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電教功能 優化教學過程

    發布時間:2016-9-12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江蘇省無錫市崇寧路中心小學 

    ○顧美云○ 

    對教學過程提出“優化”的要求,既符合現代教育科學發展的總趨勢,也是提高小學生語文水平的高標準要求。教學過程組織得好不好,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調動得怎么樣,對實現語文的培養目標,關系極大。電化教學作為現代科技成果進入教學領域后產生的一種新型的教學形態。在改革傳統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方面顯示了現代媒體最優化的功能。幾年來,我注意發揮電教的特殊功能,使課堂教學面貌為之一新。

    一、運用電教,提高心理效應

    語文教學過程,是一個以發展智力為核心的認知活動過程,也是一個以陶冶情操、培養品德為目的的情意心理活動過程。兒童的心理越發展,知識技能掌握越熟練,越利于陶冶感情,發展個性。因此語文教學方法的選擇要講求心理效應,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強化學習的成功體驗。電教媒體的本質屬性賦予了它的特殊功能,恰如其分地運用這種先進的教學媒體,能收到較好的心理效應。

    提供正確感知的形象。感知是人們認識事物的開端。沒有正確的感知,就不能獲得任何知識。語文教學內容異常豐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無所不包。小學生感知發展水平不高。

    限于生活經歷和知識積累,有些教材內容很難正確感知。利用現代媒體能縮短學生的認識和客觀事物間的距離,在學生心中喚起強烈的真實感。課文《珊瑚》介紹了與珊瑚有關的知識。珊瑚是什么,學生很少見過,更不清楚只有幾毫米大的珊瑚蟲體的構造。教學中先引導學生到字里行間質疑問難,然后帶著一連串的問號觀看介紹珊瑚蟲的錄像片斷。學生自行探索解疑,既突破了感知的難點,又擴大了知識面:“我看到了珊瑚蟲的觸手是怎樣捕捉食物的。”

    “我知道了珊瑚蟲是一種低等的海洋動物。它像袋子一樣的道既能吞下食物,又能排泄廢物……”

    提供誘發思維的憑借。思維能力的發展是衡量學生智能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它是在思維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但必須借助于感性材料和具體形象。問題是思維的引火線。我常用錄音、投影、錄像等現代媒體創設閱讀的問題情境,把矛盾引入閱讀過程,為加速思考、探求新知提供內部動因。如在《珊瑚》一課的導入時播放了一段介紹我國南海諸島概貌的錄像,并配上一段優美的解說詞:

    遼闊的南海領域,有著許多美麗的小島。它們像顆顆寶石鑲嵌在藍色的海面上。這就是祖國的南海諸島。可是你知道這些寶島是誰營造的嗎?

    饒有趣味的懸念像磁鐵一樣吸引著學生去尋求問題的答案,并由此啟開了思維的大門。

    《冀中地道戰》介紹了地道能守能攻的特點。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張地道的平面圖。圖上地道的各部分結構只有圖形未標名稱。要求學生根據課文的介紹準確說出它們的名稱并想像民兵進行地道戰的情景。學生圖文對照,興致很高地作了介紹,判斷的根據是找到了課文中的方位詞。一張簡單勾勒的投影片檢驗了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又使思維和表達緊密結合。學生激動地說:“不管敵人進入地道的哪個部位,都逃脫不了被消滅的命運!”

    提供陶冶情感的教材。情感是兒童學習的動力。現代媒體在具有智力功能負載的同時具有審美功能負載。課文中的事物形象是由語言文字構成的。怎樣變文字形象為活生生的、訴諸于情感的實體形象,去產生激勵人、愉悅人的審美效果呢?現代媒體提供了形聲同步的立體教材。我常用錄音渲染氣氛。《荷花》、《梅雨潭》、《可愛的草塘》等課文寫景抒情,意境深邃。教學中播放課文配樂朗讀或模擬音響,學生在聽讀感知、欣賞體味中,平面的文字變成了一幅幅美妙動人的立體畫面:他們仿佛也置身于清香撲鼻的荷花池,來到了“一腳踩得出油”的北大荒……影視的形象更能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我用錄像再現了狼牙山五壯士

