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短文兩篇》《核舟記》《大道之行也》《杜甫詩三首》備課資料(人教版八年級上冊)

    發布時間:2016-4-12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第21課   桃花源記

    一、重點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儼yǎn然  阡陌qiān mò  髫tiáo  詣yì

      間jiàn隔   問津jīn   此中人語yù云

    點撥:注意多音字“間”“語”的讀音。

    2.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

    (1)緣溪行,忘路之遠近。緣:沿著。

    (2)仿佛若有光。

    仿佛: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屬:類。

    (4)悉如外人。            悉:都。

    (5)具答之。         具:詳盡,詳細。

    (6)問今是何世。          世:朝代。

    (7)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具言:詳細地說出。

    (8)皆嘆惋。       惋:驚訝、驚奇。

    (9)便扶向路。   扶:沿、順著。

    向:從前的,舊的

    (10)及郡下,詣太守。  及:到。詣:到,特指到尊長那里去。

    (11)處處志之。           志:做標記。

    (12)欣然規往。           規:計劃。

    (13)未果,尋病終。      未果:沒有實現。

    尋:隨即,不久。

    (14)后遂無問津者。       津:渡口。

    ⒂繽紛:繁多的樣子。

    ⒃屋舍儼然  儼然:整齊的樣子。

    ⒄遂迷  遂:終天。⒅不復出焉  焉:于此。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便要還家。    要通邀,解釋為:邀請。

    4.辨析下面加點詞的古今義。

      (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妻子:古義:妻子兒女。今義:男子的配偶。

    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山窮水盡的地步。

      (2)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各種運輸事業的總稱。

      (3)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鮮美:古義:鮮艷美麗。今義:食物味道好。

      (4)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義:表條件關系的關聯詞。

    (5)不足為外人道也。

    不足:古義:不值得。今義:不充足,不夠。

    5.請寫出出自本課的成語,并解釋其意思。(至少三個)

      (1)成語:世外桃源。

    意思:指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成語:豁然開朗。 意思:形容由狹窄昏暗-變而為開闊敞亮。也比喻對某個道理長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

      (3)成語:無人問津。

    意思:比喻沒有人過問或嘗試。

    二、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1.用原文填空。

    (1)描寫桃花林優美景色的句子是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描寫桃花源內美好的自然環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3)表現桃源人精神風貌的句子是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4)表現桃源人熱情好客的淳樸風尚的句子是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⑸寫出描寫挑花源中人們和平勞動、幸福生活的語句(用原文)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并怡然自樂。

    ⑹寫出本文中出現的三個成語豁然開朗、世外挑源、怡然自樂、(無人問津)

    ⑺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甚異之

    ⑻描寫桃花源生活環境的句子是(用原文)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⑼表現 “村人”熱情待客的句子有?便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⑽表現“村人”都來關心漁人的句子是?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⑾“村人”來桃花源的原因是? 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⑿“村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原因? 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⑴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芳香的野草鮮艷美麗,落花到處都是。

    (2)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漁人覺得這種景象非常奇怪,又繼續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盡頭。點撥:重點理解“異”“窮”等詞。

      ⑶、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

    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老人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

     ⑸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他們)自己說祖上為躲避秦朝時的戰亂,率領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

    ⑹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這個人詳細的介紹了自已所聽到的事。

    ⑺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了。” 這里的人告訴他說:“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⑻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尋找以前做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沒找不到路。

    ⑼后遂無問津者。 此后就再也沒有探訪的人了。 

    ⑽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狗叫的聲音。

    ⑾、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男女穿戴,完全與桃花源外的人一樣。

    ⑿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他們)問起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

    三、課文分析

      本文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世外桃源,借助這個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民風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爭,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寫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會,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四、文學(文體)常識背記知識清單

    《桃花源記》的作者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東晉(朝代)著名詩人。“五柳先生”

    五.補充:

    1本文出現的成語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昏暗一變為開闊光亮。世外桃源:后用以比喻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2漁人離桃花源,“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后來尋找桃花源的人“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似無、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個虛構的社會,現實是不存在的。 

    3劉子驥與陶淵明是同時代的人,最后寫劉子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使人覺得桃花源可望不可及,給桃花源增添一了奇異的色彩。 

    4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通過哪些具體描寫表現出來? 美好的地方:1)自然環境:優美富饒;2)社會環境:安定和平;3)人文環境:自由快樂。通過作者對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寫(第二段)和對桃花源中淳樸民風的描寫(第三段)來表現出來的。  

    5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為我們規劃出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為后人羨慕、追求的目標,由此,你能夠看出作者追求怎樣的人生理想? 

