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教案 (人教版七年級)

    發布時間:2016-1-18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材簡析:

    《風箏》一文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魯迅寫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編入散文詩集《野草》。本單元以家庭、親情為主題,是繼“人生”“自然”“科學”主題之后為培育有血有肉有感情之人而設的單元。在本單元所選的五篇課文中,《風箏》是意蘊最豐富的一篇,對于文章的主題,可以從多角度去審視:從兒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從封建倫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從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從親情角度去理解,從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等等。我認為教材的“點”更在對“精神的虐殺”的覺醒與反思,所以教學時以此為要點,逐步挖掘開去。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具有初步的整體感知課文和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對于像本文這樣有深厚意蘊的散文詩,學生則容易出現:抓表層易,知本質難;知思路易,明思想難的現象。所以在教學時盡量考慮讓學生扣緊文本、深入思考、合作探究,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時喚起他們對生活的關注和感受,拓展他們的視野,提高他們的文化品位。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探究解讀課文意蘊 。

    2、過程與方法:以作者情感變化為主線,扣點引導、探究式學習 。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親情,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 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深入理解課文。

    2、 難點:文章深層的思想情感體悟。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3分鐘)

    1、 課前播放兒童歌曲《放風箏》,營造氛圍,導入新課。

    教師導入語:

    放過風箏嗎?喜歡放風箏嗎?聽到這首兒歌,是不是有童年重現的感覺?

    風箏這個可愛的玩具,曾是許多人快樂童年的天使,給年幼的我們帶來數不清的歡樂?墒且灿幸恍┬∨笥,會因為一些看似正當的理由,無端地被剝奪了這專屬于童年的純真。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散文《風箏》,和作者一同來追憶一段關于風箏的,傷心往事。

    2、出示課題。出示本課學習目標。

    3、簡介作者。屏顯魯迅有關材料,師生一同閱讀。 

    魯迅的文章,向來是寓意豐富、思想深刻的,用一節課的時間來完成《風箏》的教學,對于老師是一個挑戰,對于同學們來說也是一個挑戰。老師已經作好挑戰的準備了,同學們作好準備沒有?那就讓我們來接受挑戰第一關--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二、教學環節一:聽讀課文,整體感知(10分鐘)

    出示聽讀要求:

    1、 聽清字音,劃出生字詞。

    2、 邊聽邊想:文章圍繞風箏,回憶了一件什么事情?

    3、 聽的過程中,用圈點勾畫的方式,標出你認為寫得特別精彩的或者不太明白的詞句。

    反饋:

    1、 生字詞教學

    2、 概括課文內容: 圍繞風箏,發生了一件什么事?

    --弟弟喜歡放風箏,我不許他放,他偷偷地自己做風箏,快要做好時被我發現并毀壞,二十年后我意識到自己錯了,想要討得弟弟的寬恕,而弟弟卻完全不記得了。(文字提示學生回答)

    同學在聽讀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的疑問,發現問題的能力非常出色,這些疑問能不能自己來解答呢?接下來要考驗大家解決問題的能力。讓我們進入第二個學習環節:

    三、教學環節二:研讀課文,探究意蘊。(20-25分鐘)

    出示學習步驟和要求:(學生自讀與合作探究用時5分鐘,交流、梳理小能不能理解的問題2分鐘,完成預設的兩個問題15分鐘)

    1、快速閱讀課文,聯系上下文深入理解課文意蘊,自我質疑、釋疑。

    2、小組內交流、探討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3、師生共同探討解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

    問題預設:

    1.文中所說的“對于精神的虐殺這一幕”具體指前文的哪件事? 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殺”? 

    2.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為什么“我”不覺得寬松反而覺得“沉重”?