    英勇跳崖的感人情景,學生看著聽著,眼里噙著淚水。“情感具有偉大的力量”。“什么地方使你很感動?”問題剛提出,一個個學生相繼發言。

    “五壯士跳崖前眺望遠方。這是滿懷深情的望,是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望。”

    “口號聲回蕩在山谷,也永遠回蕩在我們身邊……”

    五壯士勇敢豪壯、不怕犧牲的精神,五壯士頂天立地、氣吞山河的悲壯之美在學生心中定會樹起一座不朽的豐碑。

    二、“電”“教”兼顧,改革課堂結構

    現代媒體深入教學內部,不僅改進了教學方法,而且使課堂結構模式發生了變化。用音畫交融、聲情并茂的手段以知激學,以情激學,寓教于樂,打破了機械分割、平面運動、岸上學泳的松散結構,更注意強化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創造能力,更重視課堂教學向課外的擴展和延伸,注意教學的可操作性,更體現了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整體著眼,優化設計。建立語文課的新結構,就要搞好教學過程的系統設計,實現教學過程的系統優化。其中首要一環是要優化教學目標。即從“未來教育”的角度思考,著眼于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并研究個別化教育。在制定具體目標時,還要考慮語文電教的重要個性。《鸕鶿》一課寫景敘事。執教這一課,我試著從“審美教育”、“智能訓練”、“知識基礎”幾方面制定教學目標。在這一目標的導向下,整體把握教材,使視、聽、讀、講、議、練有機地組合成一個既能傳授知識,提高語文能力,又能獲取審美感受,得到情感陶冶的動態功能系統,成為一個和諧、完整的、充滿生機的教學過程。

    取長補短,因課制宜。改革課堂結構的目的是使教學“低投入,高效益”。因此不能僅僅研究開發現代媒體,而應把一切媒體、一切教學資源利用和開發出來。這就要從教學的實際

    出發,一要對媒體特征作認真分析,努力發揮使用媒體的特長,如是用來創設情境,展示事實,還是用來顯示過程,推導原理,擴大知識面……二是要精心組合多種媒體,盡可能取長補短,相互補充,交融成一個新的整體,為構建的課堂結構服務。說話課受到全體學生的重視。為了初步培養學生的交際會話能力,我設計了一堂《小記者訪問森林小學》的說話課。

    選用的現代媒體有錄音、投影、遙控話筒。傳統媒體中除了黑板、粉筆、教師的體態語言外,還運用了學生喜聞樂見的對話表演。錄音、投影為學生提供感知的立體背景,把學生帶入了人格化的動物世界。教學中,在分組練說的基礎上,學生胸佩“記者證”,手持遙控話筒,儼然以一位小記者的身分出現在戴著頭飾的“森林小學”的“學生”面前。話筒里逼真的傳聲效果,頭飾上可愛的動物形象,創設了學生進行采訪的言語交際情境。不少學生在現場采訪時臨場發揮顯示了他們“創造自己的思想”的才干和能力。

    重視反饋,注意調控。課堂教學中引進了現代化的認知工具,使學生獲得了更多的語文、文字、情感和操作的信息。教學過程要重視信息的調控和反饋,以利于組織嚴謹的結構,優化教學過程,強化學生的成功體驗。詹天佑開鑿八達嶺隧道使用了“中部鑿井法”,這是理解的難點,為了獲得學生的感知信息,先讓一學生作板畫檢測。當發現這位學生理解不夠準確的信息后及時作了調控棗出示一幅抽動投影片,燈片清晰地反映了中部鑿井法的六個工作面,于是學生茅塞頓開。教學中有時會遇到一些偶發事件,就需要教師的教育機智參與調控。一次,借班執教《鸕鶿》,要求學生觀看漁人用鸕鶿捕魚的錄像后,評價進行情節演示的“小漁人”的動作,目的是要獲得觀看錄像的反饋信息。由于現場在實況錄像,聽眾又多,造成了那位演示漁人動作的學生的怯場心理。他的動作與錄像中漁人的差距太大。我看到學生的幾句評議使他難為情地低下了頭。發現這個信息,我及時追問大家,為什么演得像呢?”

