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舌交鋒中的借用技法

    發布時間:2016-5-15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本文發表于《讀寫月報》1999年第4期

    廣東順德   歐陽宇

    1992年,我國有關部門依法對涉嫌竊取我國機密的《華盛頓郵報》駐京記者孫曉凡的住處進行搜查。在5月21日我外交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一美方記者不懷好意地問道:“請問孫曉凡到底違犯了中國哪些法律?以便其他記者引以為戒。”發言人吳健民針鋒相對地回答:“作為外國駐京記者,了解中國的法律法規是他們的責任,外交部的發言人沒有為他們開法律課的義務。”

        這段貌似輕巧的回答卻隱含著論辯中的“借用”技法,即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手法,借對方的手扇對方的耳光。吳健民只是一個新聞發言人,不是法官,倘若順著對方設置的圈套往里鉆,必是死胡同一條。吳健民首先識破了對方問話中隱藏的不良動機,但他并未直接點破,而是扣住對方問話中的“到底”二字做文章,委婉而不乏尖銳地指出:連中國的法律都不懂,你哪配做駐京記者?美方記者本想用這個“到底”套住發言人,沒料到反被對方打個正著,真可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在日常交往的口舌應對中,駁斥對方的技法不一而足:有避實就虛、綿里藏針;有答非所問、大智若愚;有變向移位,反推引申;有曲解錯雜、故生歧義等等,恢諧幽默,妙趣橫生。然而最“直道”也最“解恨”的技法則是不避鋒芒,針鋒相對,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種技法簡稱“借用”,其主要方式有三:

        1.借用對方的荒謬邏輯。

        加拿大前外交官斯特朗寧,1893年出生于中國湖北。在1923年競選省議員時,反對派指責他是“喝中國人的奶長大的,身上一定有中國的血統”。朗寧毫不示弱,馬上以牙還牙,幽默而得體地反擊說:“各位都是喝牛奶長大的,身上就一定有牛的血統了!”收到了極好的諷刺效果。

        2.借用對方的語言技法。

        傳說乾隆四下江南時,一次微服出訪,偶遇一農家操辦喜事,乾隆逢場作戲,命侍從送去三個銅錢與一上聯,聯語是:“三個銅錢賀喜,嫌少勿收,收則愛財。”其意無非是想刁難這戶農家。不想,片刻走出一個小童,隨口對出一下聯:“兩間茅屋待客,怕窮莫來,來者好吃。”本想刁難人的乾隆反而被小刁人刁住了,弄得左右不是人,進退維艱了。在這里,小童既借用了對方上聯中設置的一個荒謬的二難推理,又借用了對方刻意挖苦人的語言技法。

        再看一則笑話:

        某老師對吵鬧不休的女生說:“兩個女人等于一千只鴨子!”不久,師母來校,一名女生忙向老師報告:“老師,外面有五百只鴨子找您。”這位先生用比喻的方法譏諷學生,學生又用同樣的方法挪揄先生,針尖對麥芒,令人發笑。

        3.借用對方的語言形式。

        請看下面這則幽默:

        司機:我只是喝了些酒,并不是像你所說的喝醉了酒開車。

        法官:我只是判你七天監禁,并不是像你所說的監禁一星期。

        這個司機意欲強詞奪理,混淆是非標準。對此,法官巧妙地借用對方的語言形式說明了“喝了些酒”與“喝醉了酒”都是“酒后開車”的違章行為,這和“七天監禁”與“監禁一星期”是一回事,無須糾纏。

        丹麥童話大師安徒生歷來生活簡樸,常戴著一頂舊帽子出入各種社交場合。一次有個花花公子嘲笑他說:“你腦袋上邊那個東西是什么玩意兒?能算是帽子嗎?”安徒生應聲反擊道:“你帽子下邊那個東西是什么玩意兒?能算是腦袋嗎?”通過借用對方的語言形式,使這個花花公子討個沒趣。

        論辯中的“借用”技法類似于修辭上的仿擬,是在模仿基礎上的一種再創造,其目的是借對方手中的利劍倒過來刺向對方的咽喉,打他一個措手不及。當然,這需要機敏的反應和輕巧的手法。

    [口舌交鋒中的借用技法]相關文章:

    1.借用合同范本

    2.中國百結的剪紙技法

    3.房屋借用協議書

    4.黑板報粉筆畫繪畫技法

    5.關于黑板報粉筆畫繪畫技法

    6.成長中的我課件

    7.

    8.情感中的優美句子

    9.歲月中的春天

    10.相機中的你們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人色大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高清在线精品二区 | 亚洲精品国自产拍在线观看 | 欧美国产日韩a欧美在线视频 |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日韩 | 日韩精品自在线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