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諷齊王納諫》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

    發布時間:2016-2-18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案例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領會課文設喻說理和類比推理的方法。

    2.了解《戰國策》的有關知識。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快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2.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組織語言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德育目標:

    認識納諫除弊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美育目標:

    感受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美(鄒忌舉重若輕的心智美,齊王從諫如流的胸襟美)。

    二、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快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知識創新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這是一篇比較淺易的文言文,要求學生用自學、答疑和討論相結合的方法,來完成對這篇自讀課的學習。

    教學難點:學生對設喻說理和類比推理方法的領會和運用?赏ㄟ^教師結合課文內容,啟發學生思考,學生討論的方法來解決。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本文是以生動有趣的故事設喻論證的,文中鄒忌巧妙設喻,以私事比國事,從生活小事推及國家大事,由近及遠,又小及大,講述道理,表明見解,娓娓動聽。教師巧妙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分析,體會“諷諫”的好處。

    2.本文結構層次別致,從頭到尾一直用三層相比的手法,如:三問、三答、三比、三賞等,學習時利用本文結構上的這一特點來指導學生背誦。

    五、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中華民族擁有悠久的文化傳統,一些名言警句流傳千古,至今仍有強大的生命力。有這樣兩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名言“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保ㄍ队埃┪覀冎肋@ “良藥”確實“苦口”,“忠言”也很“逆耳”,那么能不能讓忠言不必逆耳呢?戰國時就有一個人做到了這一點,他就是鄒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鄒忌和齊威王之間的故事,來了解這兩個人物,從而增加一些人生的感悟。

    (二)教師范讀課文、正音。

    (三)學生自讀課文,理清文意。

    (四)學生再讀課文,并結合問題在文中找出答案。

    1.鄒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問題?得到了怎樣的回答?

    2.鄒忌從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啟發?

    3.鄒忌是怎樣分析“王之弊”的?

    4.聽了鄒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怎樣的效果?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師生共同分析,理解課文內容和結構。)

    板書以下內容:

              三問

    比美反思{ 三答                        諷諫的依據

              三思

    巧諫齊王         三比(類比)         諷諫的內容

              下令--三種賞賜

    納諫強國{ 進諫--三種情況             諷諫的結果

              強國--“朝于齊”

    (五)分析人物形象。(結合對問題的思考和解答)

    A.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

    1.鄒忌的兩次“窺鏡”,反映了他當時什么樣的心態?

    2.鄒忌不厭其煩地詢問妻子、妾、客,是不是很無聊?為什么?

    3.鄒忌的“三思”使他從迷惑中對自己有了清醒的認識,反映了鄒忌具有什么樣的品質?

    4.鄒忌向齊王進諫時,為什么先要從自己的生活小事說起?表現出鄒忌的什么本領?

    (通過學生的回答及爭議,概括出鄒忌的人物形象。)

    (板書)鄒忌:頭腦冷靜,善于思考;

                  實事求是,緣事及理;

    忠于職守,足智多謀;

    善于辭令,勇于進諫。

    B.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

    1.鄒忌進諫后,寫齊王的反應只有--王曰:“善”。乃下令“……”兩個舉動,反映了齊王的什么精神?

    2.“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時時而間進”“雖欲言,無可進者”與齊王有什么關系?反映了齊王的什么精神?

    (通過學生的回答及爭議,在教師指導下概括齊王的人物形象。)

    (板書)齊威王:聞過則改,虛心納諫;

                    明智果斷,興利除弊。

    歸納:鄒忌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足智多謀、嫻于辭令、深知君王心理的謀士;

          齊威王是一位有魄力的開明君主。

    (六)引導學生提出“設喻”和“類比推理”,解決這一教學重點和難點。

    點撥:1.“設喻”是指設置或借用一個寓言、故事或自然現象來說明一個抽象的道理。“設”是設置,“喻”是比方。

    “設喻”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設置一個故事來說明一個道理。如“愚公移山”的故事,說明了只要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難,就一定能勝利的道理。

          另一種是借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來說明一個二者共同蘊涵的道理。這里的甲、乙兩事物既可以是同類的,也可以是不同類的。毛澤東曾在1945年七大致閉幕詞時,借用“愚公移山”的故事來比方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說明了做事情只要有毅力,持之以恒,不怕困難,就一定能勝利的道理。

    2.提問:本文鄒忌是怎樣設喻說理的?

    點撥:鄒忌抓住私事與國事之間的相似點,那私事去比國事,說明了“私”“畏”

    “有求”可以導致聽話人受蒙,所以不能輕言信奉承話的道理。

    3.提問:鄒忌用設喻說理的方法,拿私事比國事,推導出“王之蔽甚矣”的結論。從邏輯角度講,他運用的是哪一種推理?

    (類比推理--同類事物之間的比較,其結論不是必然性的。兩個同類事物之間的相似點越多,推出的結論越可靠。

    (七)總結擴展:

    A.總結。

    這篇課文記敘了鄒忌以自己家庭親友間的事情和切身感受為喻,諷勸齊王納諫除弊的故事,說明國君必須廣泛采納各方面的批評建議,興利除弊,才可以興國的道理。同時也表現了鄒忌高超的諷諫藝術。

    B.擴展

    討論:鄒忌和齊威王這兩個人物你更欣賞誰?為什么?

    (八)布置作業。

    給《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寫一個續集。 

    史麗宏

    [《鄒忌諷齊王納諫》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1.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春》教案設計

    2.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教案

    3.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

    4.《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

    5.《鄒忌諷齊王納諫》教案

    6.人教版《觀潮》教案

    7.人教版《雪孩子》教案

    8.人教版找次品教案

    9.人教版天地人教案

    10.人教版日月水火教案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一级中文字幕乱码免费 |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无毒五月 | 亚洲色另类图片综合小说 | 永久免费AV无语国产电影 | 日韩国产欧美亚洲精品一二三区 | 日本综合另类欧美日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