    “才看了幾分鐘錄像,哪會演像漁人呢?”

    “錄像中漁人捕了幾十年魚,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當然動作麻利啦!”

    同學的發言為他解了圍,我也有效地控制了教學過程,使這位學生抬起頭來,興致勃勃地繼續學習下去。

    《鸕鶿》第二教時課堂教學實錄

    師:上一堂課,我們學了第一段課文,誰來背給大家聽聽?(生背)

    師:他背得很有感情,你們聽了總的感覺是什么?

    〔從感知到認知,引導學生認識事物的特征。〕

    生:我感到小湖是那么寧靜,那么美麗。

    生:我感到傍晚的漁村是那么幽靜,平靜的小湖充滿詩情畫意。

    師:說得好。(板書“靜”)課文是抓住哪幾樣主要景物寫出小湖平靜和美麗的呢?

    〔從認知到理喻,讓學生懂得抓住哪些事物寫出了小湖的平靜和美麗。〕

    生:課文寫了三個方面,一是平靜的湖面,二是悠然自得的漁人,三是列隊待命的鸕鶿。

    (板書:湖面 漁人 鸕鶿)

    師:歸納得很好。從這里,你們能看出下面要寫什么了嗎?

    〔從已知引向新知。以上既是舊知的復習深化,又是學生新知的點撥和啟迪。〕

    生:我想,漁人靜坐船尾,鸕鶿列隊待命,這是捕魚前暫時的平靜,接下去會寫漁人用鸕鶿捕魚了。

    師:分析得很有道理。請你讀一下課文后第二題。(生讀,題略)

    〔以問題引起思考。〕

    師:漁人用鸕鶿捕魚,課文是分哪幾步寫的呢?我們來請幾個同學讀讀課文,讀完后,用概括的話把意思說一說。

    〔以初讀感知內容,以概括明白事理。〕

    生:(讀第二小節)這一節寫了漁人用竹竿在船舷上一抹,鸕鶿就鉆進水里捕魚了。

    生:(讀第三、四兩節)這兩節寫鸕鶿捕魚,漁人收魚。

    生:(讀第五小節)這一節漁人在慰勞鸕鶿。 

    師:這樣看來,漁人用鸕鶿捕魚分幾步進行?

    生:(齊)分三步進行。

    師:我們先研究第一步。漁人是怎樣把鸕鶿趕下水的呢?同學們先看一段錄像。第一要注意漁人的動作,第二要看清湖面的變化。(放鸕鶿捕魚錄像)

    〔分步研讀,深化認識。一是借助錄像,促使形象感知,加深對事物的認識。〕

    師:漁人拿著竹篙向竹排上這么一下。(演示“抹”的動作)課文中用了哪個詞?

    〔二是抓關鍵詞,引導深刻理解,加深對語言的領悟。〕

    生:課文中用三個“抹”字。(板書“抹”)

    師:“抹”是什么意思?在課文里又表示什么呢?

    生:“抹”就是“擦”。漁人用竹篙這么一抹(生邊說邊演示)就好像向鸕鶿發出了下水捕魚的命令。

    〔一個“抹”字既寫神了,也講活了。〕

    生:她回答得很好。漁人一下命令,一只只鸕鶿便撲撲地鉆進水里去了。(板書:鉆)

    師:這么一下(再次演示“抹”的動作)你們覺得漁人的動作怎樣?

    生:他的動作十分麻利,動作經驗很豐富。

    師:動作能講豐富嗎?

    〔一絲不茍,訓練語言,力求表達確切。〕

    生:噢,我說錯了。應該說經驗豐富。

    師:這里為什么不說“趕”呢?

    生:竹篙一抹,鸕鶿就下水,這說明漁人把它們訓練得很聽話。

    生:如果用上“趕”字,我們就會感到鸕鶿下水捕魚是被迫的,它們怎么會甘心情愿為漁人捕魚呢?

    〔三是通過比較,學會推敲字詞,培養運用語言的能力。〕

    師:對啊,這個“抹”字用得多恰切。漁人這么一抹,湖面起了什么變化?

