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古詩

    《池上二絕》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五言絕句組詩作品。這是其中的第二首,詩人在詩中敘述一個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準確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間的心情,勾畫出一幅采蓮圖。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關于池上古詩的相關內容,僅供瀏覽。

    池上古詩1

      古詩原文

      水天清話,院靜人銷夏。蠟炬風搖簾不下,竹影半墻如畫。

      醉來扶上桃笙,熟羅扇子涼輕。一霎荷塘過雨,明朝便是秋聲。

      譯文翻譯

      水天一色一片清靜涼爽氣息,庭院中靜悄悄的人們都在納涼消夏。門簾高卷清風搖動著室內的蠟燭,竹影婆娑映照墻上就像一幅美麗的寫竹圖畫。

      醉后躺臥桃笙竹制成的竹簟上,輕羅紈扇微微煽動涼氣徐發。荷塘里驟雨一下子就過去了,明天一定會是秋風蕭殺。

      注釋解釋

      清平樂(yuè):詞牌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兩個樂調命名。雙調四十六字,八句,上片四仄韻,下片三平韻。

      清話:清新美好的意思。

      銷夏:消除暑氣,即納涼。銷一作“消”。

      蠟炬:蠟燭。

      桃笙:竹簟。據陳鼎《竹譜》載,四川閬中產桃笙竹,節高皮軟,制成竹席,暑月寢之無汗,故人呼竹簟為桃笙。

      熟羅:絲織物輕軟而有疏孔的叫羅。織羅的絲或練或不練,故有熟羅、生羅之別。

      一霎:一會兒。

      創作背景

      這首詞創作于清宣宗道光初年(1821年)。項鴻祚自幼天資聰援,善于著文。他填詞很講究音律,雖內容大都是傷春悲秋之作,然卻以古艷哀怨的詞風著稱于世,在寫作技巧上也有很多可取之處。這首詞作是詞人借描寫夏夜在庭院納涼的情景,抒發出幾分對人生的哀怨。

      詩文賞析

      詞的上片,勾勒出一幅夏夜寧靜清幽的畫面。“水天清話,院靜人銷夏”二句,勾畫出一幅夏夜寧靜、清幽的畫面。描寫池水、夜空一片清澄,庭院悄然無聲,只有詞人在池畔乘涼。“蠟炬風搖簾不下,竹影半墻如畫”,是寫在庭院乘涼的詞人所看到的室內的情景。根據下片詞首句“醉來”二字判斷,詞人此時是在以酒銷夏,邊飲酒邊觀賞院中的景色,夜風吹來,室內的蠟燭光炬被風吹得搖晃不定,門簾也隨風搖動;室外,月光將竹林映照在墻壁上,竹影依風搖曳,發出輕微的聲響。在這里,詞人是以動寫靜,那被風吹動的燭光,飄乎不定的門簾和那半墻如畫的竹影,更顯出夏夜的寧靜,雖不一字月,卻使人感到明月朗照。瞑目遐思。一幅清新優美的夏夜圖便可在眼前浮現。

      詞的下片著意描寫詞人乘涼時的心情。“醉來扶上桃笙,熟羅扇子涼輕”二句,是寫人的動作。詞人醉酒后扶墻走到床邊,躺在竹席上,手執熟羅扇,輕輕的扇風雖使人略感清涼,但卻難解詞人的醉意,在朦朧的醉意中,詞人由涼爽的夏夜,忽然想到了秋天的景色。“一霎荷塘過雨,明朝便是秋聲”,眼前池塘正是蓮葉碧青,荷花爭奇之時,然而瞬間雨過,一夜間便花凋葉殘,明朝醒來,庭院里便是一片秋聲。最后兩句著似寫景,實則是借寫醉意中的幻覺,寄托詞人自己對人生的感慨。

      全詞勾勒出一幅常見的池邊消夏圖,傳遞了一種閑適、安逸、祥和的氣息。水天清話,夜深入靜,是小令的基調,但不時有風中燭曳、墻上竹動、席上人晃、手中扇搖、水中波興,來打破這種靜謐。以動襯靜,對比分明。項鴻祚曾自言“幼有愁癖”,容易觸景生情,任何景物都能勾起他的憂情苦緒。這首詞就是詞人以傳神的筆墨,抓住剎那間的愁情描繪出的如畫的境界。

    池上古詩2

      池塘里的荷花開了,發出誘人的香氣.有粉色的、白色的、紅色的花朵,五顏六色,美麗極了!橢圓形的葉子碧綠碧綠的,像一把大蒲扇.各種各樣美麗的花朵立在水中,在荷葉的映襯下,就像一個個剛剛洗完澡的羞答答的小姑娘,非常漂亮.

      一個小朋友經受不住荷花的誘惑,背著父母,劃著小船偷偷地來到池塘里采荷花,他采啊,采啊,高興極了,把回家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凈.天漸漸黑了,這時他才想到了回家,他戀戀不舍的劃著小船往家走,他不知道隱藏自己的蹤跡,大搖大擺地劃著小船,在湖里留下了小船經過的痕跡.

      小朋友們雖然荷花很漂亮,采蓮也很有趣,但是咱們可不能像他那樣調皮噢,那是很危險的!

