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了解郁達夫的思想和創作風格。
2.通過誦讀和討論,理解景中蘊涵的感情,并進一步把握散文“形”與“神”的關系。
3.體會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確理解作者的“悲涼”心態。。
教學重點:
通過誦讀和討論,理解景中蘊涵的感情,并進一步把握散文“形”與“神”的關系。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對故都的秋的贊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涼、傷感之音。
導入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嫵媚的,她常給人以艷麗動人的美,所以,縱然是客居他鄉、徹夜難眠,在《臨安春雨初霽》中,陸游還會給我們留下“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熱情的,她給人以無窮的回味,所以漫步于“沉淀著彩虹似的夢”的康橋,徐志摩先生輕吟慢詠:“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而秋天則是多姿多彩的,毛澤東獨立于橘子洲頭,看到“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萬類霜天競自由”,感受到的是秋天的壯麗。 杜甫登高,筆下出現了“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悲涼秋景。 柳永在秋中辭別、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和“楊柳岸曉風殘月”,他筆下的秋是凄苦的。 由此可見,文學作品,常常是客觀現實和作者的主觀感受的統一體,我們閱讀文學作品貴在“讀懂作者筆下的客觀現實,體會蘊含在文章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融入了郁達夫深厚感情的《故都的秋》。
寫作背景和思想
從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達夫曾用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藝活動和進行創作.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1936年2月離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這段時間里,他思想苦悶,創作枯竭,過的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在家吃點精制的菜,喝點芳醇的酒,睡睡午覺,看看閑書,不愿意將行動和平時有所移易;總之是懶得動."(引自郁達夫《住所的話》)在這二三年間,郁達夫的確花了很多時間到處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實帶給他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過程中,寫了許多游記,這是他在這段時間創作的主要收獲,為我國現代游記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杭州其間,郁達夫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學".
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并寫下了優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是郁達夫在對故都北平的秋景細膩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內心的眷戀和落寞之情的作品,體現出這位文人當時的處境和濃重的“主觀色彩”。古往今來,對于“秋”,或謳歌,或詛咒;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時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厚薄,于是“秋”也就顯示不同的姿、色、聲、味來。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通過獨特的表現手法,表現出了“秋”獨特的風姿,獨特的色彩,獨特的音響,獨特的韻味,獨特的意境!豆识嫉那铩分械摹扒铩笔沁@樣的秋:“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清”“靜”“悲涼”,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總投影,它構成了文章的基調和底色。一片飄零的槐葉能打動情意,幾聲秋蟲的哀鳴更足以牽動心魄,這種深遠的憂思和孤獨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達夫當時的心境。由于在客觀事物的描繪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緒,自然要覺得落寞和悲涼,和故都北平一樣,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層淡淡的秋意。郁達夫用他的情感繪出了一幅細膩深沉的主觀意境圖,它構成了文章的骨架。讀者可在對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態的體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一切景語皆情語。這篇散文“物”“我”之間完美的交融和統一。顯示了作家卓越的藝術才華。它既是對北平秋的客觀描繪,又是作者當時心情的折射,在郁達夫大量的寫景抒情散文中,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課文研習
1、全班朗讀課文,思考:全文可以分為幾部分?
明確:課文分四個部分:思秋、繪秋、議秋、戀秋。
學習第一部分
2、學生齊讀1、2自然段,思考:這段主要運用什么手法來寫的故都的秋的?故都的秋有什么特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這兩段運用對比的手法,寫作者對北國之秋和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寫出了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并用江南之秋的慢、濕、淡作對比,表達了作者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
學習第二部分
研習描繪故都秋的五幅圖畫,體會作者的感情和情景交融的特點。
3、作者描繪了故都的秋的幾幅圖畫,分別是什么?
明確:具體寫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蟬嘶鳴”、“閑話秋涼”“秋果勝景”等五幅畫面。
(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三段,思考:這幅畫面的哪些景物怎樣體現出故都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呢?
