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括號》的說課稿

    時間:2023-06-09 03:17:17 說課稿 我要投稿

    《小括號》的說課稿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么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括號》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括號》的說課稿

      《小括號》說課稿 篇1

      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小括號》。

      我將從以下六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小括號》是小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六章“100以內的加法與減法”中第3節“兩位數減一位數、整十數”的例3。含小括號的加、減混合運算,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不含小括號的加、減混合運算的基礎上編排的。教材由實際問題情境引入,讓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然后用算式表示自己的思考過程,從而引入小括號,體會小括號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再學習含有小括號的加、減混合運算的口算,明確含有小括號的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了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并能用它解決實際問題,也就是說已具有認識和應用數字的經驗和知識基礎。但小學一年級學生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的思維還要借助于形象直觀的實物圖像或實踐操作。所以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只要學生知道有小括號的先算括號里面的,會按照正確的運算順序口算含有小括號的加、減混合試題即可。

      三、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20xx版和教材的編寫特點及學生的認知規律、認知基礎、心理特征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小括號,知道有小括號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能正確計算含有小括號的兩步加、減混合運算。

      2、讓學生經歷“創造”小括號的過程,初步嘗試用符號進行數學表達和數學思考的方法。

      3、讓學生感受引入新符號的必要性,體會數學符號的簡潔性、統一性,具有初步的符號意識。

      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我設計的教學目標和一年級學生特點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小括號的意義,能正確計算含有小括號的加、減混合運算。

      教學難點:理解小括號的意義。

      五、教法與學法

      《標準》在總體目標中提出要使學生“經歷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建立數感和符號感,發展抽象思維!备鶕@一理念,這節課我主要采用啟發談話法、講授法、練習法等方法來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從學生的認知基礎、心理特征出發,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學習方法掌握新知。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小主人。

      六、教學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20xx版的課程設計思路中指出:“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設計要求教師要充分考慮本階段學生數學學習的特點,又要充分考慮數學本身的特點,還要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所以在本節課我預設了五個教學環節:創設情境,提供研究素材→嘗試探究,確定解題思路→認知沖突,理解括號意義→鞏固練習,強化括號用法→總結提升

      (一)創設情境,提供研究素材

      1、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教材第74頁例3的.情境圖:

      讓學生了解情景(有10個五角星,先剪掉2個,再剪掉3個。)

      2、提出問題:讓學生根據剛才的情景提出一個問題嗎?(學生匯報)

      并能將條件與其他同學的問題完整的說一說?課前預設學生答案:

      1、一共剪掉幾個星?

      2、還剩幾個星?

     。ㄔO計意圖:學生對運算順序的認識和理解離不開情境的支撐。由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課的學習,通過兩次剪五角星的直觀操作,為學習新知提供研究的素材,為理解運算順序積累感性經驗。)

     。ǘ﹪L試探究,確定解題思路

      《數學課程標準》20xx版中指出:“教學內容的素材應當在反映數學本質的前提下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現實,以利于他們經歷從現實情境中抽象出數學知識與方法的過程!备鶕@一理念,讓學生通過觀察情境圖獲得信息后,提問:要求“還剩多少個星”,你打算怎樣列式呢?自己獨立思考,然

      后將你列的算式寫在紙上,與同桌小組討論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待學生討論交流后,組織反饋,進行二次備課。

      第一種思路:10—2—3=5(個),讓學生說清怎樣計算10—2—3=5。先算減去2個后剩多少,再算又減去3個后還剩多少。這是學生已經學習過的連減,讓學生說清楚它的運算順序,體會不含括號的算式,從左往右運算。為后面含括號的算式的運算做鋪墊。

      第二種思路:2+3=5(個)10—5=5(個)先算一共剪掉幾個,再算還剩幾個。(找2—3人回答),在學生回答時要幫助學生理清思路。

     。ㄔO計意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動腦思考,既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又將現實情境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使學生學會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根據解決問題的思路,使學生結合情境先確定運算順序,為小括號的引入作好充分的準備。)

     。ㄈ┱J知沖突,理解括號意義

      如果將第二種思路分步的兩個算式合成一個算式應該怎樣列式呢?先讓學生嘗試自己想、自己寫,教師巡視。然后提出問題10一2+3這樣列式可以嗎?這樣列式能表示先計算2+3嗎?為什么?所以,學生要想先算加法,就要在2+3這里添上個符號,說明自己要表達的意思。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問題情境和已有的認知經驗,圍繞“10一2十3能先算加法嗎?”進行討論,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從而感受引入新的符號的必要性。)

      課前根據學生情況預設學生可能會有的解決方法:

