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實錄:社戲

    時間:2024-03-13 19:12:38 好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課堂實錄:社戲

    課堂實錄:社戲1

      社戲課堂實錄由小編整理,僅供參考:

    課堂實錄:社戲

      教學設計:

      《社戲》計劃用三課時講完

      第一課時,提出預習要求,首先要求弄清楚字音,讀熟文章,了解文章的故事情節。其次在此基礎上調查學生是否喜歡這篇文章,說出自己的理由。再次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每讀一自然段,就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談一談自己是否有和魯迅先生一樣的童年生活體驗,并在筆記本上做記錄,下節課交流。

      第二課時,首先交流閱讀心得,然后分析“偷豆”情節,了解人物性格,體會“童趣”。再次,在體會“童趣”的基礎上,引領學生對文章主題進行深刻的認識。初步體會文章優美的景色,為下一節課做準備。

      第三課時,引導學生用聲音讀出江南水鄉的意蘊,通過品讀語言,讓學生體會江南水鄉優美的景色,了解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的作用,并嘗試著進行寫作練習。

      第二課時:

      師:上一節課我們了解了魯迅《社戲》的故事情節,對文章的情節已經比較熟悉了。我們在上一節課臨結束的時候留下了一個作業,請看大屏幕。(大屏幕展示問題:結合文章,談一談自己是否有和魯迅一樣的童年生活體驗,并在筆記本上做記錄) 現在,就請大家來共同交流。

      生1:回老家時,最好吃的東西都歸我吃,小伙伴家里有什么新鮮東西也都讓我嘗嘗,讓我看看,還可以打著陪我的旗號不干活。我的這短經歷和文中“迅哥”的童年一樣。

      生2:我一直住在城市,很少回老家。記得一次回老家看奶奶,村里的孩子不怕豬狗雞、牛羊兔,我回去時顯得很膽小,他們都笑話我,有的還故意逗我,那段時光讓我很留戀。

      生3:我想說說我的那些小伙伴。我的一幫小伙伴里,也有像雙喜那樣很有點子的大哥哥,有時候我領著更小的一幫小家伙時,現在覺得我也有點像雙喜,不過我不會劃船。

      生4:在我們村里像六一公公這樣的老人很多。我認識一個在街上遛鳥的老爺爺,即使我們逗弄了他的小鳥,但他對我們還是很和藹,而且有時他還讓我們與他最棒的八哥對話。

      生5:結尾一段讓我們想起學過的普希金的詩句“那過去了的一切,都會成為親切的懷戀。”

      師:大家說的真好,不僅注意到了文章的一些細節,而且很好的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出了自己的看法。大家看,素來嚴肅的魯迅寫出了令大家如此感興趣的小說,想必在小說中,一定有你喜歡的片段。大家最喜歡哪些片段呢?

      生(紛紛):偷豆----偷豆

      師:好,你來說說。

      生:我最喜歡他們回來的時候去偷人家羅漢豆的情節。因為我對它印象比較深,我小時侯也做過這樣的有趣的“傻事”。

      (眾生笑)

      師:那我們就先來欣賞“偷豆”,大家同意嗎?

      生齊:同意

      師:請大家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來讀“偷豆”一節。

      (生讀課文)

      師:在偷豆的過程中,我覺得我們應該特別關注兩個人吧?

      生1:一個肯定是阿發

      生2:還有一個是雙喜

      師:好,雙喜“偷豆”過程中有什么表現?

      生:他要孩子們不要只是在阿發家的田里摘,不然阿發的娘會哭罵、氣惱。

      師:這表現了雙喜什么?

      生:偷豆也有分寸,周到。

      師:分析很到位。“雙喜”還有什么表現?

      (生結合文中語言探討交流“雙喜”)

      師:那阿發有什么表現?

      生:阿發說: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

      (生紛紛讀,不時伴隨著學生們的笑聲)

      師:看來偷羅漢豆真是一件有趣的事,偷豆、煮豆的過程中,迅哥兒和小伙伴們友情更濃了,而且呀,作者把這段真摯的友情放在江南水鄉優美的景色中,更是增添了浪漫的情趣。

      師:提到“雙喜”和“阿發”,不得不提“迅哥”的那些小伙伴和平橋村的村民。假如你來到了平橋村,你愿意和誰交朋友?為什么?

      生:我愿意與雙喜交朋友,因為他很大膽,有魄力,比如課本中是他向迅哥兒的外祖母和母親打包票,迅哥兒才有機會和他們—塊兒去看戲。我喜歡跟有魄力的人交朋友。

      師:估計你也是一個比較有魄力的人。

      生:我也喜歡和雙喜交朋友,我覺得雙喜是個很會拿主意的人。比如說,大家都不愿再看戲的時候,誰也沒提出來不看,是雙喜提出來不看,又比如說當大家都到阿發家的豆田里摘一大捧后,雙喜讓大家不要再偷,當然,這里我還看到了雙喜考慮問題比較周全,很能為他人著想。這樣想想,我更愿意與他交朋友了。

      師:你能看到別人的優點,生活中想必也能為他人著想。

      生:我要和阿發交朋友,雖然文章中阿發出場不多,可我從他的一句“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這句話中我覺得他很慷慨大方,不像有些人那樣斤斤計較。所以我愿意和阿發交朋友。

      師: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也一定很大方。

      生:我愿意與桂生交朋友,我因為桂生對客人很熱情,又機靈又勤快-我如果和桂生交朋友,我愿意為他跑腿。

      生:老師,我能不能和六一公公交朋友?

      師:行啊,不是有忘年交嗎?說說為什么喜歡與六一公公交朋友?

      生:你看,“我們”偷了六一公公的豆,他非但沒罵,還說請客是應該的,還送來了豆,還夸他一句----豆好吃嗎?我覺得他心腸好,為人樸實,特讓人感動。

      生:我愿意和八公公交朋友,他雖然沒有正面出場,可是從雙喜的擔心,以及沒有聽到什么關系八公公鹽柴事件的糾葛,我覺得這可能是一個刀子嘴豆腐心的老人,還有,從雙喜對八公公的評價中我認為八公公心很細。所以我挺喜歡他。

      師:大家的發言真是精彩,結合文章闡明了自己的觀點。從大家的發言中,我覺得我們平時要多注意身邊同學和老師的言談舉止,通過人的語言和動作去了解人物,窺視人物的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魯迅用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了“平橋村”村民的形象,那我們在寫作的過程中也應注意用簡練的語言和動作等描寫方法去刻畫人物,使自己文中的人物栩栩如生。

      師:社戲、社戲,“迅哥”他們那一夜到底看了什么樣的一些戲呢?一起來看看“船頭看戲”。那一夜演了一些什么戲?

      (生默讀文章)

      生1:看了一段“鐵頭老生”的戲。

      生2:“小旦”演唱的戲。

      生3:“小丑“被綁在臺柱子上的一段戲。

      生4:“老旦“唱戲。

      師:這些戲好看嗎?

      生齊答:不好看。

      師:說說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生1: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沒看成。

      生2:想看“一個人蒙了白布。兩手在頭上捧著一支棒似的蛇頭的蛇精”,但是出來了一個很老的小生。

      生3:想喝豆漿,沒喝成,很是掃興。

      生4:最怕的老旦還是出場了,更是掃興。

      師:哦,看來戲的確不好看。但是,我有些奇怪,為什么課文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戲了。

      (眾生思考)

      生1:他很留戀那那段時光,到現在也忘不掉。

      生2:那天晚上的社戲不好看,但“迅哥”的心情很高興,比如他們回來的時候,在路上偷豆,煮豆,小伙伴們玩的很高興。

      師:這樣看來,那晚的戲在“迅哥”眼中是“好戲”,那晚的豆也是“好豆”。究竟是什么讓“迅哥”覺的那晚這么好,而且不能忘懷?

