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時間:2024-12-16 15:10:05 藹媚 浣溪沙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浣溪沙》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精選11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浣溪沙》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浣溪沙》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精選11篇)

      《浣溪沙》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1

      教學目標:

      在朗讀中感受本詞清麗自然的風格特點

      理解詩人通過本詞表現的對生活的哲思

      教學重點

      在朗讀中感受本詞清麗自然的風格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詩人通過本詞表現的對生活的哲思

      課文: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與置身于社會底層,潦倒不得志的柳永截然不同,晏殊身為宰相,生活是安逸的。不同的主人公,同樣是面對春色,同樣是登高飲酒,晏殊抒發的情懷會與柳永有什么不同呢?

      二、品讀語言理解內容

      1、朗讀這首詞,說一說這首詞上下片分別寫了哪些內容?

      疏通這首詞的大意

      2、圈劃這首詞中作者所見的景物,說說隨著所見景物的不同,詩人的心緒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過程?

      3、體會這首詞中的“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落花”“歸燕”分別象征什么?

      “去年天氣”,“舊亭臺”——生命之中看似不變的事物、

      “夕陽”——時光的一去不回

      “落花”——生活中消逝的美好

      “歸燕”——似曾相識的新的美好

      4、品讀下片中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中“無可奈何”、“似曾相識”兩個詞包含了怎樣的情感?詩人面對“花落去”“燕歸來”的眼前之景,悟到了什么哲理?

      生活之水向前流淌,其間會有失去,但新的美好也會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現,雖然花開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同的,但是生活之樹常青。

      三、比較遷移、深入把握

      1、從思想內容上看,晏殊的.這首《浣溪沙》與崔護的《題都城南莊》有哪些異同?

      相同之處:都通過今昔對比,表達對失去時光的不舍與懷念,且兩者對生活都充滿熱愛,以平靜樂觀的心態看待生命之中的得失。

      不同之處:晏殊體認到了生命之中的美好會以不同方式再次出現;崔護以審美的生命態度,將逝去的美好化作浪漫的記憶珍藏心間。

      2、從語言風格上看,晏殊的這首《浣溪沙》與柳永的《蝶戀花》有哪些異同?

      相同之處:婉約含蓄

      不同之處:《浣溪沙》更為清麗自然,圓通曉暢

      譯文:

      聽一曲以新詞譜成的歌,飲一杯酒。去年這時節的天氣、舊亭臺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陽西下了,不知何時會再回來。

      無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見過的燕子,如今又飛回到舊巢來了。(自己不禁)在小花園中落花遍地的小徑上惆悵地徘徊起來。

      晏殊《浣溪沙》相關資料

      作者相關資料: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臨川(今江西臨川市)人,景德二年以神童召試,賜進士出身,此后走上仕途,歷經小風小浪,做到慶歷中官拜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謚元獻,有《珠玉詞》傳世。

      晏殊和兒子晏幾道都是北宋的填詞名家,合稱“大小晏”。在這父子二人之中,很多人偏愛小晏,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二人生活經歷的不同。晏殊從十四歲中舉神童開始,仕途得意,一直做到宰相。尤其是,晏殊這個所謂的太平宰相,地位高而壓力小,仿佛天下好事都被他一個人占盡了,于是寫起詞來,形式多是四平八穩,內容多是富貴閑愁;晏幾道卻相反,性格單純,在社會上只能屢屢碰壁。更為可貴的是,他雖然屢屢碰壁,但單純的性格始終不改,于是寫起詞來總會深情流露,一發不可收拾。簡要來說,晏殊詞多理性,晏幾道詞多感性。

      晏殊死后,歐陽修有追悼之詞說:“富貴優游五十年,泉終明哲保身全。”說晏殊一生明哲保身,由此得享五十年的富貴。的確,如果說晏殊的一生中有任何風波的話,主要也就是受牽連于民間流傳為包公案之一則的“貍貓換太子”一案了。晏殊以宰相之尊而喜好填詞,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讀書人愈發填詞成風。填詞在當時尚屬“小道”,是非常不受重視的雕蟲小技,所以晏殊之填詞對于北宋的詞壇發展實在有推波助瀾,乃至引領風氣之功。

      詞牌故事:《浣溪沙》原本應該叫做《浣溪紗》,是唐代歌詠西施于若耶溪浣紗故事的教坊曲,后來訛傳為《浣溪沙》,久而久之也就因非成是了。《浣溪沙》簡潔明快,是文人們很常用的詞牌,上片三句都是單獨成句,每句押韻。很多選本都把第一句的末尾點成逗號,這是不對的。下片的頭兩句一般要寫成對仗,使小令有一點律體詩的味道。

      《浣溪沙》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2

      一、 學習目標

      1、在吟誦背誦中感受本詞語言清麗自然的特色。

      2、體會本詞的意境,感悟詞人所表達的深刻感受。

      二、 學法指導

      學生先在查閱資料和借助書下注釋的基礎上理解本詞的大意,再通過重點字詞和關鍵句子的講解,引導學生去不斷地挖掘本詞的深刻內蘊,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 預習內容

      1、根據前一節課中學過的有關詞的知識,回答這首詞從字數和結構上分類分別屬于 和 。

      2、你對作者晏殊了解多少?他在寫這首詞時的境況和心情是怎樣的?

