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性學習到民間采風去》設計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

    發布時間:2016-4-8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綜合性學習到民間采風去》設計

    一、活動目標

    1.借“采風”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賞生活、熱愛生活。

    2.培養學生運用問卷調查、采訪、搜集整理文獻資料等方法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和加工分析資料的能力。

    二、活動內容方法與形式

    方法:

    1.問卷調查

      2.訪問座談

      3.查閱文獻

      4.攝影錄像

    活動形式:

    1.角色扮演

      2.研討辯論

      3.編寫報刊

      4.舉辦講座

      5.舉辦展覽

    活動內容:見教材

    三、活動建議

    1.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根據本地情況和學生實際確定活動主題,不求大而全,務求有實效,力求充分激發學生興趣,積極認真投入到活動中去,在活動中增長知識,增強能力,尤其增加學生的生活體驗,以此彌補課堂教學之不足。

    2.選題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本單元多項活動內容(家鄉素描、認識方言、鄉土發現、節日等)應由學生自由選定,自由組合,教師不宜強行指定。

    3.教師少干預多指導。指導學生根據選題制訂計劃,指導學生采用研究手段,為學生查閱資料提供幫助,鼓勵學生用富于創造性的方法表達自己的采風結果。整個過程應由學生自行完成。

    4.注重評價。切忌虎頭蛇尾不了了之。評價標準:側重態度,側重過程(占60%),兼顧活動結果(占40%)。評價方法:①評比②展覽③學生自我評估④學校與社會評估(如校園櫥窗陳列,新聞媒體報道等)。

    四、活動方案示例

    示例一:搜集“地方民諺”活動

    ①確定研究方向與目標。

    ②研究手段及工具:錄音、筆錄、文獻檢索、采訪專家

    ③制訂活動程序:搜集民諺──閱讀理解──深入研究──撰寫論文。

    ④整理有關資料,形成最終結果(或表演,或編寫詞典或做報告或寫論文)視參與者的愛好及研究結果而定。

    具體過程:

    1.搜集民諺

    由于民諺來自農村,隨著科學技術的發達,有許多農諺已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伴隨著歲月的流逝而逐漸被人們淡忘。所以,要想真正地獲得第一手材料,要特別關注那些年長的老者。

    為了方便他們采訪,我首先給同學們上了一堂文明禮儀課,教會他們如何深入調查,如何文明采訪,如何使用采訪工具(錄音機、照相機等),如何尊重老人等等。為了方便工作,我們還請了地方文史研究人員來指導他們確定采集的地點和采訪的對象。

    2.閱讀理解

    要教會學生如何閱讀自己搜集來的民間農諺和理論文章,這可不是一件小事。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要求學生不搞信息封鎖,提倡資源共享。通過互相交流,拓展閱讀視野。我們給他們耐心講解農諺的一般特點、閱讀的基本方法、怎樣進行比較、如何欣賞等等。其中方言的演變是我們研究中的一大難題,因為有些搜集到的民諺由于太久遠,現代人已不能準確理解其內在含義了。為此,我們又特地邀請了地方的方言研究專家來幫助學生閱讀理解。

    3.深入研究

    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我們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對他們不懂的問題要適時點撥,如農諺的歷史演變,農諺的時代性、人民性、地域性等特點。經過討論研究后,學生們的觀點基本一致,便教他們如何去歸納總結自己的觀點。學生們又集中在一起畫呀,改呀。不久,一張張“觀點匯總圖”便誕生了。

    4.撰寫論文

    如何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寫成文呢?此時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對于他們的研究成果持欣賞的態度,并對論文寫作提出相關要求。當然,我們絕不能以規范的學術論文的標準來衡量它,只要學生在文章中有自己的獨特視角、獨立思考和獨到見解就行,哪怕是胡思亂想,異想天開(當然沒有實踐的胡編亂造是不行的)。因為,他們所獲得的生活體驗和研究經驗也許是他們在書本中永遠也學不來的。

    附: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

    沭陽地方農諺《九九歌》評析

    寒假里我們到民間采風,在幾位老人的幫助下收集到了我們沭陽的兩首農諺──《九九歌》。仔細讀來,深感韻味無窮,我們不禁為我們先祖們的智慧所驚嘆。沭陽雖不是什么人杰地靈的地方,但也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千百年來,祖先們在這塊大地上辛勤勞作,創造了燦爛的民族地方文化。我們收集到的這兩首《九九歌》,不但對計算氣候時令十分方便,而且它通俗形象,內容豐富,涉及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與準確性。充分地顯示出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也透視出沭陽地方文化深刻的內涵。

