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綠記》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發布時間:2017-12-18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學目標:

    1、從解讀題目入手,理清作者的感情線索。 

    2、概括作者筆下綠的特點,理解綠的象征意義。

    3、多元解讀文章主題,感受優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 。

    教學重難點:

    理解綠的象征意義,感受優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 。

    教學方法:

    誦讀感知、讀寫品悟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從一介書生到抗日英烈,34歲短暫的生命猶如燃燒的流星,劃過漫漫星空,爆出了美麗耀眼的火花。他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囚綠記》的作者--陸蠡,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囚綠記》,走進陸蠡的內心世界。

    二、解讀題目,整體感知

    1.閱讀文題,質疑猜讀:

    初讀文題,你會生發哪些問題?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綠”具體指的是什么?為什么作者要囚“綠”?綠是怎樣被囚的?囚綠的結果怎樣?幫助學生刪減意義不大的問題,讓學生明確問題也有主次之分)

    明確: “綠”指常春藤。

    “囚綠”是作者把常春藤的兩條柔枝從窗子的破洞中牽進房間,讓它垂在自己的書桌上,以便時時欣賞。

    “囚綠”是因為喜愛。

    2.帶著問題,快速閱讀課文:作者敘述了一件怎樣的事情?請用一句話作簡要概括。

    明確:作者敘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將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來的事

    3.再讀課文,理清寫作思路。在橫線上填字分別概括事情的過程。方法:快速閱讀,劃出關鍵詞句,用規定符號圈點勾畫填寫。

              綠→        綠→囚綠 →         綠→      綠

    (尋綠→ 觀綠→ 囚綠→ 放綠→ 懷綠)

        學生思考交流,所填字只要符合文意即可。

    三、研讀鑒賞,把握主題

    板塊一:走近那抹綠

    1.通過對文章內容由概括到具體的了解,可以看出作者對綠有著怎樣的情感態度?

    (喜愛之情)

    2.朗讀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現作者對綠的喜愛之情?找出來,讀一讀,讀出作者的喜愛之情。

    (學生自由朗讀,圈點批注。)

    3.作者為何對綠情有獨鐘?請你從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語句。

    明確:①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我并不感到孤獨,……(擇綠的原因)

    ②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來比喻猗郁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囚綠的原因)

    (齊聲朗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4.在作者眼中,綠枝條有著怎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作者描寫綠枝條,一半是寫實景實情,一半是帶著感情與想像。它具有美的特點,“伸開柔軟的卷須”“舒開折疊著的嫩葉”,下雨時帶著“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它是青春、愛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說的,“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它是柔弱的,離開陽光就“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強的、堅貞的,“它的尖端總是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植物是多固執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這些特點既有現實依據,又有作者的美化、擬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綠枝條當作人來寫的。

    板塊二:品讀那抹綠

    1.同學們,顏色,常常具有不同的象征含義:紅色,表著熱烈與激情;藍色,代表憂郁和傷感;紫色,代表高貴浪漫;白色,代表純沽無瑕。而綠色呢?代表生命、代表蓬勃的生機、代表生命的活力、代表和平。回歸題目,《囚綠記》中“囚綠”是囚禁綠色,囚禁常青藤的意思,那么,我們一起討論一下,作為一個感情豐富的人,作者陸蠡為什么要把代表生機代表活力的綠色囚禁起來呢? 

    學生答案:讓綠色和我更接近,更親密。

    我拿綠色來裝飾我這簡陋的房間,裝飾我過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鳥,要它為我作無聲的歌唱。

    明確:一方面,作者喜歡綠色,特別強烈的喜歡變成了一種強烈的占有的欲望(忽然有一種自私的念頭觸動了我。”還有,“我漸漸為這病損的枝葉可憐,雖則我惱怒它的同執,無親熱,仍舊不放它走。魔念在我心中生長了。”);另一方面,作者雖然對綠有著自私的想法,卻仍舊對綠充滿了無限熱愛。(六七八自然段) 

    那么從剛剛的討論中,同學們可以原諒作者的這種做法了嗎? 