    看出作者追求一種和平寧靜、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的理想世界,因為作者所處時代戰爭頻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精要筆記: 

    (1)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對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2)以漁人進出桃源為線索,以時間的先后為順序。  

    (3)采用虛虛實實的寫法,開頭、結尾的神秘的文字,暗示桃花源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世界。 

    第22課    短文兩篇

    一、重點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馨xīn 苔tái  鴻儒rú  案牘dú  蕃fán

    淤yū泥  濯zhuó   清漣lián  褻xiè玩

    2.解釋下面加點詞語。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名:出名,著名。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這。惟:只。

    馨:香氣。指品德高尚。

    (3)可以調素琴。      調:調弄,指彈(琴)。

    (4)無案牘之勞形。勞:使……勞累。       形:形體、身體。

    (5)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蕃:多。

    (6)濯清漣而不妖。    濯:洗滌。妖:美麗而不端莊。

    (7)亭亭凈植。亭亭:聳立的樣子。 植:立。

    (8)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褻:親近而不莊重。

    (9)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鮮:少。

    (10)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宜:應當。

    ⑾談笑有鴻儒 鴻:大。儒:舊指讀書人。⑿予謂菊 謂:認為。

    二、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1.用原文填空。

    (1)《陋室銘》中寫陋室環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2)《陋室銘》中從反面寫陋室主人高雅脫俗的生活情致的句是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⑶《陋室銘》中統領全文的一句(中心名)是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⑷《陋室銘》中文中點睛之筆是哪句? 何陋之有。

     ⑸《陋室銘》中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志趣(情懷)? 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志趣。

    ⑹《陋室銘》中表現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語句的是什么?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7)《愛蓮說》中從生長環境表現蓮高潔質樸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8)《愛蓮說》中從體態香氣方面寫蓮正直、芳香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

    (9)《愛蓮說》中寫蓮的清高風度的句子是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10)《愛蓮說》中高度概括蓮的高貴品質的句子(中心句)是蓮,花之君子者也。

    ⑾《愛蓮說》中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出淤泥而不染。

    ⑿《愛蓮說》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寫法。作者對蓮的描述和贊美寄予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愿與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潔風格的思想感情。

    ⒀《愛蓮說》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對“蓮”的美好形象和高潔品質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世態的鄙棄和厭惡以及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或說:(不慕名利,潔身自好)。

      點撥;“牘”、“淤”、“濯”“漣”“褻”等字字形較復雜,容易寫錯。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丁)。

    點撥:重點理解“惟”“馨”等詞浯。

    (2)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沒有嘈雜的音樂聲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

    點撥:重點理解“絲竹”“亂”“案牘”“形”等詞。

    (3)何陋之有? 有什么簡陋的呢?  

    點撥:此句句式為賓語前置,翻譯時要調整詞序,使之符合現代漢浯習慣。

    (4)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我唯獨喜愛蓮出白淤泥而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滌過而不顯得妖媚。

    點撥;重點理解“染”“濯”“清漣”“妖”等詞語。

    (5)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只可以遠遠地欣賞卻不可貼近去玩弄啊。

    點撥:重點理解“觀”“褻玩”等詞語。

    (6)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對于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后很少明說過。    

    點拔:重點理解“鮮”“聞”等詞語。

    (7)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對于牡丹的愛好。人該是很多了。    

    點撥:重點理解“宜”“眾”等詞語。

    三、段背記知識清單

    1.默寫《陋室銘》全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默寫《愛蓮說》第1段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四、文學(文體)常識背記知識清單