      生:我覺得“迅哥”是很懷念看戲的那個過程的。

      (師板書:過程)

      生1:他肯定很懷念和他一起看戲的那些小伙伴們。

      師:你的意思是說“迅哥”和小伙伴相處的特別好嗎?

      生1:是的。

      師:我們不妨概括為“人好”(板書:人好)

      師:不僅小伙伴對“迅哥”友善,而且整個平橋村的村民對“迅哥”格外照顧。來,誰在來說一說。

      生2:特別是在“偷豆”“煮豆”的時候,他們心情一定很好。我就概括成“心情好”吧!

      師:很有見地!(板書:心情好)

      生:“迅哥”也很懷念江南優美的風光,特別是“夏夜行船”一節寫的景色很美。

      師:咱們就叫景色好吧!(板書:景色好)

      師:通過剛才幾位同學的發言,我們看到他懷念的不是社戲本身,而是在看戲的過程中和小伙伴們結下的真摯的友誼,感受到的江南水鄉特有的優美的風光,還有就是自由的空氣。簡單一點,正如剛才那位同學所說,他懷念的只是看戲的過程。

      師:魯迅《社戲》結末一句,道出了人生共同體驗和感受,這句話使我們想起自己逝去了的`童年,撥動了我們的心弦,點燃了我們追憶童年的情感之火。他曾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說:(大屏幕展示)我有一時,曾經屢次記憶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后來,我在久別之后嘗到了,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留存。

      師:同學們,想一想,我們學過的魯迅的作品里,還有哪一篇文章也是這樣的結尾?

      生:我們曾經學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結尾說他描的最好的《三國志》和《西游記》的繡像,被賣給一個有錢的同窗,這東西早已沒有了吧!最后一句話特別能牽動人心,我讀完后就想我童年最珍愛的東西,但現在找不到了,對自己的童年很懷念。

      師:魯迅先生用細膩而優美的筆觸為我們描畫了一段江南水鄉的童年生活,抓住了人們對童年無限懷戀的共同情感體驗,與我們一同唱起了童年的歌。

      師:剛才也有不少同學提到了社戲過程中“夏夜行船”這一節,認為描寫的景色非常優美。那,我們再來欣賞“夏夜行船”一節。

      師:“夏夜行船”這一個片段在文中是多少段?

      生: 10――13吧

      師:那好,我們先準備一下,然后請4位同學起來給我們朗誦一下吧

      (生下面輕聲讀,作準備,師放背景音樂《春江花月夜》)

      師:好了,哪四位愿意來?

      (生舉手很多,師叫了四位)

      朗誦完畢,大家鼓掌。

      師:從大家的掌聲中看出剛才那四位同學讀得不錯,我再強調一下,要注意表情朗讀,不是面部表情,是說要用我們的聲音表達出感情,來傳情達意,要自然,像泉水流出泉眼。想一想,費盡周折,我終于看到渴盼已久的社戲了,我的心情該是什么樣的,同學們,下面讓我們齊讀10―――13段,用聲音把我們一起帶回到那個美麗的江南水鄉,好嗎。

      生:好

      (再次播放背景音樂《春江花月夜》,生很投入的讀。)

      師:這種意境頗像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所說的那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大屏幕展示)我們把這句話改寫,讓它帶有<<社戲>>的風韻。

      (生認真的思考,兩分鐘之后開始寫)

      師:哪位同學想來做一位“大詩人”?

      生:迅哥之意不在戲,在乎社戲過程也,社戲之樂,得之心而寓之于戲也。

      師:改的很不錯,深刻的理解到了“迅哥”之意。我把我寫的送給大家:迅哥之意不在戲,在乎山水人和之間也,山水人和之樂,得之心而寓之于戲也。

      師:美麗的江南水鄉,令人難忘的朋友深情,童年的一切總是那么美好,這一切都永遠的停留在了“迅哥”和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最后帶給大家一首羅大佑唱的《童年》,讓我們一起去回憶那令我們魂牽夢縈的童年。

      (在《童年》音樂中結束本節課)

    課堂實錄:社戲2

      一、教學目標

      1.學習分析小說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敘事有詳有略的特點。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感悟課文所表達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引導學生體會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現勞動人民的純樸可愛和懷念社戲的關系。

      難點:本文結尾對“豆”與“戲”的評價、贊美的理解。

      三、本課創新設計的設想及理論依據

      《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本課旨在簡化頭緒,長文短教,擺正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摒棄繁瑣的分析、提問和板書,優化課堂結構,還給學生閱讀時間,借助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主動閱讀,使每一個學生有發言的機會,提高課堂學習效益,受到美的熏陶,掌握閱讀小說的方法。

      四、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包括《童年》MTV、輕緩的樂曲、越劇片段、江南水鄉月夜畫面、江浙一帶月夜航船、看戲畫面等)

      五、課堂教學實錄

      (一)創設情境導入

      多媒體播放《童年》MTV

      師:一首輕松活潑的歌曲,把我們帶到了天真爛漫的童年,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憶,透過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可以領略到魯迅童年的生活,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他寫的小說《社戲》,小說寫的人與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從中看出魯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

      (第一板塊解說:選用多媒體播放《童年》MTV,作為導入新課的引子,創設教學情境,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讓學生進入特定的學習氛圍中,迅速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由熟悉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過渡到不熟悉的小說,引導學生關注教材,引發遐想和求知欲望,調動內在學習誘因及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相應的情感,為走進文本作了知識上、情感上的準備。)

      (二)說情節,多角度概括

      師:請同學們速讀課文,自選一個角度,概括一下全文內容,力求用最簡潔的詞語來表達,小組合作解決,提示可從“時間”、“事情”、懷念童年的原因等方面去思考。

      生1:圍繞課題,從時間角度來看,全文是這樣安排的:看戲前——看戲——看戲后。

      生2:從事情角度來看:隨母歸省——釣蝦放牛——戲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歸航偷豆——六一送豆

      師:歸納得很好,句式工整,語言準確,你怎么知道是“夏夜”?

      生3:因為文中寫“消夏”。

      師:不錯,還有哪些句子點明是夏季的?

      生4:“掃墓完畢之后”

      生5:“羅漢豆成熟”

      生6:“兩岸的豆麥”

      師:由此可見,準確地說----

      生齊答:春末夏初。

      師:詳略是怎樣安排的?

      生:詳寫的有:戲前波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歸航偷豆;略寫的有:隨母歸省、釣蝦放牛、六一送豆。

      師:為什么這樣安排?

