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禪山記教案

    《游褒禪山記》這篇課文是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辭職回家的歸途中游覽了褒禪山后,以追憶形式寫下的一篇游記。下面一起來欣賞關于這篇課文的優秀教案,僅供大家瀏覽。

    游褒禪山記教案1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了解作者。學習結合語境揣摩語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詞及文言現象。背誦課文。

      2.學習課文因事見理、敘議結合、前后照應的寫法。

      二、過程和方法

      誦讀、感悟、理解、背誦。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認識作者“深思慎取”“盡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鑒意義。

      重點、難點

      掌握詞類活用。

      因事說理的游記——思想的深刻,藝術手法的獨特。

      解決辦法

      學生利用注釋、工具書疏通文字,教師只進行點撥、解難,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重視誦讀,在誦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落實本課的背誦要求。

      指導學生從課文因事見理、敘議結合、前后照應的寫法人手,弄清文章的內容和結構,并重點教讀第三段,理解作者“盡吾志”的觀點。

      學生活動

      發揮學生主體性,讓學生借助注釋疏通課文。指導學生認真朗讀,揣摩語言,熟讀成誦。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預習,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課文。

      補充注釋

      ①址:基址,指山腳。

      ②禪:梵語譯音“禪那”的簡稱,意思是“靜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種境界。后來泛指有關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禪師、禪子、坐禪、禪房、禪宗、禪林、禪杖等。褒禪,慧褒禪師。

      ③廬冢:廬,一說指慧褒生前住處(屋舍)。

      ④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另一種解釋是:唯獨碑上刻的“花山”二字還可以認識。

      ⑤今言“華”(huā)如“華(huá)實”之“華(huá)”者,蓋音謬也:漢字最初只有“華(huā)”字,沒有“花”字,后來有了“花”字,“華”“花”分家,“華”才讀為huá。王安石認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華”的古音而寫的今字,所以如果是“華山”(按,這里不是五岳中的“華(huà)山”)的“華”,仍應讀huā,而不應讀“華(huá奢侈、虛浮)實”的huá。

      ⑥莫能名者:另一種解釋是,不能叫出真名的(指華山本名花山)。名,說出名稱。

      二、導入

      劉勰《文心雕龍》:“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通判時寫了一篇游記《游褒禪山記》。我們從中來感受作者游褒禪山產生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三、范讀。放課文朗讀錄音,或教師示范朗讀。

      四、學生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注意節奏和感情。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五、結合課后練習,疏通文意,積累語言。

      1.詞

      [乃]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副詞,表示判斷,可譯為“是”“就是”)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

      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兵乃出(才)

      [道]

      有碑仆道(路,道路)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

      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張)

      何可勝道也哉(說,講)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蓋]

      日初出大如車蓋(車蓋)

      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是因為”“是由于”等)

      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超過,勝過)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文]

      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文字)

      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紋)

      屬予作文以記之(文章)

      文過飾非(掩飾)

      [然]

      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如此,這樣)

      吳廣以為然(對,正確)

      有穴窈然(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但,但是)

      2.活用

      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深度)

      蓋其又深,則其至義加少矣(到達的人)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險遠的地方)

      畫線的詞可以視為形容詞用作名詞,但有的也可以看作省略(如可以認為“其至”“險遠”后面分別省略“之人”“之地”),這三個詞在理解上沒有什么困難,只要學生理解就行了,不一定要講它們是形容詞用作名詞。

      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謬:弄錯,使……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名,說出,說明。這是“名”在文言中的通常用法,不是名詞用作動詞。)

      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名詞活用為動詞)

      好游者亦不能窮也(窮盡,走到頭。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名之曰褒禪(命名,稱呼。名詞活用為動詞)

      而莫能名者(說清楚,說明白。名詞活用為動詞)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形容詞用作動詞)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把……當作老師,名詞的意動用法)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認為……美,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認為……有好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3.句式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這三個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斷。其中的“者”是語氣助詞,表示提頓;“也”是語氣助詞,表示判斷。第—個句子是一般判斷句。第二、三個句子是因果關系的判斷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這是因果關系的判斷句。“此”是主語;“所以”由結構助詞“所”和介詞“以”組成,相當于現代漢浯的“……的原因”

      六、熟讀成誦

      這篇游記與我們讀過的其他游記相比,有什么明顯的特點呢?

      [明確]在記游的基礎上說理,記敘和議論緊密結合,前后照應。先敘述他和幾位同伴游褒禪山的經過,借此生發議論,說明要實現遠大理想,成就一番事業,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外,更需要有堅定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并提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度。

      記游和議論是怎樣結合,怎樣照應的呢?

      第三段的第二段的記游生發而來,第四段議論由第一段的記游生發而來。

      在大體把握了作者思路的基礎上,讓學生熟讀、背誦課文。

      七、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課后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背誦課文

      還不能熟練背誦的允許朗讀。

      二、理清思路,把握結構,深入理解

      1.記游部分寫了什么內容呢?