    1.《陋室銘》的作者是唐朝文學家劉禹錫,字夢得。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就成為一種文體。

    2.《愛蓮說》的作者是北宋(朝代) 哲學家周敦頤。

    補充:

    精要筆記: 

    (1)托物言志,通過對陋室的描繪,形容其不陋,表達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2)類比襯托。山、水----陋室  諸葛廬、子云亭----陋室 

    (1)托物言志,以蓮喻人,贊揚君子品格,批判了趨炎附勢、追求富貴的世風。菊,正襯蓮; 牡丹,反襯蓮。  

    (2)敘述、描寫、議論、抒情相結合,駢句散句交錯。 

    第23課    核舟記

    一、重點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器皿mǐn  罔wǎng 貽yí 八分有yòu奇jī

    箬ruò篷  糝sǎn    峨冠guān    髯rán

    楫jí   篆zhuàn    壬戌rén xū

    2.解釋下面加點詞語。

    (1)為宮室、器皿、人物。 為:做,指雕刻。

    (2)罔不因勢象形。罔不:無不。  

    因:順著,就著。象:模仿,指雕刻。

    (3)嘗貽余核舟一。        貽:贈。

    (4)高可二黍許。許:上下。    可:大約。

    (5)其兩膝相比者。        比:靠近。

    (6)佛印絕類彌勒。     絕:極。 類:像。

    (7)矯首昂視。            矯:舉。

    (8)神情與蘇、黃不屬。    屬:相類似。

    (9)珠可歷歷數也。歷歷:分明可數的樣子。

    (10)其人視端容寂。     端:端正,正視。

    (11)其船背稍夷。         夷:平。

    (12)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盈:滿。

    ⒀中軒敞者為艙 軒:高起。

    ⒁長約八分有奇  奇:零數。

    ⒂蓋大蘇泛赤壁云 蓋:表推測的句首語氣詞。泛:泛舟,坐著船在水上游覽。

    云:句尾語助詞。

    ⒃若聽茶聲然 若……然:好像……的樣子⒄鉤畫了了 了了:清楚明白。

    ⒅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簡:挑選。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1)詘右臂支船。詘通屈    解釋為:彎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橫  解釋為:橫放

    (3)長約八分有奇  有通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

    (4)王毅叔遠甫刻  甫通父,男子美稱。

    二、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1.用原文填空。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2)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3)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竊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

     點撥:注意“罔”“箬”“篷”等字的字形。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全都是按照(材料原來的)形狀刻成(各種事物的)形象。

    點撥:重點理解“罔不”“因”“象”等詞語。

    (2)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長著許多胡須的是蘇東坡。重點理解”峨”“冠”“髯”“為”等詞語。

    (3)蘇、黃共閱一手卷。

    蘇軾和黃庭堅一起看一幅橫幅的書畫卷子。

    點撥:古代漢語數詞后往往省略量詞,翻譯時要補上。

    (4)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他們互相靠近的兩膝,都隱藏在卷子下邊的衣褶里。    點撥:重點理解“比””卷底”等詞語。

    (5)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那個人眼睛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點撥:重點理解“視端容寂”“若……然”等詞語。

    (6)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可是計算它的長度竟然不滿一寸。大概是挑選桃核中長而窄的刻成的。  

    點撥:重點理解“曾””盈”“簡”“修狹”等詞語。

    三、回答以下問題:(答案)

    1、核舟的主題是:大蘇泛赤壁。

    2、“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與開頭“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響應。用以強調材料體積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也突出王叔遠技藝的精湛。

