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蝸牛日記十二篇
篇一:觀察蝸牛日記
星期六早上,我寫完毛筆字去廚房洗手。咦,水池上面的墻壁上有一只可愛的小蝸牛。小蝸牛長得太怪了,它好像沒有骨頭,全身都是肌肉,身上背著一座淡黃色的、螺旋形的小房子,頭上還長著兩對像天線一樣的觸角,只見它用扁平的像吸盤一樣的足,緩緩地向上蠕動,真是太奇妙了!這時,我滿懷好奇地問媽媽:“媽媽,墻壁上怎么會有一只小蝸牛?”“可能是你奶奶送來的青菜上面的。”哦,原來是這樣,我還以為小蝸牛是從樓下爬上來的了。”說完,我就興致勃勃地拿來一個小盒子,輕輕地把小蝸牛捉下來放進盒子里,小蝸牛頓時被嚇得縮進了小房子里,一動不動。于是,我就拿水來給它喝,又拿青菜葉給它吃……嘿,這個小東西卻不領情,任我用盡各種方法“誘導”,它還是不肯把頭伸出來,不吃不喝的,急死我了!一直到下午,小蝸牛還是緊縮著,哎,像這樣下去,它一定會沒命的。看著可憐的小蝸牛,我難過地對媽媽說:“媽媽,我想還是把小蝸牛放了吧。它可能是想媽媽了。“”好孩子,這就對了,小蝸牛本來就屬于大自然的。“媽媽撫摸著我的頭微笑著說。后來,我把小蝸牛送回了廣場的草地上,奇妙的小蝸牛好像一下子精神了許多,仿佛在對我揮手道別:”謝謝你,小主人!“不一會兒,小蝸牛便消失在草叢中。
篇二:觀察蝸牛日記
今天我閑著沒事,看見了幾只蝸牛。我便觀察起它們來了。
蝸牛的頭上長著直直的觸角。它圓圓的眼睛似乎長在直直的觸角上。它的背上背著一個又圓又大的“房子”,卷成圓圈的花紋印在蝸牛大大的“房子”上。它沒有可以活蹦亂跳的腳,它只能慢慢的往前爬。
我打算讓所有蝸牛比一場爬行賽,距離只有兩格瓷磚格子。蝸牛剛開始方向感都還可以。可是過了一會兒,蝸牛開始往不同的方向前進,有一只蝸牛往左爬行,一不小心,它掉到臺階下去了。我連忙跑下去,心里在為它擔心:它會死掉嗎?等我到了臺階邊,我看到它淘氣地貼在臺階的邊沿上。我慢慢把它們拾起來,裝進了瓶子里,放入小水池里。天色不早了,我們一起睡覺去了。
篇三:觀察蝸牛日記
今天,我又來觀察蝸牛了,蝸牛已經漸漸長大了。上次我看見它的時候它只有中指的手指甲那么小,現在有大拇指的手指甲那么大了。
我又組織它們進行爬行賽。我想看看它們長大了,速度有沒有變快?我觀察了很久,感覺它們的速度還是那么慢。我想蝸牛可能饑餓過度跑不快。于是我拿來了充足的食物——菜葉和面包屑,蝸牛爬得慢吃東西的速度也很慢,過了好久食物才有所減少。好容易等它們吃飽了才又慢吞吞地爬了起來。
于是我得出了一個結論:蝸牛是長大了,但是速度卻沒變快。
觀察身邊的東西是那么的有趣,那么的好玩!如果不信你可以親身去體驗一下觀察的樂趣。
篇四:觀察蝸牛日記
前天下樓的時候突然發現地上出現了很多的蝸牛,這種久違了的可愛的小動物,連續幾天的雨水給了它們舒適的生長環境,所以都出來活動了,呵呵。于是昨天趴在草叢里抓到了三只活的帶回了家,嘻嘻。這三只個頭正好是大中小三個號,我分別給它們取了名字:大牛、二牛和小牛,哈哈。