明確:“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給人一種明凈高爽、了無點塵之感,寫出了“清”;“靜對著像喇叭似的(朝榮)的花朵”以及“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是在寫“靜”;有著幾分冷落和蕭條的“破壁”,藍、白等冷色調的“牽;ā币约跋笳魃ソ吆推鄾龅摹扒锊荨斌w現了“悲涼”。
(2)學生討論其余四幅圖面的景物如何體現故都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的。
明確: “秋槐落蕊”圖:“靜”-“鋪得滿地的落蕊”,“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覺出一點點極細微極柔軟的感覺”;“清”-“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悲涼”-“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落寞”。
“秋蟬嘶鳴”圖:靜-處處蟬鳴聲;悲涼-秋蟬衰弱的蟬聲
“閑話秋涼”圖:清-放晴的天空、雨后的斜橋影;靜-息列索落的雨聲;悲涼-涼風、雨后話秋涼的“都市閑人”
“秋果勝景”圖:清-果實成熟的八九月;悲涼-西北風、塵沙灰土的世界
(3)為了突出故都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作者主要從哪些角度展開對景物的描寫?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
明確:作者主要從秋聲、秋色和秋味三方面(角度)來細致入微地展開描寫。
色:碧空 藍朵 黃中帶白 青布 淡綠微黃(清)冷色調。用青藍色,暗灰色,灰白色調繪出一幅冷色的畫面。
聲:高天的馴鴿聲、掃帚聲 衰弱的蟬聲 風雨聲 人聲(靜)處處透著寂靜與落寞。
味:破墻 疏疏落落 落寞 衰弱 涼風 微嘆 清秋(悲涼)處處流露出悲涼、憂傷
小結:聲色味的角度能很好地表現出故都的秋的特色,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如品其韻,如入其境。
(4)讀第12自然段,你認為本段的中心句應該是哪一句?作者為什么要寫中外詩人甚至常人對秋都有深情呢?(提示:聯系記敘描寫中的議論的作用思考)
明確:中心句: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本段從對故都的秋的記敘深化到議論,這是散文特有的從“形”到“神”的深化過程。這段議論,是在前面記敘的基礎上,從理喻的角度,進一步贊頌北國之秋。同時創造出一種文化氛圍,于自然氣息之外在增添了一重文化氣息,與故都旨意暗合。
學習第三部分
4.作者認為南國的秋與北國的秋最大的區別在哪個方面?作者在對比之中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明確:這兩段主要主要運用對比的手法寫南國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國之秋,通過對比直抒作者對北國之秋的無比眷念之情。
5.如何理解“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明確:句中的四個比喻,分別從味道的足與不足、質的實在與不實在、味道的濃與不濃、性情的厚重與不厚重來表現故都秋的特征,生動形象,饒有趣味。
拓展探究
1.如何理解作者認為牽牛花的花色“以藍色或白色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
明確:因為藍色和白色為冷色,能體現作者悲涼的心境,而淡紅色為暖色。
2.棗子為紅色,作者為什么選來作為體現故都秋的“清”“靜”“悲涼”特點之景物?
明確:因為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的棗子顏色為“淡綠微黃”,表現了故都秋的特點和作者的心境。
3.故都的秋景可謂豐富多彩,但作者不展開寫北平的名勝,只選取上述平常秋景來寫呢?試從主客觀兩方面來分析。
明確:作者所寫的秋景是圍繞“清、靜、悲涼”的特點選取的,他所寫的秋色是冷色的,秋聲是寂靜與落寞的,秋味是悲涼的,之所以這樣,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從客觀方面來講,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從主觀方面來講,也有三個因素:第一,跟舊中國時代環境的黑暗有關,這導致他思想苦悶;第二,跟作家個人氣質的抑郁善感有關。郁達夫早年(三歲)喪父,在日本十年的異地生活使他飽受屈辱和歧視;第三,跟作家的文藝觀和審美追求有關。在杭州期間,郁達夫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學”。因此,上述主客觀兩方面的因素,就決定了作家會選什么樣的景來抒什么樣的情。
4、讀罷全文,你認為郁達夫在此文中是頌秋呢,還是悲秋?從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
答:頌秋。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戀之情和對故都的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觀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調是憂傷的、悲涼的,因此可以說全文是作者對故都的秋的一曲悲涼的頌歌。從課文中的最后一段“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可以看出作者對北國之秋的贊頌之情。
課堂小結
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中說:“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是說人的情感隨外物的變化而變化,春景使人暢懷,暮景使人感傷!豆识嫉那铩分,郁達夫將故都的秋色和個人心中的悲涼巧妙融合,溫婉地表達了對故都的深深眷念及落寞情懷。在選景時,作者以情馭景,情寓景中,做到客觀色彩與主觀色彩的完美融合,很好地體現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作業:根據課后練習題二的要求,用十分鐘的時間仿寫一個景物片段,把你或喜或悲的感受融入其中。
潘穎紅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相關文章:
3.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三unit2 Healthyeating課件
5.故都的秋課件
6.《故都的秋》教案
10.《故都的秋》的優質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