      [明確]第一段,介紹褒禪山概況。

      文章緊扣題目,以“褒禪山,亦謂之華山”一句起頭,點明作者所游的地方是“褒禪山”,以及這座山的另一個名稱“華山”。由這句的“褒禪山”一名引出褒禪山名稱由來,點出禪院。寫禪院,既證實褒禪山名稱由來,又引出“距其院東五里”的華山洞。寫華山洞的位置和命名緣由,為下文寫游華山洞作交待,其中寫華山洞命名緣由又與開頭一句照應。記仆碑文字,循名責實,辨“華山”誤讀,不僅回應開頭一句,證明褒禪山本名“華山”,亦即“花山”,也為后文的議論伏筆。記敘的景物由禪院到華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覽行蹤。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證山名結尾,在內容上環環相扣。

      第二段,記游華山洞的經過。

      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況,突出前洞與后洞迥然不同的環境特征,以及游前洞之易與游后洞之難,揭示一般游人就易避難的心理,為后文“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伏筆。然后詳記游后洞的經過。“余與四人擁火以人”。點明了與人同游,這才有入洞以后諸人的不同反應。寫經過時,對所見景象,只異常簡括地記下“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用連鎖句式說明入“深”、進“難”、見“奇”的遞進式因果關系,為后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據。隨著入洞之深而“其見愈奇”,下文本應敘寫乘興而入,尋幽訪勝,領略“奇”景。不料,卻中途退了出來。游洞至此結束。作者又補敘了兩點。一是“蓋予所至……則其至又加少矣”,一是“方是時……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這兩點補敘為下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據。寫出洞后的心情,突出一個“悔”字。因為當時“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卻“與之俱出”,“不得極夫游之樂”,由此而“悔”,并因“悔”而引出下文。

      2.作者怎樣生發議論的呢?

      [明確]第三段,寫游洞華山的心得。

      以“于是余有嘆焉”一句承上啟下。“嘆”字承上文的“悔”字,領起全段,自然地轉入議論。作者先借托古人,說古人游覽觀賞“往往有得”,是因為他們“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以此表明作者在下面所要說的觀察所得,不是隨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為依據和標準,經過深思而悟出來的。以下以游洞為喻,以“有志”為中心,進行逐層淪述,闡明宏偉的目標、險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夫夷以近,則游者眾”,照應“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險以遠,則至者少”,照應“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不能窮也”。兩相對比之后,緊接著指出“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照應“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這里以景喻物,用“奇偉、瑰怪、非常之觀”比喻某種最高成就的境界。但這種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達到的。怎樣才能達到呢?作者提出了三個“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這三個“不能至”表達了三層意思,提出了達到目的的三個必要條件:”志”“物”“力”。在提出“志”這個條件時,用兩個否定詞構成雙重否定,強調“有志”;在提出“力”和“物”這兩個條件時,又分別把“有志”作為基本前提,也強調了“有志”。這就揭示了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需要堅定的志向、不斷的艱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才能完成一種理想追求的道理,說得相當清楚、完備而透徹。三個“不能至”的三層意思,是按照乏個條件的重要性依次排列的,邏輯十分嚴密。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都不是充分條件而是必要條件,而其中“志”又是最根本的。所以作者又對“志”的重要性,作進一步的強調和申述。”然力足以至。

    游褒禪山記教案2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從記游到議論,即事明理的寫作手法。

      2、學習本文所論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從、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態度。

      3、掌握詞類活用和一詞多義的用法,特別是“其”、“道”、“名”、“然”等詞的用法。

      4、熟讀背誦,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

      目的2、3

      教學難點:

      目的1、4。

      教學設想:

      1、本文的語言比較通俗,可讓學生利用注釋自己串講課文,必要時教師進行點撥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詞,除弄清它在本課的用法外,還要引導學生聯系所學過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書的方法積累這些詞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3、即事明理的寫法,學生比較陌生,所以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理清記敘和議論的關系,從而理解作者所闡述的觀點。

      4、誦讀是本文學習的重點,要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通讀課文,在誦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落實本課的背誦要求。

      教學要點:作者及課文簡介,疏通文意。

      教學步驟:

      一、導入

      《醉翁亭記》、《岳陽樓記》,“記”是一種文體,指游記。游記的共同點是什么呢?(明確:抓住景物特點,表現山水之美。有人曾將游記比作“紙上山水”。)

      二、介紹作者、背景。

      三、交代本課的教學目的及課時安排。

      四、由學生朗讀課文。

      正音(板書):褒 冢 華 相 謬 窈 父

      五、默讀課文,根據注釋疏通文意。

      六、由學生復述課文,串講。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做些必要的點撥,特別要點出一些重點字詞的用法。

      七、由學生質疑,提出存在的其他問題。

      八、齊讀課文,鞏固詞義。

      九、作業

      1.積累“其”、“道”、“名”、“然”的義項。

      2.熟讀課文,體會敘議結合手法。

    游褒禪山記教案3

      設計思路

      一、 三維目標

      1、 繼續積累文言語匯,特別掌握詞類活用的現象。

      2、 學習即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后緊密相扣的寫作方法。

      3、 學習從游山這樣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現積極的人生態度。

      二.整體思路

      教師應當將示范背誦作為一種直觀的教學手段加以運用,必要時應逐句地帶領學生誦讀,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治學、處事都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獲得成功的道理。

      三、教學流程

      (一)導入 新課:

      教師提問:在初中我們學過哪些用文言文寫作的游記?

