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字如面》觀后感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后感。快來參考觀后感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見字如面》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見字如面觀后感范文(精選23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后感了。那么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見字如面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見字如面觀后感 篇1
在辦公桌上,我喜歡擺一本小臺歷,在家里客廳的墻上,我也總喜歡掛一本掛歷。
每到年終,我都會著急地去找臺歷和掛歷。朋友們都笑我老土,他們說現代社會了,信息時代了,手機電腦里到處都有想看的東西,既方便又快捷,沒必要用那些過時的。
而我,卻不是這么樣認為的。之所以喜歡看臺歷和掛歷,那是因為這些都是紙質的,我喜歡在臺歷上圈日期,記東西,寫幾個只有自己看得懂的字,能充當我最簡單的記事本和日記本。一年下來,回頭翻看,才發現原來發生過那么多事情,心情曾起伏那么大。
時常,我翻出以前用筆寫的日記和別人寄給我的信件,一個字一個字地咀嚼著,思緒慢慢地又回到了從前……
記得有位初中的男同學,給我寫了封很簡單很普通的信,大概告訴了我他要去創業了。之后我回信給他的時候,也很簡單很普通,末了不忘在最后祝他“飛黃騰達”。我自認為用這個成語時完全沒有諷刺的意思,可是男同學誤會了,馬上回了封信罵我,說我譏諷他,要和我決裂。我想他一定很生氣,因為字跡寫得很重很粗。我當時也氣了,就沒有再回他信。于是,我們從此斷了往來,一直到現在。這件事,雖然帶著誤會和遺憾,但每次拿出信件來看時,都還是感慨萬千,回味無窮。往往遺憾產生美,朦朧出經典。
《見字如面》的觀后感(精選21篇)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總結呢?是時候寫一篇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在寫觀后感之前,可以先參考范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見字如面》的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見字如面》的觀后感 篇1
現代社會,信息的傳遞隨著多媒體時代的到來而加速,書信,作為信息傳遞載體的功能已經退化。但作為一種情感表達的方式依然有著獨有的魅力。
有些話,寫下來就更鄭重其事,一筆一劃間,都能體會作者彼時的心境。
卑微的傾慕、顫抖的愧疚,或是生命都無法承受之痛。這些統統都難以當面表露。
就如同李真寫給母親的信。他不忍當面訴說,害怕見她又多一次情感的崩塌。每一次在生死間徘徊,對于母親而言都是一次煉獄。這痛不會因為熟悉而麻木,只會如潮水一波一波的傾覆而來,帶給你似死的窒息。
作為一個父親我深刻體會這種情感。不計代價的燃燒自己,去挽回兒子的生命。
到了我這年紀,死亡,已經成了生活中反復被提起的詞匯。我的外婆在我讀大學時去世,從那時起,我開始正式而鄭重的思考死亡。它,淬不及防的接二連三降落在我的親人身上。但其實,這都是必然。
最近母親也總提起身邊的人走了一個又一個。最近一個星期就聽到三起。母親的閨蜜因為癌癥離世;二舅媽的侄子(37歲)被確診肝癌,余生無多;對面超市老板的兒子抓魚時溺水而死,年僅29歲。
死,當以一種意外的形式降臨的時候,是隨時而至的。理論上,每一個人都有遭遇的可能。
所以瓊瑤說,能健康活到80歲已是上天的恩賜。與我初聽到這些消息的時候感觸一樣。
《見字如面》觀后感6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寫一篇觀后感記錄下呢?到底應如何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見字如面》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見字如面》觀后感1
今日下午觀賞了《見字如面》,尤在讀聞一多信件時不知覺潸然淚下。節目制作方成功地營造出文學氛圍,讓人確是搭載著信件,穿越時空,對話于古人。在現實生活中,也許你是理性的經濟學家,也許你是嚴謹的科學家,也許你是只跟數字說話的程序員,但在這個節目中,導演成功地將你拉入一個充滿文學氣息的殿堂。