    生:鸕鶿撲撲飛下去,平靜的湖面顯得不平靜了,但顯得更加美。

    師:請同學們輕聲讀讀,抓住有關詞語體會體會。(生輕聲自由讀課文)

    〔引導賞析,學會評價。這是語言訓練的更高層次。〕

    生:作者用了“撲撲”這個動詞,寫出了鸕鶿下水的樣子美。 

    師:“撲撲”是講樣子的嗎?

    生:喔,不。這是水鳥下水的聲音。但在錄像中,我看到了鸕鶿扇動翅膀飛下水,樣子是很美的。還有“粼粼”和“跳躍”,作者把波紋和浪花寫活了,寫美了,給人以美的感受。

    〔抓住詞椧鈼情的內在聯系,使學生在評價課文語言中既理解了詞義,又領會了文意,體會到感情。〕

    師:你用錄像中看到的鏡頭,幫助理解詞語,很好。

    生:我覺得剛才她講得很好,只是“粼粼”這個詞沒有講清。這里指夕陽的柔光照著湖水泛起的微小波浪,發出一閃一閃的金色,顯得非常美麗。

    生:還有“柔光”一詞用得很好,因為是傍晚的陽光,非常柔和。我還認為“蕩”字也用得好,寫出了水波一起一伏的樣子。

    生:“浪花在跳躍”這是擬人句。花是美的,浪花就更美了。蕩起波紋,浪花跳躍,這些都是漁人趕鸕鶿下水時,湖面的美景。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欣賞能力和表達能力得到同步的訓練和發展。〕

    師:你很會讀書。竹篙一抹,鸕鶿下水,小湖的景色更美了。誰能想象一下水下的情景呢?

    〔引發想象,激發探究情趣。這一點拔,堪稱妙著。〕

    生:湖水中,這些水鳥睜大銳利的眼睛,在尋找、追趕靈活的魚兒。

    生:魚兒四散逃竄,但鸕鶿在水中鉆行得快,不少魚兒被鸕鶿咬住了。

    師:鸕鶿下水,水面上一片歡躍情景。我們要把這種氣氛讀出來。(生齊讀第二節)〔抓住轉化,啟發感情朗讀,使技能訓練落到實處。〕

    師:剛才大家想象得很好。下面我們就看看鸕鶿怎樣捕魚的錄像。鸕鶿捕到魚后,你們還想知道什么?看時要注意什么?

    〔滿足學生的求知愿望,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自然引入后兩步的閱讀研究。〕

    生:我想看看漁人究竟是怎樣收魚的。特別要注意漁人的動作。

    師:(放捕魚收魚的錄像片斷)請哪位同學上來表演一下漁人是怎樣收魚的,你來吧!(一生上講臺)你是漁人,一只鸕鶿鉆出水面,你收魚吧!(學生演示“抓”“擠”的動作)

    〔在錄像媒體的作用下,一抓動作演示,讓學生親自體驗漁人收魚的情景。〕

    師:你為什么要“抓”和“擠”呢?

    生:因為我看到鸕鶿的喉囔里粗粗的,我想,這只鸕鶿一定捕到魚了,便一把抓過來,把吞進喉囊的魚擠了出來。(生又演示“甩”的動作。)

    師:你又為什么把鸕鶿一甩呢?

    生:這么一甩,鸕鶿又可下水捕魚了。

    師:你們看,這漁人的動作怎樣?

    生:漁人動作很麻利,他收魚很有經驗。

    生:她的動作十分熟練,倒像個真正的漁人呢!

    師:我們看看書上寫漁人收魚用了哪幾個動詞?

    〔二抓詞語關系,讓學生明確捕魚過程中動作的邏輯關系。〕

    生:就是她演示的三個動作“抓”“擠”“甩”。

    師:(板書:抓 擠 甩)請大家回憶一下錄像中看到的鸕鶿捕魚鏡頭,邊想邊看老師板書和畫箭頭。

    (師板書:鉆進 鉆出并畫箭頭如下。)お

    師:漁人用鸕鶿捕魚的經過看出來了嗎?

    生:我看到這三個箭頭,眼前又好像出現了鸕鶿捕魚、漁人收魚的情景。

    師:課文第四節寫什么?作者為什么寫這節呢?

