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門原文及翻譯

    時間:2023-09-02 11:10:43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北門原文及翻譯

    北門原文及翻譯1

      北門

      先秦:佚名

      出自北門,憂心殷殷。終窶且貧,莫知我艱。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王事適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謫我。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遺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摧我。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翻譯

      我從北門出城去,心中煩悶多憂傷。既受困窘又貧寒,沒人知我艱難樣。既然這樣算了吧,都是老天安排定,我有什么辦法想!

      王家差事派給我,衙門公務也增加。我從外面回到家,家人紛紛將我罵。既然這樣算了吧,都是老天安排定,我有什么好辦法!

      王家差事逼迫我,衙門公務也派齊。我從外面回家里,家人紛紛將我譏。既然這樣算了吧,都是老天安排定,我有什么好主意!

      賞析

      這是一首小官吏訴說自己愁苦的詩。從詩的語言看,并沒有“忠臣不得其志”或“安于貧仕”之意,舊說未免令人感到迂曲,今人的“怨訴”說則解釋較為圓滿。詩中的小官吏公事繁重苛細,雖辛勤應付,但生活依然清貧。上司非但不體諒他的艱辛,反而一味給他分派任務,使他不堪重負。辛辛苦苦而位卑祿薄,使他牢騷滿腹,家人的責備更使他難堪,他深感仕路崎嶇,人情澆薄,所以長吁短嘆,痛苦難禁,悲憤之余,只好歸之于天,安之若命。

      此詩經(jīng)北門開篇,自古以來,北通“背”,朱熹解讀第一章開篇為“比”,就預先注明詩的主人公正面臨著背時的命運。其實,從府衙北門而出,當然是背對光明而來的,自然是形象暗淡無光,精神萎靡不振。他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低著頭走回家。因為無職無權(quán),當然就要受窮了,想體面也體面不起來,其內(nèi)心之黯然神傷,可想而知。但別人卻不知道他的.這份艱難,這個別人不只包括他的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上司,還包括靠他糊那點薪俸養(yǎng)活的家人。他也自知沒有本事,但又無能為力,只剩下愁眉苦臉、唉聲嘆氣的份了。這個小官吏,甘于清貧,內(nèi)外交困,穿著寒酸,愧對家人,但又如此任勞任怨,忠于王事,勤于政事,真是具有敬業(yè)精神的忠謹之士。

      這首詩的主人公雖然是一名官吏,但全詩并非無病呻吟,的確體現(xiàn)了《詩經(jīng)》“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對詩中連用“我”字而蘊含的感情色彩。全詩純用賦法,不假比興,然而每章末尾“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三句重復使用,大大增強了語氣,深有一唱三嘆之效,牛運震《詩志》認為這些句段與《古詩十九首》中“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等一樣,“皆極悲憤語,勿認作安命曠達”,這是很有見地的。

    北門原文及翻譯2

      【原文】

      國風·邶風.北門

      出自北門,憂心殷殷⑴。終窶且貧⑵,莫知我艱。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⑶!

      王事適我⑷,政事一埤益我⑸。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謫我⑹。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王事敦我⑺,政事一埤遺我⑻。我入自外,室人交徧摧我⑼。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注釋】

      ⑴殷殷:很憂傷的樣子。

      ⑵終: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引王念孫說:“終,猶既也。”窶(jù巨):貧寒,艱窘。

      ⑶謂:猶奈也,即奈何不得之意。

      ⑷王事:周王的事。適(zhì擲):擲。適我,扔給我。

      ⑸政事:公家的事。一:都。埤(pí皮)益:增加。

      ⑹徧:同遍。讁(zhé哲):譴責,責難。

      ⑺敦:逼迫。

      ⑻遺:增加。埤遺,猶“埤益”。

      ⑼摧:挫也,譏刺。

      【譯文】

      我從北門出 ,憂心深重重。生活貧且窘,無人知我辛。唉,老天此安排,讓人怎么說!

      王爺差遣重,公府事更多。忙完家中去,家人多斥呵。唉,老天此安排,讓人怎么說!

      王事做不完,府上差役重。做完家中去,家人斥責多。唉,老天此安排,讓人怎么說!)

      鑒賞

      《毛詩序》云:“《北門》,刺仕不得志也。言衛(wèi)之忠臣不得其志爾。”鄭玄箋曰:“不得其志者,君不知己志,而遇困苦。”三家詩無異義。朱熹《詩集傳》申論云:“衛(wèi)之賢者處亂世,事暗君,不得其志,故因出北門而賦以自比。又嘆其貧窶,人莫知之,而歸之于天也。”但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則說:“《北門》,賢者安于貧仕也。”現(xiàn)代學者(如高亨《詩經(jīng)今注》、程俊英《詩經(jīng)譯注)等)一般都認為這是一首小官吏不堪其苦而向人怨訴的詩。從詩的語言看,并沒有“忠臣不得其志”或“安于貧仕”之意,舊說未免令人感到迂曲,今人的“怨訴”說則解釋較為圓滿。詩中的小官吏公事繁重苛細,雖辛勤應付,但生活依然清貧。上司非但不體諒他的艱辛,反而一味給他分派任務,使他不堪重負。辛辛苦苦而位卑祿薄,使他牢騷滿腹,家人的責備更使他難堪,他深感仕路崎嶇,人情澆薄,所以長吁短嘆,痛苦難禁,悲憤之余,只好歸之于天,安之若命。

      這首詩的主人公雖然是一名官吏,但全詩并非無病呻吟,的`確體現(xiàn)了《詩經(jīng)》“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對詩中連用“我”字而蘊含的感情色彩,昔人評曰:“三章共八‘我’字,無所控訴,一腔熱血。”(鄧翔《詩經(jīng)繹參》)全詩純用賦法,不假比興,然而每章末尾“已焉哉,天實為之,謂之何哉”三句重復使用,大大增強了語氣,深有一唱三嘆之效,牛運震《詩志》認為這些句段與《古詩十九首》中“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等一樣,“皆極悲憤語,勿認作安命曠達”,這是很有見地的。

      關(guān)于《北門》一詩的歷史背景及其本事,明代何楷《詩經(jīng)世本古義》根據(jù)《邶風·柏舟》推斷此詩作于衛(wèi)頃公之時,清代姜炳璋《詩序補義》猜測此詩作于“西周之世夷厲之時,衛(wèi)未并邶之日”,但這兩種說法均與史實、詩事不符。今人翟相君《北門臆斷》一文,首先根據(jù)《詩經(jīng)》用詞慣例,考釋“王”特指周王,“事”專指戰(zhàn)爭,然后根據(jù)《左傳·桓公五年》記載,考定詩中所謂“王事”,是指公元前707年(衛(wèi)宣公十二年)秋天衛(wèi)人幫助周桓王伐鄭而戰(zhàn)敗一事。他認為詩中主人公參與了這次戰(zhàn)爭,歸來后受到同僚的埋怨,作這首詩抒憤;或是衛(wèi)人借這位官吏之口,作詩表達對這次戰(zhàn)爭的不滿。姑錄其說以存參。

    【北門原文及翻譯】相關(guān)文章:

    《玄鳥》原文及翻譯03-30

    于園原文及翻譯07-28

    列子 原文及翻譯07-29

    論語原文及翻譯05-06

    管仲列傳原文及翻譯07-28

    日喻原文及翻譯07-28

    艷歌行原文及翻譯07-28

    齊王筑城原文及翻譯07-28

    《祈父》原文及翻譯05-11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宅男午夜免费看片在线播放 | 免费午夜国产视频 | 久久中文一二区视频 |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观看 | 精品国产肉伦伦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