除卻節目配以優秀的朗誦者、合適的燈光、精挑細選出的信件這些因素,我談談讓我深有感觸的兩點。
一、100%的真實感;唯有當事人親身經歷的、最真實的情感足以感染他人。信件乃當事人所寫,不假他人之手,不被粉飾涂改,所以顯得真誠厚重。我們發現,當一個人的心不同意他口中所言時,他的姿態與表現是令人尷尬的,而這種尷尬斷難使旁人產生共鳴。今年春晚許多人在回憶陳佩斯,有這樣一則評論讓我印象深刻:“那時的演員表演時透出一股子自信,把自己內心認同的觀點、現象幽默的表達出來,自然能引起觀眾強烈的共鳴。現在的演員機械式的演繹、生硬的情感切入,脫離了實際,他們現實生活中會是這樣嗎?肯定不是的。”這評論恰是精辟,真實是真人秀的實質,共鳴因它、尷尬也因它。
二、歷史的交互;這樣一封信件,它不是來自于這個時代,它描繪的不是這個時代的物欲縱橫、房價飆升,而是濃縮了那個時代,或是抗日將領的民族大義,或是五四青年的高遠志向,或是三毛的愛情與孤獨......這些信與我們隔了一個時代,或是一段歷史,我們感覺新奇,更甚至,它使我們感覺清醒。活在當下歷史前進步伐當中的你我,通常無法突破時代的限制,因此我們的認知、思維、價值觀都刻上了屬于這個時代的烙印。那么,同樣的事情,不同時代的人是如何地思考與選擇呢?因此,這種歷史的交互確是令人陶醉。
《見字如面》觀后感(精選18篇)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后感吧。但是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見字如面》觀后感(精選1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見字如面》觀后感 篇1
我上一次寫長信大約是在高三的時候,也就是八年前了,那時候被限制用手機,書信里還保留著最后的情感記憶。情動的,茫然的,爭執的,瑣碎的,每每翻起,見字如晤。而現在,我們都退化到不費心思的只發微信短句寒暄聊天了。
好可惜,那些很真摯情感的表達方式仿佛在文化中斷層了。接著我們會發現不知如何寫信,快速的生活反而讓人變得遲鈍。
白巖松說,你有多久沒談心了?現代網絡中,各種朋友圈,你可以跟很多人聊天,但卻找不到人談心。其實是一樣的,談心就像寫信,只是不同時代為了真摯的交流采取的不同方式罷了。
但我們逐漸摒棄了這些。因為我們節奏快,因為我們不愿等待。
那樣太可怕了。
我記得看《最好的時光》時候,最打動我的不是張震跑了好多個地方去找舒淇,而是最初他要去當兵前,到舒淇打工的臺球室,對她欲言又止,直到店打烊他走了,不出一會又回來敲門板,對她說“我寫信給你”。那種輾轉,猶豫,情動的一刻,就是最好的時光。雖然放在今天用微信表白心動依然是會存在,但今天可能拒絕更快,因為缺乏等待。
當然也不僅限于情信,只做一比方,我們需要反思。
今天看了第一期《見字如面》,節目想法很好,請來幾個名家念信,信念出來是對的,有的信婉轉雋秀,有的信鏗鏘有力,有的信詼諧風趣,也有的信飽含深情。
《見字如面》節目觀后感范文五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見字如面》節目觀后感范文五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見字如面》節目觀后感范文五篇1
前段時間翻看《半月談》,偶然看到一篇題為《書信或逝情懷未老》的文,被這題打動了,認真看了起來。文中開篇便提到《見字如面》第一期演員嘉賓王耀慶讀畫家黃永玉寫給著名劇作家曹禺的一封信,信中引用莎翁《馬克白》里的一句話:“醒來啊,馬克白,把沉睡趕走。”文中還有這樣一段話:“書信寫作被稱為“最溫柔的藝術”。許多人懷念手寫書信時代,是因為通信的快樂本身來自兩個層面,一是書寫,二是等待。”
這些就是我認識《見字如面》的經過,接著便一口氣的看完了十多期,每一期,我都是很有代入感地去看,摘記下。最初的原因是喜歡聽故事,而書信打開了歷史。一直看到后來,不管是數百數千年前的古韻、英勇就義前的絕命書、名人間的書信還是質樸的家書,我都愛聽。他們把我帶進一個個鮮活的時代場景和人生故事里,去領會那代人的精神情懷和生活智慧。因為是很投入的去聽,我的感受有時是熱血沸騰、有時是浪漫少女心、有時是感動極了,這就是書信的力量吧!每封書信讀完后會有嘉賓老師去講解書信背后的故事,我們總是感嘆:“他這樣一個人,居然會寫這樣一封信!”的確,我們有一些話不容易說出口,寫下來反倒可以更清楚、更深情的表達,這就是書信的力量吧!
