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鄭金洲
一創新教育說法是否成立
二、創新能力培養中要不要突出特色
三、創新的突破口何在
四、創新與動手操作之間呈何關系
--------------------------------------------------------------------------------
隨著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召開,創新逐漸風靡中華大地,不少研究者和實踐者為此而鼓噪、歡呼。然而,至少到目前為止,創新在教育界大體還屬于口號形態,而遠未踐行,同時蘊含的問題也頗復雜、繁多。下文是對其中四個問題所作的初步釋解。
一、“創新教育”說法能否成立? 返回本頁頁首
“創新教育”一詞至今已廣為接受,成為教育界的通用語言,似乎已無再深究的必要,其實不然。這個詞語即使從語言學的角度可以成立,而若考慮到現在教育的實際情景以及前所具有的教育詞匯,也還是需要做一番認真斟酌的。
“創新教育”的形成邏輯大致與“素質教育”相似,即從社會的需求,分析教育應作出的回應,再推導到教育上應體現的相應的類型。素質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質靠教育,教育要在民族素質的提高上貢獻力量,因而教育應是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知識經濟的時代特征要求制度上創新、科技上創新,而教育是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因而應是創新教育。這種形成邏輯反映了教育界對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積極回應,也反映了社會對教育的迫切要求,但并非無懈可擊。一方面是“創新”產生的特定背景到底是什么,特定的含義到底是什么,遷移到教育,適用的范圍到底有多大,含義是否有所改變;另一方面是社會的要求向教育上的轉化,是否就是簡單的復制,如同創新可以復制在教育上一樣,如果不是的話,需要哪些轉化環節,如此等等。這里所存在的種種前提問題,在“創新教育”中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意無意地被忽視了。
即便拋開形成邏輯不談,“創新教育”的說法提出以后,也勢必會引發出這樣一個問題:它與素質教育到底是一種什么關系?這是一個不得不問也不得不回答的問題,也是直接對實踐產生導向性的問題。
關于這一問題,目前存在著以下一些不同認識。
(1)“創新教育”是對素質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是素質教育的邏輯延伸。
(2)“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
(3)“創新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最高形式。
這三種認識貌似相近,實則殊異。
第一種認識把“創新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發展的新階段、新形式,實際上意味著“創新教育”可將素質教育取而代之,兩者是一種替代關系,我們要做的是從素質教育向“創新教育”轉軌(頗類似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第二種認識把“創新教育”視為素質教育的關鍵和核心,實際上意味著“創新教育”與素質教育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是在素質教育大背景下突出出來的創新成分。第三種認識把素質教育區分為高與低、上與下,它不同于第一者,沒有把素質教育取而代之;也不同于第二者,不是在素質教育的“面”上彰顯創新這個“點”,而是把素質教育分為不同層次,昨日謂之“低”,今日謂之“高”。
姑且不論這三種認識孰是孰非,至少從中反映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創新教育”可以成立的話,那么,它到底是素質教育中的一種新形式呢,還是可以取代素質教育的一種新教育形式呢?
其實,無論是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還是在其他相關的文件中,都沒有提出“創新教育”這個詞語。換句話說,“創新教育”是群眾智慧的結晶,是教育界結合中央有關政策、文件對創新所作出的積極反映(極少看到“創新哲學”“創新文學”“創新藝術”的提法)。在這背后,有一種近年來形成的思維方式在作崇:在教育中突出某一方面,就以該方面加上教育來構詞。這種構詞法簡單方便,一向在教育界通行不輟,但在“創新”問題上卻遭遇暗礁。因為素質教育存在在前,創新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一個重點,是在素質教育的整體框架下的“以德育為核心,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既然創新只是素質總體中的一個方面,就不應成為一種新的教育類型。否則,就會出現“創新教育”與“素質教育”并駕齊驅的現象,創新就從“重點”的位置躍升為“總體”“全體”的位置了。