      晏殊是 時期的詞人,《浣溪沙》是詞的 ,它選自 。

      3、學有潛力的同學還可以思考下一部分中出現的問題。

      四、 課堂學習重點內容(1課時完成)

      1、作者和詞作的簡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十三歲時,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他是北宋前期較早的詞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貴悠閑的生活,但他的詞藝術成就較高,能以疏淡閑雅的語言寫出較深的含義,音韻和諧,意境清新。這首詞選自《珠玉詞》。《浣溪沙》是詞牌名,即曲的譜子。《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兩片(也叫上下兩闋),各有三個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個平聲韻。這首詞寫作者在暮春時節的思緒,表現了年華易逝的傷感。其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傳誦名句。

      2、學生自由散讀,結合書下注釋,初步理解本詞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1)一曲新詞酒一杯。 一曲:一首。新詞:剛填好的詞,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氣舊亭臺。 去年天氣:是說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氣。舊亭臺:曾經到過的或熟悉的亭臺樓閣。

      (3)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線落下。幾時回:什么時候回來。

      (4)無可奈何花落去。無可奈何:不得已。花落去:花謝,點明節令是暮春。

      (5)似曾相識:意思是好像曾經認識。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后用作成語,即出自晏殊此句。燕歸來:燕子從南方飛回來。

      (6) 小園香徑獨徘徊。 香徑:花間小路。徘徊:來回走。

      3、在反復的誦讀中體會詞中關鍵詞句所蘊涵的哲理和感情。

      (1) “去年天氣舊亭臺。”“去年”二字把今昔兩幅相同的畫面重疊在一起了,問題一:你知道作者經歷了怎樣的'人生變故嗎?故地重臨,懷舊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樣的?仔細體會思考“夕陽西下幾時回?”這句話的含義。

      (思路點撥:一樣的暮春天氣,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但人事卻和去年大不相同了。“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東升再起,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復。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期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細膩心態。)

      (2)問題二:怎樣體會名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中的“無可奈何“和“似曾相識”?從“花落去”到“燕歸來”,作者想要表達的是怎樣的感情?

      (思路點撥:“花落去”、“燕歸來”是現實生活中的常見現象,但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的有機組合,普通的花和燕就不普通了,而變為某種美好、熟悉的事物或感情的象征。)

      五、 作業布置和練習拓展

      (一)回家作業:

      1、自己默寫本詞中需積累的名句 , 。源于此句沿用至今的成語是 。

      1、這是晏殊一首膾炙人口的小令,字面上明白如話,但歷來人們對其內容的理解卻很不一致,有的說是表現年華易逝的傷感,有的說是抒發故舊之情。你在學完本詞后有怎樣的感受和人生啟迪?請用一段文字表達。

      2、想象一下,“小園香徑獨徘徊”一句中作者在獨自行走中思索和反省到什么?請用一段心理描寫描繪出來,100字左右。

      《浣溪沙》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3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呤誦,并能流利地背誦這首詞。

      2、體會詩人借景抒情的寫法。

      3、感受詩人傷春之情。

      課前準備:

      了解晏殊的生平。

      教學流程:

      一、復習

      背誦曾經學過的詩詞。

      二、初讀

      出示《浣溪紗》,自由讀。注意讀準字音。指名讀。正音。齊讀。

      討論:這首是詩還是詞?從哪里看出來?這是一首宋詞,浣溪沙為詞牌名,它的格式一般為每句七言,共六句。

      三、自學

      輕輕讀一讀,你能讀懂些什么,體會到什么?

      師在旁點撥提升:聽一首新譜成的歌曲,飲一盅濃醇的好酒,在這樣的美好生活中,卻引起了對于往事的.懷念,說是在去年的這個時節,同樣的不熱不冷的暮春天氣,連眼前的亭臺樓閣都是一樣的,但過去的日子再也回不來了,就像那夕陽沉落之后,什么時間才能回來呢?想要找回去年的夕陽,根本是不可能的啊。如今花兒凋零了,春天即將消逝,時光消逝令人無可奈何。然而那翩翩飛來的燕子,卻像是舊時相識的啊。小園落英繽紛的花道上,孤單的一個人徘徊著,懷想那一切已經失去的美好時光。