      生:因為從題目來看課文主要寫看社戲,與此關系緊密的詳寫,關系不大的略寫。

      師:很好,我們寫作也應該這樣圍繞中心去選材。

      (第二板塊解說:多角度概括旨在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從不同角度來篩選信息。)

      (三)讀精段,層次式品析,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夏夜行船”和“歸航偷豆”有關段落,把表現“我”所見、所聞,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別摘出來。

      (學生朗讀并記誦美句)

      師:誰來說一說“我”所見的句子

      生1: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

      生2:漆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

      生3:……漸望見依稀的趙莊,還有幾點火……但或者也許是漁火。

      生4: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

      生5: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

      生6: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

      師:找得很多,誰來說說“我”所聞的句子

      生1: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

      生2: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

      生3: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

      生4:連夜漁的幾個老漁夫,也停了小艇看著唱采起來。

      師:很好,誰來說說從嗅覺角度來寫的句子

      生: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吹來。

      師:不錯,那么從感覺角度來寫的,誰來說說

      生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

      生2:但我卻還以為船慢

      生3: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鄉的夜色里。

      生4:回望……我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

      師:同學們看書都很仔細,這些語句作者寫得很美,美詞美句需要我們用心去體驗,請自選一段你認為寫得美的句子,讀一讀,然后用“我覺得_______(美詞)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或表現了)_________”的形式對你選讀的美詞進行品味、討論、交流。

      (學生自讀課文,體驗感悟、討論交流)

      師:誰來將閱讀的感受說出來,讓我們一起分享一下。

      生1:我覺得“朦朧”和“皎潔”用得好,好在它們寫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師:很好,你從色彩的角度,讀出了月色的美好,你覺得應該用什么語氣來讀。

      生:舒緩的

      師:好,你來給我們讀一下,要音樂嗎?

      (生點頭,師播放江南水鄉月色畫面及舒緩的音樂,生輕緩地感情朗讀。)

      師點頭贊許:他的朗讀把我們帶到了那個朦朧的月夜,好,讓我們也一起“朦朧”一下。

      (眾生感情朗讀)

      師:我們還可以從其它方面如氣味、聲音、心情、動態等方面來品味,誰再來談談。

      生1:我覺得“清香”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豆麥和水草的氣味美。

      生2:我覺得“潺潺”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水聲美。

      生3:我覺得“宛轉”、“悠揚”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笛聲美。

      生4:我覺得“起伏”、“踴躍”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連山的動態美。

      生5:我覺得“躥”、“喝采”用得好,好在它們從正面和側面寫出了船行的輕快美。

      生6:我覺得“自失”、“彌散”用得好,好在它們表現了“我”的陶醉之情。

      生7:我覺得“回望”用得好,好在它表現了“我”的依依不舍之情。

      師:同學們的感受很真切,剛才我們對文中的兩個精段進行了由句到詞,由粗到細的品讀,感受了江南水鄉的溫柔秀美,我們在讀的時候還要思考,這些自然環境描寫對作品主題的表達有什么作用?請大家思考并討論一下。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后發言)

      生1:寫“兩岸連山向船尾跑去了”,從寫連山的向后跑表現出船前進之快,“但我還以為船慢”,表現了急欲看到演戲的心情。

      生2:“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曾產生過兩點誤認:

      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誤認為趙莊,一是把“漁火”誤以為戲臺上的燈火。心急才產生誤認,寫這兩點,既構成情節的曲折,又進一步表現“我”急欲去趙莊看戲的心情。

      生3:看戲歸來小朋友一面議論戲子,或罵,或笑,一面搖得那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表現了對看戲仍然興趣很濃,愉快興奮。

      師:說得很好,這幾段從嗅覺(清香)、觸覺(撲面吹來)、視覺(朦朧的月色、漆黑的起伏的連山、依稀的趙莊、幾點火)、聽覺(歌吹)、想象(戲臺、漁火)寫出江南水鄉月夜的特征。這些景物描寫寫出了江南水鄉夜景的清新優美,使“我”這次看戲更具有獨特的韻味,寫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戲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情景交融,抒發了作者熱愛農村的感情。

      師:好,想象一下一個清新秀美的月夜,一場精彩的戲正在開演,而你還在看戲的途中,帶著這份情感,我們一起跟著音樂朗讀一下這部分景物描寫的句子,好,請看畫面,聽音樂,開始!

      (師播放江南水鄉月夜畫面、鋼琴曲《水邊的阿蒂麗娜》,眾生齊讀)

      (第三板塊解說:《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為此,以上板塊的設計借助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主動閱讀,讀出自己的感受,發現文本中自己認為很精妙貼切的美點,并用自己的話按照一定的表達句式把它表達出來,凸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輔之以教師的指導點撥,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合作意識、探究的態度,體驗發現的樂趣,培養創新精神。同時,由句到詞,由粗到精的品讀,感受了江南水鄉的溫柔、秀美,訓練了學生的分類摘錄、語言品味、口頭表達能力,能力訓練如登臺階,從中學生掌握了閱讀精段的一般方法。)

      (四)評人物,抓中心

      師:小說有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這篇小說不僅情節吸引人,自然環境描寫細膩,更塑造了一些熱情的伙伴和淳樸的鄉民形象。

      請同學們運用“我喜歡文中的_______(人物),因為他(他們)_______(評價其性格的品質),比如_______(舉人物表現)的句式,寫三言兩語,勾勒人物形象,請結合課文合作討論后寫話。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討論,評價人物句子如下)

      生1:我喜歡文中的雙喜。因為他膽大心細,聰明伶俐,比如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計上心來,解決“大船”的問題,并且“找包票”保證“我”的安全,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

      師:有理有據,說得不錯,誰再來補充一下,文中還有哪些地方寫雙喜的。

      生2:我也喜歡雙喜,因為他像個小領袖,敢于負責,比如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

      生3:我喜歡文中的阿發,因為他純潔無私,比如午夜歸航時,阿發以“我們的(豆)大得多”為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

      生4:我喜歡文中的六一公公。因為他淳樸厚道,熱情好客。比如,對于孩子們偷他的豆,只是輕加責備,聽說摘豆是為了請客,馬上說是“應該的”。

      生5:我來補充一下,還有他親自送豆給“我”吃,“我”夸他的豆“好吃”,他“竟非常感激起來”。

      師:剛才同學們談的都是有名字的,文中還有一群沒有名字的小伙伴,有誰喜歡?

      生6:我喜歡,因為他們友愛熱情,比如“我”是“遠客”他們得到父母許可,伴我來游戲。

      生7:我也喜歡,因為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船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

      生8:因為他們聰明活潑,比如對付細心的八公公,他們議論之后,想出要八公公歸還枯桕樹,當面叫他“八瘌子”的辦法。

      生9:因為他們很能干,比如他們駕船技術高超水性很好。

      師總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進一步了解了閱讀小說的一般方法:說情節,多角度概括;讀精段,層次式品析;評人物,簡筆式速寫。這三步,頭緒簡化結構優化,整體美化,對同學們的概括能力,品味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寫作能力都進行了訓練,相信對大家的閱讀能力的提高會有所幫助。

      五、抓文眼,明主旨

      師:本文主要是寫看社戲,那么我們來看戲好看么?(播放船頭看戲及一段越劇)

      齊:不好看

      師:請結合課文內容來談談為什么不好看?

      生1: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但那老生沒翻。

      生2: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許久都不見出來。

      生3:最怕看“老旦”,她還是不停地唱著。

      師:很好,這些都是正面表現戲不好看,還有從側面表現戲不好看的嗎?

      生:有,男孩子的“喃喃的罵”、“不停的吁氣”、“打起呵欠”等,這些神態描寫從側面表現了戲不好看。

      師:去看戲,不盡興,在船上吃的豆也是生長在田里的普通豆,但文章結尾“我”卻說“直到現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戲了,”這看似矛盾的結尾,你是如何理解的?你有過類似的體驗嗎?請小組討論一下。

      (學生小組討論后回答)

      生1:這個“好”,我的理解是有雙喜、阿發這樣的好朋友陪我,使我難忘。

      生2:這個“好”我認為是農村美好的景色,使我流留年忘返。

      生3:這個好,是國為我們偷了六一公公的豆,他沒罵我們,還送豆給我,表現了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友好關系。

      師:回答得很好,正如你們所說,“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老人、孩子那份樸實、真摯的感情和那獨特的農村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系。這一切都是“我”童年時在城鎮未曾見到過,在后來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見到的。“我”對這段往事的深情回憶,表達了自身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好,我們一齊把最后一部分讀一下,感受一下這份人間真情。

      (第四、五板塊設計解說:針對小說體裁特點,這兩步設計簡化頭緒,優化結構,讓學生借助自己閱讀的體驗,說出自己的感受,理解人物,領悟主題,力求學生的所得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解,而不是老師、文本、教參強加給學生的東西,契合新大綱的要求:“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

      六、體驗遷移

      師:你的身邊也有文中這樣的朋友和長者嗎?你有過類似的體驗么?