綜藝界清流《見字如面》觀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后感如何寫了。你想知道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綜藝界清流《見字如面》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見字如面》也好,《朗讀者》也罷,都在——讀,這種讀,是有聲音的讀,是有情感的讀,也是有選擇的讀,選擇語速、選擇重音、選擇聲調,等等。這是節目的亮點,可能也是和正常讀書最大的不同。
比如,電視節目節奏的推進是線性的,而讀書則是可以跳躍的,甚至是可以停駐的、反復的、回旋的。比如讀信,我不知道怎樣的聲音可以讀出“意映卿卿如晤”,怎樣的心情才能讀出“少卿足下”,我不知道“醒來覺得甚是愛你”應該怎么表達,“我的良心就是你”應該怎么尋找重音。可是我知道,在閱讀這些文字的時候,每個人的體驗可能都不一樣。
如果把電視和讀書比作兩個人,那么,電視讀書節目就是電視在親吻讀書。只是,如錢鐘書先生所說:這吻的分量很輕,范圍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場端茶送客時,把嘴唇抹一抹茶碗邊,或者從前西洋法庭見證人宣誓時,把嘴唇碰一碰《圣經》,至多像那些信女們吻西藏活佛或羅馬教皇的大腳指,一種敬而遠之的親近。
所以,像一些樂觀者預計得那樣,指望一兩個電視節目來激發起國民的閱讀風潮,改變目前的'閱讀現狀,拯救日漸稀薄的讀書,實在是一種天真的樂觀。閱讀的幾乎帶有宿命的衰落,遠非一時一事所能改變。
再者,讀書被現代媒介裹挾的固然是走在時代潮流中的尷尬,但媒介的弊端卻不是影響國民閱讀水平的唯一因素,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見字如面》觀后感4篇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見字如面》觀后感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見字如面》觀后感4篇1
“字體”,是人們的第二幅面孔。“字如其人”便是這個道理。漢字莊重穩健,矯若驚龍,方方正正。這也反映了中國人民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所以,字體直接反映了執筆者的精神面貌。
謝老師要求每位組長把字寫出最高水平。我認為這不僅是對自己的負責、能力的提升,更是在為其他人做出表率。在提升自己的同時,也讓別人向榜樣看齊。
之前的時候,我的字不算美觀。當老師提出這個要求的時候,我就決定要把每一個字寫工整、寫美觀。“一橫一豎見功底,一撇一捺見態度”。只有心正,字才會正;只有心靜,字才會穩重。
“見字如面”中的“面”,并非是人直觀的外表,而是不容易顯現出來的內心世界。也就是說,盡管這個人其貌不揚,但他的字卻很好看,那么他的內心一定是美的,他的氣質一定是超凡脫俗的。反之,如果一個人再怎么好看,如果字不好看,那他外表不過是件裝飾品罷了。所以,見到一個人的字就可以判斷出他的內心是否穩重,是否高尚。
想要提高自己,不一定非得去學書法,最重要的還是要從平常的一筆一劃開始注意。“提筆即是練字時”。作為中學生,我們必須從每天的隨筆書寫、課堂筆記、各科試卷開始練習,把握好每個字的起筆、行筆、停筆、分寸,既要把每一個字當做開始,又要當做一個結束。所以,在寫字的過程中,“落筆不反悔”也很重要。
見字如面第一季觀后感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見字如面第一季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見字如面第一季觀后感1
1950年,黃永玉和曹禺第一次見面是因為蕭乾。當時,黃永玉從香港來到北京探望沈從文,正逢巴金到北京開會,蕭乾就約著巴金、曹禺、沈從文等一行人到北海喝茶,黃永玉一同參加。
1987年,張國立因主演話劇《朱莉小姐》獲得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當時給他頒獎的就是曹禺曹公。對于這臺劇目,曹公非常喜歡,之后還特意邀請張國立到他的家里暢敘戲劇藝術表演。那次,曹禺為張國立題寫一幅條幅:“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另一顆心寬容“。