     。1)畫一條粗線表示先算2+3。

      (2)畫一個方框表示先算2+3。

     。3)畫一個圈兒表示先算2+3。

     。4)畫()表示先算2+3……

      首先肯定學生的想法很好。但讓學生思考當他們面對這么多的符號,如果他們不說明,別人能看明白嗎?(從而引出小括號)所以應該找一個統一的、簡潔的符號,來表示先算后面的2+3。用“()”這個符號來表示。板書算式并用黃粉筆加上小括號。

      并讓學生跟教師一起來寫一寫。告訴學生這位新朋友的名字叫“小括號”。(板書課題:小括號)教師領讀、學生齊讀。通過“小括號就像我們的左手和右手,把2和3這對好朋友圍在一起。”的比喻,加深學生對小括號的理解。明白小括號就是把先算的部分括起來。強調它改變了運算順序,理解小括號的意義。計算時要先算小括號里的2+3=5,再算括號外面的10—5=5(師畫運算順序,并指導讀法)。

      提出問題:如果遇到加了小括號的算式,應該先算什么?(生答)完善學生的答案,并給出小括號的運算順序(一個算式里有括號,要算括號里面的。)

      板書:一個算式里有括號,要先算括號里面的。

      全班齊讀:一個算式里有括號,要先算括號里面的。

      《小括號》說課稿 篇2

      【教材與教學目標】

      1、教學內容: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第74頁例3及相關內容。

      2、教材簡析:小括號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的基礎上編排的。

      同時,小括號的出現也可以增加試題的變化,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進一步掌握運算順序。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認識小括號,知道有小括號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能正確計算含有小括號的兩步加減混合運算。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創造”小括號的過程,初步嘗試用符號進行數學表達和數學思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體會數學符號的簡潔性,統一性,具有初步的符號意識。

      4、教學重點:理解小括號的意義,能正確計算含有小括號的加減混合運算。

      5、教學重點:理解小括號的意義。

      【學生分析】

      在算式10—2+3上學生可能不知道怎樣才能先算加法,這時通過讓學生思考在算式中添加適當的符號,表示要先算加法,讓學生親身經歷“創造”小括號的過程,理解小括號的意義

      【教法和學法】

      關于教法

      1、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愉悅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知識。

      2、通過認知沖突感受學習小括號的必要性。

      3、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經歷“創造”小括號的過程。

      關于學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節課的主要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經歷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和開展小組合作交流的過程,能正確計算含有小括號的兩步加減混合運算,并體驗成功的樂趣。

      【教學過程】

      (一)預習舊知

      (二)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1、利用課件動態展示例3的情境圖:出示10個五角星,先減去2個,再剪去3個。

      2、提出問題,引發思考。

      你能根據剛才的情境提出一個問題嗎?學生獨立思考回答:還剩幾個五角星?

     。ㄔO計意圖:通過兩次剪五角星的直觀操作為理解運算順序積累感性經驗)

      3、通過動手操作或畫圖,確定解題思路。先讓學生用手中的學具代替五角星擺一擺或畫一畫,說一說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小組討論交流,確定兩種不同的'解題思路。第一種:先減去兩個五角星,再減去三個五角星,最后還剩幾個五角星?第二種:先算出一共減去多少個,再計算還剩多少個?

     。ㄔO計意圖:通過動手操作與畫圖,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

      4、通過認知沖突感受引入小括號的必要性。

      首先請學生列出第一種算式:10—2—3=5,其次提出要先算“一共剪去幾個”,再算“還剩幾個”應怎樣列式?學生回答:10—2+3

      學生思考討論,這樣列式可以嗎?這樣能先算2+3嗎?

     。ㄔO計意圖:圍繞“10—2+3”能先算加法嗎?進行討論,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從而感受引入新的符號的必要性。)

      5、認識小括號,理解小括號的意義。

     。1)“創造”小括號,理解意義

      提問:你能在算式“10—2+3”中添加適當的符號,用這個符號表示要先算加法嗎?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如—○□()等。

      (2)認識小括號,感受數學符號的統一性和簡潔性。

      教師肯定學生的想法,提出()這個數學符號,并板書:小括號

      (3)使用小括號掌握運算順序

      教師將小括號添上,提問:你能說說這個算式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嗎?學生回答

     。5)總結提升:

      明確一個算式中含有小括號的應先算小括號里面的。

      (讓學生經歷“創造”小括號的過程,并通過交流比較理解小括號的意義,按正確的運算順序進行計算)

     。ㄈ┻_標測評,鞏固提高1、完成“做一做”2、完成練習十七第3題3、專項練習。

     。ㄔO計意圖:通過訓練,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小括號的作用,從而掌握含有小括號的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ㄋ模┍P點收獲: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小括號》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教學中的《小括號》。我將從“學習目標的敘寫、評價設計和學習流程”三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學習目標的敘寫。