    《九九歌》之一

        一九和二九,滿天寒氣冷颼颼;三九尖嘴九,滴水變成凍琉琉;

      最冷是四九,冰上行人結隊走;五九回陽九,沿著河岸插楊柳;

      六九解凍九,漸漸舒開兩只手;屈指數七九,脫下棉衣把路走;

      時節交八九,家家戶戶犁耙修;張口說九九,牛鞭遍野響不休;

      九九盡了九,冬去春來花草稠。

    《九九歌》之二

        扳指數九冷風來,毛衣外套滑雪衫;二九天氣變了臉,大衣毛帽不支(頂)寒;

      三九四九冰封河,火爐旁邊讀報刊;五九禽畜圈里看,牛生新犢雞下蛋;

      五六七九春色新,韭黃青菜綠茵茵;八九吹面風不寒,收拾農具忙生產;

      數九盡了草木青,紅紅綠綠新春衫。

    通過閱讀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這兩首民諺有如下特點:

    一、豐富的文化內涵

    這兩首農諺每首只有短短九句或七句,但卻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九九歌》的命名,反映了沭陽人民的文化價值取向。我們中華民族向來以“九”為大,認為“九”是最吉利的數字,如“九九重陽”、“九九歸一”、“九五之尊”、“一言九鼎”等等。名為《九九歌》,第一首歌正好九句,暗合“九”意。由于五六七九天氣的變化不太大,所以第二首便合三為一:五六七九春色新,韭黃青菜綠茵茵。讀起來更加簡潔易懂。

    另外,從一些語句中可以透視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審美觀。我們知道,“紅色”是喜慶的象征,“綠色”充滿了生命的活力。紅綠相配不僅符合大自然的配色規律,而且具有一定的藝術魅力。充滿智慧的沭陽人民也許早已發現了這一規律,沭陽的俗語中便有“紅配綠(方言讀lu,入聲),看不足(看不厭)”的說法。所以第二首諺語便有“紅紅綠綠新春衫”之說。

    二、形象生動的語言

    兩首農諺中使用了許多方言俗語,當地人讀起來倍感親切自然,充分表現了地方語言特有的淳樸和深刻,即便是外地人也能從中品味到其語言的形象性、生動性。如“尖嘴九、交、凍琉琉”等詞!凹庾臁痹阢痍柗窖灾幸鉃椤皡柡、刻薄”,如,“這個人尖嘴毛唇的”,在這里充分表現出天氣的干冷無情;“交”在沭陽方言中為“到”意,如“他交新年十八歲了”!皟隽鹆稹敝付煊暄┨煸谖蓍芟陆Y掛成的冰柱,在本地還常用來指透明的物體,如稱玻璃球為“琉琉球”。

    還有一些表現物象的詞語,準確地表現出數九天不同時節人和物的不同表現。有的再現了數九寒冬冰天雪地的酷冷,如:滴水變成凍琉琉。有的寫出了寒冬中人們行動的艱難,如:冰上行人結隊走。有的寫出了春回大地,人間煥發出的新春喜慶氣息,如:沿著河岸插楊柳、冬去春來花草稠、數九盡了草木青、紅紅綠綠新春衫。

    在言語表達中,兩首農諺充分體現了民歌的感情樸素、純真、活潑的特點。如有一處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來表情達意,如:二九天氣變了臉。寫出了二九天氣的寒冷無情,變化無常,時而寒風凜冽、寸步難行,時而北風呼嘯,滴水成冰。我們也能從中想像出人們在風中縮頭攏袖的情景,形象生動,表意深刻。

    三、真實獨特的感受

    這兩首農諺,把人們在不同時節通過各種感官所獲得的不同感受描述得淋漓盡致。如通過視覺來寫時令景物的變化,如:冬去春來花草稠、韭黃青菜綠茵茵、紅紅綠綠新春衫、數九盡了草木青;通過觸覺來寫人對冬季來臨的無奈和對春回大地的喜悅:扳指數九冷風來、滿天寒氣冷颼颼、漸漸舒開兩只手、八九吹面風不寒;從聽覺上來寫入冬后寒流南下,北風呼嘯的獨特感受:一九和二九,滿天寒氣冷颼颼;還有寫了春回大地,牛鞭不絕于耳的聲響:牛鞭遍野響不休。

