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不知不覺又到了散文
近兩天,竹溪的氣候慢慢拉下了熾烈的性格,晚一點,還可以穿上一件外套。雖然溪水綠山,但夏天的艷陽,給很多市民汗流浹背的陽光照曬,過往人來,美女也要打著一把遮陽傘。
雖然坐在家里,吹上一個小小電風扇,有種自得其樂之感。畢竟這種生活不是隨時都能夠享受,因為每天還得上班。
不過,經歷一段酷暑之后,季節慢慢褪去了那種粗暴的脾氣,開始也不得不接受隨著落葉的枯黃,一樣變得開始溫柔可親起來。
過去一段時間,很多城市都經歷了很多暴雨,就像一個又一個故事,在各大媒體爆滿頭條。給人應接不暇之余,也給很多城市發展提出了挑戰。這種熱度,當然不會遜色每天下過雨又天晴,盯著人們冒汗的高溫,時起時伏的走不出記憶的閃現。
當然,竹溪也不例外。但相對來說,越來越發展的城市環境,往往帶來現代氣息的同時,也不得不在另一種角度帶來挑戰。原來在竹溪人的眼里,就像偶爾看著一個外國客人出現在大家面前。不是好奇,總比好奇還要充滿著幻想。
如今,沒有這樣強烈好奇心了,但隨之而來的人民路上交警的提醒聲不絕入耳。上班一族和來往學生行走在狹窄的街道上,看著那種人車混雜擁擠不堪的畫面,確實給人憋屈的同時,也不得不對于發展過程中帶來的這種小熱鬧,或多或少提出一些疑問?
難道說,發展就有錯嗎?沒有,一點也沒有,可關鍵的是,大家感覺身邊的變化,總越來越多地出現了很多麻煩。
雖然,悶熱的感覺沒有了,可清新的空氣中,或多或少總有那么一些塵氣。或者是遮擋視線的車流斑駁絢爛。
到了初秋了,這種感覺慢慢平和了下來。隨著滿山清綠綠的葉片慢慢變得泛黃,我們就可以說,秋季真的來了。
那么,秋季來了,也意味著雨水慢慢少了,暴熱的夏季真的褪下了偽裝的衣裳,太陽也變得柔和了。
可不是我們說來就來的,也不是我們想它來它就來。
前天去老家,七月半燒紙錢,我是穿著短袖去的。看著老鄉們穿著外套,原以為他們是搞忘了季節。雖然沒有說出來,可看著一個又一個變化的風景線,確實提醒了我。
因為經常生活在縣城里,大家也都千篇一律跟著潮流,沒有思考季節如何變化。于是,就想當然地按著很多生活習慣做事。
可到了鄉下,很多場面就變化了,看著稻谷飽滿的稻穗,看著玉米泛黃的枝葉。真的才明白起來,原來這些地方才是真正遵循季節變換的地方。
因為老鄉們不用翻書,也不用每天看黃歷,更不會上網看天氣預報。
總之,在他們眼里,四季比一般人都清晰。因為他們從播種莊稼,到收割完成,出入的天數,算的精確為妙。每天看氣候做事,也是實實在在的。
再說,對于農村來說,早晚溫差之大,也是不像城市的,錯綜復雜的氣溫變化,也是不能和城市相比的。
因此,我就明白了,我穿著短裝,是因為我們習慣了對氣候的適應。他們早上穿多一點,中午可以脫了,下午接著多穿一些,因為晚上就會變得冷了起來。然而,夏季可以不會有這樣的變化。
也就從這次開始,我才真正思考。季節對于老鄉來說,真的.關系著很多。在他們惟妙惟肖的生活里,對于這些細微的變化也是成竹在胸。
所以,他們不用復雜的一到晚上就要看看天氣預報,也不用擔心季節變化會給他們帶來很多難題。他們就是這樣數著歲月過日子,每天起早摸黑,目的明確,夫唱婦隨。
也許,當我們自以為是的給他們講解著理論比現實更有意義的時候,我們一定會津津樂道,或者自以為是,但他們可以聽聽新鮮的見解,可不一定在他們心中落下我們有多能的感覺。對于季節的分界線,他們用筆畫不出,用語言形容不出。可只要他們抬頭看看樹葉,走走莊稼地,就會知道季節來臨了,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可以慢慢緩解。
中國自古都是農業大國,也是農業在人們生產生活中留下痕跡最多的體驗。每個人都經歷著改革發展帶來的喜氣,也經歷著貧窮對于生活的艱苦。
雖然,時代慢慢變化,但這種體驗,可以說在每個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烙印。
然而,為什么要寫這篇短文,也是覺得生活中其實可笑可氣的事情真的很多。一聲春雷,會激起很多花香的味道,一場大雨也會帶來很多思考。而真正當我在每個季節得意洋洋的時候,一片落葉卻預示著一場秋意的來臨。
其實,這些都是自然規律,也是春去秋來的自由變換。可不要說生活這個復雜的大系統,僅僅只是四季就足以讓我們看出太多太多。
比如,秋季來臨了,意味著一年的時光也慢慢走入了尾聲。也許我們的夢沒有實現就會慢慢擱淺,也許我們臉上細皮嫩肉也會多出一條皺紋。
總之,當秋意漸濃時,不僅帶來的是漸涼的溫差,還有很多很多深層的涵義。給我的不僅是思考,還有更多更多如一片又一片落下的黃葉,不僅富有詩意,而且蘊含著哲理。
【秋,不知不覺又到了散文】相關文章:
詩歌散文:我又觸摸到了秋09-25
不知不覺的來到了十一月詩歌12-30
不知不覺已是人到中年散文07-31
秋姑娘到了隨筆作文03-07
秋到了初二作文02-20
秋天到了散文05-18
春天到了散文11-17
被嚇到了散文07-18
秋起秋落散文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