回家后在網上搜了搜如何飼養蝸牛,原來蝸牛吃的東西還不少呢。蔬菜、水果甚至吃紙。據說它吃的什么顏色的食物拉的便便就是什么顏色的,真有意思。我找了個空瓶子,墊了些泥土上面鋪了些葉子,這就是它們的家了。一開始它們還不太習慣,尤其二牛和小牛總是往外爬,大牛比較懶很愛睡覺。我虛掩著蓋子,給它們留些空隙,大概是爬累了,兩個小家伙都貼在瓶蓋上睡了。
晚上小家伙們已經排了不少便便,而且很活躍。我開心地讓它們在手指上爬,時不時碰碰它們的觸角。其實蝸牛有四個觸角,上面二個比較長,不知道是不是用來觀察的,下面二個短的,可能是用來探測近處物體的吧。不知道它們會不會長大呢?我跑去洗了個桃子,把一些肉肉放到瓶子里,咦,它們真去吃了耶,而且吃的還挺快呢。不知道它們的嘴是什么樣子的,是怎么吃進去的呢?真奇妙~~
今天早上起來我第一件事就是跑去它們,咦?怎么都沒了?瓶蓋蓋著呢,不可能跑出去啊。我扒拉扒拉土,哈,原來它們都躲在土里面睡大覺那!第一次知道原來蝸牛是在土里睡覺的,真有意思。我的牛牛們快點長大吧,最好再生些小牛牛出來,不知道你們怎么分公母的?我要上網查查。
篇五:觀察蝸牛日記
一場大雨過后,我在我家的院子撿了一只小蝸牛。突然,一不小心我的手指碰了一下蝸牛的觸角,它的觸角迅速縮了回去。我想這是怎么回事啊?于是,我把蝸牛放到樹葉上帶回了家。回到了家里我就迫不及待的去試驗,想弄明白做到怎么回事。
第一次試驗:我把它放在桌子上,觀察它的一舉一動。一開始它趴在樹葉上一動不動,過了許久,它才慢慢的伸出頭來,觸角也慢慢的伸展出來,左顧右盼的看來看去,好像是在尋找什么。
第二次試驗:我輕輕的吹了口氣,它的觸角迅速縮進頭里。哈哈,真好玩。經過反復的試探它的觸角,我發現,蝸牛的觸角無論碰到什么東西,它的觸角都會立即縮進去,但是,我不知道為什么它的觸角會縮進去。
第三次試驗:為了弄明白,我上網去查詢相關資料知道了,它的觸角一對長一對短,在長觸角頂端有一個小黑點,那是蝸牛的眼睛,是用來感覺外界環境的器官。蝸牛的觸角好像盲人的拐杖,是用來觸摸著行路的。蝸牛在走路的時候,如果用觸角接觸到障礙物,就會立即轉變前進的方向。但是,它真正縮回去的原因,是為了自我保護。
我終于弄明白了蝸牛的觸角縮進去的原因了。
篇六:觀察蝸牛日記
我養了一只可愛的蝸牛。我很喜歡它,也經常仔細的觀察它。我發現它的身體可以分成三個部分:頭部、腹部和殼部。先說說頭部吧:它的觸角非常長,觸角上的“黑珍珠”就是它的眼睛;在它的觸角下面還有兩條更小的觸角,那張小的不能再小的嘴巴就長在小觸角下面,與其說是嘴巴倒不如說是一條縫來得更形象。再說它的腹部吧:它走路主要靠腹部,人們稱之為“腹足”。而且,它走路非常有趣,能像吸鐵石吸住金屬一樣吸住物體,再伸展長長的身體,像一名戰士一樣匍匐前進。并且,還會一路留下一條長長的黏液,還時不時的拉點“便便”,以證實自己曾“到此一游”!人家說蝸牛有左旋和右旋之分,我發現我的蝸牛是右旋的。
到網上查了資料,我得知:蝸牛是陸生貝殼類軟體動物。它喜歡潮濕、陰暗、疏松的環境,還愛吃菜葉。并且,我通過觀察發現:它會跟人溝通。比如:我放學回到家和它說話,它嘴巴一動一動的,像在回應我,可惜我聽不懂它在說什么。呵呵,我的蝸牛真聰明。
我愛我的聰明小蝸牛,你呢,喜歡嗎?