    這兩首諺語,還形象巧妙地通過入冬以后人們隨時令而變的所有穿著打扮來表現對冬天的切膚之“感”,如:毛衣外套滑雪衫、大衣毛帽不支寒、脫下棉衣把路走、紅紅綠綠新春衫。

    四、鮮明的時代特征

    尤其讓人欣喜的是兩首農諺雖同出一地,形式上如出一轍,但內容卻有所不同,從中可以透現出民歌的人民性和時代性特點。

    幾千年來,農業生產一直是華夏兒女生存發展的根本。一年之計在于春,作為勤勞的農民,最緊要的應該是適時而耕、及時勞作。農事大于一切,所以要“家家戶戶犁耙修、收拾農具忙生產、牛鞭遍野響不休”。當然也充分反映了過去人們生產力水平的低下,從事農業生產仍然要依靠笨拙的木制農具和工作效率極低的耕牛。而在第二首中,卻出現了帶有鮮明時代特征的現代的時髦名詞:毛衣外套滑雪衫、火爐旁邊讀報刊。這些名詞的出現,充分地表現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精神文明的追求。前后比照真可謂是滄海桑田,翻天覆地!

    五、科學準確的結論

    這兩首農諺還形象地揭示了生物的周期性現象與時節氣候的關系,與現代科學家竺可楨的物候學理論研究成果竟不謀而合,如:五九回陽九,沿著河岸插楊柳;九九盡了九,冬去春來花草稠。

    農諺中“五九回陽九,沿著河岸插楊柳”之說,這里的“回陽”是有科學依據的。地理學、天文學研究表明,從冬至日也就是開始數九之日始,太陽已從南回歸線漸漸向赤道轉移。到了五九時節,天氣明顯變暖,太陽也離人越來越近了,當地的農民的“回陽”之說正與此不謀而合。

    從氣候、物候及農事活動的實際考察來看,這兩首歌不僅適用于我們宿遷一帶,還大體適應于黃河流域,對于指導農副業生產和日常生活,都有一定的作用。

    “當然由于我國地域遼闊,氣溫變化、氣候寒冷的程度不同,《九九歌》也因地而異。晉冀魯豫等北方地區流傳的是:“一九二九莫伸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苯銣饶戏降貐^流傳的是:“頭九暖,二九寒,三九凍得百鳥亂,四九臘中心,凍死臘蟲精,五九四十五,刀斬勿入土,六九五十四,再冷無意思,七九六十三,衣帽兩可挽,八九七十二,貓狗找陰地,九九八十一,百草報青葉!边@些都生動地反映了冬至后的八十一天中,氣溫變化的客觀規律。但不知怎的,讀起來好像都沒有我們所采集到的這兩首農諺親切自然,因為它語意中還透著一股家鄉的泥土氣息和甘醇如酒的親情!

    (資料來源:http://jingtao.nease.net/wenji.htm)

    示例二:民俗文化調查

    活動準備:

    1.開始布置:教師動員,闡明“民俗文化調查”制作的目的和意義,讓同學們按照各自實際情況自由組合,以3~5人為一組,制定題目并上交教師審閱。

    2.提出要求:教師根據各小組上交的題目,講授題目制定的科學性和制作要求:封面設計要有標題、作者姓名、制作時間、班級等;內容排版美觀,一定要有圖片,正文內容不得少于3頁;制作時間不得超過一個學期。

    3.搜集素材:各小組按照要求和題目去搜集,包括書刊、雜志、CD-ROM等。

    4.講授方法:介紹一些計算機編輯軟件及使用方法。

    5.成果制作:利用WPS、WORD、PHOTOSHOP、VB等軟件設計制作。

    活動成果:

    由于學生選題的范圍廣泛,具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因而豐富和補充了課堂教學內容,在地方鄉土史調查、專題史、文化史等方面。如《家鄉城建史》《宗教建筑史》《茶樓建筑史》《民間忌語》《歇后語研究》《春節禮儀的沿革》《點心與小吃》《徽菜與徽文化》《宣紙歷史研究》《牌坊與貞節、禮教》等。

    學生須自己搜集素材、編輯展覽,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必須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去搜集素材和學習,改變了過去作業形式的單調性,這是一種質的變化。

     

    李萍

    [《綜合性學習到民間采風去》設計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1.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大雁歸來》教案設計

    2.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計劃

    3.八年級物理人教版下冊《機械能及其轉化》教案

    4.新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數學課件

    5.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動能和勢能》教案

    6.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機械效率》教案

    7.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滑輪》教案

    8.人教版八年級下冊音樂教學計劃

    9.輕叩詩歌的大門綜合性學習

    10.校園采風散文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日本香港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亚洲欧美激情在线 | 属日中文字幕亚洲精彩视频 | 伊人一道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 亚洲欧洲视频一区直播在线 | 亚洲字幕中文在线乱码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