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若在課堂中滔滔不絕的唱獨角戲,那教學效果肯定不好,他也不太受學生歡迎。高中語文教學更是如此。怎樣避免“滿堂灌”、“獨角戲”設置好的問題,讓學生動起來則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是設置問題。如何妥當設置問題,則顯得尤為重要。我談談自己的淺見。
一、 設置問題的原則和前提
1、 認真鉆研教材,明確教學的三維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設置問題不能漫無目的或不著邊際。不能和教學的目標南轅北轍,背道而馳。只要把握了目標、重難點,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為目標量身定做合適的問題,才能讓問題成為完成目標和任務的途徑。
2、 仔細研究學情,掌握學生的學習品質和基礎,讓問題能很好的適應你的學生。如不抓住這點,設置問題過難和過易,都不利于很好的教學和學生能力的培養。
二、 設置問題的方法
1、 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對于語文學科中的基礎知識和一些比較直觀的知識,若還是從旁繞道,旁敲側擊,就顯得有點臃腫和多余,這類知識,屬于知識掌握的最低層次--識記。記住就有,沒記住就無,所以應該直接發問,比如基礎字詞的讀音、文言知識、文言詞語的含義、文言句式等都可以這樣。
2、 設置臺階,梯度上升
比如對于文章的主旨一般很難一下子就分析明確,這個時候就需要設置一些小問題講主旨這一大問題具體化,細小化,便不會讓學生感到無法下爪。在分析《雨巷》這首現代詩歌的主旨時候,我設置了這樣三個問題:作者描述了一個怎樣的“丁香一樣的姑娘”?為什么要突出描繪這個“丁香一樣的姑娘”,作者是否僅僅為了這個“丁香一樣的姑娘”而表現他的情感?這三個問題具有內在邏輯聯系,前兩個問題為最后一個問題的提出做鋪墊,最后一個問題是前兩個問題的必然延伸和深化。這樣提問給了學生充分而逐層的思考空間,有利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充分了解本文的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巧抓原文重點字句啟發引導
一般的文章都要些很特殊的句子及字詞如總領句、情感句、中心句、過渡句以及文眼、詩眼等,若能關注它們并能很巧妙的設置問題,就會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講《裝在套子里的人》一文,分析文章主人公別里科夫的性格時我就引用原文“他也真怪”來提問:作者為什么說“他也真怪”?找出怪的事情,看能表現他怎樣怪的性格特點?學生興趣很高,找了很多怪事,對別里科夫的性格總結的很全面。再比如《祥林嫂》一文中,分析祥林嫂的死因時,我就巧妙的運用了原文的一句話“還不是窮死的呀”來設置問題:祥林嫂真的是窮死的嗎?學生就圍繞這個問題深入的展開討論和思考,祥林嫂的正真死因也漸漸的明晰。
3、 用學生的回答,因勢利導
很多老師都有這樣的課堂經歷,問學生的問題,他們卻回答的或不著邊際或只是蜻蜓點水。這時老師就應該很巧妙的引導學生由表及里,言歸正傳。比如在講《荊軻刺秦王》一文時,我提問,作者是怎樣表現荊軻的性格的。有幾個學生只是分析性格,卻不談怎樣表現,我就引導讓其他學生分析出這個問題是想考察什么,學生討論后認為該分析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這樣學生就能很好的分析,同時也給它們一個教訓:審題,推測出題人意向至關重要!
4、 大膽假設,具體論證
有時分析文章要盡可能的拓展思維,大膽假設,然后細心驗證其存在合理與否。比如在講《孔雀東南飛》一文時,我這樣提問:在劉蘭芝被遣回家時,焦仲卿說“不久當歸還”,如果沒有太守求親,兄長逼婚這一突發事件,劉蘭芝和焦仲卿會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嗎?學生對這一假設問題很感興趣,一部分有理有據的認為能,原因是焦仲卿是一個重情有義的男子,最后都可以為愛而死,難道不能為愛而活嗎?另一部分學生則認為不能,原因是面對母親對兒媳的挑剔,他只能長跪告母,當母“棰床大便怒”他只能“府吏默無聲,舉言謂新婦”,在封建家長制下他對母親的反抗和對幸福婚姻的追求力量很薄弱,只能是潛意識的,這樣學生對文章的主題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5、 補充空白,再現情景
所有的感慨都產生于一種情景,如果孤立的去理解感慨,可能只是剜肉補瘡,無以治本。所以必須找到這個問題產生的情景,然后再再現作者的思維蹤跡,這樣理解就淺顯多了。比如在《項脊軒志》中作者對母親的回憶那一部分,“而母立于茲”讓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問題是:你能想到當時哪些情景和活動呢?這樣學生就能把自己的對母愛的理解融入,體會作者的母愛就很輕松了。在講李清照《聲聲慢》時,我這樣提問:能能再現詩人作詩的情景嗎?學生就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填補空白,想象詩人在南渡后一個人孤苦伶仃的情景,就能很輕松的理解詩句的含義了。這種方法對分析古詩詞效果很好。
總之,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課堂中的問題設置更是藝術中的藝術,怎樣設置問題不能一同而論,要結合授課內容的特點,靈活發揮。提問技巧也會隨著老師的經驗的豐富而日趨完善。
盧木
[高中語文教學的提問技巧]相關文章:
7.高中語文好句子
8.高中語文《大學》教案
9.高中語文隨筆推薦
10.高中語文《老王》優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