      生1:我有個這樣的朋友,他和我外婆在一個村。去年夏天,我在外婆家過暑假,他看我閑著沒事,就約我去小河游泳,炎炎烈日下,我們在一個小溝里捉魚,我還親手抓到一只鯽魚呢,我感覺那段時間很快樂。

      生2:我的老家在農村,每年暑假我都要回老家去過一段時間,那里有好幾個和我差不多大的小伙伴。每次我們去釣魚,如果我釣不到,他們總要把魚分一部分給我,還把他們家地里長的香瓜偷偷摘給我吃,我覺得他們就像阿發一樣,對我很友好。

      師:看來你倆都有剪不斷的農村情結,農村的魚好,瓜好,人更好!誰來談談城市情結?

      生3:我們家的對門是位退休的老奶奶,我父母有時出差,她就讓我去她家吃飯,好幾次,我父母送東西給她,她都不要,我覺得她就像文中的六一公公,有一顆慈愛的心。

      師:同學們說得都很好,道出了人間的真情。

      你希望你的家鄉有怎樣的“民風”?事實上怎樣?請小組合作討論一下,選一個代表做發言人。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后回答)

      生:如果哪一天,我不小心丟了鑰匙什么的,我希望拾到的人應及時歸還給我,也就是說,我希望人與人之間要互愛互助。

      師:如果你拾到什么貴重東西,你會歸還給物主嗎?

      生1:我想我會的,我有過這樣的經歷,上次我的車鑰匙丟了,害得我扛了幾百米才找到修車的,如果有人拾到及時給我,我會很感激的。

      師:為你的這份真情鼓掌。(師生一起鼓掌)還有哪一個來談談?

      生2:我希望每家的大門像農村一樣能敞開著,這樣相互之間能方便地串串門,聊聊天,不要一進家門就緊閉大門,防賊似的,這樣隔絕了別人,也隔絕了自己。

      師:說得很好!你們的希望正如魯迅一樣,他在作品中所表現的就是一種勞動人民的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美好品德,這種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值得我們去用心體味,愿我們每位同學能像作品中的阿發、雙喜、六一公公一樣,有一顆善良、友愛、無私的心!這樣我們的世界才會變得更加美好!課外完成下列作業:

      (師播放幻燈片,內容如下)

      (第六板塊解說:這個板塊的設計是本課的第三個亮點,《新課程標準》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語文教學應是開放的,本設計旨在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開辟語文學習的空間,打通由課內向課外的延伸渠道,讓學生帶著生活經驗與感受走進語文課堂,又帶著語文課堂的收獲與感悟走向社會生活,提升閱讀的價值,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

      七、課外完成下列作業(自選一題):

      1、請通過想象將去看戲和歸途中所描繪的生動畫面用畫筆畫出來,體會一下人在畫中游的感覺。

      2、你是否也有過一次愉快的旅行或難忘的探親故事?寫下來給大家看看。

    課堂實錄:社戲3

      前言:

      閱讀文章,貴在尋找“突破口”,“突破口”可能在一疑一問,一顧一顰,也可能在一段一句。由線索能突破,由人物可突破,由景物易突破,由對話不是不可突破……當然,“突破”應讓學生自己去進行,教師是不該也不應越俎代庖的。

      那么,《社戲》的突破口放在哪兒呢?

      課堂實錄:

      師:讀社戲,最難忘的是“偷豆”,最引人的是喝豆漿,看社戲,因為:“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是因為那夜的豆真的好嗎?那夜的戲真的精彩嗎?

      生:實際上那夜的豆還是那普通的豆,或許還比不上六一公公第二天送的。畢竟是夜里“偷”的,摸,難保個個都大,而白天挑,自可仔仔細細,尤其是要送人,豈能不精挑細揀。

      生:那夜的戲,真的不算好,既沒有連翻八十四個筋頭的鐵頭老生,也沒有蒙了白布的蛇精,更不用說套了黃布跳老虎。實際上我們也看的模糊,看的打哈欠,看的掃興,看的熬不住最終罵著走了。

      師:哪為何作者這樣說,不是自相矛盾嗎?

      生:不!

      生:因為那夜的豆是和小朋友們一起“偷”的,一起“吃”的,“偷”的愉悅,“吃”的盡興,“豆”不是普通的“豆”,是“感情豆”。

      師:“感情豆”,太好啦!這讓我想起一首詩,《紅豆詩》。

      生:“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師:少男少女們為何會衷情紅豆,喜愛紅豆呢?不就是紅豆可以寄托相思,表達相思之情嗎?這也是“感情豆”啊!

      生:那夜的戲,也可以說是“感情戲”。不在于戲,而在于看戲過程中的所經所歷,駕船去時的輕松,撐船回來時的愉悅,“兩岸的豆麥”、“朦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連山”、“豆漿”,更有“旺相的羅漢豆”。

      師:是啊!“豆”是“感情豆”,“戲”也是“感情戲”,平橋村雖然極偏僻,但卻是“我的樂土”;這里有我的朋友,有幽雅的風景,淳樸的鄉民,難忘的生活;這里少喧囂,少爾虞我詐,少物欲橫流。難怪孟浩然會“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難怪陶淵明會掛冠歸田園,“悠然見南山”了。

      師:我們是農村的孩子,當珍惜藍天、碧水、當珍惜濃濃的鄉情,當愛我們的家鄉,建設我們的家鄉。等到我們走出去的時候,我們仍然不要忘記鄉村是我們的根,精神的寄托。

      后記:

      教師是應該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還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靈活的運用各種手段去激發、引導學生,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去思、去想。

      當然,教師的激發和引導不能脫離教材本身,應結合教材,從教材中挖掘可資利用的資源,尋求“突破口”,并由此深入,或對話、或想象、或拓展,讓學生在輕松愉悅中討論、分析、歸納,掌握知識,拓寬視野,進而“逐步形成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初中語文新課標)

    課堂實錄:社戲4

      【優秀教案說明】

      《社戲》計劃用三課時。

      第一課時,提出預習要求。首先要求弄清楚字音,讀熟文章,了解文章的故事情節;其次在此基礎上調查學生是否喜歡這篇文章,說出自身的理由 ;再次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每讀一自然段,就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談一談自身是否有和魯迅先生一樣的童年生活體驗,并在筆記本上做記錄,下節課交流。

      第二課時,首先交流閱讀心得;然后分析“偷豆”情節,了解人物性格,體會“童趣”;再次,在體會“童趣”的基礎上,引領學生對文章主題進行深刻的認識。初步體會文章優美的景色,為下一節課做準備。

      第三課時,引導學生用聲音讀出江南水鄉的意蘊,通過品讀語言,讓學生體會江南水鄉優美的景色,了解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的作用,并嘗試著進行寫作練習 。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略

      〖第二課時

      師:上一節課我們了解了魯迅《社戲》的故事情節,對文章的情節已經比較熟悉了。我們在上一節課臨結束的時候留下了一個作業,請看大屏幕。 (大屏幕展示問題:結合文章,談一談自身是否有和魯迅一樣的童年生活體驗,并在筆記本上做記錄。)現在,就請大家來一起交流。