篇七:觀察蝸牛日記
前幾天下了一場雨,竟讓我遇到了這個小家伙———蝸牛。我如獲至寶地把它帶回家。
我一回家,就找出了一個原來裝濕巾紙的瓶子,鋪上一層土。在泥土上,也放了幾片嫩綠的葉子,蝸牛的家就建好了。我把小蝸牛放了進去,給它取了個昵稱,叫曼曼。
傍晚,我把裝曼曼的瓶子連同曼曼一起帶下去散步。我把瓶子一打開,看見了原來像一個個精神飽滿的戰士的葉子,現在已經像一個個傷兵老爺了,嫩葉被啃咬得七零八落。我心想:蝸牛那么小,嘴更小,估計也沒有牙齒吧?它是怎么吃的呢?我為曼曼換好葉子,回到家里我埋頭查資料。可是答案就是和我想的相反。蝸牛居然是當今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牙齒有25600顆。我要暈了!還有一條更讓我吃驚的是:蝸牛的牙齒有135排,每排有300—350顆!看到這兒,我想:好厲害呀!有那么多牙齒。不過它真幸運,那么多牙齒,肯定不怕吃糖把牙吃壞了,哎——
我的寶貝曼曼讓我上了一堂生動的科學課。
篇八:觀察蝸牛日記
我家里養了一只蝸牛,它的殼是土黃色的,上面有黑色的斑點。蝸牛有兩對觸角,一對長,一對短。長觸角頂端是它的眼睛,至于短觸角嘛,我就不太清楚了。當我用手指碰它的觸角時,它的觸角就會馬上縮回去。過一會兒,覺得沒危險了,又伸出來了。
蝸牛白天很懶得,經常躲在菜葉下一動也不動,肯定是在偷懶睡午覺呢!我拿來水盆,把它放在水里,它馬上快速地用它的腹足爬出了水面,爬的還挺快啊!上了岸,還有節目等著它呢,我和爸爸找來一根棉線,拉直了橫在它的飼養瓶口上面,然后我把蝸牛放在棉線上。蝸牛用兩邊的腹足緊緊地夾住棉線,身體倒掛在棉線上,慢慢的向飼養瓶邊爬過去,到了瓶邊,它很快地向菜葉下爬過去了,原來它又想去睡懶覺了啊。
篇九:觀察蝸牛日記
今天早上,我打算捉兩只蝸牛做觀察實驗,從中發現蝸牛的奧秘。
于是,我興沖沖地跑到了我家的小花園里,開始了“蝸牛捕捉大行動”。哎!蝸牛這小東西可不好找啊!費了我老半天時間還沒找到。可是,“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我在一個濕漉漉的墻角找到了它。“唔,可找到你了,我要帶你回去好好研究一番。”于是我急急忙忙地拿來一個透明的玻璃小盒,把蝸牛裝進去,并在玻璃小盒里滴了幾滴水,保持濕潤,然后帶回去做實驗。
我首先做的實驗是觀察蝸牛是吃什么的。我開始是把幾粒米、一片菜葉子和一些面包屑放到小盒里,看看蝸牛究竟吃什么的。我目不轉睛地盯著小蝸牛,可是小蝸牛動也不動,理里也不理我。我想,看來小蝸牛大概不喜歡別人看著它吃東西吧!那我先去看看電視吧。午飯過后,我又繼續研究。我跑到玻璃小盒前,只見盒里的菜葉子不見了,只剩下米和面包屑,還有蝸牛周圍的一粒粒黑色的東西,這大概就是蝸牛的排泄物了。原來蝸牛是吃葉子的,我還以為給什么就吃什么呢。
接下來就是做第二個實驗:為什么蝸牛行走時會留下痕跡。想著想著,我抓起蝸牛朝它的底部看了看,想知道其中的奧秘。誰知蝸牛一下子縮了回去。我自言自語地說:“哎!想研究一下也不行。”于是,我跑去問在客廳看報紙的爸爸:“爸爸,為什么蝸牛前行時會留下一條痕跡?”爸爸回答說:“其實啊蝸牛腹部有一種能動的肉足,叫腹足,這就相當于蝸牛的`腳。蝸牛行動的時候,腹足下面能分泌出粘液,減少摩擦,有利于它爬行。我們看到蝸牛爬過的地方有一條白色發亮的線,其實那是粘液干了的痕跡。”“哦,原來是這樣。”我高興地說。
其實,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只要我們留心觀察、認真思考,總會發現其中的奧秘。
篇十:觀察蝸牛日記
科學課何老師要我們去抓幾只蝸牛來觀察。課前我們就去到樓下的草叢里抓蝸牛,一開始我怎么也找不到蝸牛的影子。我一看王傳賓抓了好多只蝸牛,我就跑過去問他是怎樣抓到那么多蝸牛的?他告訴我在樹枝多的地方刨開土,里面就會有很多蝸牛的。我按照他說的,找到一個樹枝很多的地方把土刨開,真的抓到了好幾只蝸牛。