    〔三抓啟發思考,讓學生理解文章的寫法特點和內在含義。〕

    生:因為第三節寫一只鸕鶿捕魚,第四節寫很多鸕鶿捕魚。

    生:從“不斷”這個詞可看出第四節是概括寫,而第三節是特寫鏡頭。

    生:也可以說一個是寫點,一個是寫面。

    師:那么,漁人“忙不過來”說明什么呢?

    生:鸕鶿捕魚很快,不斷鉆出水面,它們都想爭功勞。

    生:這個漁人經驗十分豐富,是捕魚能手,但仍忙不過來,說明鸕鶿也是捕魚能手。

    師:你分析得很好。你們想想漁人這時候是什么心情呢?

    〔從“忙不過來”到“豐收之樂”,學生的認識升華了,這乃教師點撥之功。〕

    生:他雖然忙不過來,但心里一定樂滋滋的,因為艙里的魚兒越來越多了。

    生:這是漁人的豐收之樂。漁人豐收了,他定會賞賞鸕鶿。

    師:對。漁人什么時候喂鸕鶿呢?請大家讀書。(生齊讀第五節)他怎樣喂的呢?再看一段錄像,注意漁人的動作。(放錄像片斷)誰能把看到的情況說說,用上恰當的動詞。

    〔四抓觀賞練說。通過轉述情景達到訓練語言的目的。〕

    生:漁人先解下鸕鶿脖子上的繩子,接著從艙里撿條小魚,然后拋向鸕鶿。只見鸕鶿用長嘴巴接住小魚,高興得直拍翅膀。(板書:撿 拋)

    生:鸕鶿叼住小魚,一口就吞了下去,它們太辛苦了,太餓了。

    生:我想漁人慰勞鸕鶿,是想讓它們下次捕魚再賣力些。

    師:對啊?那么從寫作上看,作者為什么寫第五節?

    生:漁人喂食,這是捕魚過程的一個部分,這樣,內容才完整。

    師:漁人用鸕鶿捕魚分三步:一是鸕鶿下水;二是鸕鶿捕魚,漁人收魚;三是漁人喂食。

    平靜的湖面出現了動態美,漁人滿懷豐收的歡樂之情。捕魚后,湖面又是什么情景呢?(板書:靜,放錄像片斷)請大家讀讀書,想想哪些地方的景色與前文既有聯系又有變化?

    〔及時歸納,使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并自然引入下文的學習。〕

    (齊讀六、七兩節)

    生:課文最后寫天色,前面已寫過三次天色。第一次是“夕陽照在湖面上……”(打出投影字幕,生齊讀句子)第二次是“湖面上蕩起……在夕陽中跳躍。”(打幻燈字幕,生齊讀句子)第三次是“岸上炊煙四起……”(打出投影字幕,生齊讀句子)

    〔抓住文章前后的聯系和變化,引導學生自己分析、理解語句,認識事物。〕

    師:寫了四次天色,說明了什么呢?

    生:天色由亮變暗,說明時間越來越晚,文章是按時間變化寫的。

    生:文章寫了湖面景色變化。先是湖面靜得像面鏡子,后來蕩起波紋,浪花跳躍,最后留下水紋,恢復平靜。(板書:靜動 靜)

    生:文章中,對鸕鶿的描寫,前后也有聯系。捕魚前列隊待命,捕魚后又像士兵站在船舷上。

    (打出投影字幕,生齊讀句子)

    生:漁人先是悠然自得,再是忽然站立,趕鸕鶿下水,然后是忙著收魚,最后是寫蕩槳回去。(打出投影字幕,生齊讀句子)

    〔從天色、湖面、鸕鶿、漁人的變化中幫助學生再次體味漁村的景色美和漁家的豐收樂。情景交融,情現理出。〕

    師:漁人在這景色優美的小湖上捕魚。(板書:景色美)捕魚前,悠然自得;捕魚時,既忙又樂;捕魚后,滿載而歸。這些都寫出了漁人什么心情?