      生1:回老家時,最好吃的東西都歸我吃,小伙伴家里有什么新鮮東西也都讓我嘗嘗,讓我看看,還可以打著陪我的旗號不干活。我的這段經歷和文中“迅哥兒”的童年一樣。

      生2:我一直住在城市,很少回老家。記得一次回老家看奶奶,村里的小朋友不怕豬狗雞、牛羊兔,我回去時顯得很膽小,他們都笑話我,有的還故意逗我,那段時光讓我很留戀。

      生3:我想說說我的那些小伙伴。我的一幫小伙伴里,也有像雙喜那樣很有點子的大哥哥,有時候我領著更小的一幫小家伙時,現在覺得我也有點像雙喜,不過我不會劃船。

      生4:在我們村里像六一公公這樣的老人很多。我認識一個在街上遛鳥的老爺爺,即使我們逗弄了他的小鳥,但他對我們還是很和藹,而且有時他還讓我們與他最棒的八哥對話。

      生5:結尾一段讓我們想起學過的普希金的詩句“那過去了的一切,都會成為親切的懷戀”。

      師:大家說的真好,不只注意到了文章的一些細節,而且很好的聯系自身的生活實際談出了自身的看法。大家看,素來嚴肅的魯迅寫出了令大家如此感興趣的小說,想必在小說中,一定有你喜歡的'片段。大家最喜歡哪些片段呢?

      眾生:偷豆──偷豆。

      師:好,你來說說。

      生:我最喜歡他們回來的時候去偷人家羅漢豆的情節。因為我對它印象比較深,我小時侯也做過這樣的有趣的“傻事”。

      眾生笑

      師:那我們就先來欣賞“偷豆”,大家同意嗎?

      生齊:同意。

      師:請大家用自身最喜歡的方式來讀“偷豆”一節。

      生讀課文

      師:在偷豆的過程中,我覺得我們應該特別關注兩個人吧?

      生1:一個肯定是阿發。

      生2:還有一個是雙喜。

      師:好,雙喜“偷豆”過程中有什么表示?

      生:他要小朋友們不要只是在阿發家的田里摘,不然阿發的娘會哭罵、氣惱。

      師:這表示了雙喜什么?

      生:偷豆也有分寸,周到。

      師:分析很到位。“雙喜”還有什么表示?

      生結合文中語言研討交流“雙喜”

      師:那阿發有什么表示?

      生:阿發說:“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

      生紛紛讀,不時隨同著學生們的笑聲。

      師:看來偷羅漢豆真是一件有趣的事,偷豆、煮豆的過程中,迅哥兒兒和小伙伴們友情更濃了,而且呀,作者把這段真摯的友情放在江南水鄉優美的景色中,更是增添了浪漫的情趣。

      師:提到“雙喜”和“阿發”,不得不提“迅哥兒”的那些小伙伴和平橋村的村民。假如你來到了平橋村,你愿意和誰交朋友?為什么?

      生:我愿意與雙喜交朋友,因為他很大膽,有魄力,比方課本中是他向迅哥兒兒的外祖母和母親打包票,迅哥兒兒才有機會和他們—塊兒去看戲。我喜歡跟有魄力的人交朋友。

      師:估計你也是一個比較有魄力的人。

      生:我也喜歡和雙喜交朋友,我覺得雙喜是個很會拿主意的人。比方說,大家都不愿再看戲的時候,誰也沒提出來不看,是雙喜提出來不看,又比方說當大家都到阿發家的豆田里摘一大捧后,雙喜讓大家不要再偷 。當然,這里我還看到了雙喜考慮問題比較周全,很能為他人著想。這樣想想,我更愿意與他交朋友了。

      師:你能看到他人的優點,生活中想必也能為他人著想。

      生:我要和阿發交朋友,雖然文章中阿發出場不多,可從他的一句“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這句話中,我覺得他很慷慨大方,不像有些人那樣斤斤計較,所以我愿意和阿發交朋友。

      師: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也一定很大方。

      生:我愿意與桂生交朋友,因為桂生對客人很熱情,又機靈又勤快。我假如和桂生交朋友,我愿意為他跑腿。

      生:老師,我能不能和六一公公交朋友?

      師:行啊,不是有忘年交嗎?說說為什么喜歡與六一公公交朋友?

      生:你看,“我們”偷了六一公公的豆,他非但沒罵,還說請客是應該的,還送來了豆,還夸他一句──豆好吃嗎?我覺得他心腸好,為人樸實,特讓人感動。

      生:我愿意和八公公交朋友,他雖然沒有正面出場,可是從雙喜的擔心,以和沒有聽到什么關于八公公鹽柴事件的糾葛,我覺得這應該是一個刀子嘴豆腐心的老人,還有,從雙喜對八公公的評價中我認為八公公心很細。所以我挺喜歡他。

      師:大家的發言真是精彩,結合文章說明了自身的觀點。從大家的發言中,我覺得我們平時要多注意身邊同學和老師的言談舉止,通過人的語言和動作去了解人物,窺視人物的心理,揣測人物的性格特征。魯迅用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了“平橋村”村民的形象,那我們在寫作的過程中也應注意用簡練的語言和動作等描寫方法去刻畫人物,使自身文中的人物栩栩如生。

      師:社戲、社戲,“迅哥兒”他們那一夜到底看了什么樣的一些戲呢?一起來看看“船頭看戲”。那一夜演了一些什么戲?

      生默讀文章

      生1:看了一段“鐵頭老生”的戲。

      生2:“小旦”演唱的戲。

      生3:“小丑”被綁在臺柱子上的一段戲。

      生4:“老旦”唱戲。

      師:這些戲好看嗎?

      生齊答:不好看。

      師:說說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生1: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沒看成。

      生2:想看“一個人蒙了白布。兩手在頭上捧著一支棒似的蛇頭的蛇精”,但是出來了一個很老的小生。

      生3:想喝豆漿,沒喝成,很是掃興。

    課堂實錄:社戲5

      【課前思考】

      這篇課文是選修教材《現代散文選讀》第二專題“難以忘懷的故事”中的一篇精讀課文。這一專題中的幾篇課文說的內容都是正在離開我們的生活卻讓人難以忘懷的事物。“社戲”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選修教材里的課文,在教學的要求上要體現出和必修教材的不同。我在準備的過程中,也曾經準備對課文進行多主題,多角度的深入研讀。但仔細思考后發現無論從課時還是學生的水平上都達不到。于是我決定努力做到“一課一得”。

      文章的題目叫做“看社戲”,可是基本沒有寫戲的內容,而是著重寫了社戲表演場面、演戲和看戲的人、作者對豫戲受老百姓歡迎的理性思考。這三點中最后一點是學生最難理解的,卻也是作者表達的最重要的思想感情。因此這堂課最重要的目標就是指導和幫助學生深入挖掘文本信息,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生在閱讀這篇文章的過程中,在詞句的理解上是不會有什么問題的。但要能夠體會作品內在的理性思考,就有一定難度了。我想通過設計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在討論和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對文章的理解逐步加深。

      【課堂實錄】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看社戲》這篇課文。大家在初中都學過魯迅

      生齊:“百日之勞,一日之樂”

      師:很好。大家要特別注意的有一點,“社戲”是老百姓自己的活動,是百姓自己花錢辦的。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篇課文是怎樣來寫社戲的。我們閱讀一篇文章,首先就要對文章的內容有個大致的了解。文章根據時間順序分成了三部分,試著用自己的話概括每部分的內容。自讀三分鐘后回答。

      生1:第一部分寫了演戲的環境,第二部分寫了戲的內容,第三部分寫了作者對女演員母子的牽掛和關心。

      師:你回答的不錯,可以看出你對課文內容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不過我覺得還不能說是完全恰當。我們再仔細看一下文章,研究一下,我給一點提示,第一部分是只寫了環境呢,還是也寫了其他的內容?第二部分有沒有具體寫戲的內容?第三部分的重點到底在哪里呢?