      指導朗讀。帶一絲淡淡的憂傷。指多名學生朗讀。

      四、補充資料。

      這首詞是晏殊一百多首詞中流傳較廣的一首。其中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為千古傳誦的名句。關于這兩句,還有一個傳說。

      有一次,晏殊路過楊州,在城里走累了,就進大明寺里休息。晏殊進了廟里,看見墻上寫了好些題詩。他挺感興趣,就找了把椅子坐下。然后,讓隨從給他念墻上的詩,可不許念出題詩人的名字和身份。晏殊聽了會兒,覺得有一首詩寫得挺不錯,就問:“哪位寫的?”隨從回答說:“寫詩的人叫王琪。”晏殊就叫人去找這個王琪。王琪被找來了,拜見了晏殊。晏殊跟他一聊,挺談得來,就高興地請他吃飯。倆人吃完飯,一塊到后花園去散步。這會兒正是晚春時候,滿地都是落花。一陣小風吹過,花瓣一團團地隨風飄舞,好看極了。晏殊看了,對王琪說:“王先生,我每想出個好句子,就寫在墻上,再琢磨個下句。可有個句子,我想了好幾年,也沒琢磨出個好下句。”王琪連忙問:“請大人說說是個什么句子?”晏殊就念了一句:“無可奈何花落去;”王琪聽了,馬上就說:“您干嗎不對個——‘似曾相識燕歸來?’”下句的意思是說,天氣轉暖,燕子又從南方飛回來了,這些燕子好像去年見過面。晏殊一聽,拍手叫好,連聲說:“妙,妙,太妙了!”

      王琪的下句對得確實好,跟上句一樣,說的都是春天的景色。拿“燕歸來”對“花落去”,又工整又巧妙。用“似曾相識”對“無可奈何”也恰到好處。這兩句的音調正好平仄相對,念起來非常和諧好聽。晏殊對這兩句非常喜歡,還在另一首詩中也用上了這兩句。

      《示張寺丞王校勘》

      元巳清明假未開,小園幽徑獨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難禁滟滟杯。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游梁賦客多風味,莫惜青錢萬選才。

      多種形式讀這兩句。

      五、反復誦讀。

      分組讀、男女對讀。小組讀。齊讀。背誦。

      附: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

      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浣溪沙》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4

      教學目標:

      1、 通過想象畫面感受詞的意境。

      2、 體會詞中蘊含的人生感悟。

      3、 背誦全詞。

      教學手段:

      多媒體設備、投影儀、蘇軾圖片、古曲。

      教學步驟:

      一、導入,并展示“學習目標” (出示PPT):

      一首詞的意境往往是由畫面構成的,我們要學會通過想象畫面感受詞的意境;每一首詞都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我們今天要體會的是詞中蘊含的人生感悟。

      二、蘇軾及背景介紹(出示PPT):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PPT出示:三詞客、八大家 分別是——

      三、教師范讀全詞,出示PPT提示:注意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學生自由朗讀,(出示PPT):正確的讀音和節奏。

      1、 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先自由發言,后教師總結:

      蘇軾又叫蘇東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學家。他性格直率開朗,而政治道路不順。他寫這首詩的時候便是因“譏諷朝廷”被貶官至黃州。

      2、 教師問:“這樣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們心里會怎樣?”

      引導學生答:“憤懣、抑郁、凄涼。”

      4、 教師由此發問:“然而蘇軾是用何種心態去面對這種艱難處境的呢?”

      學生沉思中,悠揚的古曲響起,屏幕上出現蘇軾的畫像及全詞內容。教師用抑揚頓挫的`語調范讀全詞。

      三、全體學生在樂曲聲中初讀全詞:

      四、整體感知全文: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詞,并試著用自己的話講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討論幫助。然后請學生發言,大家共同補充完善。教師提醒重點(出示PPT):

      子規—布谷鳥;白發—代指老年;黃雞—代指時光流逝。

      2、 再請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詞的內容。

      參考:詞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蘇軾的心境引入畫面賞析:

      1、 教師提問:“大家覺得蘇軾在游清泉寺時心情是怎樣的?”

      對學生各種不完全的回答,教師隨機引導。

      2、教師引導:“如果我們能體會出這幅畫面的意境,也許我們就能體會出詞人的心情。下面請大家伴隨著悠揚的樂曲,走進這幅畫面,身臨其境地去感受,一會兒告訴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3、 向學生介紹畫面賞析的方法(投影):反復誦讀、抓住特征、調動感官、聯想想象。

      六、學生聽曲賞畫,評點詞的意境。

      學生口頭交流所看到的畫面,也可用投影展示學生所寫的畫面。學生老師共同評點,最后點出這首詞的意境是“清淡幽靜”。

      七、由畫面意境引出詞人心情:

      1、 教師提問:“一個人在什么樣的心情下,筆下的景物才會如此清淡幽靜?”