上面的分析試圖達成這樣一種認識:“創新教育”難以與“素質教育”并稱,“創新”是從“素質”母體中分娩出來的,兩者不屬同一水平、層次。
二、創新能力培養中要不要突出特色? 返回本頁頁首
在以往素質教育的實施中,大家幾乎都認同了學校要抓辦學特色的說法,各學校都重視在某一方面突出“素質教育”,著重培養學生某一方面的素質,如京劇、游泳、籃球等“特色學校”叢生。由“素質”中彰顯“創新”,不少的學校及學校領導都在思考:創新中如何進一步突出特色?如何把原有的特色轉化為創新的特色?這種做法引發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或者說有這樣一個前提性問題需思考:創新能力培養中能不能、要不要突出某一方面的特色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看看“創新”是什么,與原有的籠統地談的“素質”有何不同。
“創新”從字面上看,是“首次出現”“初始”“前所未有”之意。它是一個相對概念,從狹義上是針對人類社會群體而言的,即是人類尚未論及、涉足的;從廣義上是針對一定群體和個人而言的,即相對自己來說是“新”的,前所未有的,或相對一定群體而言是“首次出現”的。具體到學校特別是中小學來說,應更多地著重于個人及所屬群體而言,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超越自身,超越群體,只有在這樣一個基礎上才能逐漸超越他人,超越人們現有的認識水平。
無論是哪一個層次、水平上的“新”,一般都要具備這樣一些特征:觀念的靈活性,可以很快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勢,將原有的知識結構從一種形態轉化為另一種形態,思維的效率較高;思維上的流暢性,可以對一個問題找出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并能從中判斷、捕捉出最佳的方法,同一單位時間內想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越多,思維的流暢性也就越高;認識上的新穎性,可以提出一些奇思妙想,產生一些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新思路,具有獨創性和不可替代性。一般地說,上述三個特征是“創新”的主要體現方式。除此之外,支撐創新的因素或者說與創新相關的因素還有很多,如要達到創新,需要有對問題高度的敏感性,要能在貌似沒有問題的地方發現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要有豁達的態度,容忍犯錯,容忍模糊的或不太精確的事物存在;要善于把握抽象的概括化的事物,如此等等。
從創新的這樣一些特征上看,教育上要突出某一方面的特色從何“突”起呢?思維、觀念和認識上的新穎性等,是存在于學校生活和課堂教學的各個方面的,我們不能想象創新可以在學校的某一方面得到張揚,而其他方面可以“按兵不動”。如果通過抓特色就可以達到創新,那么傳統的“形式教育論”--認為對人的某一方面的思維訓練可以遷移到心理的其他方面--就不會成為歷史的陳跡了。
“創新”往往是就事物的性質而言的,與“素質”這一寬泛的指代甚廣的概念不同,它是在“素質”中突出出來的“特色”和“重點”,是在一般中突出出來的“個別”。切不可按照以往素質教育的眼光來看待創新,要在頭腦中有這樣一個明確的認識:素質教育是個整體、總體,而今天所講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是總體中的特殊、整體中的部分。
退一步講,即使“創新”精神或能力培養中要突出特色,也不是原有素質教育整體中的“特色”了,不是原有意義上的“特色班”“特色學校”了。它以整體的變革為前提,雖然可以在某一個時期內突出“創新”的某些方面,如創新態度、創新方法等,但它們是在創新總目標中分化或者說細化出來的具體目標,是指向人的,而不只是指向學校某一方面工作的。
三、創新的“突破口”何在? 返回本頁頁首
按照我們以往的思維模式,一旦某項政策出臺,某個潮流出現,常常忙于尋找一個“突破口”(也叫“抓手”)。這也許在某些情況下是適用的,而在當今教育錯綜復雜、變化不斷率鞘視玫模而在當今教育錯綜復雜、變化不定的今天,卻不見得還能奏效。在更多的情況下,是不存在一個“突破口”的,并且在不同的層面,存在的“突破口”也不同。“創新”正是如此?br>
許多人都覺得在創新精神培養中,“觀念的變革”是突破口,觀念需先行,好像觀念是一抓就靈的。可是,回過頭來再看一看,教育界喊了20年的觀念更新,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大聲疾呼教育要從傳統教育走向現代教育,樹立現代化教育觀念,到90年代中期不遺余力地提倡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形成素質教育觀念,我們的觀念究竟改變了多少呢?這些觀念即使轉變了,又有多少落到實處了呢?!