張國立得以在《見字如面》的舞臺上再續與曹公的前緣,朗讀他回黃永玉的信。因為他的精彩演繹,又得以被邀請到黃永玉家中做客,并又被大師贈與畫作。一見到張國立,黃老就一迭聲地說:“你特別像蕭乾,無論是動作、神態、聲音都特別像。”他還囑咐張國立,不要浪費這先天條件,有機會一定要演下蕭乾。
在黃老脫口而出“你特別像蕭乾”時,冥冥中一個甲子的緣分閉合成了一個圓。這是這個節目無意中促成的特別美好的.機緣,毫不刻意,又神來之筆水到渠成。導演和表演嘉賓都是娛樂市場大潮中善于停下來思考的人,謝謝他們,如此純粹地詮釋人們心中對人文關懷的日常需求,不鼓吹小眾,不營銷賣慘。是呀,在或遠或近的時空中,尋找歷史認同,文化認同,情感認同,本來就是人們應有的主流需求。市場不光要有盡興的娛樂,也可以有溫柔細語的感懷、有對文化本身的沉靜思索。
黑龍江衛視《見字如面》觀后感范文(精選7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知道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黑龍江衛視《見字如面》觀后感范文(精選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黑龍江衛視《見字如面》觀后感1
作為一個純粹的讀信節目,《見字如面》的出現無疑是帶著些冒險意味的。不似某些情感節目中以拆信為表、窺探家庭丑聞為實的做法,《見字》走的是文化爭鳴的路子,它選取的信件遠至公元前223年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封家書,近至十多年前羅永浩寫給俞敏洪的求職信。讀信人不僅有時下熱俏的鮮肉林更新,也有演藝界的泰山北斗張國立、歸亞蕾老師等。
根據撰信者真實身份的不同,讀信人的選擇也兼顧了性格、年齡等考量。另一邊,因著信件年代久遠,節目組還將涉及文言文的部分做了準確又保留意蘊的白話翻譯,觀眾理解方便,也更易將思緒沉浸在信件詮釋的過程中。而在第二現場,還有主持人翟毓紅與楊雨、許子東兩位文化嘉賓進行對談,分享信件由來或解讀深層涵義。這么看,倒有些《鏘鏘三人行》的意思。
說起《鏘鏘》,兒時最愛看竇文濤、梁文道、許子東三大才子指天說地、談笑風生,而今再見許老,脾氣稍斂,但論事更為透徹直接。許是擔心審核問題,主持人小翟與楊雨總是強加打斷,觀眾與許老皆未能盡興,十分可惜。另一位嘉賓楊雨是百家講壇的常客,對納蘭容若偏愛有加的她是典型的感性派學者,解讀時除偶爾掉書袋外,總不免將自我情感投射在信件中,于此,有觀眾戲稱道:“楊雨讀了很多書,而許子東讀明白了很多書。”也是見仁見智了。
黑龍江衛視《見字如面》觀后感(通用10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后感吧。在寫觀后感之前,可以先參考范文,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黑龍江衛視《見字如面》觀后感(通用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黑龍江衛視《見字如面》觀后感1
在當下,視頻、熒屏無處不在,但是目之所及,霸屏的卻多是無聊庸俗的娛樂節目、劇情雷同空洞的連續劇,令人作嘔。可是有一檔綜藝節目,它悄悄地播,溫溫地火,卻口碑不俗,令看過的人都點贊,竟然成為近年來少有的“零差評”綜藝節目。這檔節目就是黑龍江衛視于去年年底開始播出的《見字如面》。
說白了,這是一檔書信朗讀節目。書信曾經在社會生活中充當重要角色,是人際交流的不可或缺的媒介。但是毋庸諱言,由于現代通信手段不斷進步和更新,紙質的書信正面臨退出歷史舞臺的命運。然而,正因為書信曾經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編導者從已經成為歷史文物和正在成為歷史文物的書信中,發現一座信息的富礦,一個歷史文化的寶庫。
總策劃、總導演、實力文化創始人關正文,眼光獨到犀利,發現了這座富礦。他繼成功推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和《中國成語大會》兩檔“國民文化節目”之后,再度出手,從長達2000多年的時間跨度、從上萬封信中精選出百余封,包括家書、情書和與朋友書等不同題材,通過讀信,讓觀眾跨越時空,回到各種真實的場景中,體驗不同時代、不同境遇的主人公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實現與歷史當事人的“見字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