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說課稿設計

    時間:2021-06-10 13:01:12 說課稿 我要投稿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說課稿設計

      師:(課前激趣)首先我想給大家做一道競猜題:猜猜他是誰。我對他有四個描述,請你把答案寫在一張之上,千萬別說出來,影響別人作答。記住,現在是“君子動手不動口”。(強調)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說課稿設計

      1、他是廣東新會人。

      2、他是中國近代百年歷史中,成就與貢獻巨大的人。

      3、他是近代維新派的領袖和學者。

      4、他著作頗豐,著有148卷,長達1000余萬字的《飲冰室合集》。

      有答案了嗎?告訴我,他是誰?

      生:(興奮地)梁啟超!

      師:(喜悅)對!他就是梁啟超。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

      《詩經》中有這樣一句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性。梁任公先生正是那高山,那景行。(深情地)今天,我們就要一起走近這位極具人格魅力的偉大人物,學習梁實秋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梁實秋先生可是一位名人,他以創作散文小品著稱。今天,我們要把他頭上的光環拿下來,當這篇文章是普通人寫的,比方說你、我、他寫的。請大家試著批改文章,給他寫點評語,作一些旁注。

      單數行的同學請你回頭,跟后面的同學組成一個小組,大家一起來批改這篇文章。給梁實秋的文章寫評語,作旁注,首先想干啥呀?

      生1:(躍躍欲試地)找問題!

      師:他說他想找問題,什么問題呢?不容易呀!要想找問題,我看光有一雙慧眼還不夠,還真得去借了,借猴哥的那雙“火眼金睛”。

      (學生互相討論)

      師:剛才看到很多同學找出了很多問題。其他還沒有找完的同學請繼續。咱們現在就開始,把剛才同學找到的、文章“暴露”出來的問題提出來,由你們發現問題、反映問題,再由你們來解決問題。誰來?

      生2:第一段,我發現兩個問題。(師:好的,看到第一段)第二句“大約在民國十年左右”有“大約”就不用“左右”了,這里重復了。還有第三句“我很幸運地有機會聽到這一篇動人的演講”演講是“一次”,沒有“一篇”這樣的說法。

      師:如果說“一篇”呢?

      生:那是一篇演講稿。

      師:那演講稿是“聽”嗎?

      生:不是,是看。

      師:對!是看,是讀。對不對?這里是量詞使用錯誤。

      生2:還有第二段中,有同樣的錯誤,最后一句“但是讀他這篇文章和聽他這篇講演”,把這里的“篇”也改成“次”。

      師:同樣的毛病,他犯了兩次。還有嗎?

      生:(無奈地)我找不到了。

      師:(欣賞地)好!請坐下,你已經有雙慧眼了。發現了三個毛病!

      生3:第八段“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很羅嗦,我覺得。

      師:“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太羅嗦了,語言不簡潔。又犯毛病了。(贊賞地)好,不錯!連這個問題都找出來了。

      生4:第九段第三行“不少人從此對于中國文學發生了強烈的愛好”,“發生”與“愛好”搭配不當。

      師:對!“發生愛好”,應該說什么?

      生:產生。

      師:“產生愛好”,好像也不太對頭噢。“產生興趣”可以嗎?這里是謂語動詞和賓語搭配不當。

      生5:我是發現問題,我覺得這篇文章和題目很不相符。

      師:文章內容和題目不相符,怎么說?

      生5:文章題目是記一次演講,應該是記敘他演講的內容或者是過程。然而我覺得這篇文章是有一點評論的感覺,評論他怎么樣,而且還夾雜著一些記敘作者梁實秋的事情。我覺得沒有緊扣到這次演講。

      師:這位同學講得很好。她說:我仔細看這篇文章的題目發現,這個句子的中心應該落在“記演講”而不是記梁任公上。但仔細看文章,好像他是記梁任公,而不是演講,文題不對。好,下面我們回到第一位同學所講的搭配不當和用詞不當的問題上。“大約”和“左右”重復。類似的毛病在文章的后面有沒有出現?

      生:第六段“我在聽先生這篇講演后約二十余年”也有錯誤。

      師:對!這一句中“約”和“余”重復使用,還有“篇”字量詞使用錯誤。看來,文學大家也會犯錯誤,大家同意嗎?

      生:同意。

      師:看來大家達成了共識。有不同意見嗎?

      生6:我覺得這篇文章的語言很口語化。就像我們平時講話一樣,我們也會說“大約十塊錢左右”,文章是寫得很口語化,所以我覺得不應該去追究他的錯誤。

      師:(很高興他的新見)好!但我注意到你剛才強調了一個詞“口語”,那這是什么?

      生:書面語。

      師:既然落筆成文了,就得要講究語法規范了。

      生7:可能在那個時候,沒有什么確切的語法。就像魯迅先生寫的文章,有很多這樣的語法問題。我們現在看來是問題,那時沒有這么多規矩,可能并不叫問題。

      師:你能舉例子嗎?

      生:就好比說古文中的通假字。他們所說的通假字,在我們看來就是錯別字。

      師:其實我們還可以找到例子。比方說郁達夫在他的《故都的秋》中有這樣一句話:“不逢北國之秋已有十余年了”。到底是十余,還是不足十呢?所以說:在沒有建立語法規范之前,他犯這樣的毛病,那是允許的。但是建立了語法規范之后,在犯這樣的毛病可就叫“語病”了。那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有沒有語法規范?

      生:有!

      師:有了語法規范,就請你們循規蹈矩,別在你們的文章當中出現類似的語病。文言當中的通假字,如果在你的.文章當中出現,那就叫錯別字了。剛才提到的第二個問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太羅嗦。改成“手舞足蹈”行不行?

