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禪山記》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發布時間:2016-9-27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學習目標】

    1,繼續積累文言語匯,特別掌握詞類活用的現象,虛詞“以”“其”的意義用法。

    2、 學習即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后緊密相扣的寫作方法。 

    3、理解課文“盡吾志”主旨,借鑒古人智慧。

    【學習重點】目標1、2

    【學習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學習時數】2課時

    (一) 導入  新課: 

    教師提問:在初中我們學過哪些用文言文寫作的游記? 

    《始得西山宴游記》、《醉翁亭記》、《滿井游記》┅┅ 

    這類文章有何特點? 

    明確:敘事寫景,抒情感懷 。一般以敘為主,感為輔。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游記《游褒禪山記》,看它在寫法上有何區別?(板書課題:《游褒禪山記》) 

    (二) 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斷句讀。 

    2、學生自瀆課文,盡量熟練,并借助注解,利用工具書,掃清語言障礙。 

    提示: (1)學生的自己不能解決的疑問可作好記載,教師巡回解答。 

    (2)指導學生像上一課一樣作好文言語言的積累。板書隨機。 

    3、掌握大意(多媒體板書) 

    討論、明確:本文先寫未盡興的游山經歷(1、2段), 然后由此引發議論(3、4段),第五段是游記的結尾。 

    (三) 基礎梳理

    (見學案。梳理學案上的文言基礎知識)

    詞類活用:

    1.       始舍于其址。    舍:

    2.       名之曰褒禪。    名:

    3.       有泉側出。 側:

    4.       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深:

    5.       好游者亦不能窮也。 窮:

    6.       而其見愈奇。    見:

    7.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至:

    8.       火尚足以明也。 明:

    9.       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極:

    10.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險遠:

    11.    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謬:          傳:           名:

    歸納;分析以上詞類活用,你得出那些規律?

    1、 名詞活用為動詞:處于謂語動詞的位置(如1);前面有能愿動詞(如11)。

    2、 名詞作狀語:前面有主語,后面有動詞(如3)

    3、 形容詞用作名詞:處于主語和賓語的位置(如10)

    4、 動詞用作名詞:處于主語或賓語位置;前面有“其”。

    多義詞:

    1.       道

    ①有碑仆道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 

    ③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④何可勝道也哉 

    ⑤策之不以其道

    2.       蓋

    ①日初出大如車蓋 

    ②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③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 

    ④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3.       文

    ①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

    ②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 

    ③屬予作文以記之

    ④文過飾非    

    4.乃

    ①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③良乃人,具告沛公 

    ④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兵乃出

    5.       其

    ⑴始舍于其址。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⑶距其院東五里。

    ⑷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⑸其文漫滅。

    ⑹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

    ⑺其下平曠,有泉側出。

    ⑻問其深。

    ⑼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⑽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⑾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⑿蓋其又深。

    ⒀則其至又加少矣。

    ⒁既其出。

    ⒂則或咎其欲出者。

    ⒃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⒅其孰能譏之乎?

    ⒆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歸納:請把以上“其”的用法歸類,歸納其有哪些用法?

    1、第三人稱代詞“他”“他的”

    2、第一人稱代詞“我”。

    3、語氣副詞,表反問語氣“難道”(如18);語氣副詞還有其他用法,如推測語氣“大概”,如:其皆出于此乎?;表期望語氣“一定”,如: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6、以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2) 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3)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而,連狀)    

    (4).余與四人擁火以入(連狀) 

    (5).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連狀)      

    (6).火尚足以明也。(連狀)

    (7)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8)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9)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

    (10)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11)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

    歸納:請把以上“以”的用法歸類,歸納有哪些用法?