      學生討論后答:“平靜、寧靜。”

      2、 教師緊跟著問:“蘇軾面對挫折能夠保持一顆平常心,這體現了他什么樣的人生態度?”

      學生答:“曠達樂觀。”

      3、 教師再設置疑點:“那么蘇軾會不會就此放棄世俗的一切,不再執著于自己的理想了呢?”

      學生可在老師的提示下,看詞的下片,從而得出否定的答案。

      教師補充:“事實上,蘇軾在屢遭貶謫的晚年仍敢怒敢罵,可見他的堅毅執著。”

      八、朗讀下片,理解含義。

      1、 學生自由暢談對下片的理解或所首啟發。

      2、教師結語:“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它指引我們積極樂觀,奮發向上,對人生充滿信心。尤其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應該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勇往直前。我們還應抓緊時間努力學習。同學們,你們說對嗎?”

      3、補充資料(出示PPT節選+印發的補充閱讀材料)

      余秋雨:《黃州突圍》《蘇東坡突圍》

      九、全詞小結:

      全詞情景理交融,充分體現了蘇軾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給我們以生活的啟示。

      《浣溪沙》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5

      【教學目標】

      1、大致了解古詩詞的意思。

      2、能熟練背誦古詩詞。

      3、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熟練背誦古詩詞。

      【教學難點】

      感悟詩詞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浣溪沙

      【課時目標】

      1、反復朗誦,能背誦。

      2、以樂觀的心態對待生活。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詞中所表現的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2、背誦古詩。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1、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江水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只有一次,都是不可改變的'自然規律,使古今無數人為之悲嘆。那么,蘇軾又是以怎樣的精神狀態來面對生活的呢?讓我們隨著蘇軾的筆觸一起走進《浣溪沙》去尋找答案。

      2、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

      3、解題:“浣溪沙”,詞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調。而“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是這首詞的詞前小序,“山下……子規啼”就是這首詞的上闋,也叫做上片,“誰道……唱黃雞”是下闋,也叫做下片。

      二、引導讀通這首詞。

      三、理解詞意。

      1、注釋:

      浸溪:浸潤在溪水中。子規:杜鵑鳥。

      2、詞意:游歷在蘄水的清泉寺,寺廟在蘭溪的旁邊,蘭溪的水向西流去。山腳下蘭草嫩芽浸潤在溪水中,松林間沙路一塵不染,傍晚細雨中傳來杜鵑鳥陣陣啼叫聲。誰說人老就不可再回到年少?門前流水還能向西邊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的流逝,自傷衰老。

      四、感悟情感。

      1、詞前小序,點明作詞的緣由。

      2、上闋:“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這兩句既點出游清泉寺的時令,也點明了蘭溪之名的由來。“蕭蕭暮雨子規啼”既照應了前面對溪水、沙路的描寫,又烘托了一種凄冷的氛圍。

      上闋寫景,描繪了哪三幅畫面?這些畫面渲染出怎樣的春景?

      明確:描繪了溪邊蘭草、松間沙路、雨中杜鵑三幅畫面。蘭花長出了短短的嫩芽,浸潤在漲滿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間一塵不染的沙路;黃昏時瀟瀟細雨中杜鵑的啼叫聲。

      3、下闋“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兩句以反問起,以借喻回答,光

      陰猶如晝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東奔駛,一去不復返,青春對人只有一次,這是不可改變的自然規律。

      詞人面對著眼前“溪水西流”,產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么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人生之“再少”,意思是說應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態。

      “休將白發唱黃雞”則唱出呼喚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著為白發蒼顏而嘆氣。表現了詞人在貶謫期間樂觀豁達的精神狀態。

      4、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

      五、小結。

      這是一首觸景生情(即景抒懷)、蘊含人生哲理的詞,抒發老當益壯、奮發進取的思想感情。表現了詞人對人生抱著樂觀的態度,沒有因為仕途受挫而消極沉淪。

      【板書設計】

      浣溪沙

      上闋:寫景

      溪邊蘭草松間沙路雨中杜鵑→清新優雅

      下闋:抒懷

      溪水西流→青春可永駐、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浣溪沙》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6

      教學目標:

      在朗讀中感受本詞清麗自然的風格特點

      理解詩人通過本詞表現的對生活的哲思

      教學重點:

      在朗讀中感受本詞清麗自然的風格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詩人通過本詞表現的對生活的哲思

      課文: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誠實穩重的“太平宰相”

      (1)14歲的晏殊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時入殿參加考試,從容應試,援筆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賞,賜同進士出身。第三天復試“賦”時,看題后奏道:此賦題自己以前曾做過,請求另改他題。其誠實與才華,更受到真宗的贊賞。