      生:行!

      師:這樣我們是看明白了,但告訴你們:這八個字出自《詩經》,現在明白了嗎?

      生:明白。

      師:它不是羅嗦,它是什么?

      生:引經據典。

      師:對,引經據典。現在我想知道被大家刪去的四個“之”字意義和用法是否相同?

      生8:相同。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

      生9:“手”和“舞”、“足”和“蹈”之間的兩個“之”字是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

      生10:另兩個“之”作助詞,沒意義。

      師:好,你們聽我說“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手之舞,足之蹈”,哪一個更好聽?

      生:前面的。更有樂感。

      師:那二、四兩個“之”到底起什么作用?

      生:是音節助詞,起湊足音節作用。

      生11:第三段描寫梁任公先生的外貌那里“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的人物”,有貶義的意思。(出現斷句錯誤,學生笑)

      師:先看這個句子的斷句,應該是什么?

      生:禿頭頂/寬下巴。

      師: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這形象不太好,是不是?

      生:(脫口而出)不是,真實呀。

      生12:(反駁地)作者在這里把梁任公的外貌、神態表現得淋漓盡致,表現了他的特別之處。難道我們看到林肯就說他的形象不好嗎?

      師:如果我們改一下,讓他在讀者心目當中個個留下美好印象,像鄒忌一樣: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把梁任公也寫成這樣,行嗎?

      生:不行。

      師:對,我們必須對他做真實地描寫才對。著名的潘長江老是被人取笑,說他太矮了。他是怎么說的?我是“濃縮人生精華”。(學生會心地笑)他個子矮小,但并不影響他的形象高大。

      [4]

      剛才有一個小組討論的話題很有意思,他們說:第三段對梁任公做了描寫,描寫了他的什么?

      生:神態、外貌、語言。

      師:好好看看他的語言,就兩句話,這是梁氏獨特的開場白。這兩句話很有意思。我想請一個同學來表演一下,就用你的白話,再配上他的動作。(學生互相推薦)剛才還說“我能”!(生踴躍舉手)好,你來。歡迎大家一起走進“夢想劇場”。

      生13:生動表演引起下面聽課老師與同學的一片喝彩。

      師:(高興地)很好,可以說他的開場白很有意思,那語言、那語調,還有那語氣,再配上那神態、動作,非常傳神,一個大家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了。

      后面有這樣一句話“這樣謙遜同時又這樣自負的話是很難得聽到的”。“謙遜”“自負”這不是矛盾嗎?怎么理解?

      生14:自負是他自信的表現。他首先是謙虛。但他是名人,給大學生作演講,肯定是有一定文化的,這是他自信。

      師:(點頭贊賞)對!如果他真的是沒有學問的人,怎么敢面對清華學子做這次演講呢?大家要抓住這句話當中的一個詞。

      生:啰。

      生:一點。

      師:不過也有很多啰。行不行?

      生:不行!這是不謙虛地表現。

      師:他謙虛但是不過分謙虛,因為過分謙虛就等于驕傲。這是他自信,也是他自知的表現。人貴在有自知。我希望各位能夠在這個龐大的人生坐標系當中,找準自己所處的那一點。

      生15:《箜篌引》這首詩的意義和作用是什么?

      師:作者要用這十六個字干什么?如果沒什么作用,就建議把它刪除。請大家閱讀文章的第六段,捕捉出重要信息。

      生5:我覺得作者引用這首詩是想表現這次演講對他的影響很大。我們可以從第六段“偶然獲得機緣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見黃沙彌漫,黃流滾滾,景象蒼茫,不禁哀從中來,頓時憶起先生講的這首古詩”中看到,在演講后二十余年,仍然想起它,說明對作者的影響之大。

      師:說明先生的演講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二十余年后都能想起。那我們回到你剛才提到的問題,文章事實在記人,根本沒有寫演講,真的是嗎?

      生:不是,寫了。

      師:演講對他產生了這么深刻的影響,所以文章在記事,它也在記人。它是寫人、記事兩不誤。

      這個單元,我們的學習重點是兩個,一個是品文,再一個是品人。這節課,我們在品文上,主要是賞析了文章寫人的技巧,作者用肖像描寫、語言描寫、神態動作描寫,對梁任公先生作了生動、形象的刻畫,對于聘任,我們主要是關注了人物的性格、品質,認識了一位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梁啟超,梁任公。

      學習這篇文章,我想讓大家明白一件事情,懂得一個道理,那就是:寫人如果能凸顯人物個性,將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一個有著人格魅力的人,將對人產生深遠的影響。

      運用從本課中學到的寫人技巧,結合寫作第三單元:“寫人要凸顯個性”,我們布置一道作文題:

      任選一題作文

      ①從肖像、語言或神態等方面對班上同學進行刻畫

      ②模仿本文寫作:記××老師的一次講課

      這篇文章我們就學到這里,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問題。

      生:老師,文章最后講梁任公是一位“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至于說“有學問,有文采”我們可以從文中看到,“有熱心腸”在那里可以體現出來?

      師:你認為這句話在文中沒有依據,是嗎?

      “幸福著別人的幸福,快樂著別人的快樂”的人,其實也是一個有熱心腸的人。現在找到了依據了嗎?

      生:找到了,第八段。

      師:對!沒有問題了吧。

      生:沒問題。

      師:好,下課!

      生:謝謝老師!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說課稿設計】相關文章: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說課稿01-06

    記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講說課稿08-24

    《記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講》說課稿06-29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說課稿07-21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說課稿07-26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說課稿01-05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說課稿11-02

    《記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講》說課稿11-05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說課稿07-26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在线观看激情五月 | 一级AV大片久久久久久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 |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在线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 色88久久久久高潮综合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