    明確:原諒不原諒各抒己見。 

    2“囚綠”后,作者對綠的認識又是怎樣的?找出文段中描寫囚綠后綠的形象的語句(用自己習慣的符號圈點批注)。

    思考:被囚的綠藤又是怎樣的?其中你最有感觸的是哪一處?讀一讀,讀出自己的感受。

    ①綠的枝條懸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長得更快。

    ②我起來觀看這被幽囚的“綠友”時,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

    ③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④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黃的枝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向它致誠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蒼綠。

    3.深入探究綠的內涵:你對綠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引導學生圍繞最有感觸處來感受綠的新形象。

    (總著朝窗外的方向)(可見綠具有“堅貞、執著、頑強不屈、向往自由、光明”的可貴精神。)

    4.對“囚綠”的行為,作者自稱為“自私”,是一種“魔念”。有人認為不可理喻,有人認為可以理解,對此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引導學生辯論,發表自己的看法)

    一方面:作者把綠藤當作他的惟一的“朋友”,囚綠也是愛綠,是愛綠的一種極端的行為,表達了作者那份對綠的渴望,表現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對光明的向往。最后,作者被綠那頑強的抗爭性格,永向光明的執著精神所感染,不是又釋放了它嗎?擇綠賞綠也好,放綠懷綠也罷,支撐這些行為的巨大的情感動力是作者對綠深沉不變的愛。

    另一方面:這是一種自私之舉,是對綠的施暴之舉,是對生命的一種遏制、一種摧殘。如果真的喜歡這個事物,那就不能囚禁它,給它自由,讓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5.總結歸納:

    在囚綠的日子里,綠藤所表現出的內在美震撼了作者。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綠是自然的顏色,是生命的象征,它是希望,是執著的使者。在作者的筆下,我們由淺入深,感受到了綠的自然之美、綠的執著之美,對綠的形象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第三塊:評論那抹綠

    1.朗讀文章最后一段,引發思考:作者寫本文的目的是什么?僅僅是表達一種懷念之情嗎?

    方法:結合文中反映時代背景的有關信息,和作者簡介資料等理解寫作意圖。

    教師出示陸蠡資料和寫作背景。

    ①陸蠡其人:

    陸蠡,我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原名陸考原,幼時有神童之稱。著有三本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綠記》。陸蠡貌不軒昂,語不驚人,服裝儉樸不善交際;心地坦白,對朋友至誠至義;“不愿說好聽的話,不肯做虛夸的事”,“喜歡埋頭做事,不求人知”。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編輯。上海淪陷后,他留滬主持該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說,被捕,刑審數日,受盡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殺害,年僅34歲。

    ②陸蠡其時其文

    1937年7月,盧溝橋事件發生了,時值日寇入侵,華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熱。本文寫于1938年,即抗日戰爭爆發一年后,當時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島”的上海,被迫與廣大文化戰士隔離了開來。作者是富有正義感的青年作家,國難當頭,不能不憤怒、憂煩,不能不生出堅貞不屈的浩然正氣,于是他回顧了一年前在北京寓所將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來的事,以此來表達自己的心聲。沉默、內向的性格,使他的行文含而不露,抒情深沉委婉。

    自由討論,達成共識,明確:除了懷念之外,作者在寫此文章時,還有一種懊悔、自責,更有一種祈祝之情。作者希望有一天能重見常春藤,其實是在祈祝淪亡的祖國河山早日獲得解放。至此,“綠”不僅僅是指那棵普通的“常春藤”了,它是“向往光明、自由、堅強不屈的廣大人民”的象征,作者由綠及人,以此表達自己的心聲。