      (2)真宗立太子,就是后來的仁宗,召見晏殊要他入宮陪伴太子,并說其所以選擇晏殊是因為他生活檢點謹慎,不像其他的大臣出入于聲色之場。晏殊說不然,自己只是因為家里經濟拮據,才沒有和他們一樣去聽歌看舞,真宗更信任晏殊的誠實,之后不斷提拔晏殊,委以重任。

      2、與柳永的潦倒不同,晏殊的經歷是平坦富足,令人羨慕的。晏殊雖然居高位、食厚祿,但不改赤子之心,憑著對生活的細心體悟,寫下了許多流傳后世的詩詞作品。“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等都成為了名篇佳句。

      二、感受語言風格

      1、自讀此詞,解決字面理解上的障礙

      2、朗讀這首詞,說說你覺得這首詞在語言風格、用字用詞上與柳永的《蝶戀花》有什么不同?

      清麗自然,圓通曉暢

      3、背誦這首詞

      三、領會情感哲理

      1、反復朗讀上片,說說上片中詩人抒發了怎樣的感懷?詩人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感懷?

      表面的不變:去年天氣、舊亭臺

      深層的變:夕陽西下幾時回

      2、詩人感懷的只是“夕陽西下幾時回”嗎?“夕陽西下幾時回”流露出的`是詩人哪些更為深層的所思所感?

      在“新曲”與“酒”的助力下,觸景傷懷,引發對人生的思考、追問

      年華的流逝,美好事物的一去不返,生活中得失的意義何在?

      3、上片流露出詩人對美好事物消逝不返的淡淡的哀愁,但詩人的思想并沒有停留在對過往不再的惋惜和惆悵之中,品讀下片中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詩人在這兩句中蘊含了怎樣的哲理?

      生活之水向前流淌,其間會有失去,但新的美好也會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現,雖然花開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同的,但是生活之樹常青。

      4、朗讀這首詞,在讀的過程中融入詩人對于生活的體悟。

      四、對比遷移

      1、對比之前所學崔護的《題都城南莊》,說說這兩首作品思想內容上的異同。

      2、開放討論

      《浣溪沙》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7

      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含義,領悟詩的意境。

      2、理解詩歌的內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一名句就出自晏殊的《浣溪沙》,《浣溪沙》這是一個詞牌名。

      二、出示目標:

      出示目標,解讀目標。

      三、導學達標:

      1、結合注釋了解作者及背景

      晏殊,北宋詞人。

      2、、鑒賞詩歌

      ①. 能表現一切必然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必然消逝,但是,阻止時仍然會有美好事物出現的語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②.詩中著重寫今日的感傷、被譽為"千古奇句"的詩句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四、課堂檢測:

      1.背誦課文。

      2.理解內容。

      五、拓展延伸:

      比較《論語》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六、小結:

      這首詞是范仲淹在西北軍中所作,表現了他決心守邊御敵的英雄氣概,同時也反映了守邊戰士的思鄉之情。

      七、作業:

      1、 熟讀、背誦。

      2、完成練習。

      八、板書設計:

      《浣溪沙》 北宋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浣溪沙》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積累古詩詞,了解蘇軾有關的文學常識。

      能力目標:反復朗誦,品味用詞的凝煉,理解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標:養成以樂觀的心態對待生活中的變故和挫折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詞中所表現的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難點:學習即景抒懷的寫作手法。

      教學方法

      誦讀法。反復吟誦,讓優美的詞句引導學生進入詞的意境,細細品味詞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問答法。在梳理詞作時,教師相機提出問題讓學生解答,在問答中品析詞作內容。

      討論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對詞蘊含的思想感情,讓師生共同討論得出結論。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聯系舊知,導入新課

      1.課前聽歌曲《但愿人長久》,復習詞這種體裁

      2.讀詞牌名,猜詞牌名,引出《浣溪沙》

      “浣溪沙”,詞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調。“沙”或作“紗”。相傳是由西施浣紗的故事而得名,此調有平仄兩體,分上下兩闋。

      3.復習朗讀學過的晏殊的兩首《浣溪沙》,感受詞中的淡淡哀愁。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詞牌名,初步了解“浣溪沙”這一詞牌名的朗讀基調)

      二、提出朗讀要求,初讀全詞

      1.指導書寫作者“蘇軾”。

      2.交流有關蘇軾的生平資料。

      3.根據朗讀要求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4.整體感知

      讀準字音,借助注釋了解大意。提示學生把小注讀進去,從小注中猜一猜詞的寫作背景。通過朗讀,感受詞的上闋和下闋的'不同之處。并用朗讀體現出來。

      5.配樂朗讀。

      (設計意圖:朗讀是詩歌教學的基礎。出示朗讀要求,學生可以循序漸進,逐步讀出韻味。)

      三、想象激情,再現詩情畫意

      1. 讀讀詞的上闕,你看到了什么呢?你聽到了什么呢?好,那么請你把看到的聽到的,簡要地寫下來吧。

      生個別展示:用自己的話翻譯景色描寫。

      2. 如果我們嗅一下呢?你聞到了什么?

