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則》導學案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

    發布時間:2016-1-13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論語>十則》導學案

    學習目標:

    1.掃清文字障礙,能流利朗誦課文。

    2.參照注釋,抓住關鍵字詞從而把握文章內容。

    3.理解文章的深刻道理和做人的準則。

                      第一課時

    一、預習導學:

    1.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產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3.《論語》屬語錄體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共20篇 。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的相互討論。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宋時,朱熹把它列為“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之一,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宋朝宰相趙普曾贊頌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

    二、文言文的學習方法指導: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要聯系上下文,正確理解。 

    1.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直譯和意譯         

    2.文言文的古今義和一詞多義  

    3.通假字(說-悅  女-汝  知-智)   

    4.朗讀與背誦  

    5.四種特殊句式: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

    三、自學檢測:

    1、 孔子名____   ,字_____    ,_____    時期的魯國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_____     家,____      家,是____   家學派創始人。  

    2、《論語》是___ 家學派經典著作之一,內容是記錄_____    及其門徒的

    ____     ,與_____      ,_____       ,_____      合稱“四書”. 

    3、給生字注音。  

    論(     )語   不亦說(      ) 乎   慍(     )    三省(    )

    傳(   )不習乎    曾(    )子      罔(     )    殆(    )   

    誨(    )女(   )知之乎    弘(  )毅(    )     凋(    )  

    4、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四、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反復朗讀,讀準字音,讀準句讀。

    2、本課中出現的成語有:

    3、本文主要講了那些方面的內容。

    (1)領會大意,試著用自己的話來表述。討論、弄清楚沒有注釋的詞語的意思。

    (2)把十則《論語》按照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分類,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求知態度:

    學習方法:

    修身做人:

    第二課時

    學習重點:理解前五則課文內容,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

    學習要點:詳細分析,具體探討,學習前五則內容。

    先自主學習,然后合作探究,交流疑難。

    1、第一則:

    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       ),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       )

    第三句講的是(             );

    【固定句式】“不亦……乎?”譯作“不也是……嗎?”

    翻譯本則:                                                            

                                                                        

    2、第二則:

    重點詞語翻譯:吾:______日:______三:______省:______為:______  謀:______忠:______交:______信:______傳:______習:______

    翻譯本則:                                                            3、第三則:

    故:______  知:______  可:______  以:______  為:______

    總結出這章當中的一個成語                      

    翻譯本則                                                            

                                                                        

    討論正確的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

    4、第四則:

    罔:______ 殆:______

    翻譯本則                                                            

                                                                        

    同學們,這一章的內容帶給我們什么思考?對于我們學習有何現實指導意義?

    理解2000多年前的圣人之語經久不衰之魅力(小組探究發言,同學們要有自己的思考)

    5、第五則:

    誨:______     知之:______      為:______     是:______ 

    【固定句式】“……也……”譯作“……是……”

    翻譯本則                                                            

                                                                        

    6、前五則哪幾則是關于學習的態度和方法的                            

        哪幾則是關于思想品德修養的                                  

    7、請同學們當堂背誦前五則.

    第三課時

    學習重點:重點字詞釋義,理解后五則課文內容,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

    1、第六則:

    賢:         齊:            內:         自省:          

    翻譯本則                                                            

                                                                        

    2、第七則:

    三:______    行:______       焉:______      其:______  

    善者:______      從:______        改之:______

    翻譯本則                                                            

                                                                        

    找出這兩則當中的成語                                                

    思考:這一則我們應如何理解?

    3、第八則:

    士:______    弘:______    毅:______   

    仁以為己任:______                已:______

    翻譯本則                                                            

                                                                        

    思考:這一則當中體現出了孔子的一種思想,你知道是什么嗎?

    ______                

    4、第九則:

    歲寒:______     然:______    后凋:______

    翻譯本則                                                            

                                                                        

    5、第十則:

    以:______   行:______    其:______     欲:______  

     加:______           于:______

    翻譯本則                                                            

                                                                        

    --這一則的成語是(                     )

    【理解第十則】討論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學說的兩個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體諒的意思。

    6、后五則哪幾則是關于學習的態度和方法的                             哪幾則是關于思想品德修養的                            

    哪幾則關于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                          

    7、當堂背誦這后五則。

    第四課時

    【學習要點】總結歸納,查缺補漏,在課堂上就完成背誦、默寫。

    1、課文當中出現的讀音,進行復習。(5分鐘)

    人不知而不慍(     )   學而不思則罔(    )     思而不學則殆(     )

    不亦說(    )乎   三省(    )吾身      傳(       )不習乎誨(    )

    汝(     )  不知為(       )不知是知(    )也    松柏之后凋(    )

    2、選擇:文言字詞句小結(這是我們學習文言的關鍵一步)

    (1)而:A.表示順接;        B.表示轉接。

    學而時習之(     )   人不知而不慍(     )    溫故而知新(      )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    死而后已(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任重而道遠(      )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

    (2)為:讀wèi時,多作介詞;讀wéi時,多作動詞。

    為人謀而不忠乎?(        )                  可以為師矣(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             仁以為己任(        )

    (3)之:A.指示代詞,“這”;B.第三人稱代詞,“它、它們”;C.結構助詞,“的”;D.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E.助詞,在句中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無實義。(請同學們要記住!)

    (4)固定句式:1、不亦……乎?→不是……嗎?