    池上古詩3

      雨后池上

      劉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

      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

      【注】劉攽(bān),慶歷六年進士,曾助司馬光修((資治通鑒》。

      【試題】

      1.詩的前兩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手法,有什么好處?

      2.三四句描寫了作者在雨后池上所見的具體景物有哪些?詩中所寫景物勾勒的是哪個季節的圖畫?

      【參考答案】

      1.形象地寫出了雨后后池水平靜、明凈(清澈)的狀態。

      2. 垂楊、荷葉,春季。

      (20xx年廣東省肇慶市中考語文試題)

      【補充注釋】

      (1)淡磨:輕磨拂拭。古代用銅作鏡子,銅磨光以后能清楚地照見人影。(2)檐楹(yányíng):屋檐下廳堂前部的梁柱。

      (3)垂楊:楊柳。荷心:荷葉。

      【譯文】

      春雨過后,池塘里漲滿了水,幾乎與地面相平。那平靜的水面如淡磨的明鏡,光亮耀人,倒映出屋檐下的梁柱。池邊垂柳蒼翠欲滴,忽然一陣春風拂過,萬千楊柳枝條頓時裊娜地舞動起來。它們紛紛抖落一身晶瑩的水珠,灑向那池中的荷葉,霎時傳來很多清脆的響聲。

      【作者簡介】

      劉攽(1023~1089)北宋史學家,劉敞之弟。字貢夫,一作貢父、贛父,號公非。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一說江西樟樹人。慶歷進士,歷任曹州、兗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書舍人。一生潛心史學,治學嚴謹。助司馬光纂修《資治通鑒》,充任副主編,負責漢史部分,著有《東漢刊誤》等

      【鑒賞】

      這首詩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幅雨后池塘圖,從詩中寫到的東風、垂楊、荷花等物象來看,背景是春季,因此,再確切些說是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圖,給讀者以清美的藝術享受。 詩既寫出了靜態,又寫出了動態,以靜顯動,又以動襯靜,動靜結合,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圖。

      首句展示的是雨后池上春景的靜態美。第一句寫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靜,只淡淡地出一“平”字。如果只讀這一句,會覺得它過于平常,但在這句之后緊接以“淡磨明鏡照檐楹”,卻境界頓出。“淡磨”二字頗可玩味。施者是春雨,受者是池面,經春雨洗滌過的池面,好比經人輕磨拂拭過的明鏡,比中有比,比中有擬人,這就使“水如鏡”這一淺俗的比喻有新鮮之感。不僅能使讀者感受到春雨后池上異常平靜、明凈的狀態,并能進而聯想到前此蒙蒙細雨隨著微風輕拂池面的輕盈柔姿。“淡磨明鏡照檐楹”,創造的正是非春雨后池塘莫屬的藝術境界。與此相適應,這兩句語勢平緩,無一字不清靜,連略帶動感、略為經意的“淡磨”二字,也一如字面,給讀者以一種輕淡的心理感受,顯得毫不著力。

      三四句由靜而動,進一步寫雨后池上的動態美。“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雨停了,風住了,池邊垂柳蒼翠欲滴。忽然一陣風起,萬千楊柳枝條裊娜飄動。楊柳似有知,風雨中洗盡污濁,欣喜中乘風起舞。舞動時抖落一身水珠,灑向池中荷葉,傳來嗒嗒萬點聲。風狂雨驟時,楊柳枝條不停擺動不會引人注目,雨打荷葉響聲一片也不會聲聲入耳。只有在風停雨住之后,一切歸于沉寂,才會留意那突然風穿楊柳出現的舞動,才會捕捉到柳枝上的水珠拋向荷葉時發出的點點聲響。

      由風起而垂楊舞,由垂楊舞而荷聲萬點的連鎖反應,反映了作者雨后靜觀自然的怡然心態。后二句則由靜而動,寫雨后池上的動態美。用“忽起”“垂楊舞”及垂楊葉上的雨滴被風吹到荷葉上發出的“萬點”聲響等,表現了雨后池上的一種動態之美。

      這里,詩人筆下蕩漾的東風、婆娑起舞的垂楊、荷心的萬點聲,無一不具有一種流動的韻致和盎然的生意,與前二句相比,別是一番情趣。與此相隨,語勢節奏也由平緩而轉向急促,字字飛動起來。“忽起”二字,首先造成突兀之勢,展示出景物瞬息間由靜而動的變化,給人以強烈的動感;隨后再用“更作”二字作呼應回旋,造成一種急促的旋律,從而把上述有形的與無形的、動態的和聲響的景物聯貫起來,組成一幅形聲兼備的藝術畫卷。

      雨后池上景物之美,詩人既寫其靜態,又寫其動態,不僅顯得豐富多姿,而且構成對比,收到以靜顯動,以動襯靜,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首句平直敘起,次句從容承之,而以第三句為主,盡宛轉變化工夫,再以第四句發之,詩人用這一方法巧妙安排,使語言結構形式與內容和諧統一,成因勢置景、筆隨景遷之妙。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在线日本妇人成熟免费a√午 | 精品亚洲成AV片在线观看 | 久久久国产精品天天影视 | 亚洲欧洲视频一区直播在线 | 亚洲午夜理论片在线观看 | 日日摸夜夜摸狠狠摸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