      (花香,清新的空氣,還有水的味道,蘭芽,松脂等)

      3. 那就讀一讀把,多么美麗的景色啊。

      四、拓展補充,深入詩人內心

      1. 引入背景:當你們看到這樣的景致時,你的心情是?那蘇軾呢?他看到這樣的景色又是怎樣的心情呢?

      拓展,課件補充:“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黃州后,生活孤單凄苦,沒有親友問候……

      引導學生答:“憤懣、抑郁、凄涼。”

      2. 蘇軾有沒有被這種美麗的哀愁淹沒呢?讀一讀下闋,你讀懂了嗎?

      生交流自己讀懂的內容,感受蘇軾的老當益壯,奮發進取。

      3.蘇軾由什么發出這樣的感慨?你能用堅定的語氣讀出他的抱負嗎?(想象蘇軾

      遭遇的各種艱難情境,反復吟誦)

      4.補充蘇軾被貶黃州的其他類似詩句

      5.再讀品味。并補充其他體現樂觀豁達人生態度的相關詩句。

      6、出示其他詩人的豪邁之作,朗讀感悟,學習樂觀的人生態度。

      (設計意圖:聯系作者的寫作背景,加上教師充滿感情的引讀,把學生帶入詩歌的情境中去,從而感受作者的胸懷及心志,理解古詩中的“一切景語皆情語。”)

      五、小結

      這是一首觸景生情(即景抒懷)、蘊含人生的小詞,抒發老當益壯、奮發進取的思想感情。表現了詩人對人生抱著樂觀的態度,沒有因為仕途受挫而消極沉淪。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把握詩歌中心意思,并進行情感教育。)

      六、板書

      浣溪沙

      上闋:寫景 清新淡雅

      下闋:抒懷 樂觀豁達

      七、作業

      理解默寫

      1、這首詞中描寫了春光明媚萬物一派生機勃發的景象,借此抒發了作者喜悅心情的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詞中,既描寫了春景,有烘托了一種凄清的氣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

      3、這首詞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首詞中抒發詞人老當益壯、奮發進取之心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設計意圖:積累并學會靈活運用詩句。)

      《浣溪沙》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9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

      2、能夠熟讀成誦。

      3、借助注釋能夠理解句子的意思,以及體會詞中所表達的那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重點難點

      理解詞句意思,從詞中體會作者的面對困難的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導入:古詩有“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江水的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只有一次一樣,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曾使古今無數人為之悲嘆。那么,蘇軾又是以怎樣的精神狀態來面對生活中的變故呢?只有跟著蘇軾的筆觸一起走進《浣溪沙》,才能尋找到答案。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指名讀、齊讀)

      師:今天學習的是一首詞,其實,我們之前也學過一些詞,你還記得嗎?(生說)

      生:憶江南

      生:漁歌子

      師:那么對于詞,你了解多少呢?(生說)

      師:大家知道的還不少,是的,詞也是一種文學體裁。“浣溪沙”就是詞牌,而“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就是這首詞的詞前小序,我們再看,“山下子規啼”就是這首詞的上闋,也叫做上片,“誰道唱黃雞”就是下闋,也叫做下片。

      師:這些都叫——生:詞牌名

      3:課件出示:介紹作者: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也叫“蘇東坡”,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詩人、詞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

      二、出示學習要求,檢查預習

      古人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所以勤誦讀是一個鑒賞的好方法。

      1、自由讀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不懂的地方多讀幾遍。(生讀)

      2、師范讀

      3、試著讀出節奏(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師:再齊讀本首詞,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發現上闕和下闋分別寫的是什么?生:上闕是寫景。下闋是抒情的。(板書)

      師:好,你能用朗讀表現不同的內容嗎?(生自讀、指名讀。)

      三、想象激情,再現詩情畫意

      師:自由讀上闋,說說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呢?(對子交流)

      生自讀、指名說

      引導:這景色美嗎?那就讓你的腳步再流連一點吧。生慢讀

      師:假如讓你們聞,你會聞到什么呢?(生說)

      師:好啊,春天的味道都被你聞到了。還有嗎?