上科學課了,拿著何老師發給我們的放大鏡,我開始仔細觀察起蝸牛來。
蝸牛的背上背著一個漂亮精致的“小房子”,呈螺旋狀,我抓的這幾只蝸牛的“房子”都是左旋的,聽老師說右旋的非常少見。蝸牛的身體軟軟的,就好象沒有骨頭,總是愛躲在堅硬的“房子”里面。蝸牛的身子濕濕的,當它爬行的時候,身后總會留下一條長長的線。我觀察到蝸牛有兩對觸角,何老師告訴我們:長的是蝸牛的眼睛,短的是蝸牛的鼻子。我還觀察到蝸牛身體中間有幾個呼吸孔,科學書上說蝸牛就是靠這些孔來呼吸新鮮空氣的。蝸牛的背上還有兩個小洞,一個是屁屁,一個是生殖孔,多奇特呀。最特別的還是蝸牛肚皮上的那些小點點,這就是蝸牛的腹足,蝸牛就是靠它們來爬行的。蝸牛實在是爬的太慢了,通過觀察,我現在終于明白了為什么要用蝸牛來比喻動作慢的道理了。我把蝸牛放在采來的新鮮樹葉上,想看看蝸牛吃東西的樣子,可是我等了很久,蝸牛就是不肯吃,最后等來了下課的鈴聲,我只好帶著這個小小的遺憾結束了這次科學觀察課。
觀察蝸牛真的是太有趣了,我以后還會繼續觀察可愛的蝸牛的。
篇十一:觀察蝸牛日記
蝸牛是一種軟體甲殼類小生物。它爬行的很慢,背著一個大大的“房子”,呈螺旋狀,有左旋的,也有右旋的,左旋的非常少見。
我把十幾只蝸牛裝在塑料碗里,拿出最大的一只放到另一個碗里,找來放大鏡,開始觀察。
聽說把蝸牛放進水里,就可以使它探出頭來。恰巧,這只蝸牛被我嚇得把頭縮進去了,我打了一些水,往里面倒。不一會兒,蝸牛就乖乖地探出頭來,并伸出兩個長長的觸角。我仔細地用放大鏡觀察它。發現,蝸牛的下腹部有很多點點,這是什么呢?有什么作用呢?我又繼續觀察,發現蝸牛的殼上還有一個小洞,這又是起什么作用的呢?于是,我帶著這兩個疑問來到媽媽面前詢問。媽媽回答說:“蝸牛腹部下面的小點是它的腹足,蝸牛就是依靠這些腹足爬行的,殼上的洞是蝸牛的氣孔呀!”“噢!”我恍然大悟。
爺爺告訴我,蝸牛通常是晚上出來活動。因為它害怕白天直射的陽光,喜歡棲息在陰暗潮濕的環境里,所以一般太陽下山后才出來。它慢慢地爬到青菜葉子上,伸出觸角輕輕地嘗一嘗味道,再慢慢地開始美餐。
通過觀察,我了解了很多關于蝸牛的小知識。
篇十二:觀察蝸牛日記
在科學課堂上,老師要我們觀察蝸牛。于是我回家后就到花園里去尋找。可是,我怎么也找不到這種小東西。最后,在爺爺的幫助下,終于在一個潮濕的墻角里找到了兩只小蝸牛。
本來在課堂上聽了老師講蝸牛,我就感到很新奇。現在看到了真的蝸牛,我要把它仔細地觀察一番。
它們的背上背著一個漂亮精致的“小房子”,柔軟的身體就藏在這個房子里。我把它們放在一個小盒子里開始觀察。
我發現蝸牛好像沒有骨頭,身體柔軟,全身濕漉漉的。頭部有一對螺旋形的觸角,對外界刺激有敏感的反應。如果把它放在陽光下暴曬,它們很快就從用薄膜封閉著的“門洞”里出來了,這說明蝸牛非常害怕強光的直射。蝸牛爬過的地方會留下一道白色的痕跡,在陽光下閃爍。這說明它行走時需要潤滑。
可是,蝸牛的嘴在哪兒呢?我找來一個放大鏡仔細地看才發現一個很小的圓點,我想蝸牛一定吃得很慢。于是我做了一個實驗。我拿來一片菜葉放在盒子里,把蝸牛捉來讓它吃。我等了好長時間也沒有看到它吃菜葉,我就把盒子蓋嚴,去睡午覺了。當我醒來的時候,我吃驚地發現蝸牛把葉子快吃完了。但我始終沒有看見它吃東西,我想它可能是在黑暗中吃吧。我再仔細一看,盒子里有許多黑色的小顆粒,放菜葉時并沒有這些東西,那一定就是蝸牛的排泄物了。我大概睡了三個小時,這說明蝸牛是在黑暗中吃東西,而且吃得很慢。
蝸牛真是一種神奇的小動物,特別是他那背在背上的保護著它的“小房子”,給人留下極其美好的感覺。
【觀察蝸牛日記】相關文章:
觀察蝸牛觀察日記06-11
觀察蝸牛的觀察日記06-23
蝸牛觀察日記07-30
觀察蝸牛日記精選06-20
蝸牛的觀察日記10-20
蝸牛觀察日記精選03-27
蝸牛觀察日記02-10
蝸牛的觀察日記10-09
觀察蝸牛日記08-26
蝸牛觀察的日記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