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二則《鄭人買履》《刻舟求劍》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七年級上冊)

    發布時間:2016-2-24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學目標:

    1.初識文言文特點和寓言的特征。

    2.積累文言詞匯,掌握重點詞句。

    3.在了解文言文翻譯方法的基礎上,對照注釋準確翻譯全文。

    4.理解寓意,并用以指導現實生活。

    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2、3、4.

    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3、4;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 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我國寓言故事很多,請同學選擇一兩個講給同學們聽聽,并說出讀過這些寓言故事之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樣的道理。

    (如 “守株待兔”:種田人放棄勞作,想不勞而獲。寓意:成果靠勞動取得,不勞而獲的僥幸心理是危害自己的。)

    這就是寓言:(請學生嘗試著概括出寓言的特點。)

    寓言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學體裁,它通常是通過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風趣的動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擬人等修辭手法寄寓一種思想、哲理或經驗教訓,給人以勸戒作用。(簡言之:短小的故事,表達深刻的道理)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另外兩則寓言:《鄭人買履》和《刻舟求劍》,相信大家一定能明白更多的道理。

    二、檢測預習:

    1.請學生起來介紹作者及寓言出處的相關資料。

    【明確】⑴韓非:戰國末年思想家,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出身于韓國貴族家庭。在政治主張變法圖強,積極向韓國君主獻計獻策,卻不被采用,于是他轉而埋頭著述之中。在這些作品中他把法、術、勢思想熔為一體,從而大大豐富了法家學說的思想內涵。這些作品傳到秦國后,受到了秦王的高度重視。受到秦王的重用

    ⑵《鄭人買履》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韓非子》是戰國韓國貴族韓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論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2.檢查字詞

    履(lǚ)  遂(suì)   先自度(duó)其足          吾忘持度(dǜ)      寧(nìng)信度(dǜ)  

    三、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學生自讀(要求:讀出節奏、人物的語氣。)

    2.學生朗讀 (指導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讀課文。讀《鄭人買履》時,要讀出鄭人“忘持度”的懊惱之情和回答別人時的執迷不悟的神氣,另外別人問話應表現出疑惑之情。)

    3.老師范讀(糾正字音和朗讀節奏、重音、語調。)

    4.學生齊讀。

    五、再讀課文,理解文意。

    1.以小組為單位對照文中注解翻譯全文。

    六、三讀課文,分析人物形象。

    1.學生分角色朗讀文中的對話,思考那個買鞋者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寓言是怎樣刻畫這一形象的。(提示:抓住動作和語言)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可看出買鞋者是一個固執,迂腐的人。

    文章用“至”、“忘”、“反”、“取”等動詞,勾畫了買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腳的愚態,當別人問他“何不試之以足”時,他“寧信度,無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

    2.說出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談談它的現實意義。

    寓意:諷刺那些做事不注意從實際出發,教條主義的人。

    現實意義:我們在處理實際問題時,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現成的東西,而要注意一切從實際出發,以免出現不應該的失誤。

    七、鞏固訓練:

    1.寫出重要字詞的意思。

    履:鞋   度duo,量長短     置:放。   之:指量好的尺碼。   坐:同“座”,座位。  

    之:往,去。      市:集市。    操,拿。  吾:我。        反:同“返”,回去。

    市罷:集市散了。     遂:于是,就。       寧:寧可。       信度:相信量的尺碼。

    無自信:不相信自己的腳。

    2.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⑴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⑵至之市,而忘操之。           ⑶吾忘持度。

    ⑷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⑸寧信度,無自信也。

    3.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釋。

    (1) 置之其坐(坐通“座”)          (2) 反歸取之(反通“返”)

    4.請指出“之”在下列詞語中的意思 。

    (1) 至之市(動詞,到)       (2)而忘操之(代詞,量好的尺碼)             

    (3)何不試之以足(代詞,代指“鞋”)

    2.采取多種形式背誦課文。

    八、布 置 作 業:

    1.背誦、默寫《鄭人買履》

    2.預習、背誦《刻舟求劍》

    板書設計:

    《鄭人買履》

    第一層:鄭人買履的過程和結果。

    事情的起因:欲買履,度其足

    事情的經過: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歸取之

    結果:      市罷,遂不得履

                     第二層:通過人物對話,使故事的諷刺效果大大增強。

    第二課時

    一、 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刻舟求劍》,看從中能得出什么道理。

    二、檢測預習

    1.介紹作家作品

    呂不韋,秦莊襄王及秦王嬴政時,為丞相,封文信侯,門下有賓客三千。

    《刻舟求劍》出自《呂氏春秋察今》。《呂氏春秋》,也稱《呂覽》,是呂不韋使其

    門客各著所聞,集論成書。書寫成后,“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來形容文辭高妙,不可更改。

    2.檢查字詞

    涉sshè       遽jù      契qì      矣yǐ     若ruò    

    三、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學生自讀(要求:讀出節奏、人物的語氣。)

    2.學生朗讀課文(朗讀指導:要讀出同船人催他時著急懷疑的語氣和那個掉劍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語氣.)

    3.老師范讀(糾正字音和朗讀節奏、重音、語調。)

    4.學生齊讀。

    四、再讀課文,理解文意。

    1.以小組為單位對照文中注解翻譯全文。

    2.解決不了的問題組長記下來 等待全班討論。

    五、思考討論

    1.這個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有什么現實意義呢?

    【明確】寓意:不懂得隨著形勢的變化而變更自己的觀念和方法,就不會  獲得預期的效果。

              現實意義:當今社會是一個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我們在改革進程中,一定會碰到許多新的問題,但我們面對現實,思想不能僵化,而要善于變通,只有這樣才能搞好改革,才能將改革不斷的推向深入,我們的事業才能取得最后的勝利。

    2.兩則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在揭示寓意的方法上有何不同?

      【明確】共同的寓意:諷刺了那些因循守舊、固執己見,不知變通,不懂得根據客觀實際采取靈活對策的人。

    寫法評析:《鄭人買履》通過人物對話,使故事的諷刺效果大大增強。《刻舟求劍》對比、反問揭其錯誤實質。結尾“舟行”與“劍止”對比,指出“求劍若此”不僅找不到劍,而且太糊涂了。對比議論發人深省。

    六、鞏固訓練

    1.理解重要字詞

    涉:跋涉,就是渡水的意思。     自:從      遽:立即,匆忙。      契:雕刻。

    【是吾劍之所從墜】是:這兒。所從墜:掉下去的地方。    

    【從其所契者】從:依照,按照。所契者,雕刻記號的地方。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嗎?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2.用現代漢語解釋下列句子。

    ⑴其劍自舟中墜于水。       ⑵遽契其舟           ⑶是吾劍之所從墜。

    ⑷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⑸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七、布置作業

    1.熟背并默寫《刻舟求劍》。

    2.完成課后練習。

    板書設計:

    《刻舟求劍》

    第一層:楚人丟劍和找劍的過程。

        第二層:議論、譏笑這種找劍方法是糊涂的方法。

     

    周建梅

    [古代寓言二則《鄭人買履》《刻舟求劍》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1.古代詩歌四首七年級上冊的教案

    2.古代詩歌四首七年級上冊教案

    3.蘇教版《角》的初步認識教案

    4.《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

    5.日月水火教案教學設計

    6.動物過冬教案教學設計

    7.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8.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9.小數除以整數教案教學設計

    10.我喜歡教學設計教案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视频一区中文字幕日本有码 | 在线看不卡日韩AV | 中文字幕波多野结衣丝袜 | 亚洲婷婷丁香五月综合图 | 亚洲一线高清精品在线观看 | 夜夜久久久精品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