      師:好啊,多么美麗的景色啊。生再讀

      四、拓展補充,深入詩人內心

      師:當你們看到這樣的景致時,你的心情是?(生說)

      師:那蘇軾呢?他看到這樣的景色又是怎樣的心情呢?課件呈現資料

      課件補充:在北宋年間,有一位聞名的文壇巨匠,他的名字叫做蘇軾,但是由于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諷刺了當時的朝廷新政,被捕并且關了四個月,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后來蘇軾出獄也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一官,他在城東一個叫“東坡”的地方墾荒種植,自號“東坡居士”。物質生活也比較苦。心里承受打擊,對于一位文壇領袖和政治人物來說,無疑是非常沉重的。這種狀況下,生活孤單凄苦,沒有親友問候……

      師:這種情況下,看到這樣的景象會是怎樣的心情?(生說)

      師:是的,你能讀出哀愁嗎?(男女拼讀)

      師:蘇軾有沒有被這種美麗的哀愁淹沒呢?讀一讀下闋,你讀懂了嗎?

      生:蘇軾珍惜時光,他說,休將白發唱黃雞。

      師:是的,珍惜光陰,你能說說珍惜時間的`句子嗎?(生說)

      師:與其嘆白發,唱黃雞,還不如——

      生:還不如看風景

      師引讀,“還不如——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師:你還讀懂了什么?

      生:他還不服老

      師:是什么讓他發出這樣的感慨?

      生:門前流水尚能西。

      生:溪水西流

      師:溪水都是自西向東流的。有詩為證:一江春水——生:向東流

      師:這條溪是自東向西流的,是條逆流而上的小溪。所以作者發出這樣的感慨(齊讀下闋)

      引讀:也許有人會問蘇軾,你都被貶了,還是安心休養吧,可是他仍舊堅定地說——

      生朗讀下闋: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師:蘇軾啊,你已經48歲,年近半百,國家的事情就讓年輕人去操心吧。蘇軾會微笑地說:生三讀: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師:蘇軾可能會想到被奸臣所害,再有一絲心灰意冷之后,但他還會堅定而感慨的說:齊讀: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師:能說說這下闋表達的是什么樣的精神嗎?(生說)

      師:說的好,就是這用樂觀的人生態度。

      板書:樂觀精神

      師:像我們今天的詞牌名其他詞人也寫過,比如:課件呈現: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閑掛小銀鉤。

      生自由讀

      師:還有將近兩個月,大家就要離開這個校園了,面對“離別”,你會留戀什么呢?(生說)

      師:離別總是哀愁的,張老師,還是想讓大家多一些樂觀,時間過的總是很快,40分鐘就這么過去了。下面就是展現自己的時候了。

      師:試背誦

      《浣溪沙》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10

      教學目的

      1、學習《浣溪沙》。

      2、引導學生理解詩詞的思想內容及主旨,能準確流暢地背誦。

      教學過程

      一、導入,學習古詩

      二、學習《浣溪沙》

      1、簡介作者并解題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人。太和進士,和李商隱并稱“小李杜”。赤壁是東漢末年周瑜大敗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詠赤壁并非此處,而是湖北黃岡的赤鼻磯,所以說此詩雖為詠史詩,其實也是借題發揮。

      2、《赤壁》開頭為什么從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與古代戰爭聯系起來,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對歷史的詠嘆。但是,這兩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為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涵著強烈的意念活動。沙里沉埋著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暗寓歲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蹤跡地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地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就像這鐵戟一樣沉淪埋沒,但又常因偶然的機會被人記起,或引起懷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發現了這片折戟,使詩人心緒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因此,“認前朝”又進一步勃發了作者浮想聯翩的思緒,為后二句論史抒懷做了鋪墊。

      三、教學過程

      1.全班齊讀《浣溪沙》。

      2.《浣溪沙》上閡寫景,描繪了哪三幅畫面?畫面有何特點?

      明確:山下小溪邊,生長著矮小嬌嫩的蘭草,山上松間沙路潔凈無塵,黃昏時流涕細雨中杜鵑在啼叫。畫面清新優美,淡雅寧靜。

      3.下闊轉入抒懷,抒發了怎樣的情懷?

      明確:由西流的溪水,聯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駐,大可不必為日月變遷,人生衰老而嘆息。表現了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教師補充:

      作者寫此詞時,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處于逆境之時,能有如此積極的人生觀,豁達的胸懷,實在難能可貴。

      4.《浣溪沙》中“門前流水尚能西”體現了蘇軾什么樣的寫作風格?

      中國的河流大多是西水東流,而蘇軾所寫的清泉寺的流水是現今的浠河,此河發源白蓮河(解放前稱“百里險”),在清泉寺的東面,自東向西流經清泉寺(今湖北浠水清泉鎮境內)至蘭溪入長江。這是地理環境的實寫。其二是,過去人們寫人生易老如東流之水。今觀水能西流,那么人生不是可再少嗎?這是作者即景所感而抒之。從這些可看出“東坡詞,無意不可人,無事不可言”(湖北教院主編《唐詩宋詞》學習材料)。不僅打破了詞為“艷科”的民間遺風,也使詞擺脫了僅僅作為樂曲的歌詞而存在的狀態,成為可以獨立發展的新詩體。

      5.蘇軾的《浣溪沙》引經據典,反其意而用之,是怎么回事?

