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發布時間:2017-10-21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一、導入新課

    1、讀下列詩詞名句,找出共同點與不同點。(出示名句)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曹操《觀滄海》

    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杜甫《登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勝春朝。                         --劉禹錫《秋詞》

    秋風秋雨愁煞人。                                         --秋瑾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毛澤東《沁園春 長沙》

    2、我們不難發現:以上詩句有的悲秋,有的頌秋,“自古文人多悲秋”,不同的人,他們眼里的秋景不同,因為他們的情感有別。是啊,“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世界”。下面,我們就一同走進散文大家郁達夫的《故都的秋》,走進郁達夫的心靈世界!一起去感受、品味郁達夫筆下的故都的秋。

    二、整體感知

    1、今天早上同學們已經預習了這篇課文,老師想請教一個問題:郁達夫筆下,“故都的秋”的主要特點是什么?(清、靜、悲涼)

    三、局部品讀

    1、同學們,文中具體描寫北國之秋的段落是哪些?(3-11)

    2、學生概括故都秋景圖。

    故都秋景圖:庭院賞秋、秋槐落蕊、秋蟬殘鳴、秋雨話涼、秋日勝果。(秋院、秋槐、秋蟬、秋雨、秋果)

    過渡:我們寫景敘事常常追求“繪聲繪色,聲色并茂”,古人也說:“景物,聲色而已。”

    過渡:從聲音描寫看,你認為哪幅圖最有味?

    秋雨話涼圖(6-10):

    ①作者是怎樣評價北國秋雨的整體特點的?

    “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樣。”

    ②北國秋雨“奇”在何處?

    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相對于北京,咱們合肥也算是南方了,在描繪秋雨時,我們一般用個什么樣的形容詞?   

    (綿綿)的秋雨--小、密、雨季長

    B、聲音“息列索落”(靜;快,利索,不拖泥帶水,清爽)

    a、比較春雨“淅淅漓漓”“象牛毛、象花針、象細絲”(太柔)

    b、比較夏雨“淅瀝嘩啦”“噼里啪啦”(太猛)

    ④這幅畫完了沒有?還有“話涼”呢!既是話涼,重在聲音,那聲音的特點有哪些?

    聲調--緩慢悠閑 (a、老師擬北聲,讀出秋天的落寞感 b、學生齊讀8段:先不拖長后才拖長,要夸張)

    ⑤想象這個人的形象補充沒寫出的部分 手(抱在胸前、放褲兜里)、肩(聳著)

    小結畫面:天空灰蒙蒙的,空氣濕漉漉的,雨聲息列索落,秋雨來去匆匆,在都市的斜橋影里,一二都市閑人,著青布單衣,咬長長煙管,抱著手聳著肩,有一搭沒一搭地嘆天氣。

    ⑥這樣的畫面傳達出作者怎樣的情緒?(悠閑、無聊、悲涼、寂寞)  

    過渡:如果說剛才這幅畫側重從聲音寫景的話,那么另外哪一幅側重從顏色寫景?

    5、小院賞秋圖(3):

    ①勾劃賞秋動作的詞,它們傳達出作者怎么的情緒?(看 聽 細數 靜對 可以看出悠閑、愜意的情緒)

    ②作者認為牽牛花的顏色“以藍色或白色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為什么?(因為藍色或白色是冷色調,紅色是暖色調

    ③藍朵襯上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可以看出作者還有一種什么情緒?(憂郁、蒼涼)

    ④給“蘆花、柳影、蟲唱、夜月、鐘聲”前加個定語來修飾它,使符合整段的感情基調。

    四、延伸聯想

    同學們可選取五幅畫中的景物,也可聯想故都的秋天里其他的景物,抓住其特征,按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續句。看誰說得快!看誰找得準!看誰找得新!

    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  它在破陋的小屋里     它在濃濃的香茶里!

    在小院的每一朵牽牛花上,

    在秋槐的每一片落蕊里,

    在秋蟬的每一聲殘鳴中,

    在秋雨的每一個雨點中,

    在秋棗的每一絲微黃里,

    在都市閑人的互答聲中。

    同學們,把你們剛才的語言串綴起來已經是一首優美的散文詩了。

    五、深入探討

    1、同學們,你們發現沒有?作者詳寫的這些景物都是隨處可見的平常之景而非風景名勝,在這些平常之景里,我們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濃濃的秋意,這說明北國的秋不但程度深,而且范圍廣,觸目皆秋。這正是故都秋的特別之處。

    2、從這些景物描寫中你們能體會到郁達夫此時的心境么?

    對故都秋色的向往、眷念和贊美之情;落寞、孤獨、憂傷之情

    3、那郁達夫為什么這么“寂寞、孤獨、憂傷”啊!

    (請先在第12段中找答案--中國文人的悲秋情結)

    4、過渡:由此可見,郁達夫也感染上了中國文人的悲秋情結。同學們找得很好,但還不僅僅是因為這個,還因為:特別的人生經歷,特別的個人氣質。

          郁達夫,1913年留學日本,曾廣泛涉獵外國文學,深受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國,從事文學創作活動,與郭沫若、成仿吾等組織了“創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學、武昌師范大學、中山大學任教。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抗日戰爭爆發后,赴武漢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并到新加坡積極宣傳抗日。后流亡到蘇門答臘。1945年9月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他的作品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舊社會的罪惡,向封建道德大膽挑戰,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也帶有頹廢情緒。郁達夫,三歲喪父。17歲便隨長兄一起赴日本留學,在異國生活的十年,是他飽受屈辱和岐視的十年。在個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藝觀和審美觀方面,他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是“靜止如水似的文學。”

        此文寫于1934年,此時的中國,連年戰亂,民不聊生,郁達夫也是居無定所,顛沛流離,飽滿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寫的心中的“悲涼”已不是故都賞景的心態,而是對整個人生的感悟。這種感受在當時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跡。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嗎?

         由此可見,散文的鑒賞,既要讀懂作者筆下的客觀現實,又要注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對思想感情的體會,還要結合作者當時的生活經歷。因為有這種特別的人生經歷、特別的個人氣質,所以他的“憂郁、苦悶、悲涼”不是一般的,而是“特別的”。

    6、一句歌詞說:“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我們來套用:

    ①因為他特別的“憂傷、郁悶、落寞”,所以他要選擇特別“清、靜、悲涼”的北國之秋。

    --以情馭景

    ②反過來,這些特別“清、靜、悲涼”的秋境正好抒發了他特別的“憂傷、郁悶、落寞”之情--借景抒情

    六、結尾

    從這些描寫看,這故都的秋景已融入了郁達夫先生的生活,融入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蕩鋟螄壬的生活,融入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的生命,我們一起來品讀文章最后一段!要讀出那濃濃的秋味、讀出綿綿的愁思、讀出那深深的眷戀?br>

    七、作業

    仿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格式把故都的秋景連綴成詩,并表達作者的情感。  

    王麗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相關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高一課文《故都的秋》教案

    3.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教案

    4.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5.人教版高一必修《荊軻刺秦王》教案

    6.高一必修二《蘭亭集序》教案設計

    7.高一語文必修二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8.高一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9.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10.故都的秋課件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欧美老师机在线AⅤ | 亚洲日韩欧美香蕉一区 | 亚洲精品国自产拍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人成精品 | 亚洲精品在线911 | 亚洲精品日韩综合观看成人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