    由問題1“精神虐殺”引導進入第三、四段學習:

    1.“對于精神的虐殺這一幕”具體指前文的哪件事? 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殺”?(對心靈造成巨大傷害)

    2、我是如何“精神虐殺”弟弟的?(找相關的動作描寫,并朗讀。概括我的形象--粗暴)

    弟弟的心靈有沒有受到傷害?(找相關的神態描寫。概括弟弟的形象--可憐)

    3、 我踏扁的僅僅是一只風箏嗎?(童心、快樂、創造力等。從第三段里找相關的神態描寫,并誦讀)

    4、 我為什么要“精神虐殺”弟弟?(領悟到,出發點是關愛,是親情)

    5、 我為什么要把自己寫得那么粗暴,弟弟那么可憐?反映了魯迅什么樣的感情?(悔恨、自責--同樣體現對弟弟的親情)

    問題2:為什么弟弟不記得了,我不覺得寬松,而是“沉重著”?(我無法原諒自己對自己造成的傷害,想彌補而無從彌補,心里更加歉疚、自責)

    小結:二十年的時光,變了的是對風箏和游戲的看法,不變的是哥哥對弟弟的手足情深,濃濃的親情。

    四、教學環節三:感悟主題,體會親情,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3-5分鐘)

    1、 從風箏的故事里,你看到了魯迅先生身上哪些可貴的品質?

    (自省精神 知錯就改 勇于承擔;關愛弟弟,手足情深)

    2、你從本文中領悟到了哪些道理? 

    五、教學環節四:說說寫寫,拓展延伸。(5分鐘)

    說一說:

    在跟家人和同學的相處中,你有沒有被他人“精神虐殺”或“精神虐殺”他人的經歷,至今想起有什么感受?

    寫一寫:

    給曾經“精神虐殺”過你或你“精神虐殺”過的人寫一封信,真誠地與對方交流你的感受和想法。(課后完成)

    六、課堂小結(1分鐘)

    二十年前,年少的魯迅毀壞了弟弟的一只風箏;二十年后,帶著深深的自責和濃濃的親情,魯迅又還給了弟弟一只風箏。而這只風箏同時也送給了我們。從這只風箏里,我們懂得了在誤解和沖突中也蘊藏著親情;也是從這只風箏里,我們懂得了人要敢于自省,要知錯就改,要勇于承擔責任。

    一邊是嚴于律己,一邊是寬以待人,擁有這樣的一雙翅膀,我們一定可以在愛的天空中翩翩起舞,愛的天空,將充滿自由和溫馨。

    七、教學反思

    1、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側重于對教材的理解和挖掘了,但對學情的把握還很有欠缺。導致的結果是課堂上給予學生熟悉文本的時間不夠充分。學生聽一遍再快速地讀一遍,對課文的深層次的理解和探究是很難達到的,所以后面的質疑和釋疑環節學生很難做到自主發現、探究,原定的“生成性教學”體現得不明顯,學生提問往往問不到點子上,釋疑更難以把握課文意蘊。

    2、整堂課的教學,事實上仍是教師講得多,學生自主學習、展示得少。一是時間的限制導致學生對文本的解讀不深,致使很多問題最后變成了老師的講解;二是老師心太急,沒有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和探討的時間,而是為了完成預定的教學環節匆匆拋出答案。事實上是理念上沒有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的表現。

    綜上兩點,最大的問題仍是傳統的教學理念未轉變,仍是教師操控課堂、學生被動接受的問題。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上,應盡力的改變自己慣用的教學模式,應以學生的學為基點,尊重學生的學習體驗,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不急,不躁,讓學生一步步扎扎實實地學習和領悟。教學不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一切的教學行為都應為了學生終身的發展而努力。

     

    李愛華

    [《風箏》教案 (人教版七年級)]相關文章:

    1.放風箏語言教案

    2.《風箏》美術教案設計

    3.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春》教案

    4.人教版七年級《秋天的懷念》教案

    5.放風箏的語言教案

    6.中班制作風箏教案

    7.紙船和風箏教案教學反思

    8.紙船和風箏優秀教案

    9.中班語言放風箏的教案

    10.學前班語言放風箏教案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在线一 | 日韩久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人手人婷 | 亚洲偷自拍手机在线 | 专干国产老熟女视频中文字幕 | 亚洲一区二区中文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