其實,在已有的傳統中,觀念的變革是最為困難的,正如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湯因比所講,當一種文化接受另外一種文化的影響時,它會使另一種文化轉換為不同的光束:物質的、宗教的、制度的、精神的,其中物質層面變化最易,而精神層面變化最難。就此來看,在物質、制度尚未發生改變之前,觀念的變革在一定意義上是不可能的。“物質決定意識”,沒有相應的物質條件做前提,做保證,觀念即使一時轉變了,也會在遇到一些阻障時重新轉變回去。
但是觀念又必須要先行,否則與創新相應的體制就不會形成,也就是說,必須要有一部分人把觀念先“轉”過來。那么,到底應該是哪一部分人呢?考慮到我國的國情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性質,這一部分人首先是教育決策部門的有關人員(理論研究者的觀念往往是最先行的,但由于他們所處的社會角色,常常不能轉化為實踐)。他們把觀念轉到創新上來,把“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作為審視教育的標準,至關重要。在“創新”的導引下,大力改革我國目前的教育體制、教育評價制度,才能將創新真正落到實處。在以往的幾年,之所以在素質教育實施中出現了一些不正常的現象,如“轟轟烈烈地搞素質教育,扎扎實實地抓應試教育”,“上午搞應試,下午抓素質”,“課內搞應試,課外抓素質”,“兩手(應試加素質)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做報告講‘素質’,實際上抓‘應試’”,等等諸如此類。其中既有基層教育工作者的原因,同時也有教育宏觀決策的原因。體制不改,評價標準不變,素質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無從談起。試問,有哪位校長、教師樂于冒降低升學率、丟烏紗、犯眾怒的風險去搞素質教育?!
可以說,體制不變、評價模式不變,基層教育實踐工作者在創新問題上幾乎無“突破口”可言。
現在大家都不再諱言教育的弊端,批判幾乎成了當今教育的主色調。在某種意義上,教育尤其是中小學教育已經成了“過街老鼠”了。從上到下都在痛斥我們這種誤人不淺的教育,指責這種讓每一個學生都試圖逃避學習而不是樂于學習的“教育”。大家似乎都成了能診其病癥所顯、所在的郎中,而惟獨開不出一帖良藥來。這種現象成了世紀末中國教育界的一大奇觀。決策部門在轉變觀念的前提下,對體制、評價等方面的變革,實際上可以結束當今這種不怎么正常的局面。
基層教育部門在體制、評價整體模式等變革上無能為力,并不意味著可以退出“創新”領域(實際上也退不出),在學校范圍內其實也是大有可為的。
一方面是要切實認識到,僵化、刻板、一統是與創新相違的,自主、多樣化、差異性、個性化是與創新相應的;另一方面無論是在教學方法、課程結構、教學組織形式上都應產生一系列變化。例如,在課堂上可以致力于創設一種具有豐富反應的、給學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學氣氛。教師在處理學生的行為時,注意遵循下列原則:尊重學生提出的古怪問題;尊重學生的想象或別出心裁的念頭;讓學生知道他們的觀念是有價值的;不時讓學生做些事,但僅僅是為了練習,而不進行評論;從因果關系上開展評價。在給學生提供創造性氛圍時,要注意到:公開地向學生表示出,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性行為以及任何探索跡象,都是好事情;當學生在對一項活動感興趣并非常興奮時,要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步調活動;如果學生愿意的話,要讓學生自己開動腦筋想辦法;氣氛要輕松活潑;不反對猜測,特別是猜測具有一定道理的時候。
四、創新與動手操作之間呈何關系? 返回本頁頁首
在全教會文件中,將原來指代不太明晰的素質教育做了進一步的限定,那就是“以德育為核心,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并且還談到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足可見對實踐環節的高度重視。如此,勢必出現一個如何看待創新與實踐操作之間的關系問題,以及在實踐中如何處理創新與動手操作的問題。
首先應該看到,無論是創新還是動手操作,都是現有教育中忽視了的或者說不太重視的兩個方面。我們的教育關注到了人的社會化,關注到了如何將人“塑造”成適應社會生活的人,但卻沒有能夠激發學生身上固有的創造潛能,沒有或極少能夠培養出世界級的科技精英、大師級的人物,教育更多地成了一股壓制創新、使人由多樣化變為一統化的力量。同時,我們以往的教育也不大關注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就拿初中理、化、生這樣應該注意學生動手操作的學科來說,在總授課時數的430課時中,實驗課只有82課時,占19%。這樣的教育教學雖然使學生基礎知識掌握得較為牢固,但動手操作能力明顯不足,成了知識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真正是應驗了我國古已有之的那句話:“君子動口不動手。”