    2.對本文主題的理解有幾種不完全一致的說法,通過對文章的解讀,談談你的看法。

    ①以常春藤來象征作家以至整個中華民族的不畏強暴、追求光明的形象,從而表達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執著的愛國主義情懷。

    ②因為愛一樣東西至于極點,便想把它牢牢占據,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這是人類的共性,可愛而愚蠢。對于那些有生命的東西來說,讓它生活在最適合的環境,即是一種真愛、最愛,這也許就是作者想要告訴讀者的吧。

    ③借贊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頌揚忠貞不屈的民族氣節,抒發自己忠于祖國的情懷;并借“有一天”重見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淪亡的祖國河山早日獲得解放。

    ④從更加深刻的層面上來講,當一個頑強的生命體被不可抗拒的外部力量壓抑或是外力只是改變它的外形軀體,但不能改變他的生命本性。

    討論明確:三種理解既有同又有異。第一種的主題似乎包容太多了,第二種沒有從特定的寫作背景去理解,第三種理解比較到位。

    總結:其實我們每個人就是一抹綠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難和痛苦囚住。遺憾的是,有的沒有能夠永遠向著陽光生長,枯萎了!就以一些作家藝術家為例吧……  

    全班交流中明確,形成板書: 

                    蓬勃        生命、希望

        綠     向陽   象征   向往光明、自由

                    固執        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

    第四塊:拓展“那抹綠”

        你能舉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難“囚住”了但“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常春藤”嗎?

        自由發言。

    正面的有司馬遷、張海迪、史鐵生、海倫凱勒、保爾柯察金、蘇軾、李白、劉偉等。

    反面的有海子、梵高、海明威、川端康成等。

    總結語:

        藝術家的心靈和靈魂大都是純凈、復雜、深邃又有很多有痛苦的,有一些人自殺了,原因雖然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對自己對人類對這個世界感到絕望。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有一顆追求真善美之心,擁抱善良和純真,善待生命,珍視生命,善待他人和世界,像司馬遷、張海迪、史鐵生、海倫凱勒、保爾柯察金一樣,在人生的風風雨雨里,讓生命之樹永遠向著陽光生長! 

    總結(生齊讀):

        當我們的生命之綠被囚住時,我們不能失去生機,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遠向著陽光生長!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麗和輝煌!

    第五塊:抒寫“那抹綠”

        陸蠡被日本憲兵逮捕后,日本人問他:“你愛不愛國?”他大聲回答:“愛國!”又問:“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國?”答曰:“絕對不能征服!”

    ……

    假設陸蠡臨犧牲時,眼前又閃現出那一抹遠在舊都的綠色,他會想到什么呢,他會對他的“綠友”說些什么呢?

    請以“驀然,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摯愛的綠友”作為開頭,寫一段話,100字左右。

    四、課堂小結:

    誕生于抗日戰爭炮火中的散文名篇《囚綠記》在今天的課堂學習中給大家帶來如此多的感受,人總有詩意、溫柔的時刻,總有最有緣分發現美的時刻,捕捉住那個特定的時刻,就會讓它成為人生中精彩的篇章。

    五、作業

    1、請同學們從表現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寫一段200字左右的鑒賞文字。(作業布置)

    2、拓展閱讀:林清玄《常春藤》

    六、 板書設計 

    脈絡:尋綠--觀綠--囚綠--放綠--懷綠 

                    蓬勃        生命、希望

        綠     向陽   象征   向往光明、自由

                    固執        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

     

    王曉永

    [《囚綠記》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相關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教案

    3.人教版高一必修《荊軻刺秦王》教案

    4.囚綠記的教案

    5.高一必修二《蘭亭集序》教案設計

    6.高一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7.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8.高一數學必修2教案

    9.高一必修一英語教案

    10.高一必修五數學教案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在线脚交足免费播放 | 久久se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网小蛇 | 亚洲福利在线看国产精品 | 亚洲国产99在线精品一区欲臀 | 亚洲成A人片77777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