      生2:第一部分寫的是整個演戲的環境和表演的情況;第二部分寫了作者對豫劇的感覺和到后臺看演員;第三部分重點是作者對藝術的感悟。

      師:很好,你能帶大家一起把這個感悟讀出來嗎?

      師生齊讀:“我似乎終于懂得了,從人生,從底層民眾的角度去搞藝術,是最原始的,卻也是最本質最不朽的這一偉大真理了。”

      師:那如果我們每部分用一個字來概括呢?第一部分……

      生齊:戲

      師:那第二、三部分呢?

      學生在座位上自由回答:人、情。

      師:剛才我聽到好幾個同學都說第三部分概括成“情”。我想問大家,你們認為我們剛才找到的第三部分的感悟是“情”還是……

      生齊:是“理”。

      師:那么這篇課文寫作的順序就是“戲——人——理”。師:我們剛才進行了“略讀與概括”,下面我們就要進入“精讀與思考”的環節。讀散文一般都是從具體的語句入手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請大家來看一看這一句:戲臺下“……觀者如墻”,這句話你是怎么理解的呢?我們一般說“觀者如……”

      生齊:“潮”

      師:那這里用“觀者如墻”,表達的是什么意思呢?

      生3:形容人很多,把路堵得滿滿的。

      生4:形容人看的認真,一動也不動。

      師:看戲的人多,看得認真,說明什么啊?

      生齊:戲好看,觀眾喜歡。

      師:那作者喜不喜歡這臺社戲啊?作者在文章這一部分是怎么說她自己對豫劇(土梆子戲)的情感變化的?

      生5:她喜歡。書上說:“一開始對豫劇,對這種土掉牙的土梆子戲也是不懷好意的,我總感覺到這種土梆子戲的精神實質便是一吼三叫,嘴里像含了包炸藥,一出腔,便可震得風云星辰變色,三山五岳亂抖嗦。及至后來到了河南,尤其是搬到農村后,由于日復一日地聽,高音喇叭日出夜伏地熏炙,竟也就聽順了,入門了,覺得出它的好,它的土、俗之韻味了。”

      師:作者說豫劇“一吼三叫”,我們就來看看豫劇是怎么樣的。

      播放豫劇《包龍圖坐監》片斷。教師學唱其中一句。

      師:她說她自己現在“覺得出它的好,它的土、俗之韻味了”,那她在看戲的時候最喜歡看什么呢?

      生齊:她喜歡青衣花旦。

      師:那作者說她兒子喜歡什么,臺下的大部分觀眾又喜歡什么呢?

      生齊:兒子“喜歡看戲里的行頭及翻跟筋頭”;臺下的觀眾“全部的審美情趣審美熱忱都集中在戲情上熱鬧上,集中在花花綠綠的行頭和唱文工武上。”

      師: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作者這樣一個中年知識女性,還是她兒子這樣的小朋友,還是臺下的鄉村里的男女老幼,都在這土得掉渣的豫劇中找到了自己的快樂。

      這也讓我們從感性層面上認識到了人們喜歡豫劇的原因。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作者在第二部分中是怎么來表達她對豫劇的喜愛的。

      學生快速閱讀第二部分,教師巡視,做個別交流。

      師:剛才有同學問我“它(豫劇)的全部特征個性,就在于它的不搭架子,不囿陳法,土極且又俗極上。”,這句話該怎么理解?我覺得這個問題問得很好,這句話正是這部分的重點和難點,我們就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一下,三分鐘后推舉代表發言。

      學生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生6:豫劇的“不搭架子”體現在它演出的環境上,書上說戲臺是“破的簾,簡易的木料,疙瘩不平的臺面……”。這樣的戲很破,也就是“不搭架子”。

      師:你說得很好。我想再問你一句,這臺豫劇不搭架子,因為它是什么戲啊?

      生6:它是社戲。

      師:我們剛才說過,社戲是老百姓花錢主辦的,如果它要搭架子會有什么結果呢?

      生齊:那就老百姓就辦不起了。

      生7:我想說說豫劇的不囿陳法,書上說:“由于河南地處中原,五方雜居,便在客觀上形成了豫劇兼收并蓄的優點。不分調名,亦無板眼,乃‘鄭聲之最’。有人統計,單就《朝陽溝》一出戲,便有越調、曲劇、道情和河南墜子等數種。無怪乎當地有俗諺:‘一清二黃三越調,梆子戲是胡亂套。’”這段話告訴我們豫劇是吸收了多種戲劇的特點,而且沒有自己的規矩。這樣就比較自由,沒有固定的東西。老百姓就可以當作是流行歌曲了。

      師:你說得非常好。來,我們給他一點掌聲(師生鼓掌)。我們再來深入思考一下,不搭架子,有沒有固定的章法,這樣的戲為什么老百姓喜歡呢?

      生齊:老百姓可以隨便演隨便唱啊,可以成為他們的日常娛樂啊。

      師:這樣的戲不就是“土極而又俗極”嗎?

      生8(插嘴):還有他們唱的戲的內容很俗。

      師:那請你說說看呢。

      生8:我不知道內容,但是作者說的“我生疑這戲絕不是包公戲的正宗嫡傳,早出‘五服’了。看來這又是當地人的別出心裁,生造出來的老包新傳。如此編下去,包老爺不僅可以坐監,且能逃獄,乃至東山再起,掛帥討征哩……”說明這個戲是亂編出來的,是老百姓喜歡的,不就是很俗嗎?

      生9(插嘴):這也是“胡亂套”啊。

      師:很好,你們說得很好。那我就來介紹一下這出戲的內容。這出戲大名叫做《包龍圖坐監》,確實是編出來的。說的是七十歲的包公退休在家,聽說龐太師的孫子又為非作歹,就微服私訪去調查,結果被當作壞人抓起來了,經過一番“艱苦卓絕”的斗爭,終于將壞人繩之以法。還有這課里提到的另一出戲《大刀王懷女》說的是楊六郎的妻子王懷女在和丈夫失散以后,自己占山為王,抗擊入侵的遼兵的故事。這兩個故事分別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

      生(七嘴八舌):追求公正,想要清官,愛國,抗擊入侵……

      師:大家說得都很好。這兩出反映的分別就是追求正義和愛國的思想,這正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主流意識,呵呵,我是聽歷史老師說的。(學生笑,表示贊成。)

      師:我們現在清楚了為什么老百姓這么喜歡豫劇。作者作為一個作家,一個知識分子,她對豫劇的喜愛還有什么更高層次的原因嗎?是不是只對第一部分中提到的“青衣花旦”感興趣呢?她在這部分中說她看豫劇的時候其實對什么更感興趣呢?

      生齊:“對當地的人文環境——對看戲和做戲的人更感興趣”。

      師:看來作者不僅是在看戲的內容和表演,更是在看……

      生齊:人。

      師:那么作者寫后臺的演員,特別是那對母子的故事,和“看社戲”之間有什么聯系嗎?

      生10:后臺的演員就是做戲的人,也就是作者說的“更感興趣”的人。

      師:那么作者從他們身上看到了什么呢?

