著同學施蜇存的妹妹,后來戀愛失敗了,戴望舒十分痛苦。
(2)現實的黑暗,使作者充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參考背景)
2. 富有音樂感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請同學們是從詩文的句式結構、修辭、節奏及音韻的方面揣摩交流,各小組派代表發言。
(1)《雨巷》的音節特色
總體節奏舒緩悠揚,妙用復沓句式,節奏整齊和諧,疊詞運用富有律動美。
(2)詩歌的押韻
《雨巷》共7節,每節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長,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詩行中反復出現形成了一種悠長的旋律,這樣的音質就同詩人追求的幽深空濛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調很好地融合起來。這也是音節要舒緩悠揚的原因所在。
(3) 修辭上用排比的手法,增添幽深空濛的意境。
“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這句是排比。這幾句字數相同,結構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畫得非常嫵媚,但卻帶著淡淡的憂愁,表現詩人對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難以實現的惆悵。同時反復吟詠也增強了詩歌的音樂美,營造了一種幽深空濛的意境。
(5)《雨巷》大量很濃的帶有情緒色彩的雙音詞,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頹圮,憂愁等借以表達詩人朦朧而又感傷的詩情。彷徨、芬芳、惆悵這些雙聲疊韻詞本身就代表著音韻和節奏,形成了精巧優美,舒緩涌動而又迷蒙空靈的意境。
明確:詩歌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環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悅耳的樂感。因此葉圣陶先生稱贊這首詩為中國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五、小結鑒賞詩歌方法
剛才在徜徉雨巷涵泳其中的過程中,我們已一道完成了對該詩的鑒賞,請同學們回味總結一下我們詩歌鑒賞的過程和方法,明確以后再學習鑒賞詩詞歌,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學生探討后明確:
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知人論詩。
2、理解詩歌,在誦讀中感悟作品,體會思想感情。
3. 分析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鑒賞詩歌
六.回味文本跟視屏誦讀 結束語:
同學們 ,讀著優美的詩文,徜徉于文學的殿堂,你的心里是否在涌起幾分感動。是呀,人生是坎坷的,但生活是多彩的,喚起我們對生活的激情吧,只要追求不斷,生活的美好便會一直展現,無論坦途還是艱險。
七.課下作業:
1.熟練背誦全詩,并能夠默寫。
2.學用詩歌的象征手法,選取恰當的意象,試寫一首詩歌
【教學設計】
(一)教學難點 、重點
1、感悟詩歌意境
2、體會象征手法的運用
(二)教學方式:感悟法、朗讀法、啟發式
(三)課時安排:1課時
(四)預習要求:結合注釋及學案初步理解,熟讀課文
崔嵬
[《雨巷》教案(魯教版高一必修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