    生:反映了漁人的喜悅之情,這是漁家之樂。

    師:(板書:漁家樂)這就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請大家帶著這種感情朗讀全文。(生齊讀)回去后把全文讀熟,把二、三、四節背下來,并完成課后填空題。下課。

    〔最后以感情朗讀作結,讓學生回味體驗,把此景此情銘記于心。課后的背誦也就水到渠成了。〕

    (周祖祺整理)

    藝術的享受 哲理的啟迪

    --簡評顧美云老師《鸕鶿》一課的教學特色

    無錫師范學校 王國元

    人們都說,聽顧老師的課是一種藝術享受。聽完《鸕鶿》一課,頗有同感。她那匠心獨到的設計,耐人尋味的點撥,娓娓動聽的描述,聲情并茂的朗讀,把孩子也把我們帶入了課文特定的情境棗幽靜的漁村,美麗的湖邊,感受那漁村的靜態美,漁人的豐收樂。孩子們在課堂上形象地感知生活,理智地思索生活,動情地描繪生活,從中獲取了真知,吸取到力量,激發起感情。這就是顧老師語文教學藝術的魅力所在。

    語文教學貴在“披文以入情”,引導學生從字里行間去體味作者所表達的情和意。因此,讓學生充分感知課文所反映的情境,是“入情”的重要一環。為此,顧老師充分運用錄音、錄像等電教媒體來幫助學生具體形象地感知課文所反映的事物,達到“以形激情”的目的。

    漁人利用鸕鶿捕魚是課文重點描寫的部分,但孩子們限于生活閱歷,對此知之甚少,感受不深。這樣就很難達到充分感知課文、深刻領悟情意的要求。顧老師通過“鸕鶿捕魚”錄像片的分段插放,達到形象感知;分層讀議,加深情感體驗。這種“以形激情,披文入情”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身臨其境,參與其間,感知充分,體驗豐富,因而對語言文字蘊含的意,流露的情,也就理解得切,體會得深。如對“抹”這個詞的理解,學生不僅能講、能仿、而且能從中悟出漁人動作的熟練、經驗的豐富、對鸕鶿訓練有素操縱自如。再有,漁人收魚時抓、擠、甩的動作程序;水中魚兒的四散逃竄,鸕鶿的鉆行追逐;湖面由靜到動再到靜的變化。這些本來難以真切感知的事物,在電教媒體的作用下,學生都能從錄像畫面中獲得直接而具體的感覺,且為啟迪思維、發展想象提供了充分依據;又為領悟文意、體味情感提供了認知條件。所以,當學生上臺模仿漁人收魚的動作時,顯得那樣的自信和從容,怪不得孩子們評價她真像個小漁翁呢!這樣的語文課,孩子們當然興味盎然,情趣倍增,且學有所得,終身受益。

    聽顧老師的語文課不僅是藝術的享受,且能給我們哲理的啟迪:其一,要知心,撥動心弦。善教者必從學情出發,教師要充分掌握學生的學習心理和需求,以此來設計課堂教學,達到教和學的心理溝通和思路合一。其二,要動情,交流感情。顧老師教課十分重視尋找冶情的動力源,緊扣教材的感情線,披文入情,以情感人,創設良好的情感氛圍。其三,要曉理,曉喻文理。文以載道,教書育人,教語文必須講清文理。顧老師從“忙不過來”一詞點撥,讓學生深悟漁家的“豐收之樂”,是語文滲透德育的良好范例。其四,要循律,遵循規律。語文教學有其固有規律:一要抓住字詞句篇、聽說讀寫的內在聯系,二要扣住“通過理解語言文字感知事物,在認識事物中學習語言文字”這一過程,抓好語文的基本功訓練。

     

     

     

    [發揮電教功能 優化教學過程]相關文章:

    1.安全用電教案大班

    2.摩擦起電教案

    3.磁生電教學課件

    4.安全會咬人的電教案

    5.小學生安全用電教案

    6.信息技術電教論文

    7.生活離不開電教學課件

    8.危險的雷電教案

    9.幼兒園安全用電教案

    10.大班安全預防雷電教案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欧美一二区日韩精品在线 |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线路 | 亚洲日本欧洲AⅤ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另类一区二区 | 三级中文亚洲精品字幕 | 婷婷六月在线视频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