    3、“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與“嘻,技亦靈怪矣哉”相呼應。

    四、文學(文體)常識背記知識清單

    《核舟記》選自清代張潮編輯的《虞初新志》,作者魏學氵伊,字子敬,明朝文學家。

    記:指文體。它可以記人和事,可以記山川名勝,可以記器物建筑,故又稱“雜記”。在寫法上大多以記述為主而兼有議論、抒情部分。

    本文結構:總分總。寫作順序:空間順序。

    第24課  大道之行也

    一、重點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選賢與jǔ能    睦mù    男有分fèn

    貨惡wù其棄于地

    點撥:注意多音字“與”“分”“惡”的讀音。

    2.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

    (1)人不獨親其親。     親:以……為親。

    (2)男有分,女有歸。親:親人,父母。

    分:職分,指職業、職守。 歸:女子出嫁。

    (3)貨惡其棄于地。     惡:憎惡。

    (4)盜竊亂賊而不作。亂:造反。作:興起。

    ⑸選賢與能 賢:品德高尚;能:才能出眾。⑹不獨子其子 子:以……為子。子:子女。

    ⑺是謂大同  同:有和、平之意。

    ⑻故外戶而不閉  閉:用門閂插門。

    ⑼寡:老而無夫的人。孤:幼而無父的人。獨:老而無子的人。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⑴選賢與能,講信修睦。與通舉解釋為:選拔

    ⑵矜通鰥,老而無妻的人。

    二、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1.用原文填空。

    (1)“大道之行”具體表現在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三方面。

    (2)希望全社會親如一家的句子是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3)希望人人都能安居樂業的句子是男有分,女有歸。

     (4)希望社會能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的句子是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拔出來。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

     點撥:重點理解“與”“信”“修”等詞語。

    (2)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因此人們不單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單撫育自己的子女。

     點撥:重點理解“親”(第-個“親”意思足“以……為親”,第二個“親”指父母)的意思。

    (3)男有分,女有歸。

    男子有職業,女子有歸宿。  

    點撥:重點理解“分”“歸”等詞語。

    (4)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白己謀私利。    

    點撥:重點理解“惡”“棄”等詞語。

    (5)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這樣奸邪之謀不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點撥:重點理解“興”“亂”“賊”“作”等詞語。

    三、段背記知識清單

        默寫《大道之行也》一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四、文學(文體)常識背記知識清單

    《大道之行也》選自《禮記禮運》,這部著作是儒家經典之一,共49篇,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篡而成。其中“禮運”部分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托名孔子(人名)答問的著作。

    第25課    杜甫詩三首

    一、重點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眥zì 搔sāo 簪zān 逾yú 嫗yù  幽咽yè

    點撥:注意多音字“咽”的讀音。

    2.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

    (1)造化鐘神秀    鐘:聚集。

    (2)決眥人歸鳥    眥:眼角。

    (3)會當凌絕頂    會:終當,終要。

    (4)渾欲不勝簪    渾:簡直。

    (5)老翁逾墻走    逾:越過。

    (6)三男鄴城戍    戍:防守。

    (7)二男新戰死    新:最近。

    (8)夜久語聲絕    絕:消失,沒有。

    二、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1.《望岳》中體現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的詩句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2.《春望》中通過描寫花和鳥來表現詩人悲愴心情的兩句詩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3.《春望》中最能體現詩人愁苦難解、焦慮萬分的詩句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4.《石壕吏》中表明戰爭慘烈的詩句是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表明戰爭破壞嚴重的詩句是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點撥:“搔”“簪”等字容易寫錯。

    三、段背記知識清單

    1.默寫《望岳》一詩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2.默寫《春望》一詩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四、文學(文體)常識背記知識清單

    1.杜甫的《望岳》寫于唐朝“開元盛世”時期,《春望》和《石壕吏》寫于“安史之亂”前期。

    2.杜甫,字子美,唐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有《杜工部集》。 

    小麗

    [《桃花源記》《短文兩篇》《核舟記》《大道之行也》《杜甫詩三首》備課資料(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1.《核舟記》教案

    2.大道之行也課件

    3.《大道之行也》課件

    4.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譯

    5.《核舟記》課文原文及翻譯

    6.文言文《核舟記》原文

    7.核舟記原文及翻譯

    8.《核舟記》原文翻譯

    9.核舟記原文及譯文

    10.核舟記教學課件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在线不卡视频V二区三区 | 中文国产精品久久久 |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喷潮 | 日本丰满的少妇中文字幕 |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不卡 | 亚洲午夜人成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