      生11:他們這些演員過著艱苦的生活,還要把歡樂送給觀眾。

      師:書上是怎么說的呢?

      生11:他們吃的是青菜面條。作者說“這些伶人們在臺上演盡王侯風流事,替人兒女說相思,殊料,背后卻包藏著生途的坎坷,世事的艱酸。混口飯吃——難喲!”

      師:還有什么地方說到他們生活的艱辛呢?大家一起來看看。

      生(七嘴八舌):那個“貓兒臉”姑娘很久沒洗澡,而且用的化妝品很差。還有“幾乎所有旦角的手,莫不都粗大得有如半個蒲扇,尤其是云起手來,真能遮住半個天。”

      師:從這段寫“手”的話,能看出什么?

      生齊:說明這些演員還是要經常參加勞動的,他們并不是專業的演員。

      師:這些演員在這么艱苦的環境下還堅持演社戲,是為什么呢?

      生12:是為了生活所迫。不演戲就沒法生活。

      師:你說的有道理,他們演戲確實為了生活,可是是不是僅僅為了生活呢?還有什么支撐他們的力量呢?大家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三分鐘。

      生13:他們都熱愛自己的工作,對豫劇有一種愛好,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在臺上他們是戲如人生,到了臺下則是人生如戲

      生14:臺下觀眾們的熱情,對社戲的狂熱讓他們有成就感,非常開心。

      師:你們回答得非常好,我給你們120分。來我們給他們一點掌聲(師生鼓掌)。其實這點我也深有體會,現在我看到你們在課堂上的熱情,對上課的狂熱,我就忘了自己的工資單了,我和這些演員一樣,都是在為自己的“粉絲”而努力啊!(學生大笑)

      師:我們剛才概括第三部分說的是“理”,是作者在看社戲過程中感悟出來的道理。那么作者在文章中是怎么說這個道理的呢?(有學生在下面讀出了聲)看來同學們已經找到了作者的原話,那我們一起把它讀出來吧。

      師生齊讀:“我似乎終于懂得了,從人生,從底層民眾的角度去搞藝術,是最原始的,卻也是最本質最不朽的這一偉大真理了。”

      師:作者在說完這個道理之后,又在文章最后表達了對那對母子的關懷和牽掛,我們又該怎么理解呢?

      生15:就是這些演員為底層民眾去搞藝術,所以作者牽掛他們。

      師:那作者這個時候把自己看成是什么人呢?是一位到鄉下體驗生活的作家嗎?

      生齊:不是,她把自己也看成是底層的民眾了。

      師:確切地說,作者此時就是底層民眾的代表,她的關懷和牽掛正體現著底層民眾對這些他們自己的演員的喜愛。

      生16:我還有一點想法,這些演員本身也就是生活在最底層的。作者對他們的關注也正體現她作為一個作家對底層民眾生活的關注。這篇散文也正是作者自己從人生,從底層民眾的角度去創作的作品。

      師:很好(師生鼓掌)。作者體會到了藝術的規律,同時也在這篇文章里體現出來了。作者感悟到了,也做到了,不是嗎?

      生齊:是的。

      師:一臺簡陋的社戲,一群狂熱的觀眾,一隊艱苦的演員,在一位敏銳觀察生活的作家的筆下,道出了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藝術作品要從……

      生齊:從人生、從底層民眾的角度出發。

      師:很好,我們對這篇課文的學習就到這里。下課!

      【課后反思】

      這堂課學生的參與熱情很高,在問題和我的引導下,對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較為深入的理解,達到了我預設的教學目標。

      反思整堂課的過程,還是有遺憾的。我在設計的時候過于強調利用問題引導思路,問題太多、太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散文的整體感悟。如果備課時能夠設計三四個大問題,然后在師生交流過程中靈活運用追問和引導的技巧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就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利于學生發揮主動性,而課堂的整體感也就更強了。

    課堂實錄:社戲6

      課間放羅大佑的《童年》創設氛圍

      上課―――

      師:剛才大家聽了羅大佑唱的《童年》,一定喚起了我們對童年許多美好的情感,的確,童年對我們許多人來說,是快樂美好的,是一段難忘的體驗,特別是當我們長大成人后回憶起童年時,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懷著一種溫馨、浪漫的情感,今天,就讓我們追隨兒時的魯迅,回到浙江紹興,回到平橋村,去他的童年中看一看那令他魂牽夢縈的社戲吧!

      師:好,先請同學們自由的閱讀這一篇小說,了解小說的情節,如果有的同學對小說的情節已經比較熟悉,那么小說中一定有你喜歡的段落,你不妨輕聲的讀出來。(播放背景音樂)

      學生閱讀,教師板書課題、作者,巡視學生閱讀情況。

      師:社戲、社戲,迅哥兒他們那一夜到底看了什么樣的一些戲呢?來,我們先來看一下屏幕(出示第一張圖片《船頭看戲》),大家先來找一下我們看戲的船。

      生:(指圖片)就那只

      師:哦,你怎么判斷的呢?

      生:很容易嘛,全都是小伙伴(笑)

      另一生:還有個特征,就是白蓬的航船。書中不是有一句:其實我們這白篷的航船,本也不愿意和烏篷的船在一處么?

      師:對,對,都有道理,第二個同學讀書真仔細。我們再來看戲臺,哦,好像有些模糊,看不清楚臺上在表演什么,有沒有同學起來告訴我們那一夜戲臺上到底演出了些什么?

      生:我記得有打仗的戲,一個長胡子的和赤膊的人打我們便都擠在船頭上看打仗,但那鐵頭老生卻又并不打。

      生:不對,沒有打仗,只有幾個赤膊的人翻筋斗,有小丑被鞭打,

      生:一個小旦來,很咿咿呀呀的'唱

      生:有個老旦踱來踱去的唱,后來竟在中間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唱。

      掌聲

      師:那一夜的社戲總的來說好看嗎?

      生:不好看

      師:為什么呢?

      生:總之,我讀的時候沒有留下什么特別的印象

      師:這樣吧,我們來看看文中那些詞語或者句子表明了不好看

      生:打呵欠,破口喃喃的罵

      生:還有“不住的吁氣”

      師:哦,看來戲的確不好看。但是,我有些奇怪,為什么課文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他說是好戲嘛?

      下面議論紛紛,眾生交頭接耳

      生:作者懷念的不是社戲本身

      師:那他懷念什么?

      生:懷念和小伙伴們的真摯的友誼

      生:還有江南水鄉優美的景色

      生:還有這里可以免念難懂的古書(笑)

      師:哦,明白了,他懷念的不是社戲本身,而是在看戲的過程中和小伙伴們結下的真摯的友誼,感受到的江南水鄉特有的優美的風光,還有就是自由的空氣。簡單一點,就是他懷念的只是看戲的過程,那么這個過程中,那些片斷是他最難以忘懷的呢?

      生:偷羅漢豆、月夜歸航

      生:去看戲的那一段也寫得精彩,哦,就是夏夜行船吧

      師:這三個片斷中,大家最喜歡哪個片斷?

      生齊答:偷羅漢豆。

      師:呵呵,看來大家都對這個片斷喜歡,我們就先來看看這個情節吧

      出示第二張圖片:偷羅漢豆

      師:在偷豆的過程中,我覺得我們應該特別關注兩個人吧?

      生:對啊,一個是肯定是阿發咯

      生:還有一個是雙喜

      師:好,那阿發有什么表現?

      生:阿發說: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有點傻,(笑)

      生:不能說傻

      師:哦,那叫什么?