      《西湖游記》、《始得西山宴游記》、《醉翁亭記》、《滿井游記》┅┅

      這類文章有何特點?

      明確:敘事寫景,抒情感懷 。一般以敘為主,感為輔。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游記《游褒禪山記》,看它在寫法上有何區別?(板書課題:《游褒禪山記》)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斷句讀。

      2、學生自瀆課文,盡量熟練,并借助注解,利用工具書,掃清語言障礙。

      提示: (1)學生的自己不能解決的疑問可作好記載,教師巡回解答。

      (2)指導學生像上一課一樣作好文言語言的積累。板書隨機。

      3、掌握大意(多媒體板書)

      討論、明確:本文先寫未盡興的游山經歷(1、2段), 然后由此引發議論(3、4段),第五段是游記的結尾。

      (三)品讀課文

      1、 研讀第一段。

      學生齊讀第一段,然后教師范背第一段,學生如果還有讀不準的字音要記好筆記。同時思考:介紹“褒禪山”的語句有哪些?為什么要特別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

      明確:第一問比較簡單,只是提示學生背誦的層次。第二問要提示學生尋找文中相照應的地方。

      原因:為后文的議論埋下伏筆。

      引領學生按層次背誦此段。

      2、 研讀第二段。

      先點名誦讀第而2段(有基礎的學生),然后齊讀,再后教師領背。思考:此段中介紹了前后兩洞,你認為著重介紹的哪一部分?為什么?

      討論,明確:較詳細地寫了后洞的特點以及游后洞的所見所感。因為本段著重寫游洞而不著重寫景,況且只寫了半途退出的經過。由此可看出,文章不重在記游,而只是借以表達自己的觀點,記游只是為后文的議論作準備的。那么,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后悔”,因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卻隨之出,不得極夫游之樂也,實意在說明自己意志不堅定。

      學生小聲再誦讀課文,爭取當堂背誦。

      3、研讀第三、四段。

      (1)齊讀第三段,強調“而無物以相之”中的“相”讀作xiàng ,思考:本段主要寫了什么?

      明確:主要寫游山的心得。具體內容分五層意思:①用一“嘆”字緊承上文,領起全段。②以古人作為立論的標準,從“求思”的深度和廣度兩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難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對比。④闡述宏偉目標,險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內在聯系。⑤強調只要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即使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梅”。

      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尋找關鍵語句回答。

      明確:這一段承接第二段游山未盡興的事件引發的議論“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就能成功嗎?在文段中繼續尋找答案。(略)

      歸納起來,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條件就是 “志”、“力”、“物”,強調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又強調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之道。從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啟發?能不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談一下。

      (2)教師背誦第四段,由于句子較長,強調句讀,便于理解。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

      “古書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話相照應?(“其文漫滅”。)“后世之謬其傳”又是跟哪句話相照應?(“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作者認為現實中像這樣的情況多嗎?(“何可勝道也哉”)

      由此討論:你認為現實生活中像這樣的情況多嗎?請舉例證明。

      學生暢所欲言,估計說的更多的使廣告招牌、報章雜志上出現的。(略)

      提問:這一段主要寫了什么?

      明確:作者從仆碑發生聯想,指出對待傳聞應該采取“深思慎取”的態度。

      3、 4兩段都是由生活中具體的小事闡明了悟出人生哲理,表現出對生活的積極態度。

      4、教師背、學生讀最后一段,盡量慢一些,強調“父”字讀作“ f”學習游記寫法的結尾,再如《醉翁亭記》的結尾也是這樣。

      5、學生再讀課文,同方交換檢查背誦,并檢查默寫。

      6、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自己編寫結構提綱。

      (四)相關資料

      作者介紹: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現江西省臨川縣)人。仁宗慶歷進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強化統治力量,以防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因保守派反對,新法迭遭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卒謚文。他強調“權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其詩文頗有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之作,體現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抱負。散文雄健峭拔,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詞雖不多但風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時代背景資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現在安徽省潛山縣)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辭職回家探親,在歸途中游覽了山巒起伏,有泉有洞,風景秀美的褒禪山,同年7月以追記形式寫下此文。

      板書:

      《游褒禪山記》

      積累文言基礎知識,強調詞類活用。(學生完成)

      1、 2段(記敘)游山的經過。

      3、4段(議論)游山的心得:

      成功的條件—— “志”、“力”、“物”,關鍵是“志” 一、 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二、 解讀大綱:誦讀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的名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

      三、 (一)導語 “溫故而知新”。

      (二)重視語言的積淀。

      (三)以朗讀促理解,在理解中求背誦。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天天视频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 亚洲一级一区二区三 |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播放 |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在线 | 日韩免费在线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