    2、……也。→……是……。

    3、當堂背誦這十則并當堂默寫。《論語》作為千百年來的一部偉大的作品、作為四書五經之一應當為我們所熟識,這十則又是經典中的經典,背默是最基本的前提,只有會背默才能進一步理解其中的深意。

    4、小組討論(小組合作探究,同學們要通過自己思考發現《論語》的經典之處,發現《論語》的美)

    課堂檢測.

    一、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不亦說(    )乎                  人不知而不慍(    ) 

    學而不思則罔(    )              吾日三省吾身(    ) 

    二、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有朋自遠方來(      )          人不知而不慍     (      ) 

    思而不學則殆(      )          傳不習乎        (      )  

    不亦說乎     (      )           學而不思則罔     (       ) 

    思而不學則殆 (      )           士不可以不弘毅   (       )  

    吾日三省吾身(      )          是知也          (       ) 

    誨女知之乎  (      )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 

    三、下列句子中的“而”: 

    ①表順接關系的有________,       ②表轉折關系的有________, 

    ③表并列關系的有________。 

    A.學而時習之      B.人不知而不慍     C.溫故而知新                    

    D. 任重而道遠    E.學而不思則罔      F.擇其善者而從之            

    四、填空。 

    1.《論語》主要是記錄________及其_______言行的書,是_____家經典著作之一。 

    2.孔子,名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時期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3.《〈論語〉十則》中流傳至今的成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按原文填空: 

    1.學而時習之,_______        ?有朋自遠方來___________         ? 

    2.吾日三省吾身:    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        ?  

    3._____________        ,思而不學則殆。 

    4.__________    ,__________      ,是知也。 

    5.三人行,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6.任重而道遠,_________   ,不亦樂乎   ? _________    ,不亦遠乎? 

    7.歲寒,________________     。 

    8.其恕乎!__________    ,__________   。

    六、  理解填空 

    1.《論語》中認為能保持君子風格的一句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2. 談“學”與“思”辨證關系的句子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3.在全國中學生夏令營大連會場開營儀式上,主持人說“孔子說過__________,___________!”對遠道而來的朋友,我們感到由衷的高興歡迎大家來大連!“ 

    5.孔子認為認識事物的正確態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論語》中說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7.論述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       。 

    8.曾子鼓勵門人要一生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斗的句子是 

    _________    ,  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 

    9. 孔子認為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是 ___ ,   并闡述為________    ,_________   _。 

    七、翻譯句子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5.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拓展提升】

    1.《論語》的偉大

    《論語》--中國人的《圣經》

    中國有句俗話“半部《論語》治天下”,意思是說,一個人只要能真正學好半部《論語》,就可以去當官治理天下了。當然這是一句夸張的話,不過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中,《論語》確實成為了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一本被中國人讀了幾千年的教科書,包含了中國古代的政治思想與治國之道,是我們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一把鑰匙。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輯錄,被稱為中國人的《圣經》。《論語》是中國古代大思想家孔子的言論匯集,正如《圣經》在很大程度上是古代希伯萊人的先知耶穌的言論匯集一樣。孔子和耶穌都是他們的母親與人“野合”而生的,即都是私生子。私生子們似乎都特別的聰明,因為他們是最熱烈的愛情的產兒。一個大思想家對于民族文化和歷史的影響,是一百個。乃至幾百個帝王將相之影響的總和都難以比得上的。孔子和耶穌對于中國和西方歷史文比的影響就是如此。古人說: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自不免有些夸大其辭,但卻證明了《論語》的非凡價值。《論語》在中國的地位,猶如《圣經》之在西方,它是歷代中國人的人生寶典,至今仍是我國教育部門規定的青年學子的必讀書。

        孔子及其《論語》曾經長期被人神化,其實《論語》是一部內容很平實、很富于人情味兒的充滿了人生智慧的書,一部可以用審美鑒賞的眼光去讀的書。只要善于讀,我們不僅可以從中得到一種美的愉悅,而且可以得到很多的人生智慧的啟迪和人格的感染。

    因而,在諸子百家中,以孔子為第一人,諸子之書以《論語》為第一部。

    2.有關《論語》

    《論語》的體式有三種:語錄體(格言體)、對話體、  敘事體

        語錄體(格言體),只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環境和對象,內容大多是關于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課文的1~9則都屬于語錄體;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出的回答,他寫出了提問者的原話,但沒有寫談話的背景,課文第10則屬于對話體;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結,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

        南宋時,朱熹把《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而“五經”則是指詩、書、禮、易、春秋,即《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左傳》。“四書五經” 是我國古代科舉考試的內容。

    3. 《論語》名句集錦 EBY"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語文論壇 --   g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p>n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1'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R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 ,小車無 ,其何以行之哉?"JU+F 子謂《韻》:"盡美焉,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3Ex4l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i~"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Fw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6G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_z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w9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_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tD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ikQ3

         子曰:"君子之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閃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LM$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tO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qi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徐燕清

    [《《論語》十則》導學案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1.《論語十則》的文言現象

    2.論語十則優秀教案

    3.論語十則教學課件

    4.論語十則譯文及注釋

    5.論語十則的閱讀理解

    6.論語十則注釋翻譯

    7.《談中國詩》導學案

    8.論語十則的讀后感

    9.論語十則的閱讀練習題

    10.初中語文論語十則教學課件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中文精品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黑人在线免费 | 中文字幕在线流畅不卡精品 | 亚洲欧美另类日韩综合 | 亚洲伊人成综合人影视 | 午夜阳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