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導學案(人教版九年級下冊)

    發布時間:2016-4-17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文中的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和文言句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4、領會文中孟子的主張,認識到人和的重要性,樹立憂患意識,培養抗挫能力。

    第一課時

    一、知識預習

    1.孟子,名      。     時期        學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記錄                 的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的書,共七篇。南宋朱熹將《孟子》、        、        、      并稱為“四書”。

    3、你能說出有關“和”的成語、俗語或典故嗎?“和”字在當代社會又具有了怎樣的新內涵?

    (參考:成語有“和氣生財”、“一團和氣”、“和氣致祥”、“和衷共濟”等;俗語有“家和萬事興”;典故有“將相和”等。在當代社會,“和”字不僅僅是指人與人的和諧相處,而且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處,和諧發展。)

    4、反復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停頓恰當。

    ①給劃線字注音

    1、七里之郭                           2、米粟非不多也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親戚畔之

    ②用/劃分停頓節奏

    1、環 而 攻 之 而 不 勝。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 國 不 以 山 溪 之 險,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3、城 非 不 高 也。

    4、故 君 子 有 不 戰,戰 必 勝 也。

    5、得 道 者 多 助,失 道 者 寡 助。 

    二、課堂研討

    1、交流預習情況

    2、獨立學習,完成以下問題。

    (1)通假字:“畔”同“叛”

    (2)重點詞語解釋 

    ①天時不如地利 天時: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地利: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 

    ②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團結  

    ③環而攻之而不勝 環:圍                    ④是天時不如地也 是:這 

    ⑤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                ⑥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震懾 

    ⑦得道者多助 得道:施行仁義                ⑧親戚畔之 親戚:骨肉兄弟  

    ⑨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戰 

    ⑩兵革非不堅(堅硬)利(銳利)也           11寡助之至 至:極點  

    12委(放棄)而去(離開)之                 13兵(兵器)革(甲衣)非不堅利也  

    14池非不深也 池:護城河                    15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固:鞏固 

    (3)解釋一詞多義:

    道:①會天大雨,道不通(     )②得道者多助(   )③伐無道,誅暴秦(   )

    固:①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

    池: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②池非不深也(     )

    國:①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②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

    (4)古今異義詞。

    ①親戚畔之   親戚:古義:骨肉兄弟。 今義:

    ②委而去之   去:  古義:離開       今義:

    (5)詞類活用。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②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用作動詞,使……鞏固)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

    ④環而攻之而不勝(名詞作狀語,  圍)

    (6)--重點語句翻譯 

    ①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憑著天下人歸順他的(有利條件),去攻打連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戰則已,作戰就一定能勝利。     

    ②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這樣)都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不遷到別處去,不能靠邊疆的限制;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7)翻譯全文

    3、展示點撥。

    4、課堂小結。

    三、當堂檢測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委而去之          (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ā 。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4)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  )

    (1)舍棄  (2)限制(限止)   (3)震懾(威懾)  (4)極點

    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D ) 

    A. 環而攻之而不勝                     委而去之

    B.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得道者多助

    C.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D.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第二課時

    一、預習導學

    1.在前三段中,孟子講明了什么觀點?

    2.第一段與二三兩段在結構上構成什么關系?

    二、課堂研討

    1、交流預習情況

    2、合作學習,共同探究

    (1)第4段能否去掉?有何作用?

    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將論點的范圍由戰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了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因而,第4段絕非多余的閑筆。

    (2)你能說說為什么“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嗎?

    (3)今天應該怎樣看待孟子得“人和”的主張?

    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義”“非攻”思想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強調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須要順乎民心,這一觀點,不僅在當時那個歷史時期具有進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個歷史發展特定階段中的獨見卓識和對人民力量的重視,對于我們今天辦好事情也有借鑒。但也應當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社會的統治,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這一觀點帶有時代的局限性。

    孟子“人和”的思想穿越時空隧道傳到了今天。我想,不管是戰爭的取勝還是國家的建設,都需要“人和”。聯想到我們今天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建設取得輝煌成就的前提。讓我們牢牢記住孟子的富有哲理的名言:天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逐層論證,層層深入。文章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接著運用戰例,分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進一步闡發,說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緊緊圍繞得“人和”這一中心,環環相扣,逐層推理,顯示出極其嚴密的論證藝術和極強的邏輯性。

    (2)議論中運用排比、對比等手法,使文章氣勢恢宏,筆酣墨暢,結構縝密。

    (5)請列舉古今中外表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典型戰役。

    長勺之戰能以弱勝強的先決條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導致陳勝吳廣起義,秦王朝滅亡。

    (3)展示點撥

    (4)我的疑惑:

    (5)課堂小結

    三、當堂檢測

    1、“人和”在文中的含義是什么?請你結合歷史或現實,再舉出一個相關的事例。

    含義:人心所向、內部團結。相關事例如:①抗日戰爭時期,全國人民緊密團結,經過八年的艱苦奮戰,終于取得抗戰勝利。②1998年我國軍民團結,取得抗洪救災的勝利。③2003年,我們萬眾一心,戰勝“非典”。④2008年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擊冰凍災害。⑤2008年汶川大地震,13億中國人手牽手,心連心,共克時艱。

    2、下面對課文的理解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  D  ) 

    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勝的例子來論證“天時不如地利”!叭铩薄捌呃铩倍紭O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難以攻破,所以說“天時不如地利”。 

    ②文章接著以守城而未能取勝的例子來論證“地利不如人和”。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這樣雙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強調守城條件之有利。 

    ③從守城一方的失利我們可以推斷:攻城一方盡管沒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因此無堅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論證了“人和”對奪取一切戰爭勝利的極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啟發君主們應如何打好仗,取得戰爭的勝利。 

    ⑤文章在論證了“人和”對戰爭的重要性后,又順勢推論出“人和”在治理整個國家中的作用。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②③⑤   

    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說的    ( C   ) 

    A.正確的道理       B.作戰的規律        C.施行“仁政”       D.統治的方法 

    4、.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B  ) 

    A.“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論點。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勝的例子來論證“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寫地理條件雖優越而守城失利,來論證“天時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論證“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則“戰必勝”。 

    D本文所論述的決定戰爭勝負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5、哪兩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思相同?(  A)和( B   )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B.委而去之      去國懷鄉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上使外將兵    

    D.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E.多助之至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年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導學案(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譯

    2.文言文翻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譯文及賞析

    4.《談中國詩》導學案

    5.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譯文及注釋

    6.歷史教學導學案論文

    7.鑲邊與剪紙的導學案

    8.木蘭詩導學案及答案

    9.語文版木蘭詩導學案

    10.漢語拼音復習導學案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AV秘一区二区色 | 制服丝袜欧美在线播放 |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线 | 亚洲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精品一在线观看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