      生:純樸無私

      生:有些憨厚,我們小時候也這樣啊

      師:對啊,憨厚純樸無私的阿發。另一個應該是雙喜吧,(指圖片),你們看,誰最像雙喜?

      生:(指圖片)船頭那個,因為他“拔前篙”,還有就是有一種領袖氣質。

      師:不簡單,連領袖氣質都看出來了,呵呵,他好像在說什么話?

      生:他要孩子們不要只是在阿發家的田里摘,不然阿發的娘會哭罵、氣惱

      師:這表現了雙喜什么?

      生:偷豆也有分寸

      師:是啊,不愧是孩子們的領袖,考慮得很周全。

      師:看來偷羅漢豆真是一件有趣的事,偷豆、煮豆的過程中,迅哥兒和小伙伴們友情更濃了,而且呀,作者把這段真摯的友情放在江南水鄉優美的景色中,更是增添了浪漫的情趣。下面讓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夏夜行船這個片斷。

      出示第三張圖片:夏夜行船

      師:夏夜行船這個片斷在文中是多少段?

      生:10――13吧

      師:那好,我們先準備一下,然后請4位同學起來給我們朗誦一下吧

      生下面輕聲讀,作準備,師放背景音樂

      師:好了,哪四位愿意來

      生舉手很多,師隨意叫了四人

      朗誦完畢,大家鼓掌。

      師:從大家的掌聲中看出剛才那四位同學讀得不錯,我再強調一下,要注意表情朗讀,不是面部表情,是說要用我們的聲音表達出感情,來傳情達意,要自然,像泉水流出泉眼。想一想,費盡周折,我終于看到渴盼已久的社戲了,我的心情該是什么樣的,同學們,下面讓我們齊讀10―――13段,用聲音把我們一起帶回到那個美麗的江南水鄉,好嗎。

      生:好

      再次播放背景音樂,生很投入的讀

    課堂實錄:社戲7

      【教學目標】

      1、學習分析小說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敘事有詳有略的特點。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 感悟課文所表達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一、重點

      1、引導學生體會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示勞動人民的質樸可愛和懷念社戲的關系。

      二、難點

      本文結尾對“豆”與“戲”的評價、贊美的理解。

      【本課創新設計的設想和理論依據】

      《社戲》是魯迅小說中的美文,又是一篇四千余字的長文。

      《新課程規范》在“教學建議”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考慮”,“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本課旨在簡化頭緒,長文短教,擺正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摒棄繁瑣的分析、提問和板書,優化課堂結構,還給學生閱讀時間,借助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主動閱讀,使每一個學生有發言的機會,提高課堂學習效益,受到美的熏陶,掌握閱讀小說的方法。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包括《童年》MTV、輕緩的樂曲、越劇片段、江南水鄉月夜畫面、江浙一帶月夜航船、看戲畫面等)

      【課堂課堂實錄】

      一、創設情境導入

      多媒體播放《童年》MTV。

      師:一首輕松活潑的歌曲,把我們帶到了天真爛漫的童年,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憶,透過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可以領略到魯迅童年的生活,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他寫的小說《社戲》,小說寫的人與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從中看出魯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

      第一板塊解說:選用多媒體播放《童年》MTV,作為導入新課的引子,創設教學情境,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讓學生進入特定的學習氛圍中,迅速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由熟悉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過渡到不熟悉的小說,引導學生關注教材,引發遐想和求知欲望,調動內在學習誘因和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相應的情感,為走進文本作了知識上、情感上的準備。

      二、說情節,多角度概括

      師:請同學們速讀課文,自選一個角度,概括一下全文內容,力求用最簡潔的詞語來表達,小組合作解決,提示可從“時間”、“事情”、懷念童年的原因等方面去考慮。

      生1:圍繞課題,從時間角度來看,全文是這樣布置的:看戲前——看戲——看戲后。

      生2:從事情角度來看:隨母歸省──釣蝦放牛──戲前曲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歸航偷豆──六一送豆

      師:歸納得很好,句式工整,語言準確,你怎么知道是“夏夜”?

      生3:因為文中寫“消夏”。

      師:不錯,還有哪些句子點明是夏季的?

      生4:“掃墓完畢之后”。

      生5:“羅漢豆幼稚”。

      生6:“兩岸的豆麥” 。

      師:由此可見,準確地說──

      生齊答:春末夏初。

      師:詳略是怎樣布置的?

      生:詳寫的有:戲前曲折、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歸航偷豆;略寫的有:隨母歸省、釣蝦放牛、六一送豆。

      師:為什么這樣布置?

      生:因為從題目來看課文主要寫看社戲,與此關系緊密的詳寫,關系不大的略寫。

      師:很好,我們寫作也應該這樣圍繞中心去選材。

      第二板塊解說:多角度概括旨在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從不同角度來篩選信息。

      三、讀精段,層次式品析,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夏夜行船”和“歸航偷豆”有關段落,把表示“我”所見、所聞,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別摘出來。

      學生朗讀并記誦美句

      師:誰來說一說“我”所見的句子?

      生1: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

      生2:漆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

      生3:……漸望見依稀的趙莊,還有幾點火……但或者也許是漁火。

      生4: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

      生5: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

      生6: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小朋友在浪花里躥……

      師:找得很多,誰來說說“我”所聞的句子?

      生1: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

      生2: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

      生3: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

      生4:連夜漁的幾個老漁夫,也停了小艇看著唱采起來。

      師:很好,誰來說說從嗅覺角度來寫的句子?

      生: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吹來。

      師:不錯,那么從感覺角度來寫的,誰來說說?

      生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

      生2:但我卻還以為船慢。

      生3: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鄉的夜色里。

      生4:回望……我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

      師:同學們看書都很仔細,這些語句作者寫得很美,美詞美句需要我們用心去體驗,請自選一段你認為寫得美的句子,讀一讀,然后用“我覺得──(美詞)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或表示了)──”的形式對你選讀的美詞進行品味、討論、交流。

      學生自讀課文,體驗感悟、討論交流

      師:誰來將閱讀的感受說出來,讓我們一起分享一下。

      生1:我覺得“朦朧”和“皎潔”用得好,好在它們寫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師:很好,你從色彩的角度,讀出了月色的美好,你覺得應該用什么語氣來讀。

      生:舒緩的。

      師:好,你來給我們讀一下,要音樂嗎?

      生點頭,師播放江南水鄉月色畫面和舒緩的音樂,生輕緩地感情朗讀。

      師點頭贊許:他的朗讀把我們帶到了那個朦朧的月夜,好,讓我們也一起“朦朧”一下。

      眾生感情朗讀

      師:我們還可以從其它方面如氣味、聲音、心情、動態等方面來品味,誰再來談談。

      生1:我覺得“清香”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豆麥和水草的氣味美。

      生2:我覺得“潺潺”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水聲美。

      生3:我覺得“宛轉”、“悠揚”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笛聲美。

      生4:我覺得“起伏”、“踴躍”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連山的動態美。

    【課堂實錄:社戲】相關文章:

    社戲教學實錄03-09

    社戲教學實錄[優選]03-09

    散步課堂實錄12-18

    《背影》課堂實錄03-03

    《背影》課堂實錄【精選】03-03

    “浮力”課堂實錄03-04

    《吆喝》課堂實錄03-06

    《春》課堂實錄03-07

    《秋天》課堂實錄02-29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狠狠爱 | 亚洲愉拍国产自91 | 日韩一区二区欧美一区 | 一区二区不卡不卡高清在线 | 亚洲亚洲大片亚洲一级高清 | 久久婷婷色综合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