      詞中的“白發”、“黃雞”語出白居易《醉歌》:“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西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白居易詩是感嘆黃雞催曉,白日催年,朱顏易失,調子比較低沉。蘇軾這里說不要徒自悲嘆白發,感慨“黃雞催曉”,光陰易逝。這里是引經據典,而又反其意而用之,不但沒有白詩的低沉調子,也沖淡了上闋“蕭蕭暮雨子規啼”的悲涼氣氛,從而使詞的.主旨得到了升華。

      6.小結

      《浣溪沙》是蘇軾元豐五年(1082年)被貶黃州期間所作。詞的上闋寫景,同時也烘托了自己被貶黃州的凄涼環境和悲涼心情。暮雨蕭蕭,子規哀鳴,均是實寫。從蘇軾一生坎坷經歷來看,他是一位“奮厲有當世志”(唐圭璋主編《唐宋詞鑒賞辭典》)的人物。他從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溪水尚能西流,難道人生就不能再重來嗎?于是下闋轉入抒懷,集中表現了他雖處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即景抒慨,感悟人生哲理。千百年來,這首詞像他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一樣,不知給了多少身受挫折的人以生活下去的勇氣和繼續前行的信心,就是在今天,讀了也讓人倍受鼓舞。

      四、齊讀并背誦這首詞

      五、課堂練習

      課后練習:對對子

      出:白對:黑出:來對:去出:美對:丑出:是對:非出:藍天對:白云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五首詩詞

      2、完成課后練習四

      《浣溪沙》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11

      [教學目標]

      1、了解詞人晏殊的生平;

      2、領會并賞析這兩首詞,達到熟讀成誦。

      [教學重點]

      1、領略詞的意境,體會詞人的感情。

      2、準確背誦這首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1、作者簡介

      晏殊(911-1055),北宋詞人。字同叔,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景德中賜同進士出身。慶歷中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謚元獻。

      其詞擅長小令,多表現詩酒生活和悠閑情致,語言婉麗,頗受南唐馮延已的影響。《浣溪沙》中“無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歸來”二句,傳誦頗廣。原有集,已散佚,僅存《珠玉詞》及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又編有類書《類要》,今存殘本。

      2、朗讀指導

      教師范讀,學生反復誦讀,讀第一句用輕松的語調,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第三句用疑問的語把留戀企盼之情傳達出來,第四句用降調把無可奈何的心情讀出來,第五句用懷疑思考的語氣來讀,第六句用低沉緩慢的語調來讀。

      (教師范讀,學生反復誦讀,評論,示范,糾正,讀到最好為止。)

      3、詩詞賞析

      這首詞蘊涵了哪些人生哲理?(學生分組討論,體會,感悟)

      討論明確:

      (1)“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詞人懷著喜悅、輕松的心情,帶著瀟灑安閑的意態對酒聽歌,但在邊聽邊飲時,不期而然地觸發了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于是產生一種歲月流逝、時光不再的感慨。“夕陽西下幾時回?”這一問句就把作者的思考擴展到整個人生,對人生進行了哲理性的沉思。意蘊大體與“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相似,但表達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

      (2)“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對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雖惋惜留戀也無濟于事,但翩翩歸來的燕子象征著美好的事物,令人欣慰。

      在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涵著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時,仍會有美好的事物出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事物畢竟不等于美好事物原封不動的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因此,在有所慰藉的同時又不覺感到一絲惆悵。

      這兩句將景物和人事緊密聯系在一起,景中寓情,賦中有比,更加委婉含蓄地書寫了這種傷別懷舊之情。

      (3)“小園香徑獨徘徊。”

      在人生旅途中,在惋惜、欣慰,惆悵之余,我們是否應像詞人一樣獨自沉思一番,反省一番,憧憬一番呢?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為傳誦,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詞中似乎于無意間描寫司空見慣的現象,卻有哲理的意味,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

    【《浣溪沙》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浣溪沙語文教案11-12

    《浣溪沙》教案10-14

    七年級語文上冊《化石吟》教案10-19

    七年級語文上冊《觀滄海》教案10-04

    蘇軾浣溪沙教案10-21

    《浣溪沙》優秀教案08-08

    《陋室銘》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06-17

    九年級語文上冊《浣溪沙》的古詩文翻譯及賞析08-06

    小學語文《浣溪沙》教學反思08-02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最新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 一本精品日本在线视频精品 | 亚洲成a人片在线不卡一二三区 | 欧美精品网站在线不卡 | 伊人五香丁香婷婷天堂网 | 呦呦日韩欧美一区二区 |