    1、介詞“因為” (1)(11)

    2、連詞“因為” (2)

    3、連詞,表目的“來” (4)(6)(5)(10);相當于“而” (3)(8)(9)

    古今異義:

    1.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義:

    今義:

    2.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古義:

    今義: 

    3.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義:

    今義: 

    4.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義:

    今義:

    5.       于是余又嘆焉。

    古義:

    今義: 

     特殊句式:

    1.       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

    2.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

    3.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4.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重點翻譯句:

    1.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       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四)品讀課文 

    1、 研讀第一段。 

    學生齊讀第一段,然后教師范背第一段,學生如果還有讀不準的字音要記好筆記。同時思考:介紹“褒禪山”的語句有哪些?為什么要特別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 

    明確:第一問比較簡單,只是提示學生背誦的層次。第二問要提示學生尋找文中相照應的地方。 

    原因:為后文的議論埋下伏筆。 

    2、 研讀第二段。 

        先點名誦讀第而2段(有基礎的學生),然后齊讀,再后教師領背。思考:此段中介紹了前后兩洞,你認為著重介紹的哪一部分?為什么? 

         討論,明確:較詳細地寫了后洞的特點以及游后洞的所見所感。因為本段著重寫游洞而不著重寫景,況且只寫了半途退出的經過。由此可看出,文章不重在記游,而只是借以表達自己的觀點,記游只是為后文的議論作準備的。那么,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后悔”,因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卻隨之出,不得極夫游之樂也,實意在說明自己意志不堅定。 

    3、研讀第三、四段。 

    (1)齊讀第三段,強調“而無物以相之”中的“相”讀作xiàng ,思考:本段主要寫了什么? 

       明確:主要寫游山的心得。具體內容分五層意思:①用一“嘆”字緊承上文,領起全段。②以古人作為立論的標準,從“求思”的深度和廣度兩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難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對比。④闡述宏偉目標,險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內在聯系。⑤強調只要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即使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梅”。 

    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尋找關鍵語句回答。 

        明確:這一段承接第二段游山未盡興的事件引發的議論“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就能成功嗎?在文段中繼續尋找答案。(略) 

        歸納起來,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條件就是 “志”、“力”、“物”,強調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又強調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之道。從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啟發?能不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談一下。 

    (2)教師背誦第四段,由于句子較長,強調句讀,便于理解。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 

    “古書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話相照應?(“其文漫滅”。)“后世之謬其傳”又是跟哪句話相照應?(“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作者認為現實中像這樣的情況多嗎?(“何可勝道也哉”) 

    由此討論:你認為現實生活中像這樣的情況多嗎?請舉例證明。 

    學生暢所欲言,估計說的更多的使廣告招牌、報章雜志上出現的。(略) 

    提問:這一段主要寫了什么? 

    明確:作者從仆碑發生聯想,指出對待傳聞應該采取“深思慎取”的態度。

    小結: 

    3、 4兩段都是由生活中具體的小事闡明了悟出人生哲理,表現出對生活的積極態度。 

    4、教師背、學生讀最后一段,盡量慢一些,強調“父”字讀作“ f”學習游記寫法的結尾,再如《醉翁亭記》的結尾也是這樣。 

    5、學生再讀課文,同方交換檢查背誦,并檢查默寫。 

    (五)相關資料:

    作者介紹: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現江西省臨川縣)人。仁宗慶歷進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強化統治力量,以防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因保守派反對,新法迭遭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卒謚文。他強調“權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其詩文頗有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之作,體現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抱負。散文雄健峭拔,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詞雖不多但風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時代背景資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現在安徽省潛山縣)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辭職回家探親,在歸途中游覽了山巒起伏,有泉有洞,風景秀美的褒禪山,同年7月以追記形式寫下此文。 

    板書: 

    《游褒禪山記》 

    積累文言基礎知識,強調詞類活用。(學生完成) 

    1、 2段(記敘)游山的經過。 

    3、4段(議論)游山的心得: 

    成功的條件-- “志”、“力”、“物”,關鍵是“志”一、 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馮玉潔

    [《游褒禪山記》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相關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教案

    3.人教版高一必修《荊軻刺秦王》教案

    4.高一必修二《蘭亭集序》教案設計

    5.高一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6.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7.高一數學必修2教案

    8.高一必修一英語教案

    9.高一必修五數學教案

    10.高一數學必修四1.5教案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精品福利网站 | 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国产 | 丝袜美腿亚洲一区二区 | 在线欧美2222 | 亚洲色成久久一本网 |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