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國家財政說課稿

    時間:2021-06-13 08:38:21 說課稿 我要投稿

    高一政治國家財政說課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高一政治國家財政說課稿范文

      (一) 教材地位與作用

      《國家財政》這一框承接了上一課個人收入分配這部分內容,是對國民收入的延展和深入。同時又引出了下框稅收,因為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所以,本框在整個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地位,可以為學生積極參與經濟生活注入新的動力。

      (二)學情分析

      有關財政領域知識對于高一學生來說是較陌生的,平常生活中是較少關注的。另外,財政知識是較為宏觀的知識,學生理解起來也較難。這需要教師創設情境,使學生能在情境中構建知識、情感升華,以達到知情融合。

      本人根據以上新課標、本課的地位及學情,結合高一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和參與能力基礎,聯系生活,確定本課時需達成三個目標:

      (三)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通過本框學習,增強學生國家觀念,教育學生關心支持財政工作,以國家利益、經濟建設為重。

      知識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識記財政、預算、決算、財政收支的含義,理解財政收入的影響因素及財政的巨大作用。

      能力目標:聯系國家財政政策的材料,說明財政的巨大作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理解事物內部聯系、把握事物本質的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及其確立依據:

      教學重點: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

      重點的依據:只有掌握了這點,才能理解和掌握財政及為以后《稅收》打下基礎。

      教學難點:財政的作用

      難點的依據:對于財政為什么能夠發揮這樣的作用,理論性比較強,牽涉的知識點比較多,學生理解比較困難。

      二、教法、學法分析:

      我們都知道思想政治是一門培養人的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所以本節課我打算:在教法上,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愿望。基于本框題的特點,我主要運用了直觀演示法、學生辯論、分組討論、事例分析、活動探究法等教學方法。

      在學法上,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在活動中親自體驗、由理論到實踐,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接下來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三、教學過程分析:

      (一)導入新課:《暢所欲言》

      通過讓學生回憶不平凡的2008年發生的重大事件,國家都投入了巨大資金,引導學生得出這些投資都是來源于國家財政的結論,從而引入新課。

      回首過去的2008年,它帶給了人們無限的感傷和無限的快樂,在這一年中,真的有太多太多的事情讓人難以忘懷,不知在咱們同學的心目中,08年的哪些事情讓你至今仍記憶猶新呢?(學生發言)

      多媒體展示:

      ①08年雨雪冰凍災害,國家投入抗災重建資金360億元

      ②國家抗震救災總投資644.1億元,09年在投入1000億進行災后重建恢復工作

      ③神七研制總投資300多億元

      ④奧運場館總造價為205億元人民幣,奧運會總投資4500多億元

      ⑤為應對金融危機,國家計劃總投資達40000億元

      問題:國家投入的大量的資金從哪里來的.?從而引入國家財政的話題。(板書)

      (二)新課探究:

      活動一:(學生閱讀課本,然后回答問題)

      給學生2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快速閱讀課本64頁的內容,然后回答下面的問題:

      ①什么是國家財政?

      ②財政的目的是什么?

      ③財政的本質是什么?(板書)

      在學生對財政有了比較詳細的了解后,我通過一段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財政匯報材料引出本課的第二部分理論,國家預算、國家決算、財政收入、財政支出的含義便呼之欲出。

      活動二:(閱讀材料,小組討論)

      2008年,全國財政收入61316.9億元,完成預算的104.8%。全國財政支出62427.03%億元,完成預算的101.7%。預計2009年全國財政收入65720億,比2008年增長8%,財政支出預算總額將達到7.6萬億元。

      提出問題分組討論:①在材料中出現的數字61316.9與數字62427.03說明的是我國的什么情況?而數字65720和數字7.6萬億又說明我國的什么情況?

      ②材料中數字61316.9和數字65720共同代表的是什么?而數字62427.03和數字7.6萬億共同代表的是什么?

      通過第一個問題,得出結論:說明的分別是國家決算和國家預算,并由學生找出含義

      通過第二個問題,得出結論:共同代表的分別是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然后指導學生從課本中找出它們的含義,完成定義的教學。通過具體體的數字,既便于學生理解,又形象直觀,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板書)

      在定義教學完成后,我會繼續引導學生分析08年的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的情況,從而引入財政收支關系的教學。

      活動三:(對比分析,展開辯論)

      通過小組討論,正確得出財政收支關系:①支出>收入→財政赤字②收入>支出→財政盈余③財政收支平衡

      然后把學生分成正反兩組進行辯論:論題為:財政出現赤字好不好?辯論后教師進行總結性發言,指出如何正確的看待財政赤字。(板書)

      在學生充分了解了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后,引導學生分析財政收入的來源和財政支出的分類

      活動四:(分組討論,角色扮演)

      情境分析:如果你是,你打算從哪些方面獲得收入?你又如何分配這些收入呢?

      學生小組討論后,派出代表以的身份上臺進行自我演講。得出收入的來源和支出的分類,然后由其他小組進行補充和最后的總結,得出結論。(板書)

      隨后引導學生通過觀看08年財政收入和支出的構成結構圖片加深學生印象。

      在對財政的來源和支出分類做到詳細的了解后,我會引導學生深入分析財政的作用

      活動五:(材料展示,分組討論)

      在這個板塊中我會用多媒體展示三段材料,通過材料引導學生分析出財政的三個主要的作用。

      材料一:溫家寶總理在《》中講到“讓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學,都能上好學,我們一定能夠實現這個目標。”

      2006年:全年中央財政用于教育的支出是536億元,全國免除了西部地區和部分中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5200萬名學生的學雜費。

      2007年:在全國農村全部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使農村1.5億中小學生家庭普遍減輕經濟負擔。

      2008年:我國從2008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義務教育學雜費,這是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的又一重大舉措。

      此外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的完善。城鄉居民醫療保障制度不斷健全,家電下鄉,種糧補貼等惠民活動火熱進行中。

      探究問題:上述材料體現了財政有什么作用?

      得出結論:國家財政是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板書)

      材料二:南水北調總投資343多億元,青藏鐵路總投資339多億元

      西電東送總投資700多億元,西氣東輸總投資940多億元

      這些都屬于基礎建設行業,利國利民,但是卻存在著資金投入大、建設周期長、投資風險大、利潤不高的特點

      探究問題:這類項目個人愿不愿意去投資?沒人投資行不行?國家的投資說明財政有什么作用?

      得出結論:國家財政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板書)

      材料三:目前,金融危機尚未見底,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正逐步顯現,為此國家拿出4萬億的財政支出,目的是為了刺激國內的需求,保持我國經濟的良性發展。

      探究問題: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問題?

      得出結論:國家財政具有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作用(板書)

      四、課堂小結和反饋練習:

      在課堂小結中我讓學生自己來總結說出本節課的收獲,做到自我的反思和總結,這樣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盡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并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個性。

    【高一政治國家財政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一政治國家財政復習題06-17

    高一政治《公司的經營》說課稿02-26

    高一政治說課稿公司經營04-04

    高一政治課的說課稿07-17

    高一政治《公司的經營》說課稿08-11

    高一政治《公司的經營》說課稿范文09-02

    高一政治《消費及其類型》說課稿10-03

    《消費及其類型》高一政治說課稿02-10

    高一政治價值規律說課稿01-30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性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2 | 亚洲日本337视频大全 | 中文不卡AV在线播放 | 亚洲日韩欧美制服二区dvd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综合久久亚洲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