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清明》原文及賞析

    時間:2025-03-12 11:35:11 賽賽 杜牧 我要投稿

    [薦]杜牧《清明》原文及賞析

      《清明》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薦]杜牧《清明》原文及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薦]杜牧《清明》原文及賞析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賞析

      杜牧是晚唐最出名的詩人之一,和李商隱合稱“小李杜”。

      眾所周知,李白和杜甫在唐朝詩壇上的地位無人可超越,而杜牧和李商隱能夠被稱為“小李杜”,足見這二人雖然無法企及李杜,但是他倆的水平也是少有人能及了。

      李商隱我們都知道,是個憂郁多情的詩人,寫下了很多“無題”情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每一首都那么纏綿悱惻,令多少有情人肝腸寸斷。而杜牧,后人對他的詩歌評價是“豪而艷、宕而麗”,“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而這首《清明》同樣是他的代表作,是他晚年擔任池州刺史時所作。

      全詩28字,無一生僻字,也沒有任何典故,卻情景交融,將清麗自然的雨景,詩人凄迷愁苦的心情寫到了極致,這應該算是史上最經典的“清明詩”了,千年來無人能超越。

      “清明”是源于上古時期的一個重要祭祀節日,和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并列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它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之后,氣溫回升,萬物更新,所以對于中國人民來說,清明不僅有人文含義,也是人們親近自然,沐浴春光的好時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這一句既是寫景,也是抒情。

      自古以來,清明也是踏青郊游的好時節,但是卻常常碰上陰雨天。

      清明的前一天是寒食節,禁煙火,所以清明當天的雨就有了一個專業的名詞“潑火雨”。

      清明本就是悼念亡人的節日,若再趕上“潑火雨”,心情可想而知了。

      北宋詩人梅堯臣有詩云“年年潑火雨,苦作清明寒”。

      而杜牧在這首詩中的心境也是如此,“紛紛”的不僅是空中飄蕩的細雨,還有詩人煩亂的心境。

      “路上行人欲斷魂”,如果說前一句還只是隱晦地寫出詩人的愁緒,那么這一句的“斷魂”就很明顯了。

      杜牧出生于京兆萬年,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陜西西安,而池州則位于安徽。

      前面我們說過,清明是個很重要的祭祀節日,可是此時的杜牧卻遠在萬里之外,一種羈旅他鄉的愁苦之情就油然而生了。

      這讓我想起了宋朝詩人蘇軾的作品《寒食雨·春江欲入戶》“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詩人祖墳在四川眉山,距黃州有萬里之遙,欲吊不能的愁苦。

      這也讓我想起了陸游的《劍門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銷魂”,這里的“消魂”和“斷魂”淋漓盡致地寫出了他鄉游子的凄苦之情,讀來令人斷腸。

      古代文人歷來喜歡“借酒消愁”,杜牧自然也不例外,于是便有了“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牧童”是詩詞中很常見的意象,他象征著無憂無慮,率真自然的生活方式,而這種生活是很多詩人所向往的。

      這里的牧童“遙指杏花村”,不僅是為詩人指明了酒家的方向,更是讓斷魂的行人找到了心靈的歸宿。

      清代詩人袁枚的《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活潑、自在和天真無邪的牧童形象,表現了詩人的一種“真性情”。詩人曾經說過 “詩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所以,詩所描繪、所刻劃的,正是詩人畢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強調的“真性情”。

      很多文人在仕途上受挫后都會產生歸隱田園的思想,杜牧也不例外,晚年的他閑居樊川別墅便是最好的證明。唐代詩歌中生活化的牧童形象成為詩人揭露社會現實的代言者,歸隱生活的引領者。當詩人們把他們的審美目光投向那些不諳世事的牧童時,詩人的人性、詩性中純真、恬靜的一面便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注釋

      ⑴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后。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天為秋千節,坤寧宮及各后宮都安置秋千,嬪妃做秋千之戲。

      ⑵紛紛:形容多。

      ⑶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斷魂:神情凄迷,煩悶不樂。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

      ⑷借問:請問。

      ⑸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位于安徽池州貴池區秀山門外。受此詩影響,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譯文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創作背景

      此詩最早見于宋人謝枋得編《千家詩》,杜牧的《樊川文集》(杜牧外甥延翰編,北宋人續編)、清人馮集梧《樊川詩集注》(版本依據為《樊川文集》)及《全唐詩》均未收錄。謝枋得為南宋人,然從《草堂詩余》前集卷上所載宋祁《錦纏道》詞“問牧童遙指孤村,道杏花深處,那里人家有”數句可知,此詩在北宋已流傳人口。尤以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一句流傳最廣,江南一帶可謂家喻戶曉。此詩當作于唐武宗會昌六年(846),時杜牧為池州刺史。關于杏花村到底在何處,歷來也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或說在山西汾陽,或說在湖北黃州,或說在江蘇南京(金陵),亦有以為詩人虛擬者。然而,諸說之中,以池州說最為可信。池州貴池西郊,有杏花村。據方志記載,唐會昌間,有黃公名廣潤者,在此釀酒出售。店內有井,水似甘泉,人稱“黃公廣潤玉泉”。而杜牧會昌年間,恰有出守池州的經歷,借本地風光,組織成詩,為水到渠成之事。《江南通志》載: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經過金陵杏花村飲酒,詩中杏花村指此。

      作者簡介

      杜牧(803—853),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太和二年(828年)進士,曾為江西觀察使、宣歙觀察使沈傳師和淮南節度使牛僧孺的幕僚,歷任監察御史,黃州、池州、睦州刺史,后入為司勛員外郎,官終中書舍人。以濟世之才自負。詩文中多指陳時政之作。寫景抒情的小詩,多清麗生動。人謂之小杜,和李商隱合稱“小李杜”,以別于李白與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

    【杜牧《清明》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杜牧《清明》原文及賞析04-26

    清明杜牧的原文「賞析」09-24

    杜牧《清明》原文賞析09-18

    清明杜牧賞析08-25

    杜牧《清明》賞析11-04

    杜牧原文翻譯賞析08-26

    杜牧《金谷園》原文及賞析12-31

    杜牧《金谷園》的原文及賞析01-27

    杜牧《赤壁》原文及賞析10-09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色 | 五月网日本A极片 | 亚洲欧美在线看h片666 | 亚洲国产精品色区 | 中日韩AV综合在线 | 亚州成a人片在线观看高清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AV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