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發布時間:2017-11-14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學目標:

    ⒈體會蘇軾的宇宙觀和人生觀。

    ⒉學習本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特點。

    教學時數:2

    第一教時

    明確目標:

    ⒈感知課文,積累字詞句;

    ⒉理清作者的情緒變化歷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解題

    1.作者介紹

    蘇軾――“渾涵光芒,雄視百代”

    2.介紹文體及寫作背景

    ⑴賦――體物寫志

    ⑵介紹寫作背景

    三、整體感知

    ⒈誦讀課文,初步感知

    ⑴聽錄音,注意誦讀的停頓、延長,體會其中的節奏。

    ⑵自由朗讀,找出每段中押韻的韻腳(12個)。

    ⒉齊讀課文。

    ⒊對照注解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

    ⒋質疑解難,師生共同小結文言知識。

    ⒉思考:

    ⑴“賦”的特點是“體物寫志”,貫穿全文的“物”是什么?

    ⑵理清作者的情感變化歷程。

    明確:①貫穿全文的“物”是“清風”、“明月”,“風”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全文就是緊扣“風”“月”展開描寫和議論的。

          ②情感變化線索:樂-→悲-→喜

    四、思考練習二

    第二教時

    明確目標:

    1.理解文中對人生意義的議論,揣摩體味作者曠達樂觀的情懷。

    2.體會本文的感情變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課文鑒賞

    (一)析“樂”【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層】

    ⒈齊讀,思考:

    作者和客人夜游赤壁,他們的心情很“樂”,文章是從哪些方面渲染他們此時那種快樂心情的?

    明確:

    景物:“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活動:“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飲酒…扣舷而歌…”

    感覺:“浩浩乎…飄飄乎…”

    ⒉第1段展示了一個怎樣的意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

    明確:展示了一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暢飲美酒、詠詩吟文、迎風賞月的舒暢飄逸、超然物外的意境。

    ⒊第2段寫作者放聲高歌,歌詞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明確:說明作者在遭貶謫之后,仍然堅持對生活的執著態度,堅持對朝廷政事關切而不甘沉淪的情懷。

    (二)析“悲”【第二段的第二層和第三段】

    1)析第2段

    ⒈共賞清風明月,泛舟萬頃秋江,此乃人生一大樂事,此時的氛圍卻發生逆轉――由“樂”轉“悲”,“悲”從什么地方體現出來?這個變化突然嗎?

    明確:從“客”悲涼的簫聲體現。

    ⒉作者是怎樣描寫簫聲之悲的?(朗讀)

    明確:借助比喻、想象和夸張,形象地寫出了簫聲的幽怨悲涼。使人如聞其聲,幾要流淚。

    ⒊第2段在全文結構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確:轉折過渡

    2)析第3段

    ⒈“客”產生悲涼情感的原因是什么呢?(朗讀)

    明確:觸景生情,懷古傷時

    ⒉“客”是怎樣闡發當時的情懷的?

    明確:       古今人物對比

    對比    人生須臾和宇宙無窮    人生短暫

                 理想和現實矛盾

    ⒊你是怎樣看待和評價“客”的這種情懷?

    明確:表現出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主義的思想。對于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來說,當他們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時候,往往就陷入這樣的苦悶與迷茫之中。雖為客語,實際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極面。

    (三)析“喜”【第四段和第五段】

    1)析第4段

    ⒈針對“客”的悲情,作者是怎樣闡發自己的人生感悟的?(朗讀)

    明確:①以“水”“月”作比,說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有“變”和“不變”兩方面,無須“羨長江之無窮”、“抱明月而長終”;

          ②從“取”與“不取”角度說明“物各有主”,丟開個人愁懷,盡情享受“清風”“明月”就行。

    ⒉怎樣理解作者在官場失意之時的“喜”?

    明確:作者積極入仕,抱負遠大,但卻人生失意,在激烈競爭之中屢遭貶斥,又因“烏臺詩案”下獄,險遭殺身之禍。后謫居黃州,備感苦悶,但對生活卻從未失去信心,常借游賞山水之機,力求排遣郁悶心情。作者先由清風明月之美寫自己的游賞之樂,后又借主客問答之式寫出歷史人物的興亡和現實的苦悶之悲,再通過哲理地審視一切后辨明變與不變的道理,以求解脫,表明豁達樂觀的態度。

    ⒊你是如何評價作者觀點的?

    明確:他的人生觀是樂觀的,但也有負面因素,一是關于“變”與“不變”的解釋是相對主義而非真正意義上的辯證法;二是主張隨遇而安也可能導致斗志的削減。但蘇軾是在走出監獄到達流放地而幾乎喪失自由的情況下說這番話的,反映了他的坦蕩、曠達和強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

    2)析第5段

    ⒈客人在蘇子哲理地闡明世間變與不變的道理后有何反應?

    明確:“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說明客人被蘇子說服了,滿面春風,換去愁顏。

    ⒉此“喜”和前“樂”有何不同?

    明確:前者是欣賞美景而“樂”,后者是忘懷一切而“喜”。

    ⒊作者這樣結尾有何深刻含義?

    明確:向政敵暗示:雖然遭受迫害,但日子不錯,既不寂寞也不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⒋結合全文,應如何認識文中的“主”與“客”?

    明確:“主”與“客”實為一體,分別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積極何消極的心態。

    四、全文總結

    春去秋來不縈于懷,成功失敗不系于心,人生起落不礙于眼,于自然中獲取人生的樂趣與力量,這就是蘇軾的曠達與樂觀。“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觀照人生,回首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王桂平

    [《赤壁賦》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相關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教案

    3.人教版高一必修《荊軻刺秦王》教案

    4.高一《赤壁賦》教案

    5.前赤壁賦人教版教案

    6.高一必修二《蘭亭集序》教案設計

    7.高一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8.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9.高一數學必修2教案

    10.高一必修一英語教案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日本香蕉视在线播放 | 亚洲午夜福利久久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怮 | 特级精品三级AV | 亚洲综合精品久久玖玖玖 | 欧美国产亚洲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