      我敘寫學習目標的依據是:基于課程標準、基于教材、基于學情三個方面。

      1、基于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認識小括號,能進行簡單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并能對結果的實際意義作出解釋。

      2、基于教材:

      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小括號》是在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解決問題》例2中出現,是在學生學會計算兩步式題的基礎上編排的。重點是學會使用小括號列綜合算式,并了解小括號的作用。通過學生熟悉的購買面包的情境,解決“還剩多少個面包?”這個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采用多種方法進行解決。使學生感受到不只是單純的計算題有不同的算法,對于一個實際問題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重在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在一年級新教材中,小括號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以及能解決簡單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實際問題的基礎上編排。從剪星星的情境入手,通過兩種不同的解題思路,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感受小括號產生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再學習含有小括號的加、減混合計算,明確含有小括號的加、減混合計算的運算順序。最終落腳點是運算順序,強調的是算法。在這里,小括號的出現,也增加了式題的變化,能提高學生練習的興趣,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運算順序。

      因此本節課的定位是讓學生通過問題情境,感受小括號產生的必要性,經歷“創造”小括號的過程,明白小括號的意義,知道有小括號的算式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會按照正確的順序口算含有小括號的加、減混合式題。

      3、基于學情:

      學生在此之前已經掌握了不含小括號的加、減混合運算,并能解決簡單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實際問題,有一定計算和分析解決問題的`基礎。同時,學生在前面的口算學習中,會用圈、畫等符號標注口算過程,這為學生“創造”小括號提供了素材。

      綜上所述,遵循課標精神,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我敘寫以下的學習目標:

      1、會說出小括號的意義和作用。

      2、能用語言表達帶小括號的加減法的運算順序,會計算帶小括號的加減兩步計算。

      本課的學習重點:理解小括號的意義,知道有小括號的算式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能正確計算含有小括號的加、減混合計算。

      學習難點是:理解小括號的意義。

      二、評價設計。

      評價,先于教學又推動教學。為了促使學習目標的達成,檢測學習目標的達成,我設計了以下學習評價:

      1、一小組為單位說一說計算加減兩步式題,有括號的與

      沒有括號的運算順序。

      2、學生獨立完成做一做和練習十七第3題。

      三、學習過程。

      為了突出重點、分散難點,營造獨立、自主的學習氛圍,學習流程我設計了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復習導入。

      首先通過一分鐘常規口算練習,將學生的計算訓練落實到課堂中,培養學生計算能力。再通過一組加、減兩步式題口算,回顧沒有小括號的加、減混合計算的計算順序,為新知學習做鋪墊。

      第二環節:引導與嘗試。

      從三個層次進行新知教學。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通過課件動態展示教材74頁例3的情境圖,讓學生直觀感受生活情境中的數學信息,并提出數學問題。通過直觀操作,為新知提供研究的素材,并為理解運算順序積累感性經驗。

      2、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形成兩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一種是學生熟悉的連減方法,列出算式并標出計算的過程,算出結果;另一種是先加后減的思路。在此過程中注重發散學生的思維,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并訓練學生嘗試用數學語言表達思維過程,抽象成算式,使學生經歷從實物操作——表象操作——符號操作的思維過程。

      然后聚焦到“先加后減”的方法,通過嘗試將兩道算式寫成一道算式,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不能先算加法該怎么辦?讓學生感受到引入符號的必要性,進而想辦法“創造”符號,最后統一符號,經歷“創造”小括號的過程,體會數學符號的簡潔性、統一性,形成初步的符號意識。

      第三環節:總結歸納。

      總結歸納主要是促進知識結構的形成、新知識模塊的建立、解題技能的優化和思想方法的提高。因此在學生經歷了剛才的“創造”過程,已經初步明白小括號的作用,再通過幾個式題練習,明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總結歸納出有小括號的算式的運算順序。

      第四環節:鞏固運用。

      做一做:通過算一算、說一說、比一比,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兩步計算式題的運算順序:有小括號的算式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沒有小括號的算式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進行計算。

      練習十七第3題:通過一道實際問題,提高學生運用小括號的意識和能力。

    【《小括號》的說課稿】相關文章:

    《含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說課稿03-19

    《小括號》說課稿范文(通用10篇)06-13

    一年級下冊《小括號》說課稿08-07

    《小括號》教學反思12-24

    《小括號》教學設計04-05

    《小括號》教案(精選20篇)09-08

    《小括號》教學反思15篇12-24

    《小括號》課后教學反思范文04-27

    《含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反思02-26

    一年級《小括號》教學設計05-07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AⅤ鲁丝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欧美综合一区二区 | 一区区日韩国产欧美- | 久久国产亚洲视频 | 亚洲色婷婷综合久久 | 中文字幕国产第一页首页 | 久久久精品国产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