可以說,全教會是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抓住了我們當今教育中的兩個最為薄弱的環節。這兩個方面從根本上來講,不是相斥的,而是相統一的。一方面是創新離不開動手操作,另一方面是動手操作中也會滋生出創新的成分。
創新從哪里來?它來于學生的探究,來于學生動口、動腦、動手的實踐,而不是一味地從知識中來,從實質教育論所講的“觀念的聯合”中來。
一般地說,創新不是教而得之的,只有學生積極地、多方面地探索,創新才能逐漸成為他自身品質的一部分。這樣,我們在教學中就需要給學生的自主活動留有一定的空間,給學生營造一定的問題氛圍,讓他們從自身的活動出發,得出種種新的看法和認識。例如,我們常常談到的可以培養學生創新才能的探究式學習中,就蘊含著學生直接的體驗和親身的實踐活動。探究式學習的操作步驟一般是這樣的:(1)明確問題。通過設置情景,引導學生結合原有的經驗關注有關的問題,學生要思考:我們要解決什么問題?為什么要探討這個或這些問題?我們對問題已經有了那些了解?(2)確定探究的方向。通過從多種多樣的問題中辨別并提煉出主要問題,對問題作出預測或假設,思考:我們能做什么樣的預測或假設?我們應該怎樣解釋它?應該以什么為中心展開探究?(3)組織探究。設計、制定探究方案,明確個人任務,準備探究工具,思考:我們打算怎樣進行探究?需要哪些信息?怎樣獲得這些信息?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力、物力的作用?(4)通過各種途徑、形式搜集資料,思考:我們能用什么樣的或哪些信息?這些信息與研究的問題有什么聯系?怎樣從中發現別的信息?將以何種形式使用這些信息?(5)整理資料,對資料進行篩選、歸類、統計、分析、比較,思考:怎樣對獲得的信息進行分類?這些信息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無用的?應根據什么樣的標準對信息進行篩選和分類?信息彼此間有什么聯系?(6)得出結論。學生要表達自己在探究中形成的見解,并且與他人進行交流,思考:我們得出了什么結論?這些結論與我們的預測和假設有哪些異同?哪些證據證明了我們的結論?如果結論與預測和假設不吻合,應重新確定探究方向,擬訂方案,進行探究。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實際的操作和思維的加工,獲得了對事物的多方面的認識,同時也形成了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
另外,創新離不開問題解決,離不開一系列疑難問題的甄別。可以說,任何創新都是在一系列問題解決中發展起來的,而問題解決并不一定必然包含有創新。如何去進行問題解決,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曾提出思維的五步法:問題或疑難情境,在尚未明了問題之前,處于困惑、迷亂、懷疑的狀態;確定疑難之所在,對問題所可能產生的結果予以預測,并根據預測結果進行試驗性的解釋;提出假設或解決問題的建議,利用已預測的結果,整理已獲得的材料,提出種種假設,并進行考察、探索和分析;推斷這些解決方法可能出現的結果,根據試驗性的假設,進一步考察事實,使假設更加一致,并與更廣范圍的事實相符合;證實、接受其中的一種解決方法,把假設當作行動計劃,應用到當前的事態中去,以達成預期的結果,看所發生的結果是否與預料的結果相一致。他在自己的實驗學校中,也是引導學生通過這種教學過程一步步進行問題解決的。同他“從做中學”的思想一致,他鼓勵學生動手、動腦,親自去操作某些工具,如烹調、縫紉等。在他那里,實踐操作與創新思維是高度一致的,而不是彼此分離、有所區別的。
就動手操作自身來講,創新也是可以在其中大有作為的。例如,在教材中除了讓學生去“想一想”“說一說”積極調動其思維之外,還可以設置大量“動手做”的欄目。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材的圖示和說明進行操作,也頗能增進手腦的協調性及產生種種奇思妙想。同樣,也可以在制作材料、活動方式等方面有意地留出一些“空白”,讓學生因地制宜地去進行選擇、創造,使課堂更加生動活潑。
此外,創新與動手操作的一致性,還表現在人的創造潛能的差異上。人人都具有創造潛能,這是為心理學界及教育學界公認的事實,但是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因素,人與人之間所蘊含的創造潛能又可能是不同的,這也是一個為心理學界公認的事實。按照吉爾福特的說法,“一些個體傾向于對視覺信息的具體方面感興趣,繪畫、幾何和體育課上的各種活動提供了這方面的練習。提供聽覺能力練習的活動無疑包括了音樂課,而且還包括朗誦課和演講課。符號功能則在閱讀、拼寫、數學和外語課上得到了操練。”有一些人的創造潛能體現在言語信息加工上,而有一些人的創造潛能則更多地體現在動手操作上。實際上在我們周圍也不乏這樣的善于動手操作的人。既然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既然創新的要求是適宜于所有學生而不是某些“精英”,在教育中給動手操作留有較大的空間是必要且可能的。
[創新四題]相關文章:
2.新四軍紀念館導游詞
4.文秘的常識題
6.創新創業雙創論文
8.創新與創業論文
9.創業創新課論文
10.創業與創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